列传:卷一百四十二

日期:06-18 国学经典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宋史

  陈俊卿 虞允文 辛次膺

  陈俊卿,字应求,兴化人。幼庄重,不妄言笑。父死,执丧如成人。绍兴八年,登进士第,授泉州观察推官。服勤职业,同僚宴集,恒谢不往。一日,郡中失火,守汪藻走视之,诸掾属方饮某所,俊卿舆卒亦假之行,于是例以后至被诘,俊卿唯唯摧谢。已而知其实,问故,俊卿曰:"某不能止同僚之行,又资其仆,安得为无过。时公方盛怒,其忍幸自解,重人之罪乎?"藻叹服,以为不可及。

  秩满,秦桧当国,察其不附已,以为南外睦宗院教授。寻添通判南剑州,未上而桧死,乃以校书郎召。孝宗时为普安郡王,高宗命择端厚静重者辅导之,除著作佐郎兼王府教授。讲经辄寓规戒,正色特立。王好鞠戏,因诵韩愈谏张建封书以讽,王敬纳之。

  累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首言:"人主以兼听为美,必本至公;人臣以不欺为忠,必达大体。御下之道,恩威并施,抑骄将,作士气,则纪纲正而号令行矣。"遂劾韩仲通本以狱事附桧,冤陷无辜,桧党尽逐而仲通独全;刘宝总戎京口,恣掊克,且拒命不分戍;二人遂抵罪。汤思退专政,俊卿曰:"冬日无云而雷,宰相上不当天心,下不厌人望。"诏罢思退。

  时灾异数见,金人侵轶之势已形。俊卿乃疏言:"张浚忠荩,白首不渝,窃闻谗言其阴有异志。夫浚之得人心、伏士论,为其忠义有素。反是,则人将去之,谁复与为变乎?"疏入,未报,因请对,力言之,上始悟。数月,以浚守建康。又言:"内侍张去为阴沮用兵,且陈避敌计,摇成算,请按军法。"上曰:"卿可谓仁者之勇。"除权兵部侍郎。

  金主亮渡淮,俊卿受诏整浙西水军,李宝因之遂有胶西之捷。亮死,诏俊卿治淮东堡砦屯田,所过安辑流亡。金主褒新立,申旧好,廷臣多附和议。俊卿奏:"和戎本非得已,若以得故疆为实利,得之未必能守,是亦虚文而已。今不若先正名,名正则国威强,岁币可损。"因陈选将练兵、屯田减租之策,择文臣有胆略者为参佐,俾察军政、习戎务以储将材。

  孝宗受禅,言:"为国之要有三:用人、赏功、罚罪,所以行之者至公而已,愿留圣意。"迁中书舍人。时孝宗志在兴复,方以阃外事属张浚。以俊卿忠义,沈靖有谋,以本职充江、淮宣抚判官兼权建康府事。奏曰:"吴璘得孤军深入,敌悉众拒战,久不决,危道也。两淮事势已急,盍分遣舟师直捣山东,彼必还师自救,而璘得乘胜定关中。我及其未至,溃其腹心,此不世之功也。"会主和议方坚,诏璘班师,亦召俊卿。奏陈十事:定规模,振纪纲,励风俗,明赏罚,重名器,遵祖宗之法,蠲无名之赋。

  隆兴初元,建都督府,俊卿除礼部侍郎参赞军事。张浚初谋大举北伐,俊卿以为未可。会谍报敌聚粮边地,诸将以为秋必至,宜先其未动举兵,浚乃请于朝出师。已而邵宏渊果以兵溃,俊卿退保扬州。主和议者幸其败,横议摇之。浚上疏待罪,俊卿亦乞从坐,诏贬两秩。谏臣尹穑附思退,议罢浚都督,改宣抚使治扬州。俊卿奏:"浚果不可用,别属贤将;若欲责其后效,降官示罚,古法也。今削都督重权,置扬州死地,如有奏请,台谏沮之,人情解体,尚何后效之图?议者但知恶浚而欲杀之,不复为宗社计。愿下诏戒中外协济,使浚自效。"疏再上,上悟,即命浚都督,且召为相,卒为思退、穑所挤,遣视师江、淮。俊卿累章请罪,以宝文阁待制知泉州,请祠,提举太平兴国宫。

  思退既窜,太学诸生伏阙下乞召俊卿。乾道元年,入对,上劳抚之,因极论朋党之弊。除吏部侍郎、同修国史。论人才当以气节为主,气节者,小有过当容之;邪佞者,甚有才当察之。钱端礼起戚里为参政,窥相位甚急,馆阁之士上疏斥之。端礼遣客密告俊卿,己即相,当引共政。深拒不听。翌日,进读《宝训》,适及外戚,因言:"本朝家法,外戚不预政,有深意,陛下宜谨守。"上首肯,端礼憾之。知建康府。逾年,授吏部尚书

  时上未能屏鞠戏,将游猎白石。俊卿引汉桓灵、唐敬穆及司马相如之言力以为戒。上喜曰:"备见忠谠,朕决意用卿矣。朕在藩邸,知卿为忠臣。"后卿拜谢。

  受诏馆金使,遂拜同知枢密院事。时曾觌、龙大渊怙旧恩,窃威福,士大夫颇出其门。及俊卿馆伴,大渊副之,公见外,不交一语,大渊纳谒,亦谢不接。洪迈白俊卿:"人言郑闻除右史,某当除某官,信乎?"诘所从,迈以渊、觌告。具以迈语质于上,上曰:"朕曷尝谋及此辈,必窃听得之。"有旨出渊、觌,中外称快。

  金移文边吏,取前所俘。俊卿请报以"誓书云:俘虏叛亡是两事,俘虏发已多,叛亡不应遣。且本朝两淮民,上国俘虏亡虑数万,本朝未尝以为言,恐坏和议,使两境民不安。或至交兵,则屈直胜负有在矣。"

  镇江军帅戚方刻削军士,俊卿奏:"内臣中有主方者,当并惩之。"即诏罢方,以内侍陈瑶、李宗回付大理究脏状。十一月,当郊而雷,上内出手诏,戒饬大臣,叶颙、魏杞坐罢。俊卿参知政事。时四明献银矿,将召冶工即禁中锻之。俊卿奏:"不务帝王之大,而屑屑有司之细,恐为有识所窥。"从官梁克家、莫济俱求补外,俊卿奏:"二人皆贤,其去可惜。"于是劾奏洪迈奸险谗佞,不宜在左右,罢之。减福建钞盐,罢江西和籴、广西折米盐钱,蠲诸道宿逋金谷钱帛以巨万计,于是政事稍归中书矣。

  龙大渊死,上怜曾觌,欲召之。俊卿曰:"自出此两人,中外莫不称颂。今复召,必大失天下望。臣请先罢。"遂不召。殿前指挥使王琪被旨按视两淮城壁还,荐和州教授刘甄夫,得召。俊卿言:"琪荐兵将官乃其职,教官有才,何预琪事。"会扬州奏琪传旨增筑城已讫事,俊卿请于上,未尝有是命。俊卿曰:"若诈传上旨,非小故。"奏言:"人主万几,岂能尽防闲,所恃者纪纲、号令、赏罚耳。不诛琪,何所不为。"琪削秩罢官。

  先是,禁中密旨直下诸军,宰相多不预闻,内官张方事觉,俊卿奏:"自今百司承御笔处分事,须奏审方行。"从之。既而以内诸司不乐,收前命。俊卿言:"张方、王琪事,圣断已明,忽谕臣曰:"禁中取一饮一食,必待申审,岂不留滞。"臣所虑者,命令之大,如三衙发兵,户部取财,岂为宫禁细微事。臣等备数,出内陛下命令耳。凡奏审欲取决陛下,非臣欲专之,且非新条,申旧制耳。已行复收,中外惶惑,恐小人以疑似激圣怒。"上曰:"朕岂以小人言疑卿等耶?"

  同知枢密院事刘珙进对,争辨激切,忤旨,既退,手诏除珙端明殿学士,奉外祠。俊卿即藏去,密具奏:"前日奏札,臣实草定,以为有罪,臣当先罢。珙之除命,未敢奉诏。陛下即位以来,纳谏诤,体大臣,皆盛德事。今珙以小事获罪,臣恐自此大臣皆阿顺持禄,非国家福。"上色悔久之,命珙帅江西。俊卿退自劾,上手札留之,且曰:"卿虽百请,朕必不从。"

  四年十月,制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俊卿以用人为己任,所除吏皆一时选,奖廉退,抑奔竞。或才可用,资历浅,密荐于上,未尝语人。每接朝士及牧守自远至,必问以时政得失,人才贤否。

  虞允文宣抚四川,俊卿荐其才堪相。五年正月,上召允文为枢密使,至则以为右相,俊卿为左相。允文建议遣使金以陵寝为请,俊卿面陈,复手疏以为未可。上御孤矢,弦激致目眚,六月始御便殿。俊卿疏曰:"陛下经月不御外朝,口语籍籍,皆辅相无状,不能先事开陈,亏损圣德。陛下忧勤恭俭,清静寡欲,前代英主所不能免者皆屏绝,顾于骑射之末犹未能忘。臣知非乐此,志图恢复,故俯而从事,以阅武备,激士气耳。愿陛下任智谋,明赏罚,恢信义,则英声义烈,不越尊俎,固已震慑敌人于万里之远,岂待区区骑射于百步间哉。陛下一身,宗社生灵之休戚系焉,愿以今日之事,永为后戒。"

  曾觌官满当代,俊卿预请处以浙东总管。上曰:"觌意似不欲为此官。"俊卿曰:"前此陛下去二人,公论甚惬。愿捐私恩,伸公议。"觌怏怏而去。枢密承旨张说为亲戚求官,惮俊卿不敢言,会在告,请于允文,得之。俊卿闻敕已出,语吏留之。说皇恐来谢,允文亦愧,犹为之请,俊卿竟不与,说深憾之。吏部尚书汪应辰与允文议事不合,求去,俊卿数奏应辰刚毅正直,可为执政。上初然之,后竟出应辰守平江。自是上意向允文,而俊卿亦数求去。

  明年,允文复申陵寝之议,上手札谕俊卿,俊卿奏:"陛下痛念祖宗,思复故疆,臣虽疲驽,岂不知激昂仰赞圣谟,然于大事欲计其万全,俟一二年间,吾之事力稍充乃可,不敢迎合意指误国事。"即杜门请去,以观文殿大学士帅福州。陛辞,犹劝上远佞亲贤,修政攘敌,泛使未可轻遣。既去,允文卒遣使,终不得要领。曾觌亦召还,建节钺,跻保傅,而士大夫莫敢言。

  俊卿至福州,政尚宽厚,严于治盗,海道晏清,以功进秩。转运判官陈岘建议改行钞盐法,俊卿移书宰执,极言福建盐法与淮、浙异,遂不果行。明年,请祠,提举洞霄宫。归第,弊屋数楹,怡然不介意。

  淳熙二年,再命知福州。累章告归,除特进,起判建康府兼江东安抚。召对垂拱殿,命坐赐茶,因从容言曰:"将帅当由公选,臣闻诸将多以贿得。曾觌、王抃招权纳贿,进人皆以中批行之。脏吏已经结勘,而内批改正,将何所劝惩?"上曰:"卿言甚当。"朝辞,奏曰:"去国十年,见都城谷贱人安,惟士大夫风俗大变。"上曰:"何也?"俊卿曰:"向士大夫奔觌、抃之门,十缠一二,尚畏人知,今则公然趋附已七八,不复顾忌矣。人材进退由私门,大非朝廷美事。"上曰:"抃则不敢。觌虽时或有请,朕多抑之,自今不复从矣。"俊卿曰:"此曹声势既长,侍从、台谏多出其门,毋敢为陛下言,臣恐坏朝廷纪纲,废有司法度,败天下风俗,累陛下圣德。"命二府饮饯浙江亭。

  俊卿去建康十五年,父老喜其再来。为政宽简,罢无名之赋。时御前多行"白札",用左右私人持送,俊卿奏非便,上手札奖谕。除少保,判建康府如故。八年上章告老,以少师、魏国公致仕。十三年十一月薨,年七十四。方属疾,手书示诸子云:"遗表止谢圣恩,勿祈恩泽及功德,勿请谥树碑。"上闻嗟悼,辍视朝,赠太保,命本路转运司给葬事,赐谥正献。

  俊卿孝友忠敬,得于天资,清严好礼,终日无惰容。平居恂恂若不能言,而在朝廷正色危论,分别邪正,斥权势无顾避。凡所奏请,关治乱安危之大者。雅善汪应辰、李焘,尤敬朱熹,屡尝论荐。其薨也,熹不远千里往哭之,又状其行。有集二十卷。

  子五人,宓有志于学,终承奉郎,朱熹为铭其墓。宓自有传。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人。父祺,登政和进士第,仕至太常博士、潼川路转运判官。允文六岁诵《九经》,七岁能属文。以父任入官。丁母忧,哀毁骨立。既葬,朝夕哭墓侧,墓有枯桑,两乌来巢。念父之鳏且疾,七年不调,跬步不忍离左右。父死,绍兴二十三年始登进士第,通判彭州,权知黎州、渠州。

  秦桧当国,蜀士多屏弃。桧死,高宗欲收用之,中书舍人赵达首荐允文,召对,谓人君必畏天,必安民,必法祖宗。又论士风之弊,以文章进必抑其轻浮,以言语进必黜其巧伪,以政事进必去其苛刻,庶可任重致远。且极论四川财赋科纳之弊。上嘉纳之。

  除秘书丞,累迁礼部郎官。金主亮修汴,已有南侵意。王纶还,言敌恭顺和好。汤思退再拜贺,置边备不问。及金使施宜生颇泄敌情,张焘密奏之。亮又隐画工图临安湖山以归。亮赋诗,情益露。允文上疏言:"金必败盟,兵出有五道,愿诏大臣豫思备御。"时三十年正月也。十月,借工部尚书充贺正使,与馆伴宾射,一发破的,众惊异之。允文见运粮造舟者多,辞归,亮曰:"我将看花洛阳。"允文还,奏所见及亮语,申言淮、海之备。

  除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三衙管军以宦寺充承受,允文言:"自古人主大权,不移于奸臣,则落于近幸。秦桧盗权十有八年,桧死,权归陛下。迩来三衙交结中官,宣和、明受厥鉴未远。"上大悟,立罢之。

  金使王全、高景山来贺生辰,口传亮悖慢语,欲得淮南地,索将相大臣议事。于是召三衙大将赵密等议举兵,侍从、台谏集议。宰臣陈康伯传上旨:"今日更不问和与守,直问战当如何。"遣成闵为京、湖制置使,将禁卫五万御襄、汉上流。允文曰:"兵来不除道,敌为虚声以分我兵,成其出淮奸谋尔。"不听,卒遣闵。七月,金主亮徙汴,允文复语康伯:"闵军约程在江、池,宜令到池者驻池,到江者驻江。若敌兵出上流,则荆湖之军捍于前,江、池之军援于后;若出淮西,则池之军出巢县,江州军出无为,可为淮西援,是一军而两用之。"康伯然其说,而闵军竟屯武昌。

  九月,金主命李通为大都督,造浮梁于淮水上。金主自将,兵号百万,毡帐相望,钲鼓之声不绝。十月,自涡口渡淮。先是,刘锜措置淮东,王权措置淮西。至是,权首弃庐州,锜亦回扬州,中外震恐。上欲航海,陈康伯力赞亲征。是月戊午,枢臣叶义问督江、淮军,允文参谋军事。权又自和州遁归,锜回镇江,尽失两淮矣。

  十一月壬申,金主率大军临采石,而别以兵争瓜洲。朝命成闵代锜、李显忠代权,锜、权皆召。义问被旨,命允文往芜湖趣显忠交权军,且犒师采石,时权军犹在采石。丙子,允文至采石,权已去,显忠未来,敌骑充斥。我师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皆权败兵也。允文谓坐待显忠则误国事,遂立招诸将,勉以忠义,曰:"金帛、告命皆在此,待有功。"众曰:"今既有主,请死战。"或曰:"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将安避?"

  至江滨,见江北已筑高台,对植绛旗二、绣旗二,中建黄屋,亮踞坐其下。谍者言,前一日刑白黑马祭天,与众盟,以明日济江,晨炊玉麟堂,先济者予黄金一两。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允文乃命诸将列大阵不动,分戈船为五,其二并东西岸而行,其一驻中流,藏精兵待战,其二藏小港,备不测。部分甫毕,敌已大呼,亮操小红旗麾数百艘绝江而来,瞬息,抵南岸者七十艘,直薄宋军,军小却。允文入阵中,抚时俊之背曰:"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尔。"俊即挥双刀出,士殊死战。中流官军亦以海鳅船冲敌,舟皆平沉,敌半死半战,日暮未退。会有溃军自光州至,允文授以旗鼓,从山后转出,敌疑援兵至,始遁。又命劲弓尾击追射,大败之,僵尸凡四千余,杀万户二人,俘千户五人及生女真五百余人。敌兵不死于江者,亮悉敲杀之,怒其不出江也。以捷闻,犒将士,谓之曰:"敌今败,明必复来。"夜半,部分诸将,分海舟缒上流,别遣兵截杨林口。丁丑,果至,因夹击之,复大战,焚其舟三百,始遁去,再以捷闻。既而敌遣伪诏来谕王权,似有宿约。允文曰:"此反间也。"仍复书言:"权已置典宪,新将李世辅也,愿一战以决雌雄。"亮得书大怒,遂焚龙凤车,斩梁汉臣及造舟者二人,乃趋瓜洲。汉臣,教亮济江者也。

  显忠至自芜湖,允文语之曰:"敌入扬州,必与瓜洲兵合,京口无备,我当往,公能分兵相助乎?"显忠分李捧军万六千往京口,叶义问亦命杨存中将所部来会。允文还建康,即上疏言:"敌败于采石,将徼幸于瓜洲。今我精兵聚京口,持重待之,可一战而胜。乞少缓六飞之发。"

  甲申,至京口。敌屯重兵滁河,造三闸储水,深数尺,塞瓜洲口。时杨存中、成闵、邵宏渊诸军皆聚京口,不下二十万,惟海鳅船不满百,戈船半之。允文谓遇风则使战船,无风则使战舰,数少恐不足用。遂聚材治铁,改修马船为战舰,且借之平江,命张深守滁河口,扼大江之冲,以苗定驻下蜀为援。庚寅,亮至瓜洲,允文与存中临江按试,命战士踏车船中流上下,三周金山,回转如飞,敌持满以待,相顾骇愕。亮笑曰:"纸船耳。"一将跪奏:南军有备,未可轻,愿驻扬州,徐图进取。亮怒,欲斩之,哀谢良久,杖之五十。乙未,亮为其下所杀。

  初,亮在瓜洲,闻李宝由海道入胶西,成闵诸军方顺流而下,亮愈怒。还扬州,召诸将约三日济江,否则尽杀之。诸将谋曰:"进有渰杀之祸,退有敲杀之忧,奈何?"有万戴者曰:"杀郎主,与南宋通和归乡则生矣。"众曰:"诺。"亮有紫茸细军,不临阵,恒以自卫,众患之,有萧遮巴者绐之曰:"淮东子女玉帛皆聚海陵。"且嗾使往,细军去而亮死。

  丙申,敌人退屯三十里,遣使议和。己亥,奏闻。召入对,上慰藉嘉叹,谓陈俊卿曰:"虞允文公忠出天性,朕之裴度也。"诏免扈从,往两淮措置。允文至镇江,奏收两淮三策,不报。

  明年正月,上至建康。寻议回銮,诏以杨存中充江淮、荆襄路宣抚使,允文副之。给、舍缴存中除命,于是允文充川陕宣谕使。陛辞,言:"金亮既诛,新主初立,彼国方乱,天相我恢复也。和则海内气沮,战则海内气伸。"上以为然。允文至蜀,与大将吴璘议经略中原,璘进取凤翔,复巩州。金治兵争陕西新复州郡,蜀士欲弃之,允文持不可。

  孝宗受禅,朝臣有言西事者,谓官军进讨,东不可过宝鸡,北不可过德顺,且欲用忠义人守新复州郡,官军退守蜀口。允文争之不得,吴璘遂归河池,盖用参知政事史浩议,欲尽弃陕西,台谏袁季、任古附和其说。允文再上疏,大略言:"恢复莫先于陕西,陕西五路新复州县又系于德顺之存亡,一旦弃之,则窥蜀之路愈多,西和、阶、成,利害至重。"前后凡十五疏,且移书陈康伯,康伯牵于同列,不能回也。上将召允文问陕西事,执政忌其来,以显谟阁直学士知夔州,寻又命奏事。

  隆兴元年入对,史浩既素主弃地,及拜相,亟行之,且亲为诏,有曰:"弃鸡肋之无多,免锒心之未已。"允文入对言:"今日有八可战。"上问及弃地,允文以笏画地,陈其利害。上曰:"此史浩误朕。"以敷文阁待制知太平州,寻除兵部尚书、湖北京西宣抚使,改制置使。

  时朝廷遣卢仲贤使金议和,汤思退又欲弃唐、邓、海、泗,手诏谓唐、邓非险要,可置度外,允文五上疏力争。思退怒,即奏曰:"此皆以利害不切于己,大言误国,以邀美名。宗社大事,岂同戏剧。"上意遂定。思退阳请召允文,实欲去之也。允文上印,犹以四州不可弃为请,乞致仕。诏以显谟阁学士知平江府。思退竟决和议,割唐、邓。

  二年,金兵复至,思退贬,上悔不用允文言。陈俊卿亦荐允文堪大用,除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

  乾道元年,拜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是秋,金遣完颜仲有所议,偃蹇不敬,允文请斩之,廷有异论,不果。会钱端礼受李宏玉带,事连允文,为御史章服所论,罢政,奉祠西归。

  三年二月,召至阙,除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吴璘卒,议择代,上谕允文曰:"吴璘既卒,汪应辰恐不习军事,无以易卿。凡事不宜效张浚迂阔,军前事,卿一一亲临之。"即拜资政殿大学士、四川宣抚使,寻诏依旧知枢密院事。归蜀一月,召至阙,不数月复使蜀。太上赐御书《圣主得贤臣颂》,上又为之制跋,陛辞,复以所御双履及甲胄赐焉。

  过郢,奏筑黄鹰山城。过襄阳,奏修府城。八月至汉中,又往沔阳。九月,至益昌。先被手诏戒九事,洎至蜀,悉奉而行,尤以军政为急。又奏阅实诸军,第其壮怯为三,上备战,中下备辎重,老者少者不预。汰兵凡万人,减缗钱四百万。汰去兵有劳绩者,置员阙处之。兴、洋义士,民兵也,绍兴初以七万计,大散之战,将不授甲,驱之先官军,死亡略尽。命利帅晁公武核实,得二万三千九百余人。又得陕西弓箭手法,参绍兴制为一书,俾将吏守之。以马政付张松,奏依旧制分茶马为川、秦司。

  初在枢府,萧遮巴以刷军中人为言,允文尝奏谕三衙抚存之。至是,金、洋、兴元归正人二万,遮道诉系缧之苦,允文分给官田,俾咸振业。欲结敌将姜挺、白沂,遵御札募巩人王嗣祖结外蕃以图金人,又得蕃僧六彪者偕往,竟无成说。时邛、蜀十四郡告饥,荒政凡六十五事,剑倅献羡钱五万,却之。

  五年八月,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允文多荐知名士,如洪适、汪应辰。及为相,籍人才为三等,有所见闻即记之,号《材馆录》。凡所举,上皆收用,如胡铨、周必大、王十朋、赵汝愚、晁公武、李焘其尤章明者也。上以兵冗财匮为忧,允文与陈俊卿议革三衙杂役,汰冗籍,三军无怨言。

  六年,陈俊卿以奏留龚茂良忤上意,上震怒甚,俊卿待命浙江亭,两日不报。允文请对,极论体貌之道,叠拜榻前,遂命判福州。

  诏以范成大为祈请使,为陵寝故。金不从,且谍报欲以三十万骑奉迁陵寝来归,中外汹汹,荆、襄将帅皆请增戍。允文谓:"金方惩亮,决不轻动,不过以虚声撼我耳。"遂奏止之。朝论纷然,允文屹不动,敌卒无他。

  自庄文太子毙,储位未定。允文上疏,且屡恳陈。七年正月,上两宫尊号,议始定,下诏皇第三子恭王惇立为皇太子,皇子恺以雄武、保宁军节度使判宁国府。皇太子寻尹临安。侍卫马军司牧地旧在临安,允文谓地狭不利刍牧,请令就牧镇江,缓急用骑过江便。三军有怨语,其后言者以此为言。

  胡铨以台评去,允文奏留之经筵。铨荐朱熹,上问允文识熹否?允文谓熹不在程颐下,遂召熹,熹不至。检鼓院以六条抑上书人,允文力言不可,从之。

  会庆节,金使乌林答天锡入见,金主婿也,骄倨甚,固请上降榻问金主起居,上不许,天锡跪不起,侍臣错愕失措。允文请大驾还禁中,且谕之曰:"大驾既兴,难再御殿,使人来且随班上寿。"金使惭而退。

  上以仆射名不正,改为左、右丞相。八年二月,授允文特进、左丞相兼枢密使,梁克家为右丞相。允文尝举克家自代,上不许。是月,以病乞解机政,又荐克家靖重有宰相器,至是始同相,手诏付允文曰:"朕方欲武臣为枢密,曹勋如何?"允文谓勋人品卑凡,不可用。既而以张说签书枢密院事,右正言王希吕与台官交劾之。上怒希吕甚,手诏"与远恶监当。"允文缴回,上益怒。梁克家曰:"希吕论张说,台纲也,左相救希吕,国体也。"上怒稍解,卒薄希吕之罚。

  四月,御史萧之敏劾允文,允文上章待罪。上过德寿宫,太上曰:"采石之功,之敏在何许?毋听其去。"上为出之敏,且书扇制诗以留之。允文言之敏端方,请召归以辟言路。上谓其言宽厚,命曾怀书之《时政记》。

  上命选谏官,允文以李彦颍、林光朝、王质对,三人皆鲠亮,又以文学推重于时,故荐之,久不报。曾觌荐一人,赐第,擢谏议大夫。允文、克家争之,不从。允文力求去,授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进封雍国公。陛辞,上谕以进取之方,期以某日会河南。允文言:"异时戒内外不相应。"上曰:"若西师出而朕迟回,即朕负卿;若朕已动而卿迟回,即卿负朕。"上御正衙,酌酒赋诗以遣之,且赐家庙祭器。

  九年至蜀。大军月给米一石五斗,不足赡其家,允文捐宣司钱三十万易米,计口增给。立户马七条,括民马,奏选良家子以储战用。初,北界有寇邻者,拥众数万在商、虢间,允文秉政日纳款,迨至蜀,复遣人致书允文,不报,羁縻之而已。既而邻谋觉,金密遣人捕之。叶衡奏闻,允文上疏自辨,因请纳禄,不报。

  上尝谓允文曰:"丙午之耻,当与丞相共雪之。"又曰:"朕惟功业不如唐太宗,富庶不如汉文、景。"故允文许上以恢复。使蜀一岁,无进兵期,上赐密诏趣之,允文言军需未备,上不乐。

  淳熙元年薨。后四年,上幸白石大阅,见军皆少壮,谓辅臣曰:"虞允文行沙汰之效也。"寻诏赠太傅,赐谥忠肃。

  允文姿雄伟,长六尺四寸,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动有则度,人望而知为任重之器。早以文学致身台阁,晚际时艰,出入将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无二焉。尝注《唐书》、《五代史》,藏于家。有诗文十卷,《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奏议》二十二卷,《内外志》十五卷,行于世。

  子三人:公亮、公著、杭孙。孙八人,皆好修,唯刚简最知名,嘉定中,召不至,终利路提点刑狱。

  辛次膺,字起季,莱州人。幼孤,从母依外氏王圣美于丹徒。俊慧力学,日诵千言。甫冠,登政和二年进士第,历官为单父丞。

  值山东乱,举室南渡。属闽寇范汝为陷建州,宰相吕颐浩以次膺宰浦城,遏贼冲。比至,寇党熊志宁已焚其邑。于是披荆棘,坐瓦砾中,安辑吏民,料丁壮,治器械,厄险阻,号令不烦,邑民便之。数月,韩世忠破贼,复建州,除审计司。余党范黑龙破邻邑,闽帅张守檄次膺,俟贼平而后行。乃募乡兵习强弩,贼至,与之夹水而阵,矢齐发,贼奔溃,生致首领五人,余悉宥之。

  用参政孟庾荐,召对,奏用人贵于务实,施令在于必行。迁驾部。愿敕郡邑省耕薄征,务农抑末。又奏:"中原之人,弃坟墓生业,从巡江左,饥寒殒仆。愿加存拊,可以坚中原徯后之心。"迁吏部郎、湖北运判,中途召还,见高宗于建康行宫,首言救世之弊,上称善,敕以所奏榜朝堂。

  擢右正言。奏:"愿阅兵将,亲简拔,揽恩威之柄,使人人知朝廷之尊。左右近习,久则干政,愿杜其渐。兵连不解,十年于兹。一岁用钱三十万、米四百万石,诸路常赋仅足支其半,余悉取诸民。乞罢不急之务,节姑息之泽,省冗官,汰忄耎兵。"

  韩世忠男直秘阁,次膺奏曰:"攻城野战,世忠功也,其子何与?石渠、东观,图书府也,武功何与?幸门一启,援例者众。"又奏:"今主议者见小利忽大计,偏师偶胜,遽思进讨,便谓攻为有余;警奏稍闻,首陈退舍,便谓守为不足。愿严纪律,谨烽燧,明间探。"上皆信纳。闻韩世忠将自楚州移军镇江,复陈可虑者五。王伦使北请和,次膺言:"宣和海上之约,靖康城下之盟,口血未干,兵随其后。今日之事当识其诈。"

  时秦桧在政府,为其妻兄王仲薿叙两官。次膺劾仲薿奴事朱勔,投拜金酋,罪在不赦。又劾知抚州王唤违法佃官田,不输租。其父仲山,先知抚州,屈膝金人,唤继其后,何颜见吏民?唤,桧之妻兄也。章留中。次膺再论之曰:"近臣奏二人,继闻追寝除命,是皆桧容私营救,陛下曲从其欲,国之纪纲,臣之责任,一切废格。借使贵连宫掖,亲如肺附,宠任非宜,臣亦得论之,而大臣之姻娅,乃不得绳之耶?望陛下奋乾刚之威,戒蒙蔽之渐。"

  求去,除直秘阁、湖南提刑。先是,湖南贼龙渊、李朝拥众数万,据衡之茶陵,桧匿不奏,乃以见阙处次膺。陛辞,上曰:"卿以将母为请,朕不得留。湖湘风物甚佳,且无盗贼,职名异恩,卒岁当召。"既抵长沙,贼势方张,戍将抽回,始悟桧欲陷之。即单车趋茶陵,擒贼骁将戮之,募贼党毛义、龙麟等,赍榜谕以朝廷抽回戍将,务欲招安,宜亟降,待以不死。龙渊、李朝相继降,仍请料精锐,可得禁旅万余。次鹰笑曰:"是皆吾民,正当弃兵甲,持锄耰,趣令复业。"奏茶陵为军。

  金好成,赦书至衡阳,次膺极陈其诈,略曰:"臣昨在谏列,尝数论金人变诈无常,愿陛下为宗社生灵深虑。近观邸报,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妄议和好,历诋大臣,除名远窜。已而得铨书槁,乃知朝廷遽欲屈己称藩,臣未知其可。大臣怀奸固位,不恤国计,媕婀趋和,谬以为便,臣不知天下之人以为便乎?"父之仇不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弃仇释怨,尽除前事,降万乘之尊,以求说于敌,天下之人,果能遂亡怨痛以从陛下之志乎?"书奏,不报。金陷三京。

  次膺罢,奉祠。秦桧以其负重名,欲先移书,当稍收用,次膺笑而不答。阅十六年,贫益甚,亡毫发求于人。桧死,起知婺州,三日被召。至国门,以足疾求去。加秘阁修撰,还郡。再召见,历言仇怨当国,老母几委沟壑,因奏国本未立,上改容曰:"谁可?"次膺曰:"知子莫若父。"上称善。擢权给事中。蒋璨权户部侍郎,次膺驳璨不守正,事交结,出璨知平江。御史中丞汤鹏举劾次膺假权报怨,除待制、宫观。起知泉州,移福建帅。丁母忧,乞纳禄。

  孝宗即位,手诏趣召。既至,奏:"陛下用贤必考核事功,勿以一人誉用之,一人毁去之,出令要无反汗,纳善要知转圜。练兵恤民,经理两淮,使敌不能乘虚而入。"是日,除御史中丞。朝德寿宫,高宗一见,谓"惜间卿于强健时。"

  上将以春飨迎高宗诣延祥观,幸玉津园。次膺奏:"钦宗服未终,方停策士,且金人嫚书甫至,意在交兵,矧原野间禁卫稀少,当过为之虑,兼一出费十数万缗,曷若以资兵食。"时两淮尽为荒野,次膺奏:"乞集遗甿归业,借种牛,或令在屯兵从便耕种,此足兵良法。"至若成闵之贪饕,汤思退之朋附,叶义问之奸罔,皆以次论劾。每章疏一出,天下韪之。上方厉精政事,次膺每以名实为言,多所裨益,呼其官不名。

  隆兴改元三月,同知枢密院事。符离之师,捷奏日闻,次膺手疏千言,乞持重。未几,军果溃。及见,上颜色不乐,奏言:"师溃而归,张浚弹压必无他,此上天大儆戒于陛下。"上叹其先见。

  拜参知政事,以疾力祈免。且奏曰:"王十朋除侍史,虽上亲擢,天下皆知臣尝荐其贤。汤思退召将至,亦知臣尝疏其奸。臣不引避,人其谓何?"除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陛辞,赐茶,甚惜其去。次膺奏:"臣与思退,理难同列。"上曰:"有谓汤思退可用者。"次膺奏:"今日之事,恐非思退能辨。思退固不足道,窃恐误国家事。"乾道六年闰五月卒,年七十九。

  次膺孝友清介,立朝謇谔。仕宦五十年,无丝毫挂吏议。为政贵清静,先德化,所至人称其不烦。善属文,尤工于诗。

  论曰:孝宗志恢复,特任张浚,俊卿斥奸党,明公道,以为之佐。洎居中书,知无不为,言无不尽,盖其立志一以先哲为法,非他相可拟也。允文许国之忠,炳如丹青。金庶人亮之南侵,其锋甚锐,中外倚刘锜为长城,锜以病不克进师。允文儒臣,奋勇督战,一举而挫之,亮乃自毙。昔赤壁一胜而三国势成,淮淝一胜而南北势定。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转危为安,实系乎此。及其罢相镇蜀,受命兴复,克期而往,志虽未就,其能慷慨任重,岂易得哉?次膺力排群邪,无负言责,涖政不烦,居约有守。晚再立朝,謇谔尤著,南渡直言之臣,宜为首称焉。

  陈俊卿字应求,兴化人。幼年时严肃持重,不苟言笑。其父亲死时,他像成年人一样主办丧事。绍兴八年(1138),陈俊卿考中进士,被授予泉州观察推官之职。他任职期间,兢兢业业,同僚们召集宴会,他总是婉言谢绝。一天,郡中失火,郡守汪藻前来巡视,各级官吏正在某个地方饮酒作乐,陈俊卿把自己的轿夫借给别人,于是他自己像以往一样由于迟到而被诘问,陈俊卿只有深表歉意。不久人们知道实情,问其原因,他说“:我不能阻止同僚们的行为,又借给他们仆人,怎么能说没有过错。当时汪公正在气头上,他能容忍我为自己开脱,而加重别人的罪过吗?”汪藻很佩服陈俊卿,认为自己比不上他。

  陈俊卿任职期满,正遇秦桧当权,秦桧看他不依附自己,派他任南外睦宗院教授。不久陈俊卿被加职南剑州通判,未上任秦桧就死了,于是陈俊卿以校书郎之职被召回。孝宗当时为普安郡王,高宗命令选择敦厚、稳重的人辅助他,陈俊卿被拜官为著作郎兼王府教授。陈俊卿讲经,严肃地站立着。郡王喜欢蹴鞠游戏,陈俊卿就朗读韩愈劝谏张建封的信劝谏他,郡王恭敬地听取了他的劝告。

  陈俊卿历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首次上奏他就说:“君主以兼听为美德,必然从根本上处事公正;人臣以不欺骗君主为忠诚,必然对大事通达。驾驭下属的办法,应该是恩威并施,抑制骄将,振作士气,那么纲纪端正而号令得以通行。”于是陈俊卿弹劾韩仲通本来以狱事附会秦桧,冤陷无辜,秦桧的私党已全部被逐出,而韩仲通单单被保留;刘宝总领京口,任意殴打、克扣士兵,并抗拒命令不分兵戍防。这二个人于是各当其罪。汤思退专权,陈俊卿说:“冬天没云而雷鸣,这是指责宰相上不合天意,下不满足人们的愿望。”皇上诏令罢免汤思退。

  当时灾祸的异象多次显现,金人入侵之势态已很明显。陈俊卿于是上疏说“:张浚忠心耿耿,到老都不会改变,我听说有谗言讲他心存异心。张浚之所以得人心,为舆论所推崇,是因为他一向忠诚、正义。相反,如果人们将他赶走,谁又能应付变乱呢?”陈俊卿的奏疏呈上后,未得到回音,于是请求进宫对话,对皇上竭力劝说,皇上开始醒悟。几个月后,皇上派张浚守卫建康。陈俊卿又说:“内侍张去为暗中阻止出兵,并陈述躲避敌人的计谋,动摇已定下的计划,请按军法论处。”皇上对陈俊卿说“:你可以说是仁者中的勇敢者。”陈俊卿被任命为兵部侍郎。

  金主完颜亮渡过淮河,陈俊卿受命整顿浙西水军,李宝凭借水军的力量因而夺得了胶西之捷。完颜亮死后,皇上诏令陈俊卿治理淮东堡砦的屯田,并对所过之处的流民加以安抚。金主完颜褒刚即位,重申过去与宋的友好,廷臣多附会和议之意见。陈俊卿上奏说:“和议,本来是不得已之事,如果以得到过去的疆土为实利,那么得到了未必能守住,这也只是一纸虚文而已。今天不如先端正名份,名份正那么国家威强,岁币可以减少。”陈俊卿于是陈述选将练兵、屯田减租的策略,建议选择文臣中有胆略的人为参佐,让他们考察军政,学习军事业务以储备将才。

  孝宗即位,陈俊卿上书说:“治国的要领有三方面:用人、赏功、罚罪,这些方面之所以能推行下去就在于公正而已,希望陛下留意。”陈俊卿被升为中书舍人。当时孝宗立志振兴、恢复国土,正把天下大事交付张浚。因为陈俊卿忠诚正直,沉稳有谋,皇上派他以本职充当江、淮宣抚判官兼管建康府事。陈俊卿上奏说“:吴王..孤军深入,敌人全军抵御,以致久久不能攻下,这是危险的策略。两淮形势已很危急,应分别派遣水师直捣山东,金人必然回师自救,而吴王..可以乘胜夺下关中。我军等他们未到,击溃其腹心力量,这是非凡的功劳呀。”正遇主和议的呼声很高,皇上诏令吴王..班师回朝,也召陈俊卿。陈俊卿奏陈十件事:制定规划,振兴纲纪,劝勉风俗,严明赏罚,重视名份,遵从祖宗之法,蠲免无名之赋。

  隆兴元年(1163),建立都督府,陈俊卿被拜官为礼部侍郎参赞军事。张浚当初计划大举北伐,陈俊卿认为不可行。正遇谍报说敌人聚粮于边境,各位将领以为敌军冬天一定进军,应在敌人行动前发兵,张浚于是向朝廷请求出师。不久邵宏渊果然兵败,陈俊卿退守扬州。主和议者庆幸他们的失败,主战派的意志被动摇了。张浚上疏等待定罪,陈俊卿也乞求跟随受罪,皇上诏令他们降职二级。谏臣尹穑附会汤思退,说应罢除张浚的都督之职,改为宣抚使管理扬州。陈俊卿上奏说:“张浚果真不可以用,那么则应另选贤将。如果想责令他以后建立成就,就请降他的官级以示惩罚,这是过去的法律。今天削去他的都督重权,置于扬州死地,如果他请求拜见皇上,台谏官加以阻拦,张浚所有的人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后效可图?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只知道厌恶张浚而想杀掉他,不是为恢复国家大业考虑。希望陛下下诏警告内外将领协调一致,使张浚自建成效。”陈俊卿再次上疏,皇上醒悟,就令张浚为都督,又召为宰相,最终被汤思退、尹穑所排挤,被派往江、淮视察军队。陈俊卿多次上书请罪,皇上任命他以宝文阁待制之职任泉州知州,陈俊卿请求任祠禄官闲居,于是被令提举太平兴国宫。

  汤思退已经逃跑,太学生们伏在宫殿下请求皇上召回陈俊卿。乾道元年(1165),陈俊卿进宫回答皇上的提问,皇上慰劳并安抚他,陈俊卿于是极力阐述朋党的弊端。陈俊卿拜官吏部侍郎、同修国史。他论述人才应当以气节为重,有气节的人,即使有小过也应当宽容他;奸邪的人,很有才能也应当加以警惕。钱端礼起用同乡亲戚为参政,很急切地想夺取相位,馆阁之士上疏指责他。钱端礼派门客私下告诉陈俊卿,自己任宰相,一定引荐他共同执政。陈俊卿坚决拒绝不肯听命。第二天,陈俊卿进宫给皇上读《宝训》,正涉及到外戚的内容,于是就说“:本朝家法,外戚不参预朝政,意义深远,陛下应严格遵守。”皇上点头称是,钱端礼深感遗憾。陈俊卿为建康府知府。过了一年,被授予吏部尚书。

  当时皇上未能去除蹴鞠游戏,将要游猎白石。陈俊卿引用汉桓帝、灵帝、唐敬宗、穆宗以及司马相如的话极力劝皇上引为借鉴。皇上高兴地说“:我完全看到了你的忠诚、正直,我决意重用你。我在藩邸时,就知道你是忠臣。”陈俊卿拜谢皇上。

  陈俊卿受命为金使馆伴,于是拜官同知枢密院事。当时曾觌、龙大渊恃旧恩宠,窃取威福,士大夫多出自他的门下。等到陈俊卿为馆伴使时,龙大渊为副职,陈俊卿在外面见到他,不与他说一句话,龙大渊呈上名片请求接见,陈俊卿也谢绝不见。洪迈告诉陈俊卿“:有人说郑闻拜官右史,某人当拜某官,可信吗?”陈俊卿追问消息从何而来,洪迈答从龙大渊、曾觌处。陈俊卿把洪迈的话质问于皇上,皇上说:“我怎么会曾想到用这些人,一定是私下听到的消息。”皇上下旨让龙大渊、曾觌离朝,全国内外称快。

  金送信给边境的官吏,要求索取以前所俘之人。陈俊卿请求回报誓书说:“俘虏、叛亡是两回事,俘虏遣返已经很多了,叛亡的人不应该遣回。况且本朝两淮的百姓,为金国所俘虏的约数万人,本朝未曾因此而说什么,恐怕破坏两国的和议,使两国边境的百姓不得安宁。或许交战,那么曲直胜负就明显了。”

  镇江军统帅戚方剖剥军士,陈俊卿上奏说“:内臣中有主管戚方的官吏应一同惩罚。”于是皇上诏令罢免戚方,把内侍陈瑶、李宗回交给大理寺调查他们贪赃的材料。十一月,应当进行郊祀而天上雷鸣,皇上亲自写诏书,警告大臣,叶禺页、魏杞被定罪罢职。陈俊卿为参知政事。当时四明献上银矿,将要召冶工在禁中锻造。陈俊卿上奏说“:皇上不去做帝王大事,而管有关部门的小事,恐怕被有识之人小瞧。”侍从梁克家、莫济一起请求补为朝外官,陈俊卿奏道:“这二人都是贤才,离朝很可惜。”于是他弹劾洪迈奸险狡诈,不适合在皇上身边,洪迈于是被罢免了。皇上下令减去福建钞盐,罢免江西和籴、广西折米盐钱,免去诸道过去欠下的金谷钱帛数以万计,于是政事稍稍集中于中书了。

  龙大渊死后,皇上可怜曾觌,想召他回朝。陈俊卿说“:自从赶这二人出朝廷后,内外百姓没有不称快的。今天又召回曾觌,必然使天下人大失所望。我请求先将我罢职。”皇上于是不召曾觌回朝。殿前指挥使王琪受命前往巡视两淮城壁回朝后,推荐和州教授刘甄夫,刘甄夫得以被皇上召见。陈俊卿说“:王琪推荐士兵将官是他的职责,教官是否有才能,干王琪什么事。”正遇扬州上奏说王琪传旨增筑之城已竣工,陈俊卿以此事请问于皇上,皇上说他未曾下过这个命令。陈俊卿说:“如果诈传圣旨,这不是小的过错。”又奏道:“君主日理万机,怎能完全防范得到一切事情,只能凭借纲纪、号令、赏罚。不杀王琪,以后臣下将没什么事做不出来。”王琪被降级罢官。

  开始,禁中密旨直下各军,宰相多不清楚,内侍张方之事暴露后,陈俊卿上奏说“:从今以后各个部门根据御笔亲令处理事情,必须奏审才能实行。”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因为宫内各部门不满,皇上收回以前的命令。陈俊卿说:“张方、王琪之事,圣上的决定已清楚,忽然又告诉大臣说‘:禁中取一点喝的一点吃的,也必须等待申请、审批,岂不是停滞不前。’我所考虑的事是大的命令,如三衙发兵,户部取财物,怎能是宫中细小的事情。我们只是充数的,裁断之事最终要出自宫内陛下的命令。凡是奏审要取决于陛下,不是我想专权,且并非新的条款,只是重申旧的制度。现在已经下令实行了又收回成命,内外惶惑,恐怕小人会怀疑我们因此而激起了圣上的怒意。”皇上说“:我怎会因为小人的话而怀疑你们呢?”

  同知枢密院事刘珙进宫回答皇上的提问,与皇上争辩十分激烈,违背了旨令,刘珙退出宫廷后,皇上亲书诏令除去刘珙端明殿学士之职,派他去外地主管一祠观。陈俊卿立即把诏书藏起来不宣,私下上奏皇上说:“前天的奏札,我确实是草草写成,如果有罪,我应当先被罢免。刘珙的去职之旨令,我未敢奉命发出。陛下即位以来,纳谏言,依靠大臣,都是扬德之事。今天刘珙因为小事获罪,我担心从此大臣都阿谀奉承地拿俸禄,这不是国家的福气。”皇上脸上久久呈现悔恨之色,令刘珙统帅江西。陈俊卿退朝后自我弹劾,皇上亲自写书挽留他,并说:“你即使一百次请求,我也决不会依从。”

  乾道四年(1168)十月,陈俊卿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陈俊卿以用人为己任,所授官之人都是一个时期的杰出人才,他奖励廉洁、谦让之人,抑制一心往上爬的人。有的人才能可用,但资历浅,陈俊卿就私下推荐给皇上,未曾对他人说。每次在朝廷接待士人和从远方来的牧守时,一定询问他们对时政得失、人才贤否的意见。

  虞允文任四川宣抚使,陈俊卿推荐他有才能可以为相。乾道五年(1169)正月,皇上召虞允文为枢密使,虞允文到朝廷后,皇上就封他为右相,陈俊卿为左相。虞允文建议派使者前往金朝请求金归还我陵墓寝庙,陈俊卿当着皇上的面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又亲自写疏呈上,认为此举不可行。皇上使用弓箭,箭弦击中眼睛导致长眼膜,六月开始到便殿休养。陈俊卿说:“陛下几个月不亲临外朝,外面流言蜚语不断,都是辅相无德无能,不能事先询问,有损于圣德。陛下忧患勤俭,清心寡欲,前代英主所不能免去的陋习全都去除,看来只有骑射最终还未能忘怀。我知道皇上并非乐于此种游戏,而是立志图谋恢复国土,所以埋头干事,检阅武装力量及储备,激励士气。陛下任用有智谋的人,分清赏罚,恢复信义,那么皇上的英名义烈,即使不能超过尊祖,也够震慑万里之远的敌人了,难道还限于区区百步间骑射。陛下的身体,与宗族社稷百姓休戚相关,希望把今天的事,作为以后永远的借鉴。”

  曾觌任职期满当轮换一个职位,陈俊卿打算请求让他任浙东总管。皇上说“:曾觌的意思似乎不想做这个官。”陈俊卿说:“在这之前陛下赶走了龙大渊、曾觌二人,大家议论起都很高兴。希望陛下去除个人的私情,伸张正义。”曾觌不高兴地走了。枢密承旨张说为亲戚求一官职,害怕陈俊卿而不敢开口,恰巧陈俊卿休假,于是他请求于虞允文,得到一官职。陈俊卿听说敕令已经要发出,吩咐官吏把它扣留下来。张说惶恐谢罪。虞允文也面有愧色,但还是为张说的亲戚请求一职位,陈俊卿始终不答应,张说深感遗憾。吏部尚书汪应辰与虞允文议事时意见不合,请求离朝,陈俊卿多次奏说汪应辰刚强正直,可为执政。皇上当初认为是这样,后来最终派汪应辰为平江郡守。从此皇上偏向虞允文,陈俊卿也多次请求离朝。

  第二年,虞允文又重申派使去金请求金归还陵墓寝庙之事,皇上亲自写札告诉陈俊卿,陈俊卿奏道:“陛下十分思念祖宗,想恢复故有的疆域,我虽然是一匹疲惫的劣马,难道不知道热情赞扬圣上的计划,然而对于大事要考虑的万无一失,等一二年后,国家的力量稍强大些才可行,不敢为了迎合圣意而误国事。”陈俊卿于是闭门不出请求离朝,皇上让他以观文殿大学士之职统帅福州。陈俊卿与陛下告别时,仍劝皇上远奸邪亲贤才,修明朝政,抵御外敌,泛使不可轻易派遣。陈俊卿已经离朝,虞允文最终还是派遣了使者出使金国,最后不得要领。曾觌也被召回朝廷,皇上为他树立节钺,让他登上保傅之位,而士大夫没有敢说一句的。

  陈俊卿到福州后,政策上崇尚宽厚,严格地打击盗贼,海上航道平坦畅通,陈俊卿因此有功被进级。转运判官陈岘建议在福州改行钞盐法,陈俊卿写信给宰执,极力说福建盐法与淮、浙二地不同,于是钞盐法最终未在福建施行。第二年,陈俊卿请求管理祠观,皇上让他提举洞霄宫。陈俊卿回到家,看见破旧的房子只有几根柱子尚存,他仍怡然自得,毫不介意。

  淳熙二年(1175),皇上再次令陈俊卿为福州知州,皇上授予他特进之官,任命他为建康通判兼江东安抚使。皇上召陈俊卿到垂拱殿问话,令他坐下并赐给茶,陈俊卿于是从容地说:“将帅应当由高级官员选拔,我听说诸将多以贿赂得官。曾觌、王扌卞揽权受贿,选用人都按御批行之。赃吏已调查清楚,而皇上亲自改正,这将如何劝惩人们?”皇上说:“你说的很中肯。”陈俊卿上朝廷辞行,又上奏说“:离开国都十年,看见都城里谷贱人安,只有士大夫的风俗习惯大变。”皇上问“:为什么?”陈俊卿说“:过去士大夫奔走于曾觌、王扌卞之门的,十分之一二,并还害怕别人知道,现在就公然趋往,依附的人已有十分之七八,不再有所顾忌了。人才的进退取决于私门,实在不是朝廷的好事。”皇上说:“王扌卞是不敢的。曾觌即使不时有所请求,我多抑制了,从今不会再来采纳他们的意见了。”陈俊卿说:“这些人声势已经增长,侍从、台谏之职多出自他们门下,不对陛下说实话,我担心会有损朝廷纲纪,废坏有关部门的法度,败坏天下风俗,连累陛下的德行。”皇上命令二府在浙江亭为陈俊卿设宴饯行。

  陈俊卿离开建康十五年,父老乡亲们高兴他又回来。陈俊卿为政宽简,罢除无名之赋。当时朝中多通行“白札”,派亲近人送往,陈俊卿上奏说不好,皇上亲自写札子对他予以奖励。陈俊卿拜官少保像过去一样任建康府通判。淳熙八年(1181),陈俊卿上书要求告老,以少师、魏国公之职退休。淳熙十三年(1186年)十一月死去,终年七十四岁。陈俊卿刚生病时,亲自写文给诸子说:“遗书只是感谢圣恩,不要祈求皇上的恩泽及功德,不要请求谥号树碑。”皇上听说后感伤不已,停止上朝,赠陈俊卿太保之职,令建康路转运司安排葬事,赐予谥号“正献”。

  陈俊卿对朋友顺从、忠诚、尊敬,这是出自他的天性,他又清静,严肃好礼,终日没有疲倦的神情。平时小心谨慎好像不会讲话,而在朝廷则严肃地发表危险的言论,辨明邪正,斥责有权势的人,毫不避讳。凡所奏请的,都是有关治乱安危的大事。陈俊卿与汪应辰、李焘十分友好,尤其敬重朱熹,曾多次上书推荐。他死后,朱熹不远千里赶来哭他,又记载他的行为。陈俊卿著有文集二十卷。

  陈俊卿有子五个,陈宓有志于做学问,终官为承奉郎,朱熹为他写了墓志铭。陈宓另外有传。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人。他的父亲虞祺,考中北宋政和年间进士,官至太常博士、潼川路转运判官。虞允文六岁时即能背诵《九经》,七岁时即能善文。因为父亲的缘故入选做官。母亲因病不幸逝世后,虞允文因过度悲伤而身体极度虚弱。安葬母亲后,他整日在母亲墓旁哭泣,墓地旁边有一棵枯死的桑树,有两只鸟儿飞来搭巢。考虑到父亲一人鳏居且身体有病,虞允文七年没有调迁官职,不忍心离开他的父亲半步。父亲逝世后,绍兴二十三年(1153),才考中进士,授官彭州通判,后又暂且代理黎州、渠州知州。

  秦桧独揽朝政大权后,四川的有识之士大多受到排挤压制。秦桧死后,高宗打算广招蜀中名士,中书舍人赵逵首先推荐了虞允文,皇上召他进宫对话,他说,作为一国之君,首先必须敬畏上天,必须安抚天下百姓,必须效法祖先的各种法令制度。又谈到士人风气的弊端,凭文章被提拔的一定要抑制其轻浮举止;凭言谈被提拔的一定要去除其投机、欺瞒的劣行;凭治政被提拔的一定要屏弃其苛刻的行为,这样才可以放心地对他们委以重任。虞允文还对四川地区财赋科纳之弊端进行了认真论述。高宗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建议。

  虞允文官拜秘书郎,不久又升任礼部郎官。金主完颜亮开始修整汴京,呈现出南侵的意图。王伦从金朝返回后,报告说金人态度恭敬友好,没有丝毫战争迹象。汤思退再次去金国朝拜祝贺,对边境备战仍不闻不问。等到金朝使者施宜生稍微泄露了一点金军加紧备战的消息后,张焘秘密地将这些情况奏知了高宗。完颜亮又悄悄地请画师画出临安城区的湖山等景观带回金国。完颜亮写诗言志,在诗中他准备大举进攻南侵的意图更加明白地表露出来。虞允文上奏疏说“:金人一定会撕毁盟约,其伐兵有五条道路,希望陛下下诏令大臣们加强备战,做好防御准备。”当时正是绍兴三十年(1160)正月。十月,虞允文假借为工部尚书充任使金的贺正使,他与金馆伴一起射箭,一箭击中目标,众人都感到很惊讶。虞允文看到金人大量运输粮草,建造战舰,便向金主告辞回去,完颜亮说“:我准备去洛阳观赏牡丹花。”虞允文回来后,将自己在金国见到的备战情况及完颜亮的言行立即上奏告知皇上,再次强调必须加强淮、海两地的防御力量。

  虞允文被任命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三衙管军让宦官担任承受之职,虞允文说“:自古以来国家的大权,不是被奸臣篡夺,便是为皇上的亲信把持。秦桧独揽大权达十八年之久,秦桧死后,权力才重归陛下。近来三衙皆与宦官互相勾结,宣和、明受的教训离现在时间并不远。”宋高宗很快醒悟,立即罢免了他们的职务。

  金主完颜亮派王全、高景山来南宋祝贺高宗的生日,带来了完颜亮的口信,态度傲慢,出言不逊,想占有淮南之地,指令与哪个宰相大臣议事。高宗于是召集三衙的大将赵密等人商量起兵,侍从、台谏也参予讨论。宰相陈康伯传达了高宗的旨意“:今天不再谈论和议和防守之事,只讨论若宋金开战应如何办。”高宗任命成闵为京、湖制置使,率领五万禁卫军士兵加强防御襄樊、汉江上游一带。虞允文指出“:敌人准备进攻但没选好线路和进攻点,这是金军故意散布虚假的消息以分散我们的兵力,使他们进攻江淮地区的阴谋能够得逞。”朝廷没有听从虞允文的意见,最终派遣成闵出征。七月,金主完颜亮及政府全部迁往汴京。虞允文再次对陈康伯说“:成闵军队现在大约行进在江州、池州之间,应该命令到达池州的军队驻扎在池州,到达江州的军队驻扎在江州。假如金军从长江上游发动进攻,那么驻守在荆湖的军队就能够在前方抵御敌兵,江、池二州的驻军就能够从后方增援;假如敌军从淮西进行南侵,那么驻扎池州的军队就能够从巢县发动反攻,驻扎江州的军队就能够从无为发动反攻,这样就可以一军两用,一举两得。”陈康伯虽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但成闵却将军队驻守在武昌。

  九月,金主完颜亮任命李通为大都督,在淮水上游建造浮桥。完颜亮亲自统率,号称雄兵百万,毡制帐篷一座连着一座,征鼓声不绝于耳。十月,金军从涡口渡过淮河。战争爆发前,刘钅奇负责淮东的防务,王权负责淮西地区防务。战争爆发后,王权首先放弃庐州南逃,刘钅奇也向扬州退兵,朝廷上下一片惊恐。高宗又想逃往海上躲避金军,陈康伯竭力劝说高宗亲征。本月二十五日,高宗任命知枢密院事叶义问督视江淮军事,中书舍人虞允文参谋军事。王权又从和州逃回,刘钅奇率军退回镇江,两淮地区大片土地全部沦陷。

  十一月九日,完颜亮率大军到达采石附近,同时派遣另一支金军进攻瓜洲。宋高宗命令成闵替代刘钅奇,李显忠替代王权指挥对金作战。刘钅奇、王权被召回罢官。叶义问传达高宗旨意,命令虞允文前往芜湖催促李显忠交出王权的军队,并犒赏驻扎采石的宋军,当时王权的军队还驻在采石。十三日,虞允文到达采石时,王权已经离去,新帅李显忠还没有到任,敌人的骑兵已到达长江北岸,形势十分危急。宋军已没有统帅,将士们三五成群,卸除武装零星地坐在路旁,都是王权手下的败兵。虞允文考虑到坐以等待李显忠到来必将贻误国家大事,毅然招来诸将,勉励他们为国尽忠尽义,说“:金钱和高宗的命令都在这里,等立功以后给你们论功行赏。”众将士回答:“现在既然有了统帅,我们愿意与金人决一死战。”有人问“:你是受命前来犒劳部队的,并没有受命督战,如有人告发你,你难道会任凭他们责难吗?”虞允文斥责他说“:现在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我怎么能逃避不管呢?”

  虞允文率部到达江边时,看到长江以北已修筑高台,高台两边相对树起了两部绛色旗帜,两面五彩旗帜,当中建有一间黄色房屋,完颜亮倨傲地坐在当中。有奸细前来报告,前一天金军杀死白马、黑马以祭上天,与众将士约定,第二天渡过长江,早晨在玉麟堂开饭,首先渡过长江的重奖黄金一两。当时金实有士兵四十万,骑兵也超过宋军一倍,宋军总共才有士兵一万八千人。虞允文因此命令宋军将士排成大阵按兵不动,将五艘藏有兵器的战船分为几部分,二艘沿长江东西两岸并列航行,一艘驻扎长江中流,隐蔽好精兵良将枕戈待战,另二艘藏在小港中,以备不测。虞允文将布置完毕时,敌军已经大声叫喊起来,完颜亮亲自摇着小红旗指挥数百艘战船横渡长江而来,眨眼之间,金军抵达长江南岸的船就达到七十艘,径直冲向为数不多力量单薄的宋军,宋军向后稍稍退却了一些。虞允文冲入阵中,抚摸着时俊的背部勉励他说“:你以胆识过人闻名四方,站立在你身后的是你的兄弟姐妹和儿女啊。”时俊立即挥舞双刀冲出军阵奋勇杀敌,将士们不怕牺牲,杀向敌军,与金军展开殊死搏斗。在长江中游宋军用海鳅船冲击金军船队,许多船只被撞沉没,金军大败,死伤过半,但太阳下山时金军还未退却。正巧溃逃的一支士兵从光州到达采石,虞允文指挥旗鼓手从山后转出来敲击战鼓,金军怀疑有宋军援兵到达,吓得立即逃跑了。虞允文又命令弓箭手从后面追赶袭击他们,大败这支溃逃的金兵,杀死金兵四千多人,杀死万户长二人,俘虏千户长五人,活捉女真士兵五百多人。那些在江中未被杀死的金兵,完颜亮对他们不出江作战极为愤怒,将他们全部击杀。虞允文把捷报报告了皇上,并犒赏三军将士,对他们说:“敌军今天大败而归,明天一定会来复仇。”半夜时分,虞允文命令部分将士,乘海船逆流而上,另外派遣部分水军主动进攻长江北岸的杨林渡口。十四日,金军果然来犯,因宋军已有准备,水陆前后夹击敌军,两军再次展开激烈战斗,宋军焚敌船三百艘,金军被打得大败而逃,虞允文再次向皇上上报捷报。完颜亮又派遣使者假传诏令以告知王权,给宋军造成他们早有宿约的假象。虞允文说“:这是敌军的反间计。”于是就写信答复说:“王权已被绳之以法,宋军新的将领将是李世辅,我们愿意在战场上与你们一决雌雄。”完颜亮看到回信后大为恼怒,立即焚烧了他自乘的龙凤车,杀死了梁汉臣和另外两位为金军造船的人,然后率军冲向瓜洲。梁汉臣,是曾向完颜亮献计渡过长江的人。

  李显忠到达芜湖后,虞允文对他说:“敌军进入扬州,必然与瓜洲完颜亮所部合兵一处,京口地区没有防备,我应该去京口设防,希望将军能够分部分兵力帮助京口防卫。”李显忠派遣李捧率军一万六千人奔赴京口,叶义问也命令杨存中率部众来京口会合。虞允文回到建康,立即上奏疏说“:金军在采石遭到惨重失败,必然寄希望于在瓜洲侥幸获胜。现在我们精兵良将聚集京口,严阵以待,就能够一战而胜。请求陛下不要将宋军主力调往别处。”

  二十一日,虞允文到达京口。金朝重兵驻扎在滁河,建造了三个大闸用以储水,有数尺之深,塞在瓜洲口。此时杨存中、成闵、邵宏渊几支军队都聚集在京口,总数不下二十万人,只有海鳅船数目一百只不到,战船数目仅五十余艘。虞允文建议遇风就使用战船,遇无风日就使用战舰出击,由于战舰数量不多恐怕不够使用。于是到处搜集材料冶炼钢铁,将修马船改造成为战舰,并从平江借来了一些战船,命令张深守卫滁河入口,扼住长江的咽喉,命令苗定驻守下蜀作为后援。二十七日,完颜亮到达瓜洲,虞允文与杨存中到江边视察备战情况,命令宋军将士驾驶车船在长江中流来回开动,绕金山转了三圈,其船回转速度如飞,金军张弓搭箭严阵以待,互相注视,非常惊恐害怕。完颜亮笑着说“:不过是一些纸船罢了。”一员战将跪下启奏“:宋军已做好充分准备,千万不能轻敌,恳请陛下退回扬州,以后慢慢考虑进攻宋军的计划。”完颜亮大怒,准备杀死他这个将领,该将谢罪哀求良久,最后决定鞭打他五十次。十一月二十七日,完颜亮被他的部下杀死。

  当初,完颜亮驻兵瓜洲时,得知宋将李宝正由海道进入胶西,成闵率领各路军马正顺流而下,完颜亮更加气愤。回到扬州后,完颜亮召集诸将,约定三天内渡过长江南侵,否则将他们一律处死。金军将领私下商议说:“前进,有被宋军淹毙之祸,后退就必然会有被主帅就地正法的忧虑,我们应怎么办呢?”有一名叫万戴的人说:“杀死郎主完颜亮,与南宋进行和平谈判,我们返回家乡就是生路。”众将领都表示同意。完颜亮有一队身穿紫色兽毛服装的士兵,从不临阵打仗,整日跟随保卫完颜亮,众人对他们很恐惧,有一名叫萧遮巴的人欺骗卫兵说:“淮东的美玉、金银、玉帛都集中放在海陵。”故意怂恿他们去海陵寻宝,卫兵们中计被骗离开后,完颜亮被杀死。

  十二月三日,金军后退三十里驻营,并派遣使者要求议和。六日,虞允文上奏疏报告战斗情况。高宗请他入宫面谈,皇上慰问、奖励他并感叹良久,对陈俊卿说“:虞允文天性忠诚厚道,是我的裴度啊。”诏令免去他护驾侍从身份,改赴两淮地区主持对金作战事宜,虞允文到达镇江后,上奏疏阐明收复两淮地区的三条计策,却没有回音。

  第二年(绍兴三十二年)正月,高宗到达建康。不久商议移驾回朝,下诏任命主和派杨存中担任江淮荆襄路宣抚使,另以虞允文为副使。主战派官员大失所望,对任命杨存中意见很大,高宗于是改任虞允文为川陕宣谕使。虞允文向皇上辞行,说:“金国完颜亮已被诛杀,新主完颜褒即位时间不长,金国国内形势一片混乱,这是上天帮助我们恢复失地的大好时机。与金和议就会打击朝野上下抗金义士的抗战热情,继续抗金就会振奋朝野上下的抗金士气。”高宗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虞允文到达四川后,与大将吴王..共商赶走金军恢复中原大计,吴王..攻取凤翔,收复巩州。金人增派大批援军争夺吴王..收复的大片土地,四川士人打算放弃这些州郡,虞允文坚持不能放弃。

  孝宗即位后,朝中大臣有谈论西部战事的,认为宋军讨伐金人,东部不能超过宝鸡,北部不能超过德顺,并打算任用忠义之士守卫新收复的州郡,官军退守四川。虞允文据理力争,没有取得结果,吴王..于是退兵河池,以上建议都是参知政事史浩提出的,正是他打算放弃陕西,台谏袁季、任古也附和他的意见。虞允文再上奏疏,大概内容是:“恢复国土没有比首先恢复陕西更重要的了,陕西同新近收复州县的安危与德顺之存亡息息相关,德顺一旦放弃,进攻四川的路线就增加许多,西河州、阶州、成州,其地理位置事关重大。”虞允文先后上奏疏十五次,又写信给陈康伯,陈康伯虽与他同属主战派,却也没有回天之力。孝宗准备召请虞允文询问陕西方面的战况,参知政事史浩等人不愿意让他来,于是虞允文以显谟阁学士身份任夔州知州,不久皇上又命他上疏奏事。

  隆兴元年(1163),虞允文入宫回答皇上的提问,史浩一向主张弃地求和,等到升为右相后,立即实现他的主和政策,还亲自为孝宗拟定诏书,其中有这样的词句“:丢弃鸡肋一类没有多大意味的东西,可以消除金人的贪婪之心。”虞允文入宫上奏说“:现在有八条理由说明我们可以继续对金作战。”孝宗问到弃地问题时,虞允文用朝见时所执的手板在地上画,力陈丧失土地的利害。宋孝宗说:“这是史浩使我受害。”虞允文又以敷文阁待制身份任太平州知州,不久又升任兵部尚书、湖北京西宣抚使,又改任制置使。

  当时南宋朝廷派遣卢仲贤出使金国商谈和议条件,宰相汤思退又打算放弃唐、邓、海、泗四州,孝宗亲自拟旨以唐、邓二州不是战略要地为由,下令可能考虑放弃,虞允文五次上奏疏据理力争。汤思退大怒,于是上奏说:“这都是因为和议的利害关系与虞允文没有太大影响,故他大谈误国,以此博取主战派的美名。事关国家安危的大事,岂能像演戏一样。”孝宗决定向主和派屈服。汤思退表面上请求皇上召用虞允文,实际上是想去之而后快。虞允文交上官印,仍然请求不要割让四州领土,请求辞职退休。宋孝宗下诏令虞允文以显谟阁学士身份任平江府知州。汤思退最终决定与金议和,将唐、邓二州割让金国。

  隆兴二年(1164),金兵再次入侵南宋,孝宗将汤思退等人罢官,后悔没有听从虞允文的建议。陈俊卿也举荐虞允文,认为他可堪重任,升任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

  乾道元年(1165),虞允文任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这年秋天,金国派遣使者完颜仲前来谈判,金使傲慢无理,目中无人,虞允文请求杀死完颜仲,因朝臣中有不同意见而没有行动。正碰上钱端礼接受李宏玉带一事曝光,这件事牵连了虞允文,被御史章服攻讦而定罪,罢去官职,西归故乡主管宫观。

  乾道三年(1167)二月,又召回朝廷,再次担任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吴王..逝世后,朝廷讨论由谁接任他的职务,皇上对虞允文说:“吴王..已经去世,汪应辰恐怕不熟悉军事,这个重任只能交给你了。以后凡事不要效法张浚的迂腐固执,军中各种事情,你应该一一亲临观察指导。”皇上立即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四川宣抚使,不久又下诏令虞允文继续担任知枢密院事。虞允文回到四川仅一个月,又被召到朝廷,几个月后又去四川。太上皇宋高宗赏赐虞允文御书《圣主得贤臣颂》,孝宗亲自写跋,虞允文向皇上辞行,孝宗又将自己的一双鞋和甲胄赏赐给他。

  虞允文经过郢州时,上奏疏建议修筑黄鹰山城。经过襄阳时,上奏疏建议修筑府城。八月到达汉中,又前往沔阳。九月抵达益昌。离开朝廷前孝宗下手诏要求他重视九件事,一路颠簸到达四川后,虞允文全部按皇上的指示行动,尤其将军政要事放在首位。又上奏疏报告检阅了各支部队实力后,准备按照士兵们体力强壮虚弱的次序将他们分为三部分,上等兵用以作战,中下等兵用以准备军用器械、粮草、服装等行军物质,老弱病残士兵一律辞退。此次行动共裁减士兵一万人,为国家节约军费开支四百万。对于被裁减的士兵中一些立有战功、做出了成绩的人,将他们安置在空缺位子上。兴州、洋州地区的抗金义士,都是一些民兵组织,绍兴初年大约有七万余人,大散关战役中,统帅不发给他们盔甲,却让他们在官军前面冲锋,使他们几乎全军覆灭。虞允文命令利州元帅晁公武经过仔细查对后,共得士兵二万三千九百余人。又得到陕西地区先进的弓箭制造及使用技术,参照绍兴时技术编成一本书,让将士们随身携带。虞允文又将马政交给张松,奏请依历代旧制将茶马分为川、秦司。

  当初虞允文在枢密院任职时,萧遮巴曾提议清理军中士兵,虞允文曾奏请三衙把被清除的士兵加以安抚、收编。到此时,金州、洋州、兴元州从金朝归顺者二万人,他们拦在路上诉说被拘捕、囚禁的痛苦,虞允文将官田分给他们,使他们得以重振家业。虞允文打算结交敌将姜挺、白沂,并按照朝廷的指令招募巩人王嗣祖,打算与边境少数民族通好以共同对付金人,又得到蕃僧六彪等与他一同前往,可惜最后没有签订协议。当时邛、蜀十四州皆发生饥荒,向朝廷报告庄稼欠收的奏疏有六十五件,剑州将节余钱帛五万捐献灾区,朝廷没有接受。

  乾道五年(1169)八月,虞允文被任命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虞允文多次推荐知名人士,如洪适、汪应辰。等到升任宰相后,将各种人才分为三等编入名册,并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编书为《材馆录》。虞允文所推荐的所有人才,宋孝宗皆全部收用,例如胡铨、周必大、王十朋、赵汝愚、晁公武、李焘是他们当中特别优秀杰出的代表。孝宗对兵员冗多、财政匮乏感到很忧虑,虞允文与陈俊卿商议革除三衙的各种名目繁多的杂役,裁减军队中多余的闲散人员,三军对此没有怨言。

  乾道六年(1170),陈俊卿因奏请留下龚茂良违逆了皇上的旨意,皇上极为愤怒,陈俊卿在浙江亭等待命令,两天都没有得到答复。虞允文请求面见孝宗,竭力阐述君臣之间应以礼相待的道理,多次去御榻前拜见皇上,孝宗于是任命陈俊卿为福州通判。

  宋孝宗诏令范成大为祈请使,为了徽、钦二帝的宫寝陵墓的缘故。金人不同意移交给宋朝,并报告准备以三十万骑兵护送徽、钦二帝的宫寝陵墓归宋,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一片惊恐,荆、襄二州统帅都请求增加兵力戍卫。虞允文对他们说“:金人刚杀死完颜亮不久,决不会轻举妄动,他们不过是故意虚张声势,吓唬吓唬我们而已。”于是奏请停止增兵。朝野舆论一片哗然,虞允文坚持己见决不动摇,以后金军果然没有入侵南下的行动。

  自从庄文太子死后,王储一直未定。虞允文屡次上奏疏,言词恳切希望早立太子,以安定天下。乾道七年(1171)正月,孝宗封两宫尊号,立太子之议终于决定,下诏将第三子恭王赵忄享立为皇太子,另一皇子赵恺以雄武、保宁军节度使身份通判宁国府。皇太子不久就任临安尹。侍卫马军司牧马的地方过去一直设在临安,虞允文认为此地地势狭窄,不利于放牧,请求下令将牧地改为镇江,遇有紧急情况时骑马过江比较便利。三军将士对此颇有怨言,以后议事者以此指责虞允文。

  胡铨因任台谏官评议国事过多的缘故被去职,虞允文奏请将他留在经筵。胡铨向朝廷举荐朱熹,孝宗询问虞允文是否认识朱熹?虞允文回答朱熹的才华不在程颐之下,于是朝廷召朱熹入京,朱熹没有来。检鼓院以六条规则限制压抑上书言事的人,虞允文上书力陈不能这样做,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

  恰逢孝宗生日,金国使者乌林答天锡前来拜见,此人是金主完颜褒的女婿,态度恶劣,狂妄自大,坚持要求孝宗降低身份询问完颜褒的日常生活,向金主请安,孝宗不肯答应,乌林答天锡就跪地不起,周围的侍从惊慌失措,无以应对。虞允文请孝宗立即起驾回宫,然后告诉乌林答天锡说“:大宋皇帝既然已经起驾回宫,就不会再回此殿了,金使就随大臣们一起上朝祝寿吧。”乌林答天锡因羞惭而退出朝殿。

  宋孝宗认为仆射的名称不太合适,将其改为左、右丞相。乾道八年(1172)二月,任命虞允文为特进、左丞相兼枢密使,梁克家担任右丞相。虞允文曾经举荐梁克家代替自己,皇上没有同意。这个月,虞允文又以病要求解除自己的重要职务,又称赞梁克家老成持重有宰相的气度,到这时,梁克家开始与虞允文一同为相。孝宗又下手诏问虞允文“:我准备提拔一名武将任枢密使,你认为曹勋如何?”虞允文说曹勋人品卑劣,气量狭小,无特殊才能,不可任用此人。不久,皇上任命张说任签书枢密院事,右正言王希吕与台谏官交相弹劾张说。孝宗对王希吕非常厌恶,手诏将王希吕发配到险恶的边远地区。虞允文扣留了手诏,皇上愈加愤怒。梁克家说“:王希吕评论张说,是台谏官的责任,虞允文救王希吕,是为了国家的大体着想。”孝宗怒气逐渐消去,最终减轻了对王希吕的惩罚。

  四月,御史萧之敏上书弹劾虞允文,虞允文上奏章等待定罪。皇上去德寿宫拜见高宗,太上皇说:“采石大捷时,萧之敏在哪里?不要听从他的意见,将萧之敏罢官赶走。”孝宗因这件事准备罢黜萧之敏,并在折扇上题诗以挽留虞允文。虞允文认为萧之敏品行端正,请求皇上将其召回宫中以广开言路。孝宗深感他为人宽厚善良,命曾怀将这件事记载在《时政记》里。

  宋孝宗诏令选拔谏官,虞允文推荐了李彦颖、林光朝和王质三人,他们三人皆为人耿直、光明磊落,并以文学才能著称于当时,因此虞允文荐举他们,很长时间却没有答复。曾觌也推荐一人,立即赐进士,提拔为谏议大夫。虞允文、梁克家据理力争,皇上不肯听从。虞允文请求离职,被授予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并加封为雍国公。向孝宗辞行,孝宗告诉他进取的方法,并期待着有一天与他会师于河南。虞允文说“:将来要防备内外不能遥相呼应。”皇上回答:“假如蜀军出征而我们迟迟不率军队出发,就是我有负于你;假如我率军出征而你迟迟未能响应,就是你有负于我。”孝宗亲自来到正宫,敬酒赋诗,以隆重的仪式欢送他,并赐给他宗庙祭器。

  乾道九年(1173),虞允文到达四川。当时驻川官军每月仅发给一石五斗米,无法赡养家人,虞允文捐献宣抚司三十万钱用以换米,按官兵家中人口数目增加供给。虞允文订立七条民户养马以供军用的规则,从民间搜求大批良马,奏请皇上同意后挑选大批青壮年进行训练,作为战争储备力量。当初,北部边界有一名叫寇邻的人,有部众数万人,活动在商州、虢州一带,虞允文主持朝政后他按时向南宋政府交纳赋税,等到虞允文到达四川后,再次派人致书虞允文,虞允文没有立即答复他们,仅仅打算拖延羁縻他们。时间不长,寇邻的密谋被金人发觉,金人秘密派人将他逮捕。叶衡上奏疏向孝宗报告了这件事,虞允文上奏为自己辩解,并请求去职,只领俸禄,没有得到答复。

  孝宗曾经对虞允文说:“靖康之耻,我将与丞相共同雪洗。”又说“:我只有功业不如唐太宗,富庶不如汉文帝、汉景帝。”因此虞允文向皇上许诺共同恢复中原,以图统一大业。虞允文到达四川一年后,仍没有确定进兵日期。宋孝宗赐密诏催促他,虞允文回答军需还没有准备完毕,皇上很不高兴。

  淳熙元年(1174),虞允文去世。四年后,孝宗到白石举行阅兵大典,看到士兵都年轻力壮,很有战斗力,对手下大臣说“:这都是虞允文实行优胜劣汰,对士兵进行裁减淘汰的结果。”不久下诏追赠虞允文太傅,赐谥“忠肃”。

  虞允文身材高大,相貌雄伟,身高六尺四寸,为人慷慨,光明磊落,胸怀大志,一言一行都很有分寸,一看便知是可以委以重任的人才。他早年曾以文学才能效力于台阁,晚年时时政日益艰难,前后出任将相近二十年,孜孜不倦,忠诚勤恳,任劳任怨,没有任何怨言。他曾经为《唐书》、《五代史》做注释,收藏在他家中。著有诗文十卷,《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奏议》二十二卷,《内外志》十五卷,皆流传于后世。

  虞允文有子三人:公亮、公著、杭孙。孙八人,都爱好学习、研究,其中只有刚简最为知名,嘉定中叶,帝屡召不至,官终利路提点刑狱。

【宋史】相关文章:

上一篇:《宋史》列传:卷一百四十一 下一篇:《宋史》列传:卷一百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