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目录【格林童话目录全篇】

更新:02-19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2022暑假:1-6年级“快乐读书吧”完整书单

一下快乐读书吧

二上快乐读书吧

二下快乐读书吧

三上快乐读书吧

三下快乐读书吧

四上快乐读书吧

四下快乐读书吧

五上快乐读书吧

五下快乐读书吧

六上快乐读书吧

六下快乐读书吧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图书推介②

11.我有友情要出租

由方素珍著、郝洛玟绘的图画书《我有友情要出租》,以如何交朋友为童话故事的主题。大猩猩非常寂寞,想出了以出租友情的方式来找朋友玩。小女孩咪咪付给它钱,和它玩各种游戏。大猩猩小心翼翼地呵护这段快乐的友谊,后来咪咪因为搬家而离开了。大猩猩意识到友情是无价之宝而改为“免费出租”,但是依然没有朋友前来,它再次陷入孤独。故事的情节起伏跌宕,画面色彩和构图节奏与之有机呼应。图画中暗藏诸多细节,丰富了故事的内涵。森林中有不少动物在悄悄看着大猩猩,这些“次要角色”的存在,暗示了生活中并非没有伙伴,而是缺乏彼此的发现、关注,这才是交友的障碍。结尾的画面空寂而感伤,能引发孩子们的深入思考。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谈凤霞)

12.一园青菜成了精

图画书《一园青菜成了精》取材于中国民间童谣,是谐趣童谣的经典之作。作品以欢快戏谑的想象,将一园静默无声的青菜假想为一个个鲜活的精灵,在没人注意时悄悄地撒欢儿,称王称霸,鸣锣开战。作品的故事性虽然仅能依托简短精练的童谣句式,却做到了生动热闹、好戏连台。各种拟人化的想象紧密依托各种青菜的形态特点和生长习性,入情入理,充满智慧,可以帮助小学生在轻松风趣的情节中获取生活常识。画家周翔以轻盈的水墨为童谣赋形,画风俏皮而富于律动感,更显童趣十足。这样一种“纸间游戏”的艺术呈现方式,令中国传统童谣焕发出新的生机,也充分展现了中国民间文学中乐观幽默的生活滋味与奇思妙想的民间智慧。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崔昕平)

13.团圆

《团圆》由余丽琼撰文、朱成梁绘图,是中国原创图画书中的代表性作品,文字和图画皆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当代生活气息,在童书领域享有盛誉。作品以普通人的个体生活角度切入时代,讲述一位外出务工的父亲回乡与妻子、女儿共度春节的短暂团圆。在图画书有限的文字空间内,选择了几个极有深意的生活细节,巧妙呈现了小女孩与爸爸之间由生疏到熟络、到依赖、再到眷恋的复杂内心;写实风格的图画场景、道具细描,为故事增添了极强的代入感,意蕴层次也更加丰满。作品有着鲜明的中国滋味,传统春节的亲人团圆,辞旧迎新的年俗寄寓,是贯穿在民族精神与血脉中的文化之根,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崔昕平)

14.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是德国语言学家格林兄弟收集整理的民间故事集。这些故事神奇而又动人,突破民族和地域的界限代代相传,早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红帽、莴苣姑娘、灰姑娘、青蛙王子等童话形象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非常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对于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具有重要价值。这些故事充满奇幻的想象和真实的生活哲理,让孩子们产生极大的心灵震撼。它传达了人类共通的、恒久的愿望,那就是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弱者亦可取胜,善良的人必将得到帮助,危险必将成为过去,美好的结局必将到来。这些故事所传达的生活智慧及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正是年幼的孩子所不可或缺的。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李红叶)

15.弗朗兹的故事

《弗朗兹的故事》是德语女作家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讲述一个男孩从6岁到8岁这一人生阶段的系列故事。作者以自然流畅、充满童趣的笔调讲述了主人公弗朗兹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多种趣事,背景包括从家庭、社会环境到学校校园等的现实生活。这些趣事和经历包括小男孩在生活和与人接触过程中产生的烦恼、疑惑、快乐。作品采用实录的生活化和高超的叙述技巧,塑造了弗朗兹这样一个善良、宽容、有正义感却又麻烦不断的经典形象。作者以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方式呈现了幼童在朦胧的岁月中,从天真烂漫逐渐走向身体和心智成熟的成长叙事。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外国儿童与青少年文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 舒伟)

16.小彗星旅行记

《小彗星旅行记》讲述了向往光明和温暖的小彗星哈伊穿越太阳系的旅行故事。哈伊怀揣着见太阳的梦想,在引力作用下,从太阳系最边缘的奥尔特云向太阳方向出发,一路上不但拜访了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火星、地球、金星、水星这八颗行星,还遇到了旅行者一号探测器和探索者号飞船,经过了柯伊伯带和小行星主带。故事性强、绘画生动,知识浅显,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图画、活泼有趣的语言、简单的情节,介绍了与太阳系相关的天文知识,对小读者了解太阳系结构、认识小天体的基本特点、激发他们对天文和星空宇宙的好奇心,都很有帮助。适合亲子阅读的天文启蒙书。

(北京天文馆名誉馆长、研究员 朱进)

17.嫦娥探月立体书

中国航天一线专家参与编写和审定,面向少年读者、介绍中国探月工程以及相关天文和太空探索知识的立体科普图书。设计70多组包括翻翻页、弹跳折页等形式的互动机关,结合生动的文字,讲解关于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和月球等探月工程的背景知识,回顾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介绍航天探月基础知识和中国嫦娥工程概况,具体介绍嫦娥一号、二号、三号、、五号和火星探测计划的科学目标、组成、发射和运行,从一个侧面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以及中国人在探索太空、探索宇宙方面作出的贡献。寓教于乐,激发中国小读者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索宇宙的激情。

(北京天文馆名誉馆长、研究员 朱进)

18.趣味数学百科图典

通俗图解形式的数学小百科工具书。通过古文明、日常生活、艺术、工艺和建筑中的数学,以及自然科学与数学的联系等板块,介绍丰富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方式吸引具有不同思维习惯和阅读偏好的小读者。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印度、古阿拉伯、玛雅文明、古中国的数学人物、事件、问题及传统解法,使小读者理解古典数学之妙。以浅显通俗的文字,通过对文艺复兴以来解析几何、微积分、代数、集合论、数论、拓扑学、博弈论等数学分支中的经典问题的介绍,把现代数学的基本面貌展现给读者,也使小读者能够一窥算法世界、分形几何、计算机与数学这些当代数学前沿之豹。书前的导读、年表和书后的索引,则把全书知识串联在一起,形成举目之纲。

(湖北省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室副主任 肖新汉)

19.来喝水吧

通过讲述1只犀牛、2只老虎、3只巨嘴鸟、4头雪豹、5只驼鹿、6条鲇鱼、7只大熊猫、8只瓢虫、9只象龟、10只袋鼠分别来到一个隐秘水洼里喝水的故事,展现这十种动物的形态神态、生活环境、肢体动作、喝水姿势和对水的感受,同时介绍大自然的水循环、水量的季节变化、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作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小读者数数、解谜、识字、认识动物,培育他们的观察、推理、想象、审美和表达能力,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书中文字洗练、直白、具体;图画色彩炫目、精美、动感十足;图画、文字、情节相互配合,寓意深刻。适合亲子阅读或小读者独自阅读、反复咀嚼。

(湖北省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室副主任 肖新汉)

20.爸爸的画.沙坪小屋

丰子恺(1898—1975),中国著名美术家、文学家、翻译家。他一生创作的漫画尤多。他的漫画善于取材人间诸相,题材多样,充满生活情趣。其中有关儿童题材,大多以他幼年的儿女为模特儿,极富童趣。他的漫画形式熔中西画法于一炉,构图技巧等是西洋的,意趣笔法则是中国的,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女儿丰陈宝、丰一吟长期致力于其父创作的漫画及其著作的整理研究,从父亲大量的漫画中精选了各种题材的作品,以她们的所见所知,以温馨亲切的文字,给每幅漫画做了很好的说明。全书图文并茂,是小学生了解丰子恺漫画的优秀课外读物。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奚传绩)

用好《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国教育报 主办

《中国教育报》2020年07月08日第7版

《格林童话》名著导读

《格林童话》名著导读

《格林童话》是由德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格林童话》里面约有200多个故事,大部分源自民间的口头传说,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等童话故事较为闻名。

它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影响十分广泛。格林兄弟以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浪漫的童话故事。在国内,日本,中国台湾也有根据《格林童话》创作的故事集。

作品名称:格林童话

外文名:kinder-und hausmärchen

作品别名: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作 者:【德】格林兄弟

文学体裁:童话故事

一、内容简介

1812年格林童话第一集出版,包含了86篇童话故事,第二集增加了70个故事,内容不断扩充,格林兄弟生前出版(第七版)的故事集有200则,加上圣徒传说多达210则,再加上补遗就有215则。其中以《灰姑娘》《玫瑰小姐》《受骗的青蛙》《雪白和玫瑰红》《猫和老鼠交朋友》《聪明的农家女》《三兄弟》《月亮》《熊皮人》《石竹》《白雪公主》《小红帽》《睡美人》《糖果屋》《青蛙王子》《渔夫和他的妻子》《野狼和七只小羊》《大拇指》《勇敢的小裁缝》《不莱梅的城市乐手》《穿靴子的猫》较为闻名。

《格林童话》内容广泛,体裁多样,除了童话外,还有民间故事、笑话、寓言等。其中故事大致分三类:一是神魔故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玫瑰公主》《青蛙王子》《小矮人与老鞋匠》《玻璃瓶中的妖怪》等,这些故事情节曲折、惊险奇异、变幻莫测。二是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拟人童话,如《猫和老鼠》《狼与七只小山羊》《金鸟》等,这些故事中的动物既富有人情,又具有动物特点,生动可爱。三是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故事,如《快乐的汉斯》《三兄弟》等,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勤劳质朴、幽默可爱。

二、创作背景

1、时代背景

格林兄弟生活和创作的命运同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期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由法国大革命(1789—1794年)催生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18—19世纪之交席卷全欧,最先在德国这片混乱、落后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当时的德国,可谓欧洲最灾难深重的民族国家。自“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后,沦为主要战场的德国,其政治经济都分崩离析,虽然名义上还顶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名号,实质却分裂成由360多个大大小小的公国和自由城市组成的“布头封建帝国”’一个结构松散的混合体,社会发展严重迟缓。1806年,横扫欧洲的拿破仑战争彻底瓦解了神圣罗马帝国,在法国的征服和统治下,德国民众的民族意识被唤醒,要求德意志民族统一强大的渴望空前高涨。在这种状况下,大批知识分子投入到民族解放运动之中。但此时支离破碎的德国社会,诸多林立的公国之间存在的包括语言、文化等在内的差异成为民族统一的障碍,为了消除这一文化上的阻碍,德国知识界开始宣扬文化民族主义,希望借助古老的日耳曼民族文化来促成民族统一,这一时期的德国浪漫派在秉承浪漫主义文化精神的同时,亦将眼光转向民间文化传统领域,整理研究德国民间文学并使之发扬光大。

就这样,德国浪漫主义在整理研究德国民间文学中取得的卓越成就,有力推动了德意志民族文学的发展,提升了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格林童话》就诞生在这样的时代氛围和社会环境之中。

2、创作过程

俗称为格林童话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在1812年第1卷出版之前,经历了长达6年的收集工作。而从1812年初版至1857年终版,其间更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修订再版,以及数个不同版本。

格林童话不都是对口传故事的采录,其中有相当数量的篇幅是来自书面材料。格林童话也不是原汁原味的纯粹的德国民间童话,而是受到法国等欧洲其他国家民间童话的影响,甚至有些童话源于他国。那些口传故事的叙述者,也并非以没有受过教育的乡野村民为主,而是大部分来自出身良好的中产阶级家庭。

格林兄弟收集、发表这些民间童话,并不企图逐字逐句、机械照搬原材料。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保存所记下来的民间童话故事的本真性特征并把它们的意义和精神表达出来。他们一方面遵循忠实记录的原则,谨慎对待民间口头创作,保留故事的内容、主旨,情节发展的方式和方向,尽力保持童话的原始风貌,保留这些民间故事员天然质朴的一面,“我们力图保持童话的本来的全部纯洁性,其中的任何一个情节既没有捏造,没有渲染,也没有改变,因为我们力图避免对于本来就很丰富的情节根据任何类推法和想当然进行充实的企图。”另一方面格林兄弟又对于从不同的叙述人和记录者那里所得来的全部故事进行校订和语言修辞方面的修饰,以便保持统一的童话体裁、语言风格以及和谐的韵味,但决不做过多的文学加工。最终,格林童话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好像所有的故事都是由一个叙述者讲述的——以一种简单朴素而又生动活泼的民间口头语言的叙述风格。

三、作品鉴赏

1、作品主题

(1)善恶观

《格林童话》蕴涵着深刻的道德主题,浓缩了19世纪朴素的善恶观。《格林童话》中的形象粗略地分为三种:非人全兽形象、半人半兽形象和人的形象。儿童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三位一体,是兽类、半人半兽、人类的三位一体,而且这三类形象按时间顺序发展变化。当然凡事旨有例外,它们有时也不按时间顾序而是直接以三位一体示人。儿童身上有原始初民的影子,有动物本真的影子。格林兄弟在处理这些形象时,大都写得善恶分明,好坏黑白,一目了然,没有灰色地带,善恶好坏向两极夸张。这显然在照顾儿童的认知能力。

《格林童话》的故事让儿童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故事中主人公不同的人生经历与冒险,而这些奇妙的经历正是儿童在可以独碰的日常环境中难以实现的。这些内容丰富又饱含趣味性的童话故事扩展了儿童的思维世界,在轻松愉说的阅读中总结经验教训,唤起儿童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激发儿童善恶观的形成。

《格林童话》用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来影射善与恶,将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表达善恶观,让儿童引发对自我的追问,形成正确的善恶观。童话中对童话形象的设置和对话的建构,体现了格林兄弟对儿童的成长和人类自身的关注,《格林童话》遵循了儿童本位,重视儿童的内在需求,关注入的成长,帮助构建儿童正面的观善恶观。其着眼点在于让儿童成长为真正的“人”,教人“扬善避恶”,进行正确的选择。

对“人”的强调、关注和尊重无疑在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中都会吸引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思考。在物质文化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

对“人”的再发现变得日益迫切,走出伊甸园太久而迷失了自我和天性的人们寻求着精神上的回归。

《格林童话》对人和社会都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还原,使人远离尘嚣,回归人最本真的状态。《格林童话》童话的纯真、原型的灵性为儿童创造了一个的伊甸园,具有精神启蒙和文化回归的意义。

(2)结婚母题

结婚母题具有象征性与隐喻性特点。有关结婚的童话故事主要注重整个事件的叙述过程,尤其是英雄的冒险过程,开端、发展、结局等,而不注重其中个别人物性格的刻画。母题部分地割裂了和现实的联系,不关注现实生活的逻辑,很多故事讲得并不圆满,呈现出来的甚至只是一个片断,难以理解。因而故事中的结婚母题并非为人们提供现实的婚姻状况,它仅仅被当做故事的结局,是获得幸福达到圆满的标志。结婚母题往往表现出弃恶从善的道德意识。

《格林童话》中的童话往往是十分简单、明晰的故事,品德高尚的主人公最终以结婚作为其幸福生活的开端,歌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轮回观念,童话故事重在于教育孩子们要弃恶从善,提高道德观念。在《格林童话》中,许多故事经常用主人公和反面角色的鲜明对比体现善恶意识,善在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他得到结婚的美好结局是由于他具有善良、乐于助人、品德高尚的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传承了的传统思想一一爱人。如《林中的圣约瑟》中三女儿帮助化成平民的圣约瑟,获得了一大袋金钱而大女儿由于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而被烁蝎和毒蛇咬死。第三是要诚实守信。诚实也是故事中人物的重要美德,这种美好的品德和善良的气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善良的人必然诚实,不欺瞒、不好诈,即使他完全不知道面临的结果,做任何事情都要对上帝负责,否则就失去一切。《灰姑娘》中的灰姑娘得到了仙女的帮助,但要信守承诺,要在午夜12点前离开王子。如果做不到,就什么都得不到了。

2、艺术特色

(1)森林意象

在《格林童话》中,主人公多受到迫害或驱赶被迫进入森林,获得栖居之所和安全的依靠,这样的意象体现在《格林童话》半数以上的篇章中,例如《灰姑娘》《杂毛丫头》等。

守护型的森林形象在《圣母玛利亚的孩子》的故事中如是体现小姑娘由于贫困被圣母玛利亚收养,打开了禁忌之门被圣母驱赶。女孩在森林里度过了无数个夜晚她钻进枯叶堆寻求保暖,采摘野萄子和果子充饥。与其相似的还有《杂毛丫头》: “……她终于走进了一片大森林,因为很疲倦,便夺进一根空树干里,睡着了。”这个树林成为了她的另一个家,带给她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充盈,更是精神绝佳的依靠。森林的神秘感源于人类对森林“未知”的探索,这种神秘印象通过童话传承了下来。《格林童话全集》对于神秘意象的表现有《苗芭姑娘》《森林中的三个小人儿》《勇敢的小裁缝》等。

在《勇敢的小裁缝》故事中,小裁缝在森林打败了危害不法的巨人,独角兽,野猪,赢得了荣誉与半个江山。相同的奇遇在《六好汉走遍天下》和《斯默里山》等故事的森林中,神奇的人和事物层出不穷。人们无法解释森林的迷雾中闪烁的浮光掠影,也无法解读人类走进森林缘何下落不明,出此当森林意象世界在人的审美观照中涌现出来时,也必然带有了人的情感一一对森林的神秘探索。《格林童话》经过威廉·格林的多次润色,“赋予一般的东西以高尚的含义,给普通以神秘的外表,给已知以位置的价值,给有限以无限的表象”。主人公与魔幻世界得到了融合,次元性趋于统一,平行世界变戊了交叉世界。

3、人物形象

《格林童话》中的形象的特征鲜明,价值取向明显,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情弱小,歌颂善良勇敢,讽刺虚伪愚塞,鞭挞贪婪自私,符合人类社会一致的道德价值观,这种善恶观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显现出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理解能力。格林童话中所宣扬的道德观,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是非观、善恶观、真伪观、道德观甚至人生现。《格林童话》寄托了人世间最美好的善,也揭示了人本身潜藏的恶。它指引儿童进行正确的选择,形成正确的善恶观,故事的完美结局为儿童构建了充满希望和理想的乌托邦。

有学者认为“在童话中,假、恶、丑虽然常常与其、善、美并存于世,并互相发生冲突,但最终的结局基本上都是正面的。

从整体上来看,童话展示的正是一个从冲突走向和谐的过程,从中看到了其对现实社会和谐观的追求”,《格林童话》中非人全兽形象、半人半兽形象、人的形象三个类型代表了儿童理性成熟的三个阶段。

四、作品影响

1812年,这些故事结集成《儿童和家庭童话集》的第一卷,于圣诞节前夕在柏林问世,大受欢迎。此后直到1857年,格林兄弟不断补充故事,并一再修订,共推出七个版次。第七版后来成为在各国流传的原著版本,已译成数十种语言,许多故事都广为流传。

《格林童话》获选为世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赞为“欧洲和东方童话传统划时代的汇编作品”。《格林童话》还被加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中。

在中国,至少有100种以上的译本和译改本。在西方国家中,他的销量仅次于《圣经》。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五、翻译过程

早在1925年,国内就有《格林童话》的译本,由当时的河南教育厅编译处编成,内收《雪姑娘》《六个仆人》等10篇故事,名为《格尔木童话集》,译者王少明。此后名家赵景深也曾译成《格列姆童话集》,收《乌鸦》等6篇,由上海崇文书局出版,但年代已不可考。

《格林童话》共收集多少故事,说法不一,有的说216篇,有的说211篇。1934年商务印书馆推出魏以新的译本。这个译本共两册,据德国莱比锡"德国名著丛书"译成,含210篇,书前有《格林兄弟传》一文,名为《格林童话全集》。 这个版本是解放前最全的译本。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分别在1956和1959年将它重版,此后人文社又不断再版,2005年又在“名著名译插图本”系列中将其推出。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版本,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杨武能译本,早先曾由译林出版社在1993年推出,后包含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杨武能译文集》中,含故事206篇。

六、作者简介

雅各布·格林(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德国语言学家,和弟弟威廉·格林(1786年2月24日—1859年12月16日)曾同浪漫主义者交往,思想却倾向于资产阶级自由派。

从1806年开始,格林兄弟就致力于民间童话和传说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出版了《儿童和家庭童话集》(两卷集)和《德国传说集》(两卷)。雅各布还出版了《德国神话》,威廉出版了《论德国古代民歌》和《德国英雄传说 》。1806—1826年间雅科布同时还研究语言学 ,编写 了4卷巨著《德语语法》,是一部历史语法,后人称为日耳曼格语言的基本教程。1838年底格林兄弟开始编写《德语词典》,1854—1862 年共出版第一至三卷。这项浩大的工程兄弟俩生前未能完成 ,后来德国语言学家继续这项工作,至1961年才全部完成。

格林兄弟对民间文学发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受浪漫派作家布仑坦诺和阿尔尼姆的影响。他们收集民间童话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善于鉴别真伪,他们的童话一方面保持了民间文学原有的特色和风格,同时又进行了提炼和润色,赋予它们以简朴、明快、风趣的形式。这些童话表达了德国人民的心愿、幻想和信仰,反映了德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格林童话集》于1857年格林兄弟生前出了最后一版,共收童话216篇,为世界文学宝 库增添了瑰宝 。格林兄弟在语言学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他们是日耳曼语言学的奠基人。

【《格林童话》目录【格林童话目录全篇】】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格林童话》有哪些童话 《格林童话》有哪些童话?分别有什么道理 下一篇:关于嫦娥的五个故事;关于嫦娥的故事有哪些(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