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嫦娥的传说二年级(关于嫦娥的民间传说)

更新:02-19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从“嫦娥奔月”传说到“嫦娥”揽月传奇

任 平

(一)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想起“嫦娥奔月”,亦想起“嫦娥”揽月。

从古代传说,到新时代传奇,从中思考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探寻我国发展的深层动力。

创新文化,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关键。

从五千多年文明中走来,创新精神这一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不仅内化为中国人民亘古亘今的精神血脉,培厚创新文化的土壤,更外化于新时代发展实践中,激发创新发展的动能。

作为我国航天史上迄今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嫦娥六号铸就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里程碑,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观察中国人民创新精神和新时代创新文化的独特视角。

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点赞“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等科技创新成果,“展现了中国人逐梦星辰大海的豪情壮志”。

在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月工程成果凝结着我国几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们这些年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新时代极不平凡,为什么我们总是能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靠什么实现既定目标?向着宏伟目标进发,我们靠什么攻坚克难?

从“嫦娥奔月”到“嫦娥”揽月,生动揭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生机勃发的光明未来。

(二)

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创造精神。新时代创新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成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追梦注入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

“嫦娥奔月”的传说,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两千多年前的秦简《归藏》,记录下“嫦娥奔月”的故事;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其长诗《天问》中首次提到月兔,“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古老的神话美丽动人,这是书不绝载、口口相传的故事。

千百年来,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李白的“欲上青天揽明月”,再到苏轼的“千里共婵娟”……经典文化名篇灿若星河,这是人们脱口而出的诗章。

早在夏朝,古人就根据月相周期变化,制定了指导农业生产的阴历。明代万户自制火箭飞天,成为人类第一个有记录的“奔月计划”……煌煌文脉烛照古今,这是融入基因血脉的共同记忆。

“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不渝追求。”在中国人的生命光华里,梦想从来不只是梦想。

奔月的传说、望月的怀想、揽月的壮志,在文明的薪火相传中,熔铸为一种无比执着的精神——敢于追梦圆梦。

2013年12月15日深夜,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彼时,远在地球38万公里之外,嫦娥三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虹湾区域,“玉兔”号月球车安全驶离着陆器到达月面。

嫦娥三号、嫦娥、嫦娥五号、嫦娥六号任务成功后,习近平总书记都接见了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

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强调“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

创新的深情嘱咐,承载的是逐梦的殷殷期许。

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这正是伟大事业的实践逻辑。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一番话,道出我国科研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的壮志与雄心。

“妈,我以后考大学,就考航空航天专业,我一定要想办法到月亮上去看看,来帮助外婆和您圆这个梦想!”叶培建,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听着外婆和母亲讲述的月亮故事长大,树立了从事航天事业的人生理想。

梦想可以旷远宏阔,但实现梦想的征程,往往艰难、曲折而漫长。

北京天文馆,一块不到黄豆大的月岩静静陈列,吸引众多天文爱好者前来参观。

1978年,美国政府赠送我国1克月岩。我们将其中一半用于科学研究,弄清月岩“前世今生”;一半用于展示,发挥科普作用。

“那时,我的梦想就是能有一块中国自己采回来的月壤。”中国探月工程月球科学应用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感慨万千。

当梦想被点燃,无数追梦者的奋斗脚步,创新文化的精心培护,聚合成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

“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残壁遗训催思奋,虚度花甲无滋味。”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曾在探月工程获批复当天写下这首诗。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已经80岁的栾恩杰坚持前往内蒙古四子王旗。“我一定要亲自接嫦娥五号回家,这是我们对祖国的承诺。”

新时代以来,创新精神充分激发,创造活力充分涌流,科技创新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从“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北斗”闪耀,到“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再到“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上天、钻地、入海,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这正是中华民族对星辰大海的最长情告白,也是中华文明赋予我们创新这一民族品质的最直观呈现。

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正在于千百年来流淌于民族血脉之中的自立自强,让我们即便面临千难万险也总能充满志气和勇气。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为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梦想为帆、创新为桨,奋楫者众,就没有抵达不了的远方。

(三)

创新之路无坦途、更无捷径。新时代创新文化,激扬不畏艰难的攻坚精神,为圆梦开辟前进道路。

我国古代神话有一种独特的精神品质——

从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到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既放飞梦想、启迪智慧,又倡导能动、启示行动。

复兴征程上,多少“不可能”都在这种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中变成了“一定能”。

从“嫦娥奔月”到“嫦娥”揽月的故事,正是把传说变成传奇的故事。

这是勇于探索的创新足迹。

2004年1月,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2007年10月,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

缺乏元器件,没有任何地面试验条件,甚至连怎么飞到月球都不知道……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研究团队,从零开始自主研制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感叹,“从嫦娥一号飞向月球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飞向月球的大门一经打开,深空探测的脚步就不会停止。”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对地球以外天体的软着陆。

世界首创热控两相流体回路控制技术,首次配备360度全景相机、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谱仪,全新的着陆缓冲系统、全新的自主导航控制和遥操作系统……“越是难走的路,越想走一走”,嫦娥三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的话,道出团队创新的韧劲。

嫦娥三号成功“落月”,作为备份星的嫦娥做什么?

走,到月球背面去!面对多方争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坚持:“应该赋予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多功能,探索此前从未有人类探测器到达的月球背面。”

2019年1月,嫦娥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完美收官。

2024年6月,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

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已明确发射时间表。我国计划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月……

“探索太空永无止境。”突入无人区的勇气,永不停歇的脚步,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开启了创新的无数可能。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如何继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关键要有这股子敢于创新圆梦的精气神!

这是协同攻坚的创新合力。

一个钻头、一把铲子,看似简单的工具,要在月球上正常使用,背后的创新一点都不简单,凝结着诸多团队的智慧。

月球采样设备的创意,结合了地质学家在地球挖土的经验;中国科学院研制的月壤结构探测仪,犹如“眼睛”提供信息支持;月球取土的“胳膊”,是哈尔滨工业大学项目团队研制的机械臂;“关节”和“手掌”的力量,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表采关节臂电机组件和钻取子系统提供……

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探月工程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国家航天局等部门统筹协调,3000家单位协同攻关、近10万人共同参与。

“没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优势,没有新型举国体制支撑,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总体规划就不可能如期完成。”嫦娥五号、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这样感慨。

比如,应用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精细薄壁管,性能要求高,但需要的数量不多,甚至只需几米,为此承担任务的企业专门开辟出一块场地来做,不计成本不讲价钱。

比如,如何让月球上飘扬“中国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联合相关单位历时近4年,攻克了玄武岩超细纤维纺丝、纺纱、织造及色彩构建等诸多难题……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协同推进,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集成一体。从白发苍苍的院士专家,到初出茅庐的95后,正是他们“上下一条心”的协同,成就了嫦娥工程“万人一杆枪”的事业,铺就了通往月球的“天路”。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全球范围内,月球探测成功率约为53%。我国探月工程六战六捷、连战连捷。科研人员铸就的探月精神,正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进一步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呼唤“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奋力开拓。

今年春晚人机协同表演秧歌舞,被美国“科技时报”新闻网赞誉为“令人惊叹的创新成果”,“将文化遗产与尖端技术融为一体”。机器人展示其操纵手绢能力的背后,是AI驱动全身运动控制技术的完美支撑,工程师说“这个动作全世界没有谁能做到,只有中国人可以”。

新能源汽车产销均破1200万辆,连续10年位居世界首位,折射新质生产力的强劲支撑;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科技助力农民端上“金饭碗”,彰显建设农业强国的内生动力……

新时代大潮澎湃。无数个科技创新的故事在上演,日益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在形成,“中国号”巨轮前进的动能更加强劲。

(四)

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在开放包容中不断丰富发展,在兼收并蓄中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这是新时代创新文化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嫦娥’既是中国的、又属于全人类,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全球深空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面向国际开放月壤样品申请,俄罗斯科研人员在嫦娥五号探测器收集的月球土壤中,发现了不同寻常的类似于金属铁的线状晶体。搭载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法国月球氡气探测仪、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巴基斯坦立方星等国际载荷一同进行科学探测,嫦娥六号帮助巴基斯坦拍摄其首幅月球影像,助力法国完成首个着陆月球航天项目。

“外层空间是人类的共同疆域,空间探索是人类的共同事业。”探月工程始终敞开胸怀、打开大门,推动科学成果全球共享,让航天科技成果更好造福人类。

嫦娥一号,为确保24小时不间断跟踪,我国与欧洲空间局、智利有关部门合作,使用4个国外测控站进行测控。嫦娥,着陆器上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由德国研制,阿根廷深空站参加测控任务……

科技创新从来不是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探月工程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开放创新,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发展,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跨越山海的“中国菌草”,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成为“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持续向全球科学界开放的“中国天眼”,已帮助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的研究团队开展观测900余小时,不断拓展人类观天极限;与8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推动创新成果共享……

推动科技开放合作,正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全球休戚相关,人类命运与共。

中国始终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发展壮大自己,通过激发内生动力与和平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发展,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改革开放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中国式现代化,动能澎湃;中国未来,不可限量。

在仰望星空中凝心聚力,在脚踏实地中顽强奋斗,让我们向着宏伟目标,进发!

《 》( 2025年02月12日 01 版)

从“嫦娥奔月”传说到“嫦娥”揽月传奇

任 平

(一)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想起“嫦娥奔月”,亦想起“嫦娥”揽月。

从古代传说,到新时代传奇,从中思考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探寻我国发展的深层动力。

创新文化,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关键。

从五千多年文明中走来,创新精神这一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不仅内化为中国人民亘古亘今的精神血脉,培厚创新文化的土壤,更外化于新时代发展实践中,激发创新发展的动能。

作为我国航天史上迄今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嫦娥六号铸就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里程碑,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观察中国人民创新精神和新时代创新文化的独特视角。

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点赞“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等科技创新成果,“展现了中国人逐梦星辰大海的豪情壮志”。

在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月工程成果凝结着我国几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们这些年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新时代极不平凡,为什么我们总是能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靠什么实现既定目标?向着宏伟目标进发,我们靠什么攻坚克难?

从“嫦娥奔月”到“嫦娥”揽月,生动揭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生机勃发的光明未来。

(二)

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创造精神。新时代创新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成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追梦注入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

“嫦娥奔月”的传说,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两千多年前的秦简《归藏》,记录下“嫦娥奔月”的故事;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其长诗《天问》中首次提到月兔,“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古老的神话美丽动人,这是书不绝载、口口相传的故事。

千百年来,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李白的“欲上青天揽明月”,再到苏轼的“千里共婵娟”……经典文化名篇灿若星河,这是人们脱口而出的诗章。

早在夏朝,古人就根据月相周期变化,制定了指导农业生产的阴历。明代万户自制火箭飞天,成为人类第一个有记录的“奔月计划”……煌煌文脉烛照古今,这是融入基因血脉的共同记忆。

“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不渝追求。”在中国人的生命光华里,梦想从来不只是梦想。

奔月的传说、望月的怀想、揽月的壮志,在文明的薪火相传中,熔铸为一种无比执着的精神——敢于追梦圆梦。

2013年12月15日深夜,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彼时,远在地球38万公里之外,嫦娥三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虹湾区域,“玉兔”号月球车安全驶离着陆器到达月面。

嫦娥三号、嫦娥、嫦娥五号、嫦娥六号任务成功后,习近平总书记都接见了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

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强调“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

创新的深情嘱咐,承载的是逐梦的殷殷期许。

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这正是伟大事业的实践逻辑。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一番话,道出我国科研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的壮志与雄心。

“妈,我以后考大学,就考航空航天专业,我一定要想办法到月亮上去看看,来帮助外婆和您圆这个梦想!”叶培建,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听着外婆和母亲讲述的月亮故事长大,树立了从事航天事业的人生理想。

梦想可以旷远宏阔,但实现梦想的征程,往往艰难、曲折而漫长。

北京天文馆,一块不到黄豆大的月岩静静陈列,吸引众多天文爱好者前来参观。

1978年,美国政府赠送我国1克月岩。我们将其中一半用于科学研究,弄清月岩“前世今生”;一半用于展示,发挥科普作用。

“那时,我的梦想就是能有一块中国自己采回来的月壤。”中国探月工程月球科学应用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感慨万千。

当梦想被点燃,无数追梦者的奋斗脚步,创新文化的精心培护,聚合成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

“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残壁遗训催思奋,虚度花甲无滋味。”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曾在探月工程获批复当天写下这首诗。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已经80岁的栾恩杰坚持前往内蒙古四子王旗。“我一定要亲自接嫦娥五号回家,这是我们对祖国的承诺。”

新时代以来,创新精神充分激发,创造活力充分涌流,科技创新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从“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北斗”闪耀,到“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再到“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上天、钻地、入海,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这正是中华民族对星辰大海的最长情告白,也是中华文明赋予我们创新这一民族品质的最直观呈现。

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正在于千百年来流淌于民族血脉之中的自立自强,让我们即便面临千难万险也总能充满志气和勇气。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为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梦想为帆、创新为桨,奋楫者众,就没有抵达不了的远方。

(三)

创新之路无坦途、更无捷径。新时代创新文化,激扬不畏艰难的攻坚精神,为圆梦开辟前进道路。

我国古代神话有一种独特的精神品质——

从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到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既放飞梦想、启迪智慧,又倡导能动、启示行动。

复兴征程上,多少“不可能”都在这种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中变成了“一定能”。

从“嫦娥奔月”到“嫦娥”揽月的故事,正是把传说变成传奇的故事。

这是勇于探索的创新足迹。

2004年1月,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2007年10月,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

缺乏元器件,没有任何地面试验条件,甚至连怎么飞到月球都不知道……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研究团队,从零开始自主研制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感叹,“从嫦娥一号飞向月球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飞向月球的大门一经打开,深空探测的脚步就不会停止。”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对地球以外天体的软着陆。

世界首创热控两相流体回路控制技术,首次配备360度全景相机、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谱仪,全新的着陆缓冲系统、全新的自主导航控制和遥操作系统……“越是难走的路,越想走一走”,嫦娥三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的话,道出团队创新的韧劲。

嫦娥三号成功“落月”,作为备份星的嫦娥做什么?

走,到月球背面去!面对多方争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坚持:“应该赋予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多功能,探索此前从未有人类探测器到达的月球背面。”

2019年1月,嫦娥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完美收官。

2024年6月,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

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已明确发射时间表。我国计划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月……

“探索太空永无止境。”突入无人区的勇气,永不停歇的脚步,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开启了创新的无数可能。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如何继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关键要有这股子敢于创新圆梦的精气神!

这是协同攻坚的创新合力。

一个钻头、一把铲子,看似简单的工具,要在月球上正常使用,背后的创新一点都不简单,凝结着诸多团队的智慧。

月球采样设备的创意,结合了地质学家在地球挖土的经验;中国科学院研制的月壤结构探测仪,犹如“眼睛”提供信息支持;月球取土的“胳膊”,是哈尔滨工业大学项目团队研制的机械臂;“关节”和“手掌”的力量,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表采关节臂电机组件和钻取子系统提供……

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探月工程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国家航天局等部门统筹协调,3000家单位协同攻关、近10万人共同参与。

“没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优势,没有新型举国体制支撑,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总体规划就不可能如期完成。”嫦娥五号、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这样感慨。

比如,应用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精细薄壁管,性能要求高,但需要的数量不多,甚至只需几米,为此承担任务的企业专门开辟出一块场地来做,不计成本不讲价钱。

比如,如何让月球上飘扬“中国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联合相关单位历时近4年,攻克了玄武岩超细纤维纺丝、纺纱、织造及色彩构建等诸多难题……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协同推进,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集成一体。从白发苍苍的院士专家,到初出茅庐的95后,正是他们“上下一条心”的协同,成就了嫦娥工程“万人一杆枪”的事业,铺就了通往月球的“天路”。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全球范围内,月球探测成功率约为53%。我国探月工程六战六捷、连战连捷。科研人员铸就的探月精神,正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进一步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呼唤“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奋力开拓。

今年春晚人机协同表演秧歌舞,被美国“科技时报”新闻网赞誉为“令人惊叹的创新成果”,“将文化遗产与尖端技术融为一体”。机器人展示其操纵手绢能力的背后,是AI驱动全身运动控制技术的完美支撑,工程师说“这个动作全世界没有谁能做到,只有中国人可以”。

新能源汽车产销均破1200万辆,连续10年位居世界首位,折射新质生产力的强劲支撑;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科技助力农民端上“金饭碗”,彰显建设农业强国的内生动力……

新时代大潮澎湃。无数个科技创新的故事在上演,日益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在形成,“中国号”巨轮前进的动能更加强劲。

(四)

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在开放包容中不断丰富发展,在兼收并蓄中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这是新时代创新文化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嫦娥’既是中国的、又属于全人类,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全球深空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面向国际开放月壤样品申请,俄罗斯科研人员在嫦娥五号探测器收集的月球土壤中,发现了不同寻常的类似于金属铁的线状晶体。搭载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法国月球氡气探测仪、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巴基斯坦立方星等国际载荷一同进行科学探测,嫦娥六号帮助巴基斯坦拍摄其首幅月球影像,助力法国完成首个着陆月球航天项目。

“外层空间是人类的共同疆域,空间探索是人类的共同事业。”探月工程始终敞开胸怀、打开大门,推动科学成果全球共享,让航天科技成果更好造福人类。

嫦娥一号,为确保24小时不间断跟踪,我国与欧洲空间局、智利有关部门合作,使用4个国外测控站进行测控。嫦娥,着陆器上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由德国研制,阿根廷深空站参加测控任务……

科技创新从来不是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探月工程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开放创新,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发展,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跨越山海的“中国菌草”,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成为“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持续向全球科学界开放的“中国天眼”,已帮助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的研究团队开展观测900余小时,不断拓展人类观天极限;与8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推动创新成果共享……

推动科技开放合作,正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全球休戚相关,人类命运与共。

中国始终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发展壮大自己,通过激发内生动力与和平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发展,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改革开放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中国式现代化,动能澎湃;中国未来,不可限量。

在仰望星空中凝心聚力,在脚踏实地中顽强奋斗,让我们向着宏伟目标,进发!

《 》( 2025年02月12日 01 版)

《民间故事》嫦娥的美丽传说

玉皇大帝暮年喜得一女,取名嫦娥。玉帝对她百般疼爱,嫦娥从小聪慧过人,长得绝美无双,能歌善舞,喜欢在月下翩翩起舞。

东海龙王的三太子熬风听仙友说玉帝有个小女儿名叫嫦娥,长得如花似玉,温文尔雅。熬风便让龙王去天宫给自己求亲,龙王觉得熬风已到成婚年纪,便让妻子龙母前去天宫提亲。

龙母见了玉帝先向其道喜,玉帝不接问其缘由。龙母笑着说:“我儿熬风想娶嫦娥为妻,这难道不是喜事吗?”

玉帝仔细一想,说道:“熬风,就是那个风流倜傥,文武双全,品行端正的三太子吗?”“正是!”龙母答道。

玉帝仔细一问才知嫦娥与熬风是同岁,在一起倒也般配,于是一口答应了下来。在一旁的玉帝夫人有些不快,插了句话:“女儿的婚事得问过女儿才行啊,你怎么私自做主?”

玉帝勃然大怒狠狠打了夫人一耳光,骂道:“这里我说了算!”又转身对龙母说:“亲事应允,选良辰吉日成婚!”

在天宫的御花园里有仆人,名叫吴刚,英俊潇洒,干活勤快,深受人们喜爱。每当嫦娥与丫环来御花园玩时,吴刚总是躲在假山后面偷偷注视着她,心里暗暗喜欢嫦娥。

一天,嫦娥又来到了御花园,吴刚看得入迷,不小心从假山上掉了下来。丫鬟小翠见了,气得骂道:“好一个轻薄的少年啊,胆敢公主,该当何罪?”

吴刚急忙跪下谢罪,嫦娥见吴刚披垂着头发,看不清长相,便扶起他说道:“免礼。”

吴刚与嫦娥对视相望,二人都羞得红了脸。嫦娥问他姓名与年龄。吴刚说:“我叫吴刚,今年十八岁了。”

嫦娥听后大惊作揖道:“吴刚哥,我终于找到你了,我一定要嫁给你!”

吴刚听后吓了一跳,不知道嫦娥在说什么,忙说道:“此话千万别让玉帝听到,若是怪罪下来,我就死定了。”说完就跑了。

嫦娥解下丝带向空中抛出,丝带飘飘悠悠落在吴刚身上。嫦娥说:“这是咱们的信物,这可是宝贝啊,你收好!”二人相视一笑。原来,嫦娥小时候就注意到吴刚这个勤劳能干的俊美少年,许下誓言等长大后以身相许。

紧接着玉帝便召见嫦娥,告诉她龙王三太子想要娶她为妻,自己已经应允了婚事。

嫦娥听后如晴天霹雳,站在原地脑中一片空白。过了一会儿,嫦娥才缓过来,说道:“女儿曾发誓终身不嫁,永远陪在父母身边!”

玉帝怒斥道:“女大当嫁,岂有留在家中之理?”

嫦娥哭着说:“女儿怕海,不能远嫁龙宫!”

玉帝道:“海底世界美轮美奂,你嫁过去只管享福!好了这事我主意已定,不用再议!”

嫦娥回到房中,伤心欲绝痛哭不止。小翠不忍公主伤心,便叫吴刚一起商议此事。小翠说:“反正那三太子没见过公主,我就扮作公主嫁给她好了!”嫦娥十分感动,抱着小翠痛哭。

迎亲那天,嫦娥让吴刚拿出方巾在空中舞动,方巾化作白云,二人踏上白云偷溜出天宫来到一山中居住下来,结为了夫妻。

可是后来,小翠假冒嫦娥的事还是露了马脚,龙王带着熬风去天宫要人。玉帝得知嫦娥是假冒的后,后勃然大怒,痛骂不争气的嫦娥真是把自己的脸面丢光了,于是就派天兵天将下界捉拿嫦娥。

话说,嫦娥与吴刚在人间盖了房子,夫妻二人相亲相爱,生活十分幸福,后来又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叫玉兔,女儿叫玉环。

一天,嫦娥突然觉得头晕目眩,知道天庭要抓自己回去,便哭着对孩子说:“娘不能再在人间久留了,得去月宫避一避了,你们姐弟愿意跟我走吗?”

玉兔和玉环抱着嫦娥的腿嚎啕大哭,说:“娘去哪儿就去哪。”

正说着,天空中黑云压境,重天军已到。为首的那个是黑煞神,大声说道:“玉帝有旨,嫦娥速回天宫,之前过错既往不咎!嫦娥你不要再执迷不悟了,这样值得吗?”

嫦娥大喝一声,震得黑煞神连退五步。只见嫦娥身上泛起金光,脚下生云带着丈夫孩子飞向了月宫。

黑煞神见追不上了,便回去禀告玉帝。玉帝大为震怒,斥责道:“你黑煞神神通广大,我命你把月亮吞噬掉。”

黑煞神很是发愁,但又不得抗命,只好张开大嘴把月亮吞了下去。从此天空中没了光亮,变得暗淡无光。百姓们集结在一起敲锣打鼓,期盼能够再见月亮。民意难为,黑煞神实在受不了了,只好又把月亮吐了出去。

嫦娥去了月宫,急煞了熬风,于是召集成千上万的虾兵蟹将欲要大闹天宫。

玉帝自知理亏,对熬风说道:“贤婿,这事全怪我太纵容嫦娥了,我还有其他女儿,不如就在选个与你成亲如何?”

熬风心中只有嫦娥,大吼一声化作巨龙,飞入云层,欲往月宫飞去。可是无论熬风怎么飞,月宫总是远远挂在天边,根本追不上。熬风一直追到精疲力竭,才知道强扭的瓜不甜,于是就放手了,后来娶了把公主为妻。到现在许多地方还有三太子追月的传说。

嫦娥与吴刚在月宫上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这个故事怎么与平时听的不太一样?,别有一番趣味!

从“嫦娥奔月”传说到“嫦娥”揽月传奇

任 平

(一)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想起“嫦娥奔月”,亦想起“嫦娥”揽月。

从古代传说,到新时代传奇,从中思考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探寻我国发展的深层动力。

创新文化,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关键。

从五千多年文明中走来,创新精神这一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不仅内化为中国人民亘古亘今的精神血脉,培厚创新文化的土壤,更外化于新时代发展实践中,激发创新发展的动能。

作为我国航天史上迄今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嫦娥六号铸就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里程碑,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观察中国人民创新精神和新时代创新文化的独特视角。

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点赞“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等科技创新成果,“展现了中国人逐梦星辰大海的豪情壮志”。

在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月工程成果凝结着我国几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们这些年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新时代极不平凡,为什么我们总是能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靠什么实现既定目标?向着宏伟目标进发,我们靠什么攻坚克难?

从“嫦娥奔月”到“嫦娥”揽月,生动揭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生机勃发的光明未来。

(二)

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创造精神。新时代创新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成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追梦注入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

“嫦娥奔月”的传说,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两千多年前的秦简《归藏》,记录下“嫦娥奔月”的故事;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其长诗《天问》中首次提到月兔,“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古老的神话美丽动人,这是书不绝载、口口相传的故事。

千百年来,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李白的“欲上青天揽明月”,再到苏轼的“千里共婵娟”……经典文化名篇灿若星河,这是人们脱口而出的诗章。

早在夏朝,古人就根据月相周期变化,制定了指导农业生产的阴历。明代万户自制火箭飞天,成为人类第一个有记录的“奔月计划”……煌煌文脉烛照古今,这是融入基因血脉的共同记忆。

“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不渝追求。”在中国人的生命光华里,梦想从来不只是梦想。

奔月的传说、望月的怀想、揽月的壮志,在文明的薪火相传中,熔铸为一种无比执着的精神——敢于追梦圆梦。

2013年12月15日深夜,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彼时,远在地球38万公里之外,嫦娥三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虹湾区域,“玉兔”号月球车安全驶离着陆器到达月面。

嫦娥三号、嫦娥、嫦娥五号、嫦娥六号任务成功后,习近平总书记都接见了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

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强调“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

创新的深情嘱咐,承载的是逐梦的殷殷期许。

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这正是伟大事业的实践逻辑。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一番话,道出我国科研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的壮志与雄心。

“妈,我以后考大学,就考航空航天专业,我一定要想办法到月亮上去看看,来帮助外婆和您圆这个梦想!”叶培建,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听着外婆和母亲讲述的月亮故事长大,树立了从事航天事业的人生理想。

梦想可以旷远宏阔,但实现梦想的征程,往往艰难、曲折而漫长。

北京天文馆,一块不到黄豆大的月岩静静陈列,吸引众多天文爱好者前来参观。

1978年,美国政府赠送我国1克月岩。我们将其中一半用于科学研究,弄清月岩“前世今生”;一半用于展示,发挥科普作用。

“那时,我的梦想就是能有一块中国自己采回来的月壤。”中国探月工程月球科学应用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感慨万千。

当梦想被点燃,无数追梦者的奋斗脚步,创新文化的精心培护,聚合成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

“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残壁遗训催思奋,虚度花甲无滋味。”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曾在探月工程获批复当天写下这首诗。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已经80岁的栾恩杰坚持前往内蒙古四子王旗。“我一定要亲自接嫦娥五号回家,这是我们对祖国的承诺。”

新时代以来,创新精神充分激发,创造活力充分涌流,科技创新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从“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北斗”闪耀,到“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再到“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上天、钻地、入海,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这正是中华民族对星辰大海的最长情告白,也是中华文明赋予我们创新这一民族品质的最直观呈现。

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正在于千百年来流淌于民族血脉之中的自立自强,让我们即便面临千难万险也总能充满志气和勇气。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为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梦想为帆、创新为桨,奋楫者众,就没有抵达不了的远方。

(三)

创新之路无坦途、更无捷径。新时代创新文化,激扬不畏艰难的攻坚精神,为圆梦开辟前进道路。

我国古代神话有一种独特的精神品质——

从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到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既放飞梦想、启迪智慧,又倡导能动、启示行动。

复兴征程上,多少“不可能”都在这种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中变成了“一定能”。

从“嫦娥奔月”到“嫦娥”揽月的故事,正是把传说变成传奇的故事。

这是勇于探索的创新足迹。

2004年1月,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2007年10月,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

缺乏元器件,没有任何地面试验条件,甚至连怎么飞到月球都不知道……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研究团队,从零开始自主研制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感叹,“从嫦娥一号飞向月球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飞向月球的大门一经打开,深空探测的脚步就不会停止。”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对地球以外天体的软着陆。

世界首创热控两相流体回路控制技术,首次配备360度全景相机、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谱仪,全新的着陆缓冲系统、全新的自主导航控制和遥操作系统……“越是难走的路,越想走一走”,嫦娥三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的话,道出团队创新的韧劲。

嫦娥三号成功“落月”,作为备份星的嫦娥做什么?

走,到月球背面去!面对多方争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坚持:“应该赋予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多功能,探索此前从未有人类探测器到达的月球背面。”

2019年1月,嫦娥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完美收官。

2024年6月,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

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已明确发射时间表。我国计划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月……

“探索太空永无止境。”突入无人区的勇气,永不停歇的脚步,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开启了创新的无数可能。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如何继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关键要有这股子敢于创新圆梦的精气神!

这是协同攻坚的创新合力。

一个钻头、一把铲子,看似简单的工具,要在月球上正常使用,背后的创新一点都不简单,凝结着诸多团队的智慧。

月球采样设备的创意,结合了地质学家在地球挖土的经验;中国科学院研制的月壤结构探测仪,犹如“眼睛”提供信息支持;月球取土的“胳膊”,是哈尔滨工业大学项目团队研制的机械臂;“关节”和“手掌”的力量,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表采关节臂电机组件和钻取子系统提供……

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探月工程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国家航天局等部门统筹协调,3000家单位协同攻关、近10万人共同参与。

“没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优势,没有新型举国体制支撑,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总体规划就不可能如期完成。”嫦娥五号、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这样感慨。

比如,应用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精细薄壁管,性能要求高,但需要的数量不多,甚至只需几米,为此承担任务的企业专门开辟出一块场地来做,不计成本不讲价钱。

比如,如何让月球上飘扬“中国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联合相关单位历时近4年,攻克了玄武岩超细纤维纺丝、纺纱、织造及色彩构建等诸多难题……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协同推进,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集成一体。从白发苍苍的院士专家,到初出茅庐的95后,正是他们“上下一条心”的协同,成就了嫦娥工程“万人一杆枪”的事业,铺就了通往月球的“天路”。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全球范围内,月球探测成功率约为53%。我国探月工程六战六捷、连战连捷。科研人员铸就的探月精神,正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进一步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呼唤“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奋力开拓。

今年春晚人机协同表演秧歌舞,被美国“科技时报”新闻网赞誉为“令人惊叹的创新成果”,“将文化遗产与尖端技术融为一体”。机器人展示其操纵手绢能力的背后,是AI驱动全身运动控制技术的完美支撑,工程师说“这个动作全世界没有谁能做到,只有中国人可以”。

新能源汽车产销均破1200万辆,连续10年位居世界首位,折射新质生产力的强劲支撑;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科技助力农民端上“金饭碗”,彰显建设农业强国的内生动力……

新时代大潮澎湃。无数个科技创新的故事在上演,日益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在形成,“中国号”巨轮前进的动能更加强劲。

(四)

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在开放包容中不断丰富发展,在兼收并蓄中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这是新时代创新文化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嫦娥’既是中国的、又属于全人类,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全球深空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面向国际开放月壤样品申请,俄罗斯科研人员在嫦娥五号探测器收集的月球土壤中,发现了不同寻常的类似于金属铁的线状晶体。搭载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法国月球氡气探测仪、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巴基斯坦立方星等国际载荷一同进行科学探测,嫦娥六号帮助巴基斯坦拍摄其首幅月球影像,助力法国完成首个着陆月球航天项目。

“外层空间是人类的共同疆域,空间探索是人类的共同事业。”探月工程始终敞开胸怀、打开大门,推动科学成果全球共享,让航天科技成果更好造福人类。

嫦娥一号,为确保24小时不间断跟踪,我国与欧洲空间局、智利有关部门合作,使用4个国外测控站进行测控。嫦娥,着陆器上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由德国研制,阿根廷深空站参加测控任务……

科技创新从来不是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探月工程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开放创新,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发展,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跨越山海的“中国菌草”,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成为“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持续向全球科学界开放的“中国天眼”,已帮助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的研究团队开展观测900余小时,不断拓展人类观天极限;与8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推动创新成果共享……

推动科技开放合作,正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全球休戚相关,人类命运与共。

中国始终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发展壮大自己,通过激发内生动力与和平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发展,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改革开放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中国式现代化,动能澎湃;中国未来,不可限量。

在仰望星空中凝心聚力,在脚踏实地中顽强奋斗,让我们向着宏伟目标,进发!

《 》( 2025年02月12日 01 版)

【关于嫦娥的传说二年级(关于嫦娥的民间传说)】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关于嫦娥的五个故事;关于嫦娥的故事有哪些(50字) 下一篇:关于嫦娥的十个故事名称;关于嫦娥的十个故事名称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