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小故事30字,关于孔子的故事简短50字

更新:02-20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孔子“礼让一寸”的故事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孔子带着弟子们踏上了前往齐国的路途。一路上,弟子们围绕在孔子身边,或请教问题,或讨论学问,气氛融洽。

当他们来到一条狭窄的山间小道时,对面也走来了一队人马。两队人马在小道上相遇,小道仅能容一人通过,一时间双方都陷入了僵局。

孔子的弟子子路,性格豪爽直率,见此情景,上前一步,大声说道:“对面的人听着,我们是孔夫子的弟子,正要前往齐国,你们速速让开道路!”对面的人听到这话,却并不示弱,也有一人站出来回应道:“我们也有急事在身,为何要给你们让路?”双方言语渐渐激烈起来,气氛变得紧张。

孔子见状,赶忙制止了子路,他微笑着走上前,对着对面的人作揖行礼,说道:“各位,行路相逢,皆是缘分。此道狭窄,互不相让,大家都无法前行。不如我们各退一步,礼让一寸,如此既能化解僵局,又能彰显君子风度。”

对面的人看到孔子如此谦逊有礼,态度诚恳,心中的怒气也消了大半。为首的人也向孔子回礼,说道:“久闻孔夫子大名,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就依夫子所言,我们后退让路。”于是,对面的人纷纷向后退去,孔子这边也有序避让,很快,两队人马都顺利通过了这条狭窄的小道。

继续前行的路上,弟子们纷纷向孔子请教。子贡问道:“夫子,方才我们人多,为何要向他们让步呢?”孔子语重心长地说:“礼让并非示弱,而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与人相处,多一分礼让,便能少一分纷争。若都争强好胜,互不相让,最终只能两败俱伤。”

子路听后,也意识到自己的鲁莽,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夫子,我明白了,以后我定会注意。”孔子拍拍子路的肩膀,欣慰地笑了。

通过这件事,弟子们领会了孔子“礼”的思想内涵,也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人们教导晚辈待人接物要谦逊礼让的生动典故 。

六个故事,二十四个字,包含了孔子一生的智慧

1、满而不覆

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

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左右。”

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

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

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2、善与人交

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

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3、君子之态

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4、失人失言

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

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

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

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

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

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

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5、自强不息

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

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

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6、处世圆明

孔子问礼老子

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宽则得众,苛则失人。

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来源:微信公众号“唐诗宋词古诗词”

编辑:景晨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礼记》小故事十:孔子之死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去世之前,就曾预感到自己的死亡,并且和子贡进行了分析,《礼记》详细记载了孔子和子贡的对话: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夫子曰:“赐!尔来何迟也?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没。

孔子早晨起来,背着手拖着手杖,安闲自在的在门外散步,唱到:“泰山要塌了吧!栋梁要坏了吧!哲人要死了吧!”唱罢回到室内,对着门户坐下。子贡听到歌声说:“泰山要是塌了,那什么还值得我仰望?梁木坏了,那檩条往哪安放?哲人去世了,那谁还是我效仿的对象?老师大概将要生病了吧!”于是快步走了进去。孔子说:“赐(即子贡)!你为什么来这么晚?夏代停柩在对着东阶的堂上,那还是处在主位上;殷人停柩在堂上东楹西楹之间,那是处在宾位和主位之间;周人停柩在对着西阶的堂上,那就是把灵柩当作宾客了。我孔丘是殷人,我昨天梦见自己坐定在两楹之间。而今没有明王兴起,天下有谁能尊重我,让我坐在堂上两楹间的尊位呢?我之所以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无非是死亡的前兆而已。”然后大约卧病七天就去世了。

这个故事一方面有可能是后世儒家门人神圣化孔子,所增加的故事;另一方面,也不只是在说孔子能够预感到自己的死亡,而是在强调孔子对世道的不满,认为贤者需明王。没有明王的世道,也不会有人尊重贤者,贤者不被尊重,毋宁死去!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30字,关于孔子的故事简短50字】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关于孔子的历史典故,关于孔子的一些故事 下一篇:关于孔子的小故事简短【关于孔子的一些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