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故事典故(关于孔子的一些故事)

更新:02-20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是否“武艺高强”?

中新网北京9月29日电(记者 上官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亦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仁”的思想,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等等,都为人们提供了优秀示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孟琢介绍,孔子的诞辰日是9月28日。历史上的孔子也绝对不是个文弱书生,从《论语》以及其他史料记载可以看出,他其实是个身材高大、武艺高强的人。

资料图:导游为游客讲解明代《孔子燕居像》。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为人鲜活有趣,思想博大而丰富,他讲述的那些哲理,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一种内在的精神鼓舞和心灵的滋养。”他总结道。

孔子是否“武艺高强”?

纪念孔子之时,许多人可能也会好奇,孔子到底相貌如何?

对此,孟琢表示,自己曾经在博物馆里看到过明朝的孔子像,即便是老年时期,孔子看上去也十分魁梧。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员猛将。”孟琢解释,孔子的身材也很高大,有个说法是“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有考证说,孔子的身高可能超过了一米九。

此外,孔子还精通“君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孟琢介绍,“射”就是射箭,“御”是驾车,从这个角度看,按照《礼记》记载,孔子算得上“武艺高强”。

“古代的射箭不仅要求准,还要求仪态要好看。所以,当时有个成语叫‘观者如堵’,就是说看孔子射箭的人数量特别多,密集如墙,人山人海。”他说。

因此,结合《论语》中说,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孟琢认为,孔子绝对不是文弱的书生,而是身材高大健壮,气度不凡。

“仁”有哪些含义?

翻开《论语》,人们可以了从中解孔子的言行举止,岁月流逝,书中记录的内容,也一直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产生影响。

资料图:图为演员们上演“孔子授课”。 殷柯 摄

在《经典来了:一起读论语》一书中,孟琢列举了出自《论语》的诸多成语,如举一反三、任重道远等等,这些成语典故,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比如,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孟琢认为,这是孔子对自己不同人生境界的描述,一句话里出了好几个成语。

“我们讲‘四十不惑’,说的是到了这个年纪,经历了许多事情,面对各种选择和诱惑时,会有自己的判断力,有一种高度的理性。”他说。

《论语》中提到“里仁为美”,孟琢介绍,“仁”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09次,贯穿全篇,它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平等爱人”。

“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体现了一种积极奉献的精神。”孟琢进一步解释,而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强加给别人,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对“仁”的一个核心表达。

从《论语》中,能读懂什么?

“君子固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中的“金句”随处可见,也有不少人将其视为座右铭。

《经典来了:一起读论语》中介绍了不少与孔子有关的故事。天天出版社供图

“孔子曾经身处‘陈蔡绝粮’的困厄之中,这时子路有点郁闷,便跟孔子说,君子也有这种走投无论的困境,孔子便说‘君子固穷’。”孟琢觉得,这表明孔子在逆境中依然心志坚定。

孔子也有非常洒脱的一面。孟琢举了一个例子,孔子曾经和弟子对话,大家都谈谈自己的理想,曾皙描述了一幅春游图景,人们融入到大自然之中,自如洒脱,孔子对此十分赞赏。

在孟琢看来,《论语》中很多篇章都为人们揭示了一种很有意思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时的淡定从容,展现了一种自在洒脱、天人合一的气象。

“对面临压力、容易焦虑的现代人来说,可以去细细品读《论语》,在心灵的碰撞中,获得一种内在的生命力、信念感和力量感。”他说。

孟琢认为,人们真正读懂《论语》、理解孔子之后,就能感受到一种昂扬向上的生命力,“孔子经历过诸多艰难困苦,但依然内心坚定,精神振奋而又快乐,这很能打动人心。”(完)

六个故事,二十四个字,包含了孔子一生的智慧

1、满而不覆

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

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左右。”

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

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

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2、善与人交

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

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3、君子之态

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4、失人失言

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

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

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

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

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

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

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5、自强不息

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

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

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6、处世圆明

孔子问礼老子

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宽则得众,苛则失人。

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来源:微信公众号“唐诗宋词古诗词”

编辑:景晨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于孔子的故事典故(关于孔子的一些故事)】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关于孔子的故事20字—关于孔子的故事60字 下一篇:关于孔子的故事名称,关于孔子的故事名称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