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心的故事有哪些、关于孝心的经典故事

更新:02-20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你知道二十四孝中有几个孝父故事吗?个个感天动地

今天(6月16日)是父亲节,是儿女表达对父亲感恩和孝敬之情的节日。中国历来是重视孝道的国家,而最著名的就是二十四孝故事。

你知道在“二十四孝故事”中有几个专门讲“孝父”的吗?

笔者梳理了下,在二十四个故事中有5个是专门讲“孝父”的。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一起重温这5个感天动地的故事。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述故事中的做法虽然已经过时,也不可取,但其中传导的孝道文化和精神是永远不过时的。

孝敬父母,天经地义,晚辈们永远不要弃根忘本!

(壹点号《节日研究》出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翟恒水,参考资料:二十四孝故事。图片来自网络)

感人故事|这位老人把孝心献给两位母亲

石家庄市 新华区汇君城社区的闫宝航,有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另一位是将他喂大的“养母”。几十年来,他把孝心献给了两位“母亲”。

今年62岁的闫宝航,出生在石家庄平山县西部山区。闫宝航的亲生母亲是一位乡村教师,生下他后,由于母亲身体瘦弱,奶水不足,饿得他天天哭。不久,闫宝航又患上了肺炎,身体越来越虚弱。

闫宝航家附近村里有一位叫王翠花的村民,刚生完孩子,得知闫宝航的情况后,便天天来给他喂奶。闫宝航亲生母亲对王翠花说:“大姐,你的奶水也不多,还给我的孩子喂奶,谢谢你。宝航体弱多病,怕是活不了多久,你就别来了。”说着就开始掉眼泪。王翠花赶忙和闫宝航的亲生母亲商量,想把他寄养在自己家一段时间。

闫宝航寄养到王翠花家后,养母待他如同亲生孩子一样。奶水先让他吃,自己的孩子吃不饱,就喂米汤充饥。养母还请来大夫,治好了闫宝航的肺炎,让他的身体慢慢壮实起来。

转眼,闫宝航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养母王翠花担心他的学业,便提出让亲生母亲将他接走。当闫宝航的亲生母亲来接他时,他不愿意离开,还藏了起来。王翠花找到他说:“上学要好好学习,有了出息,娘才能高兴起来。”就这样,闫宝航流着眼泪离开了将他养大的母亲。

在亲生母亲的培养下,闫宝航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他始终没有忘记养母王翠花,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回到王翠花身边,帮她干活,陪她聊天,给她讲外面的世界。有一次,闫宝航看到养母头上有了白发,脸上添了许多皱纹。他对养母说:“今后我会给你养老、买房,让你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大学毕业后,闫宝航到南京的一家研究院工作。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后,他立刻寄给了养母王翠花。趁着假期,他把两位母亲接到南京游玩。

2005年,闫宝航的亲生母亲不幸骨折,他把生母和养母王翠花一同接到自己家中。闫宝航还为二老请了保姆,白天保姆为二老做饭洗衣,晚上下班后,他为二老打水泡脚,将她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得知养母家的房子由于年代已久,夏天漏雨,冬天透风后,他花了十多万元将房子翻修,解决了养母的后顾之忧。

闫宝航怕两位母亲住在乡下孤独寂寞,便在平山县城给两位母亲分别买了单元房,还根据她们的需要进行了装修。养母王翠花入住时,闫宝航请来许多亲戚朋友“暖房”。王翠花对大家说:“俺养了宝航5年,宝航却养了俺一生。”闫宝航连忙说:“滴水之恩当涌泉来报,这是应该的。”(刘书兵 )

周总理的一生三次痛哭:一为孝道,二为战友,三为国家

周恩来总理在我们的印象中总是从容镇定的,他的言行举止总是温文尔雅,他的话语总是温和坚定的,然而周总理的一生却曾痛哭过三次,这些泪水无不昭示着周总理那些真切丰沛的情感,表明他也是一位至情至性之人......

今天历史求知所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周总理三次痛哭的原因,新来的朋友别忘了点点关注,既能回顾往期文章,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老爷子去世了。”邓颖超颤抖着肩膀不敢看周恩来的眼睛。

听到这句话的周恩来如同一瞬间被闪电劈中,身体止不住地摇晃,在众人的搀扶下才没有倒下。然而随即他的泪水就夺眶而出,呼吸声也愈加沉重,身体如同筛糠般颤动。一声长长的呜咽声忽然迸发出来,周恩来终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一屁股跌坐到了地上,更加凄哀的号哭从周恩来的喉咙里传出,他掩面痛哭,在场的人也都开始落下眼泪。

平素温文尔雅的总理此刻在父亲离世后仿佛又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悲愤地指责着在场的董必武等人,“你们没有爹啊?你们怎么能这么做?他是我父亲!我父亲死了你们还要封锁我,马克思主义也没说不要爹啊!”号哭声和斥责声夹杂着,最终都随着眼泪狠狠砸在了地面上。

“你们搞封锁,我父亲死了三天你们都不通知我,他是我父亲啊!不敬父母,不忠不孝,算什么员?啊?”董必武抹着眼泪向周恩来解释着,看着周恩来失态痛哭,他的心里也极不是滋味儿。

时光倒转回两年前,那时周老太爷刚刚从贵阳被接到周恩来常居的重庆,年事已高的周老太爷平日也坚持做些看管仓库、打扫院子的事情,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说老爷子待人极为和善,唯一需要时时提醒的就是老爷子喜欢喝酒,周总理也总是叮嘱老爷子不要喝太多。

时间就这么静静过了两年,直到周恩来因病入院,这个平静才被打破。做完手术后,周恩来在病床上也写过许多许多封家书询问父亲的身体状况:“再过两三天出院,必须是下星期三了。所以我请你和爹爹商量一下,如果他愿意二十八号本天请人吃面,那就不必等我回来,免得他老人家不高兴。如果他希望我在家补做,那就等我回来。不过据我所知,他的思想是很迷信的,过生日总愿当天过,儿子不在跟前倒是次要问题呢。因此,希望你还是将就他一点吧!”

这里周恩来说的是父亲将近的生日,在那里老人们的习俗都是过寿过九不过十,周恩来时刻惦念着父亲,那时父亲刚生病,邓颖超告诉周恩来让他不要挂心,老爷子有些疟疾的症状,医院正在尽心医治,然而周恩来仍然放心不下,他多番询问了身边的医生护士,最终又写下一封家书:“爹爹的症状,除疟疾外,还宜注意他的年事已高,体力虽好,但他过分喜欢饮酒,难免没有内亏。所以主治的办法,必须先清内火,消积食,安睡眠。东西愈少吃愈好,吃的东西必须注意消化与营养,如牛乳、豆浆、米汤、饼干之类,挂面万不可吃。假使热再不退,大便又不通,则宜进行清胃灌肠,勿专当疟疾医。”

以此不难看出周总理对待父亲的至亲至孝,即使不能亲自在父亲床前伺候,也要交代的无微不至

天有不测风云,周老爷子没能熬到儿子周恩来病愈回家就已经离世了。那时候董必武几经思量,决定先不把老爷子去世的噩耗告诉周总理,生怕周总理拖着病体不顾一切要从医院赶回家去。邓颖超悲痛之余也点头同意了董必武等人的主意,于是她独自一人操办着老太爷的丧事,因为重庆本就天气闷热,尸体不好保留,众人就在家中不远处的小山上搭建了一个棚子停放老太爷的遗体,等待着周恩来身体恢复之后再行操办。周老太爷去世的消息就这么被瞒了下来。

但是周总理何等聪明,他在病房里久不见董必武等人,于是就开始询问自己的秘书何树英,何树英原本想要含糊其辞,说南方局可能有事。周总理看着何树英的脸色,猜测或许是出了事情,他就板起脸说:“滑稽!南方局如果有事,他们往这里跑得更勤快。”

听到滑稽这两个字,秘书何树英就知道总理生气了,就连忙开始收拾卫生,紧接着周恩来又说:“你不要乱找事情了,我问你,家里是不是出事了?”何树英一听此言心里更加慌乱了,又想抬出南方局想要搪塞过去,没想到周恩来更加生气:“有事情他们怎么会不露面?滑稽!”何树英被堵得无话可说,急忙找理由逃出了病房。却不想周恩来心里更加不安稳起来。

第二天吴克坚前往医院向周恩来汇报进来的工作情况,然而无论吴克坚说什么,周恩来都只是不作声,只是静静地凝视着他。吴克坚的心理压力本来就极大,这样被总理一直看着,豆大的汗珠开始扑簌簌地往下掉,声音也越来越没底气,脸上的肌肉全僵硬了,笑不像笑,哭不像哭地勉强问一声:“周副主席有什么指示?”他似乎急于想溜,舌尖在干燥的嘴唇上舔过一下,很快又接一句:“要是没什么事我就回去了。”

周恩来终于吐出一句话:“家里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没,没出什么事。”吴克坚紧张得连说话都不连贯起来。

“要是不能说,你就不要说话,也不要说谎话,”周恩来罕见地板起面孔“我再问一遍,家里是不是出事了?”

吴克坚此刻哪里还敢说话,只是低头擦着汗,甚至不敢抬起头和周总理对视。

周恩来此刻心里也了然了几分,他立马起床对秘书何树英说要出院。何树英立刻拉来医生想要阻止周恩来下床,“总理,您的伤口刚拆线,还没有愈合好。”然而周总理执意要出院,谁也没法阻拦。何树英迫不得已只能跑去给董必武打了电话,得到同意后才缓缓地走去办理出院手续。董必武此时也知道已经隐瞒不住了,于是决定第二天一大早派人去接周恩来回红岩村。

周恩来那天晚上在病床上辗转反侧,第二天刚到村口他就已然发现了气氛不对劲,脸色陡然变得苍白,他不顾伤口拉扯带来的疼痛,急忙跑到了办公室。他刚一进去就迎上了要出去搀他的邓颖超,他一眼就看到了邓颖超胳膊上绑着的黑纱。

周恩来忽然愣住了,他不敢动,他怕下一秒就会听见一个噩耗,办公室门口的何树英、董必武等人更是不敢出声,场面陷入了一种可怕的宁静。直到周恩来猛然抽了一口气,以至于浑身都在颤抖,众人才赶忙上去扶住他,这才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

原来,1942年6月下旬,周恩来的小肠疝气发作,因病情紧急他住进了重庆歌乐山龙湾洞中央医院医院进行手术。作为党组织的重要领导人,他的病情被立即报往了延安,毛泽东主席亲自给董必武打来了电报:“恩来须静养,不痊愈不应出院,痊愈出院后亦须节劳多休息,请你加以注意。”然而就在周恩来住院期间,他的父亲周劭纲却突然中风,在当时那样落后的医疗条件下,送进医院的第三天就不幸离世了......

1946年4月8日,飞机失事,叶挺、王若飞、博古不幸逝世......

国共进行谈判后,周恩来送走回延安向中央汇报国共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后的情况的王若飞博古同志以及刚被营救出狱的叶挺。临别前,周恩来想劝叶挺歇息几天再返回延安,但叶挺将军很坚持,一定要立刻走,还带上了自己的女儿小扬眉,同王若飞、博古、邓发等人一起登上了重庆飞往延安的飞机。

周恩来带着挥别战友的心情回到了办公室,原本刚才还热热闹闹的走廊现在顿时变得四下空寂,原本总是穿梭在这里玩耍的小扬眉也跟叶挺一起离开了。周总理此刻心里总是有点怅然若失的感觉,看着桌子上堆放的文件,他也停下了翻阅的动作。他感慨着看办公桌上几个人才刚刚用过的水杯,叫来话务员,叫他时时注意延安那边传来的消息,尤其关照飞机到达的消息。

话务员走后,周恩来拿起面前的文件开始审批,但不知道为何心里总是隐隐地发沉,他想着或许是这两天没有休息好吧。他抬手看看手表,推开手边的文件,刚走出门就迎上了秘书,他站住脚问:“延安来电了吗?”得到了否定的回答后,他又自言自语说道,“也是,飞机没这么快,还得半个多小时呢。”

于是周恩来反身准备回到办公室坐下,这时王若飞的爱人李佩芝进来了,相比起周恩来的不安,李佩芝显得更加担忧。没过一会儿,办公室的人越聚越多,大家都在时刻关注着飞机的到达情况。大家原本还在回忆着上午的欢声笑语,都在尽力找些轻松娱乐的话题,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家谈论的声音也渐渐低了下去。延安始终没有传来消息,办公室的气氛也终于慢慢紧张起来,按照正常时间推算,王若飞和叶挺一行人早该到达了延安,但此时还没有消息......众人都不敢再往下想了。

终于电报来了,陈浩阴郁沉重的表情让房间里的人们顿时安静下来,屋子里就算掉了根针也能听得清清楚楚。原本大家都抱着飞机临时迫降和改变航线的想法,但是此刻却没人敢出声询问情况。

周恩来拿到电报时,眉头紧紧蹙起,就连呼吸也急促了许久,脸色几乎是在一瞬间变得灰白,李佩芝看到总理的神情,也踉踉跄跄地走过去要看那张电文——“叶挺、邓发、王若飞、博古等人乘坐的飞机,途中因“天气问题”,飞机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失事坠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几乎是在电文被拿走的一瞬,周总理的眼泪滴到了桌子上,砸出许多晶莹的泪花。

谁也不知道那张飞机失事的电报是怎么在众人之间传过去的,只知道李佩芝嚎啕大哭最终不省人事,而周总理仰面想要使他的眼泪不落下来,想要用假装的镇定撑住场面,但他最终也无法接受战友离世的事实,掩面哭了起来。房间里一片乌云,大家的脸上都挂着因战友离世的眼泪和痛心。

“都怪我啊,我当时怎么就没有劝阻叶挺他们再多停留几天呢?”周总理的哭声中夹杂着自责的呜咽,听起来让人分外揪心。“昨天还有说有笑的人啊,叶挺……将军,邓、邓发同志……昨天他还和乔冠华他们玩笑打闹,特别是若飞同志,我们在法国朝夕相处,这个人,品质非常好,是难得的人才和朋友。他如果没有牺牲,建国后当个常务副总理,可以,可以为我分劳多少啊……小杨眉昨天还,还在我屋里跑进跑出,她才多大,那么,那么好的孩子,可是,可是……”周恩来说不下去了,肩头起伏,两眼红红地朝众人望去,任凭泪水流下......

4月19日,重庆各界举行追悼“四八烈士”的大会。在追悼会上,周恩来再次痛哭失声,流着泪报告了遇难的各位烈士的生平事迹。同一天,他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的文章。

1946年国共谈判破裂,内战爆发,6月26日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并扬言一定会在48小时之内全灭中原解放军。

原本平时性格乐观,爱笑的总理在内战期间也极少再与身边人谈笑,他的眉头总是紧皱着的,看起来总是忧心忡忡。蒋介石在发动内战的同时还在不停迫害我党以及第三方面的民主进步人士,犯下了种种罪行。7月11日,特务持暗中杀害了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李公朴,随后在15日更是不顾嫌疑杀害了另一位中央委员闻一多。

这两位民主进步人士的连遭暗害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作为民主同盟会的伙伴,周恩来对这一行为表示极为愤怒,他曾义愤填膺地说:“用武力来打,双方还可以对打,我们有武装。民盟并无武力,有一切权力可用而不用,却采用了暗杀的手段来对付民主人士,这已是无耻到家的法西斯作风,我愤慨得无话可说……”

而后更令人悲痛的是,民主同盟进步委员会的中央常委陶行知先生因为在这次事件过后受刺激过大,突发脑溢血去世。周恩来携夫人邓颖超前去探望时,陶行知先生的意识几乎已经涣散,那时周恩来紧紧握住陶行知先生的手,眼中含着热泪又坚定地说:“您的事业会由您的朋友、后辈一直延续下去,请您放心......”

 截至10月份,向解放区大举进攻,连续攻占张家口、长春、安东和苏北、山东等大片土地,并下令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至此,国共谈判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周恩来致电中央:打下张家口后已下令召开“伪国大”,证明要破裂。南京、上海为争取时间疏散人员,拟在四五天内保持沉默,请中央严厉批评。

即使在此时已经情势明朗的情况下,仍有不少派的人士对抱有希望,张君励、黄炎培、沈钧儒、章伯钧、罗隆基到上海思南路周公馆劝周恩来去南京最后争取和平的希望。周恩来在这期间既要对付的奸诈计谋,又要极力争取派的支持,一时间可谓心力交瘁。那时候周恩来作为代表与各个派签署了“君子协议”,大家表示一致同意在采取重大行动时,要事先打过招呼,共同商量,相互协商,取得共识过后再共同行动,一起对付的迫害。

但有一个人此刻打破了这个约定,10月28日,民盟秘书长梁漱溟起草了一个对极为不利的停火方案,事前并没有和我党人员商量,他先是把材料文书分送了政府的行政院长孙科和美国驻华特使马歇尔那里之后,梁漱溟才到周公馆来向周恩来解释这个所谓的停火方案。

原本近日就十分疲惫的周恩来强打着精神听梁漱溟说着这个停火方案带来的好处,但当他听到那句“就现在所处地一律停战时”,心里突然有根弦“啪”的断掉了。周恩来把方案材料往桌子上一推,摆手示意梁漱溟不要再往下说了。“怎么压迫迫害我们还不够吗?你们这一同被迫害的第三方力量也要来伤害我们?”

“恩来兄,现在的形势,我们也不能不考虑的态度,目的都是为了和平啊。”梁漱溟看着眼前情况不对,连忙开始向周恩来解释。

“做人是要讲信义的,你们不守信用”,周恩来极为压抑地说出这句话。

此时梁漱溟也明白了周恩来是在说之前签订的君子协议的事情。“我们有君子协议,我们有协商好的意见,你们单方面不打招呼就这么做了。你们跟蒋介石打招呼,不跟我们打招呼。抗战以来,我们一直团结得很好,交了朋友。现在我们困难,你们不是尽力帮忙,反而……”周恩来越说越激动,心中多日积攒的情绪似乎就要在此刻爆发,他静默了一刻然后突然拍着桌子对梁漱溟:“你们不够朋友!”

周恩来一边想着多日来我党为和平调停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一边想着作为同为第三方力量的派不仅不理解反而要帮着一起压迫我党,周恩来越想越压抑,越想越愤懑,他胸中无尽的情绪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伴随着他对梁漱溟行为的控诉,周恩来的眼泪如同决堤一般迸发出来。

这眼泪里夹杂着对献身于革命事业的人们的悲伤,夹杂着对这所谓朋友的失望,夹杂着长期内战以来的痛苦和阴郁。本是多年的朋友,在内战如此关键的时候却做出了这样极为不公的停火方案,周恩来想到被暗杀的李公仆闻一多,以及为此而死的陶行知,他更加无法停止对眼前梁漱溟的斥责。

或许是被李公仆等人触动了心弦,或许是因为毁了君子协议而自觉理亏,梁漱溟此时站在周恩来面前,也发不出丝毫声音。在周恩来的控诉与呜咽声中,梁漱溟也下定了决心。“恩来兄,你别说了。这件事我理亏了,我们想办法来挽回。”出了梅园新村的门,各派的人士就聚集在一起,商量如何将文书拿回来。最后他们以修改条款为借口,顺利拿回了两份送往马歇尔处和孙科处的文件。一场风波终于结束......

周总理的一生有着三次痛哭,一为孝道,二为战友情,三为党为国。作为新中国成立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周总理的这些眼泪更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为国为家的赤子之心,更丰满了周总理在大众心中的伟岸形象。

创作不易,觉得文章还不错的朋友别忘了点点关注。感谢您的观看,咱们下期再见。

【关于孝心的故事有哪些、关于孝心的经典故事】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