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的名人故事—关于孝的名人故事简短

更新:02-21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全村唾骂的‘不孝子竟是大孝子’民间真实故事揭开孝道最催泪一面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20世纪末的经典歌曲,唱出了无数父母的心声,也戳中了现代人“孝道困境”的痛点。当快节奏的生活将亲情挤压成碎片,当“没时间”“没车位”“没精力”成为不回家的借口,宁波某小区却用10个“孝心车位”撕开了人性最柔软的一面。而更令人震撼的,是那些散落在民间的真实故事——有人为救母亲减寿十年,有人徒步百里寻母认疯娘,有人以命换命只为一声“妈”……这些故事没有热搜标签,却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惊天重量。

---

一、孝道之痛:当“没时间”成为亲情鸿沟

现代社会的忙碌,让“尽孝”成了奢侈品。数据显示,中国空巢老人占比超50%,许多人一年见父母的时间不足72小时。宁波福明家园的“孝心车位”之所以引发热议,正是因为它戳中了这一社会痛点——小区专门为探望父母的子女预留车位,春节期间甚至免费开放,只为让孝心“有处安放”。一位业主感慨:“以前总因找不到车位匆匆离开,现在终于能安心陪父母吃顿饭。”

但比物理距离更远的,是心的疏离。法律案例中,一位九旬老人因九个子女互相推诿赡养责任,最终只能通过法院调解获得微薄生活费。法官在判决书中写道:“赡养不仅是法律义务,更是对生命根源的敬畏。”

---

二、民间至孝:那些用生命书写的亲情传奇

在法律的刚性约束之外,民间自发涌动的孝道故事更令人泪目。

1. 王瑜:以命续命的“逆子”

洛阳青年王瑜因母亲突发怪病昏迷,被全村人唾骂“不孝”。他白天锁门卖纸,夜晚却通宵点燃续命香烛,将自身阳气渡给母亲,每夜减寿一年。直到一位道士揭开真相,村民才知这个“冷漠”青年早已赌上性命。母亲苏醒那刻,王瑜因阳气耗尽倒地,幸得道士施救重生。

2. 杨子袊:徒步寻母认“疯娘”

孤儿杨子袊12岁得知生母被家族强行改嫁后发疯,毅然踏上寻母之路。历经20里山路,他在井边偶遇衣衫褴褛的疯妇,竟是离散多年的母亲。面对神志不清的母亲,他坚持每日喂饭梳洗,用童声唱儿歌唤醒其记忆,最终让疯母重展笑颜。

3. 小莲:采药少女的生死搏斗

为救病重母亲,少女小莲独闯深山寻神医,与野兽搏斗重伤,仍忍痛煎药。母亲康复后,她带着满身伤疤投身公益,将孝心化作大爱。这些故事没有剧本,却比任何影视剧更震撼人心。

三、家风传承:孝道的基因密码

孝道从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家族代际传递的精神基因。蚌山区姚梦茹回忆,父亲曾冒雪骑车送爷爷就医,摔得满腿是血仍坚持:“孝敬无底线,你们要以我为镜。”抚顺的李帅家庭更是六代同堂,婆婆卧床时全家轮流擦身喂药,孙女自发存零花钱为老人买礼物,印证“孝心会遗传”。

历史长河中,汉文帝亲尝汤药、子路百里负米的故事至今传颂,而现代家庭用“待老如小”的智慧延续传统——像哄孩子般包容老人的固执,用陪伴治愈他们的孤独。正如学者李后强所言:“孝道的最高境界,是把老人当作婴儿般呵护。

四、孝道新生:从家庭到社会行动

当个体孝行汇聚成社会力量,便催生出更多创新实践。除了“孝心车位”,某些社区推出“亲情存折”,记录子女探望次数兑换社区服务;企业设立“孝亲假”,鼓励员工带父母旅行。法律层面,《民法典》将赡养义务细化,甚至规定孙辈对祖辈的连带责任,让孝道从道德呼吁升级为制度保障。

---

五、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宁波小区里,一位业主在“孝心车位”前哽咽:“我曾以为赚钱才能尽孝,直到父亲去世才发现,他等的不过是我回家时车灯亮起的那束光。” 孝道无需惊天动地,可能只是一通电话、一顿家常饭,或是像王瑜那样,甘愿用生命点亮亲情的微光。

孝道是刻在中国人骨血里的文明密码。从法律到民间,从历史到当下,那些“减寿十年”“徒步寻母”的故事,不仅是人性的闪光,更是对现代社会的警醒——当我们追逐远方时,别忘了回头看看,那个曾为我们撑起世界的人,正在等待一盏归家的灯。

河山正气丨大禹

来源:【黄河网】

治水安邦

兴水利民

他们是治水贤能

公而忘私

奉献于民

他们是清正楷模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

联合编写的

《河山正气——中国治水代表人物廉洁故事》

精选23位治水人物嘉言懿行

赓续水利廉洁文脉

传承水利廉洁基因

小编撷取书中精华

以飨读者

进一步扩大水利廉洁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渗透力

生平

禹,又称夏禹、大禹、帝禹、神禹,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著名的治水人物。

据史书记载,尧、舜所在的时代发生了特大洪水,滔天的洪水使百姓苦不堪言。禹父鲧治水9年未能成功。大禹总结经验教训,因势利导、改堵为疏。大禹历时13年取得成功,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整理山川名录,并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物产制定了贡赋制度。大禹治水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艰苦奋斗、公而忘私、创新求实的精神。

治水业绩

4000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等地的先民先后进入部落、部落联盟的“英雄时代”,那一时期灾害频发。据竺可桢先生研究,当时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2摄氏度。温暖的气候导致积雪消融、降雨丰沛,以致江河暴涨、洪水肆虐。尧、舜等部落活动的核心地区,在雨季洪水来临时沦为一片泽国。《尚书·尧典》记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当时洪水肆虐,包围了山岭,淹没了丘陵,水势浩荡,波浪滔天,生民深受其苦。

据《史记》等记载,大禹担负治水大任后,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认为鲧以前采取以“堵”为主的治水之法,只能保护小块城地,当黄河水势汤汤不可阻挡时,淹没的范围就越来越大,仅靠围堵难以奏效。于是,他决定顺从河流的自然本性,调整治水方略,以疏导为主,提高河道的排洪能力,平息水患。

在治河实践中,大禹十分注重因势利导。他率领百姓,依据山形高低之天然地势,将高的地方培修得更高,将低的地方加以疏浚让其变得更低,清除河道行洪的障碍,增强河道过流能力;将济水、漯水等引入大海,把汉水、汝水、淮水和泗水连通长江,给黄河下游地区的洪水以更多出路;将沟油连到支流,支流通向大河,将黄河干流导向大陆泽,并在大陆泽东北开辟多条入海通道;全力排除沿河积水,将不能排水的低洼地带围成湖泊,修筑湖堤,出现大水时用于滞洪。

大禹治水措施因地制宜、科学系统,既有效控制了水灾,又变害为利,利于民生。

禹疏导治理的黄河河道,被后人称为“禹河故道”,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都很稳定。据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彼时黄土高原森林茂密,间杂草原,进入下游河道的泥沙相对较少,河道抬升速度缓慢,这也是有利的因素。禹河保持稳定约1500年,直到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禹河才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禹因治水功绩卓著,被后人称为大禹,即“伟大的禹”。大禹通过治水,成为上古传说时代与伏羲、黄帝齐名的贤圣帝王。

大禹治水所体现的治水精神更是为后世所传颂,很多先秦文献都记载大禹常年奔走在治水第一线,如《庄子·天下》就有以下描述:“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胧,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大禹受命治水,亲持耒耜,面容乌黑粗糙,胫不生之毛。《韩非子·无蠢》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记载都有共同的来源,大禹这一辛劳形象深入人心,并传之后世。直到汉朝的画像石中,大禹依然是头戴斗笠、手执木耒、奔走在山川之间的勤劳造型。

“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这句出自《左传·昭公元年》的话对大禹治水给予了高度评价。大意是说:“大禹的功绩真辉煌啊!他伟大的德行流传万古。没有大禹,我们大约都变成鱼了吧!”数千年来,大禹治水的功绩和其公而忘私、坚韧不拔、为政勤廉的精神,为后代所称颂,“大禹”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水利”的代名词。

廉洁事迹

恪尽职守国尔忘家

大禹受命治水后,带领益、后稷等人,走遍江河山川,深入调查研究。《史记》记载,行程中,他们在陆地上乘车,在水中坐船,在泥沼中即乘木橇,在山路上就穿上带齿的鞋子。每走过一座大山,就在大树上刻画标记,这样“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对沿河地形地貌、河流走向、水势等进行缜密勘察。2002年由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的西周中期青铜器遂公盈,对大禹治水也有记载,器底有铭文10行98字,铭 文开首即说:“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这也足以证明在西周中期大禹治水、划土作贡的事迹及其爱民敬德的思想已经十分流行。

大禹治水,不辱使命,真正做到了殚精竭虑,很少考虑个人的事情。《吴越春秋》说“禹三十未娶”。后来禹娶涂山氏女为妻,在《尚书·皋陶谟》中记载大禹曰:“予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士功,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州十有二师。”这里记载大禹,在儿子启刚生下来,顾不上照顾儿子,只忙于考虑治水的事。《尚书·益稷》描述有这么一个细节:有一次,他路过家门时,刚好听到儿子启“哇哇”的哭声,想到自己肩上的重任,犹豫再三,还是没有进门。《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大禹这种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操也为历朝历代治水名臣所效仿。

崇尚节俭甘于奉献

孔子《论语·泰伯》中是这样评价大禹的:“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蔽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油。禹,吾无间然矣。”意思是说禹饮食简单而对鬼神诚敬,衣服粗糙而祭祀的礼服华美,宫室低矮而尽力于水利。对于大禹,他没有非议呀。《韩非子·五壹》《黄帝》等云,禹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勘察、挖沟、挑河、修堤上,草鞋布衣,住处简陋,饮食上与一般百姓无异。工地上,禹身先士卒,亲自握着锄头挖土,抡着斧头砍树。《尸子》云:禹疏河决江,“未阚其家,手不爪,胫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时间长了,手指甲磨秃了,小腿上的汗毛磨光了,手和脚上结起厚厚的茧子。风吹日晒,风餐露宿,四处奔波。长期在恶劣环境下疏通沟油,他的腿也出现问题,成了跛子。

经过大禹以疏导为主,历时13年的艰苦治理,滔滔洪水终于平稳归槽,顺利流入大海。老百姓又可以从高地搬到平地居住,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疆土也得以扩充。这些都体现大禹崇尚节俭的廉俭精神、治水为民的奉献精神。

为政勤廉以身为度

《史记·夏本纪》:“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亶亶穆穆,为纲为纪。”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准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国语·鲁语上》记“鲧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遂公蕴铭文也反复称颂禹之“德”和禹之“明德”,都可谓是一语道破,大禹治水成功的关键不在“术”,而在“德”也。

孟子·离娄下》记载:孟子说,“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据《战国策》记载,有一个叫仪狄的人会造酒,禹喝了觉得滋味很好,想了一想又觉得不对,说:“后世一定会有因为贪酒而亡国的。”从此坚决戒酒,也不再见仪狄。大禹一贯保持朴素作风,主持政事极为平民化,看见耕田的农夫必致敬,过村落必下车步行。这些显示出大禹对于物质享受的淡泊与对道德教化的重视,为后来的墨子所称道,国学大师钱穆对此更是推崇备至。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禹也成为超脱世俗的神灵、治水精神的化身。在治水过程中,形成的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以声为律、以身为度的律己精神,为政勤廉、崇尚节俭的廉俭精神,构成大禹治水精神的丰富内涵,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来源:《河山正气——中国治水代表人物廉洁故事》

END

本文来自【黄河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初心不改,孝传佳话——记丰都县第七届“十大孝善人物”曹顺英

初心不改 孝传佳话

记丰都县第七届

“十大孝善人物”曹顺英

在丰都县三合街道童仙寨社区二组

山峦环抱

田野葱郁

晨光洒在这片质朴的土地上

勾勒出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就在这片充满烟火气的田间地头

69岁的曹顺英和丈夫的身影

与这宁静的乡村风光交织在一起

他们正弯腰捏着玉米肥球

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土地的深情

然而

每隔一段时间

曹顺英便会放下手中的农活

脚步匆匆地朝着家的方向奔去

她的心中

时刻牵挂着家中93岁高龄

卧病在床的婆婆谭兴碧

初入家门,责任在肩

曹顺英的人生经历颇为曲折,她有过两段婚姻。而谭兴碧,既非她前夫的生母,也不是现任丈夫的娘亲,仅仅是她前夫的婶婶。谭兴碧一生无儿无女,形单影只,为了能在暮年有所依靠,她将曹顺英的前任丈夫视作亲生儿子,而前任丈夫也欣然接纳了这份亲情。

自曹顺英嫁入家门的那一刻起,她便在心底认定谭兴碧是自己的婆婆,毫无保留地承担起了为人儿媳的责任。彼时,谭兴碧年近五十,身体还算硬朗,时常帮着家里操持家务,分担生活的琐碎。后来曹顺英有了孩子,谭兴碧更是贴心地为坐月子的她洗衣做饭。一家人以种地为生,虽收入微薄,但彼此理解、相互扶持,日子过得平淡却温馨。

命运骤变,坚守承诺

天有不测风云。曹顺英45岁那年的一个上午,丈夫如往常一样,牵着牛前往地里耕地。就在为牛戴枷的瞬间,不知为何激怒了牛,牛突然暴起,狠狠踢向丈夫。当曹顺英接到村民的通知赶到时,丈夫已生命垂危,还未来得及送往医院,便永远地离开了她。

曹顺英悲痛欲绝,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她甚至一度产生轻生的念头。好在邻里乡亲们耐心劝慰,让她逐渐走出阴霾。想到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她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那时,谭兴碧已69岁,白发人送黑发人,老人悲痛万分,大病一场。望着虚弱的婆婆,曹顺英坚定地许下承诺:“您放心,只要我在,就绝不会不管您。”

再寻良缘,携爱同行

丈夫离世一年后,热心的人们纷纷为曹顺英介绍对象。然而,她每次都将男方是否愿意与她一同赡养婆婆作为结婚的前提条件。正因如此,许多相亲对象望而却步,她也因此错失了多次可能的幸福。曹顺英心想:“一个连老人都无法接纳的男人,即便结了婚,日后的生活也难以和谐。”于是,她婉拒了他人的牵线搭桥,选择独自生活,一边悉心照料田地,一边精心侍奉婆婆,还抽空在附近打零工,用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

直到四年后,曹顺英遇见了梁志华。初次见面,她便坦诚相告:“我有一位70多岁的婆婆,如果我们结婚,我必须带着她,并且要一起为她养老送终,你愿意吗?”梁志华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一切听你的。”

婚后,梁志华信守承诺,不仅对曹顺英关怀备至,对谭兴碧也同样真心相待。曹顺英回忆道:“刚结婚那几年,丈夫外出打工,挣的钱自己舍不得吃穿,一分一厘都交给我。年底回家,还会分别给我和婆婆购置新衣新鞋,买各种好吃的。”

夫妻同心,悉心照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谭兴碧的身体每况愈下,行动逐渐不便,多数时候只能卧床休息。与此同时,曹顺英和梁志华也在岁月的流逝中慢慢变老。考虑到妻子独自在家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操持农活太过辛苦,梁志华毅然决定返乡。

曹顺英感慨地说:“丈夫回来后,我身上的担子轻了许多。虽说生活依旧忙碌,但照顾婆婆的责任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夫妻二人分工明确,地里的农活大多由梁志华承担,曹顺英在农忙时搭把手;家中的洗衣做饭等家务主要由曹顺英负责,梁志华有空也会帮忙。

更多时候,曹顺英在家全心全意照顾婆婆。她为老人端屎接尿、翻身换被褥,仔细地为老人洗脸、梳头、擦身、换衣。梁志华也常常为老人洗脚,每当老人身体不适,哪怕是风雨交加的夜晚,他都会毫不犹豫地背起老人前往村卫生站看病。“婆婆的咀嚼能力衰退后,丈夫隔三岔五就把去皮的猪肉剁成肉泥,熬进稀饭里做成肉粥,再一勺一勺耐心地喂给她。天气好的时候,还会背着婆婆到院坝晒太阳。”曹顺英说道。

常言“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谭兴碧老人已93岁高龄,除了偶尔有些小感冒,身体还算康健,正安享着幸福的晚年生活。周边的老人们都十分羡慕谭兴碧有这样孝顺的儿媳和女婿,还将他们的故事当作教育子女的典范。

曹顺英用坚守诠释了“孝”的深刻内涵

她的故事如同一束光

照亮了身边每一个人

假如你是曹顺英

在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时

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想法

也别忘了把曹顺英的故事分享出去

让这份孝善的力量传递得更远!

【关于孝的名人故事—关于孝的名人故事简短】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关于孝的名人故事50字;有关孝的人物故事名言诗句 下一篇:关于孝的名言(关于道德修养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