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仁爱孝悌,福泽三代的传奇故事
在唐朝贞观年间,有个叫柳河村的小村落,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静祥和的生活。
村里有一户姓李的人家,家境贫寒,却以仁爱孝悌闻名乡里。家中长辈李老汉和老伴李大娘年过六旬,育有两子,大儿子李仁,小儿子李义。兄弟俩自幼深受父母教导,对长辈恭敬孝顺,对彼此友爱关怀,一家人其乐融融。
这一年,天降灾祸,李老汉在田间劳作时不慎摔伤了腿,卧病在床。李大娘心急如焚,日夜守在床前照料。李仁和李义更是四处求医问药,不惜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李仁每日下工后,都会赶回家中,为父亲端茶倒水,擦身换药,还陪着父亲聊天解闷。李义则负责家中的农活和杂务,不让父母有丝毫操心。
一日,李仁听闻邻村有一位神医,擅长治疗跌打损伤,便毫不犹豫地背起父亲,与弟弟一同前往求医。一路上,兄弟俩轮流背着李老汉,翻山越岭,不辞辛劳。到了神医那里,神医被他们的孝心所感动,不仅免费为李老汉诊治,还赠予他们一瓶珍贵的药酒,嘱咐他们按时给李老汉擦拭。
在兄弟俩的悉心照料下,李老汉的伤势逐渐好转,终于能够下地行走。村民们得知此事,无不称赞李家兄弟的孝行,纷纷前来探望,李家的名声也更加响亮。
然而,好景不长,李大娘突然患上了一种怪病,整日茶饭不思,面容憔悴。李仁和李义心急如焚,四处打听医治之法。有一次,李仁在集市上听一位老者说,南方有一种名为 “灵芝草” 的仙草,能治百病,但生长在深山老林之中,极难寻觅。
李义听后,毫不犹豫地说:“大哥,我年轻力壮,让我去寻找灵芝草吧,一定要治好娘的病。” 李仁深知此行凶险,但为了母亲,他点头同意了。临行前,兄弟俩跪在父母床前,含泪告别。
李义独自一人踏上了寻找灵芝草的征程。他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一片深山老林中找到了传说中的灵芝草。当他带着灵芝草回到家中时,李大娘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奄奄一息。李义急忙将灵芝草煎成药汤,喂给母亲喝下。
奇迹般地,李大娘的病情竟逐渐好转,脸色也渐渐红润起来。村民们得知此事,更是惊叹不已,纷纷称赞李义是孝子,李家是福泽深厚之家。
李老汉和李大娘的病好后,李仁和李义依旧对父母孝顺有加。兄弟俩在村中开了一家小客栈,生意虽不红火,但也足以维持生计。他们对待每一位客人都如亲人一般,热情周到,深受好评。
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客栈里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老人看起来十分疲惫,冻得瑟瑟发抖。李仁和李义见状,连忙将老人迎进屋内,端上热茶和饭菜。老人感激涕零,连声道谢。
在与老人的交谈中,兄弟俩得知老人名叫张老汉,是外地人,因家乡闹灾荒,流落至此。李仁和李义听了,心中十分同情,便让张老汉在客栈里住了下来,还每日为他准备可口的饭菜。张老汉在客栈住了半个多月,身体渐渐恢复了健康。
临走前,张老汉对李仁和李义说:“你们兄弟俩真是好人,我无以为报,只能祝愿你们一生平安,子孙昌盛。” 说完,老人从怀里掏出一块玉佩,递给李仁说:“这块玉佩虽然不值什么钱,但也是个念想,就送给你们吧。”
李仁和李义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了玉佩。他们将张老汉送出村外,看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祷他一路平安。
时光荏苒,转眼间又过了几年。李仁和李义的客栈生意越来越好,他们也娶了媳妇,生了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十分幸福。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一年,李义突然生了一场大病,卧床不起。李仁和嫂子对李义悉心照料,不惜花费重金为他求医问药。李义的病情时好时坏,一家人忧心忡忡。
在李义生病期间,他的妻子不离不弃,日夜守在床前,悉心照料,毫无怨言。李仁也放下手中的生意,一心一意照顾弟弟。他四处打听名医,终于在一位道士的帮助下,找到了一种治疗李义病情的草药。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义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渐渐康复。一家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们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李家兄弟的仁爱孝悌之名在柳河村传为佳话,村民们纷纷效仿,村中的风气也越来越好。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尊老爱幼,一片和睦景象。
李老汉和李大娘看着子孙满堂,家庭和睦,心中十分欣慰。他们常常对子孙们说:“仁爱孝悌是我们家族的传家宝,你们一定要世代相传,永远不要忘记。”
在李家的影响下,柳河村的村民们一直秉持着仁爱孝悌的美德,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这个故事也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了一段千古佳话。
河山正气丨大禹
来源:【黄河网】
治水安邦
兴水利民
他们是治水贤能
公而忘私
奉献于民
他们是清正楷模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
联合编写的
《河山正气——中国治水代表人物廉洁故事》
精选23位治水人物嘉言懿行
赓续水利廉洁文脉
传承水利廉洁基因
小编撷取书中精华
以飨读者
进一步扩大水利廉洁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渗透力
生平
禹,又称夏禹、大禹、帝禹、神禹,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著名的治水人物。
据史书记载,尧、舜所在的时代发生了特大洪水,滔天的洪水使百姓苦不堪言。禹父鲧治水9年未能成功。大禹总结经验教训,因势利导、改堵为疏。大禹历时13年取得成功,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整理山川名录,并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物产制定了贡赋制度。大禹治水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艰苦奋斗、公而忘私、创新求实的精神。
治水业绩
4000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等地的先民先后进入部落、部落联盟的“英雄时代”,那一时期灾害频发。据竺可桢先生研究,当时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2摄氏度。温暖的气候导致积雪消融、降雨丰沛,以致江河暴涨、洪水肆虐。尧、舜等部落活动的核心地区,在雨季洪水来临时沦为一片泽国。《尚书·尧典》记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当时洪水肆虐,包围了山岭,淹没了丘陵,水势浩荡,波浪滔天,生民深受其苦。
据《史记》等记载,大禹担负治水大任后,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认为鲧以前采取以“堵”为主的治水之法,只能保护小块城地,当黄河水势汤汤不可阻挡时,淹没的范围就越来越大,仅靠围堵难以奏效。于是,他决定顺从河流的自然本性,调整治水方略,以疏导为主,提高河道的排洪能力,平息水患。
在治河实践中,大禹十分注重因势利导。他率领百姓,依据山形高低之天然地势,将高的地方培修得更高,将低的地方加以疏浚让其变得更低,清除河道行洪的障碍,增强河道过流能力;将济水、漯水等引入大海,把汉水、汝水、淮水和泗水连通长江,给黄河下游地区的洪水以更多出路;将沟油连到支流,支流通向大河,将黄河干流导向大陆泽,并在大陆泽东北开辟多条入海通道;全力排除沿河积水,将不能排水的低洼地带围成湖泊,修筑湖堤,出现大水时用于滞洪。
大禹治水措施因地制宜、科学系统,既有效控制了水灾,又变害为利,利于民生。
禹疏导治理的黄河河道,被后人称为“禹河故道”,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都很稳定。据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彼时黄土高原森林茂密,间杂草原,进入下游河道的泥沙相对较少,河道抬升速度缓慢,这也是有利的因素。禹河保持稳定约1500年,直到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禹河才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禹因治水功绩卓著,被后人称为大禹,即“伟大的禹”。大禹通过治水,成为上古传说时代与伏羲、黄帝齐名的贤圣帝王。
大禹治水所体现的治水精神更是为后世所传颂,很多先秦文献都记载大禹常年奔走在治水第一线,如《庄子·天下》就有以下描述:“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胧,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大禹受命治水,亲持耒耜,面容乌黑粗糙,胫不生之毛。《韩非子·无蠢》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记载都有共同的来源,大禹这一辛劳形象深入人心,并传之后世。直到汉朝的画像石中,大禹依然是头戴斗笠、手执木耒、奔走在山川之间的勤劳造型。
“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这句出自《左传·昭公元年》的话对大禹治水给予了高度评价。大意是说:“大禹的功绩真辉煌啊!他伟大的德行流传万古。没有大禹,我们大约都变成鱼了吧!”数千年来,大禹治水的功绩和其公而忘私、坚韧不拔、为政勤廉的精神,为后代所称颂,“大禹”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水利”的代名词。
廉洁事迹
恪尽职守国尔忘家
大禹受命治水后,带领益、后稷等人,走遍江河山川,深入调查研究。《史记》记载,行程中,他们在陆地上乘车,在水中坐船,在泥沼中即乘木橇,在山路上就穿上带齿的鞋子。每走过一座大山,就在大树上刻画标记,这样“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对沿河地形地貌、河流走向、水势等进行缜密勘察。2002年由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的西周中期青铜器遂公盈,对大禹治水也有记载,器底有铭文10行98字,铭 文开首即说:“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这也足以证明在西周中期大禹治水、划土作贡的事迹及其爱民敬德的思想已经十分流行。
大禹治水,不辱使命,真正做到了殚精竭虑,很少考虑个人的事情。《吴越春秋》说“禹三十未娶”。后来禹娶涂山氏女为妻,在《尚书·皋陶谟》中记载大禹曰:“予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士功,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州十有二师。”这里记载大禹,在儿子启刚生下来,顾不上照顾儿子,只忙于考虑治水的事。《尚书·益稷》描述有这么一个细节:有一次,他路过家门时,刚好听到儿子启“哇哇”的哭声,想到自己肩上的重任,犹豫再三,还是没有进门。《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大禹这种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操也为历朝历代治水名臣所效仿。
崇尚节俭甘于奉献
孔子《论语·泰伯》中是这样评价大禹的:“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蔽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油。禹,吾无间然矣。”意思是说禹饮食简单而对鬼神诚敬,衣服粗糙而祭祀的礼服华美,宫室低矮而尽力于水利。对于大禹,他没有非议呀。《韩非子·五壹》《黄帝》等云,禹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勘察、挖沟、挑河、修堤上,草鞋布衣,住处简陋,饮食上与一般百姓无异。工地上,禹身先士卒,亲自握着锄头挖土,抡着斧头砍树。《尸子》云:禹疏河决江,“未阚其家,手不爪,胫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时间长了,手指甲磨秃了,小腿上的汗毛磨光了,手和脚上结起厚厚的茧子。风吹日晒,风餐露宿,四处奔波。长期在恶劣环境下疏通沟油,他的腿也出现问题,成了跛子。
经过大禹以疏导为主,历时13年的艰苦治理,滔滔洪水终于平稳归槽,顺利流入大海。老百姓又可以从高地搬到平地居住,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疆土也得以扩充。这些都体现大禹崇尚节俭的廉俭精神、治水为民的奉献精神。
为政勤廉以身为度
《史记·夏本纪》:“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亶亶穆穆,为纲为纪。”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准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国语·鲁语上》记“鲧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遂公蕴铭文也反复称颂禹之“德”和禹之“明德”,都可谓是一语道破,大禹治水成功的关键不在“术”,而在“德”也。
《孟子·离娄下》记载:孟子说,“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据《战国策》记载,有一个叫仪狄的人会造酒,禹喝了觉得滋味很好,想了一想又觉得不对,说:“后世一定会有因为贪酒而亡国的。”从此坚决戒酒,也不再见仪狄。大禹一贯保持朴素作风,主持政事极为平民化,看见耕田的农夫必致敬,过村落必下车步行。这些显示出大禹对于物质享受的淡泊与对道德教化的重视,为后来的墨子所称道,国学大师钱穆对此更是推崇备至。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禹也成为超脱世俗的神灵、治水精神的化身。在治水过程中,形成的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以声为律、以身为度的律己精神,为政勤廉、崇尚节俭的廉俭精神,构成大禹治水精神的丰富内涵,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来源:《河山正气——中国治水代表人物廉洁故事》
END
本文来自【黄河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泪目!古人之孝的三个震撼故事,藏着受益终生的启示!
都知道,孝顺那可是老重要的事儿了。从古到今,多少人因为孝顺被人夸,又有多少人因为不孝顺遭人骂。今儿个,就来讲讲三个古人孝顺的故事,看看他们是咋做的,也能从中学点啥。
一、闵子骞芦衣顺母
闵子骞,那可是个有名的孝子。他小时候,日子过得可不咋好。他爹娶了个后娘,后娘生了俩儿子。这后娘对闵子骞那是相当不好,冬天到了,给亲生儿子做暖和的棉衣,却给闵子骞用芦花做棉衣。那芦花看着厚,其实一点都不暖和。
有一天,闵子骞他爹带着他们几个兄弟出门,闵子骞冻得直哆嗦,连马车都驾不好。他爹一看,这孩子咋这么不顶事呢?一生气,拿鞭子就抽他。这一抽可不得了,芦花从棉衣里飞了出来。他爹这才明白,后娘对闵子骞不好。
可闵子骞呢,他不但不记恨后娘,还跪在地上求他爹别生气,说要是休了后娘,那两个弟弟也得受苦。就这么着,他爹被他的孝心感动了,后娘也改过自新,一家人又和和睦睦地过日子了。
闵子骞这孩子,真是太善良了。他心里想的不是自己受了多少委屈,而是一家人的幸福。这种孝心,真值得好好学习。
二、蔡顺拾葚异器
蔡顺也是个大孝子。那时候,世道不太平,家里穷得叮当响。蔡顺为了养活老母亲,天天出去找吃的。
有一天,他在外面发现了一些桑葚。这桑葚有黑的有红的,黑的甜,红的酸。蔡顺就把黑桑葚装在一个篮子里,红桑葚装在另一个篮子里。为啥呢?他想着甜的给老母亲吃,酸的自己吃。
正往家走呢,碰到了一群强盗。强盗们一看他这俩篮子桑葚,就觉得奇怪,问他为啥这么分。蔡顺就把原因说了。强盗们一听,这小伙子太孝顺了,不但没抢他的东西,还送了他一些粮食。
蔡顺的孝心感动了强盗,也感动了。在那么困难的时候,还能想着老母亲,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三、黄香温席
黄香小时候,家里也穷。他知道父亲干活辛苦,就主动帮着做家务。夏天的时候,他给父亲扇扇子,让父亲凉快凉快。冬天的时候,他先钻进被窝,把被窝暖热了,再让父亲睡。
这黄香的孝心,那真是没话说。他虽然年纪小,但是懂得心疼父亲,用自己的方式来孝顺父亲。
这三个故事里的古人,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孝。他们的故事告诉,孝顺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做。不管日子过得好不好,都不能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也得向他们学习,多关心关心父母,让他们晚年过得幸福。别等以后后悔,那可就来不及了。孝顺,就从现在开始吧。
【关于孝道的名人故事(关于孝道的经典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