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创新故事:怀揣一颗匠心实现梦想
原标题:
“90后”数控铣工贺潇强获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冠军
怀揣一颗匠心实现梦想(创新故事)
机械加工行业看重技术和经验,通常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积累才能达到“优秀”。然而,中国航天科工三院159厂数控铣工贺潇强,仅用短短几年时间就从一个山里娃成为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冠军。
贺潇强出生于1991年,个子不高,一张圆圆的娃娃脸,一副学生模样。“他不是才干五轴没几年吗?”当获奖消息传回厂里,大家有点不太相信。几年前,刚刚毕业的贺潇强到五轴加工中心工作,在此之前他都没摸过五轴设备。没想到,靠着不服输的韧劲,他勤学苦练,刚参加工作一年就报名参加单位技能大赛,获得了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数控组第二名的好成绩。
“这孩子啊,干起活来很有自己的主见,有时还有点‘轴’呢。”谈起贺潇强,他的师傅笑容满面。有一次,在某异形零件装夹工装的设计上,贺潇强和师傅产生了分歧。师傅认为工装不够牢固,一旦加工,在切削力的作用下零件会发生“兜刀”,最终加工出的壁厚将不均匀。贺潇强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切削余量小,切削力不大,这样的工装足以支撑加工。“师傅,肯定没问题,您要相信我。”师傅“妥协”了,两人通力合作,证明了贺潇强的方案具有可行性,最终设计出了高效便捷的工装产品。
不服输不等于认死理,据理力争并不等于固守己见。在创新思考和认真实践的基础上,坚持自己的想法,让这个小伙子成为大家心中值得信赖的“高手”。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在复赛失利的情况下他依旧没有放弃,彻夜不停地练习操作和编程。五轴编程弱,就向高手求教;比赛使用的编程软件没用过,那就现场学习……终于,在大赛组委会决定再进行一次选拔时,贺潇强抓住了这个机会,跨入了国家比赛的门槛。
来自山西吕梁革命老区的贺潇强,身上有一股特有的质朴。有一次,厂里接到紧急任务,已经赶到火车站的贺潇强二话不说,马上退掉好不容易抢到手的春运车票匆匆赶回厂里。“没问题,交给我来处理。”一旦厂里有紧急任务或者需要攻坚的难题,贺潇强都冲在最前头,电话那头的回答一直是这句话。
在厂里,“90后冠军”已经成为贺潇强的标签,刻苦勤奋的作风让他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但贺潇强觉得,自己就是航天一线普通的一员,从事着自己热爱的工作,怀揣一颗匠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蒋建科 肖 杨)
由烟台姑娘王亚平飞天想到的①: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楠楠
神舟十三号瞄准10月16日00时23分发射,烟台姑娘王亚平将再次开启飞天之旅。她是烟台姑娘,她是太空教师,更是航天英雄,带给家乡无限荣耀。时隔八年,再问苍穹。
(图片来源:央视网)
从农家姑娘到飞天神女,王亚平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这源自于她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梦想就像浩瀚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努力和坚持,就一定能触摸到。”王亚平出生在山东烟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她曾经梦想成为一名老师、律师。但17岁高考那年,她勇敢报考,一路过关斩将考进了军校,幸运地成为了全国第七批37名女飞行员中的一员。敢于有梦让她从此与飞行、与蓝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亚平进入飞行学院后,一个个坚持自我的选择使她的内心逐渐萌芽了蓝天梦和飞天梦。那时候,面对枯燥的理论及高强度训练,好强的她始终咬紧牙关。拉练、跳伞、游泳等特训科项目更是不甘落后,能争第一不做第二。特别苦时也曾偷偷哭过,但不服输的她总是擦干眼泪,又继续训练。两年后,她顺利地进入哈尔滨第一飞行学院,开始了真正的飞行生涯。
梦想是心中不灭的火炬,是执着前行的动力。两年后,她又以第二名的总成绩被分配到素有“女飞行员摇篮”之称的航空某团队,开始了人生的另一段征程。从17岁参加空军招飞成为我国第七批女飞行员,到多次参加战备演习、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重大任务,勇于追梦的王亚平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使得她的梦想一步步成为现实。
也正是这种坚持努力与刻苦训练,也让她有机会,成为一名航天员。
2003年杨利伟驾驶神舟五号成功升天时,作为飞行员,她心中的激动与兴奋同样难以言表。激动之余心中不禁升起一个小火苗,什么时候,自己也能飞上太空呢?这想法让她兴奋不已,她相信未来国家一定会培养出女航天员,她能不能成为其中的一名呢?想到这,她又有了新的目标。
2009年5月,通过层层严格的选拔,她成为我国首批女航天员。她十分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努力投入训练。刚开始,一直没能突破超重训练二级,身体极限难以承受。她急得不行,一面向航天员中“老大哥”们讨教,一面加班加点增强心血管和肌肉练习。第二年她的成绩就达到了一级。
(图片来源:我们的太空)
“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可是,擦干眼泪,努力向前,我们就会离自己的梦想近一点,再近一点。”2012年她成为神舟九号任务备份乘组成员,此时,唯一的女航天员将从她与刘洋之间产生。最终她以微弱的差距落选,但这足以说明,她离太空的脚步更近了,她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飞上太空。她微笑着祝福队友,丝毫不受落选影响,几乎没有停顿,即投入到后续训练中。2013年,她终于成功入选神舟十号航天员,与聂海胜、张晓光一起,进行为期十五天的飞行任务。她不仅负责监视飞行器、设备操控、照料乘组生活,还将担任太空授课人,向中小学生讲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作用,并与地面师生双向互动交流,成为继美国教师芭芭拉·摩根后世界上第二个太空授课的航天员。
(图片来源:央视网)
时隔八年,再问苍穹!王亚平超越自己,接续奋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挑战,正像一句歌词描述的那样:有梦想谁都了不起。王亚平说,她庆幸自己赶上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农村的小姑娘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实现人生梦想,这个时代是公平和充满机遇的。
(图片来源:央视网)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让更多人拥有做梦和追梦的机会,让每个人的梦想能够通过努力得到实现,正是这个时代的美好。我们可以从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王亚平身上看到现实中的自己,我们为梦想付出的每一分努力,如果能够放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施展,变作对社会的贡献,变作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业,那么无数个人的奋斗,就一定能汇聚成推动发展的磅礴伟力。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两个外地农民在北京实现梦想的故事,让多少白领汗颜?
导语
长安君(ID:changan-j):又是一年春运时,在北京打拼的你,是否买到回家的车票了?
1月15日,中国长安网联合千龙网中国首都网、首都政法综治网、新浪微博发起#晒车票领车票#活动,请在京普通劳动者上传回家车票或购票截图,从中抽取10位,免费赠送返京全额高铁票。
活动引发网友广泛关注。他们有在校大学生,有北京的快递员、专车司机、保洁、保姆、小商贩……在众多参与者中,中国长安网选取了两位,讲述他们的“北京故事”。
@张一木:“北京教会我,我不是一无所有,我有智慧和双手。”
37岁河南创业者
1998年,我第一次来到北京,那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
在这里做了3年刷漆学徒,但是后来工厂倒闭了,我只好离开。
回老家之后,我想创业,但两次都失败了。
我不甘心,又回到了北京,改行做了装修,从刷涂料、吊顶、电焊、铺地板砖直到能独立完成一整套流程。到今天算下来也有将近10年了。
为啥留在北京?
如果没有来北京,我也许还在老家种地。我是从小县城来的,父母都是农民,除了种地干不了什么。
我不甘心比别人过得差,也不喜欢他们总是比吃比穿比玩。没意思,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但现实并不容易。记得最早来北京在家具厂当学徒的时候,每天10块钱,住在集体宿舍,和同屋均摊伙食费。原本想着攒个2000块钱很容易,最后只揣了二三百块回家。
那时候,北京给我的印象是风大,出门吹得人眼睛睁不开,我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具厂。三年学成出师,正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木器厂又突然倒闭了。
现在那里已经建了大学城,偶尔经过时还会可惜:如果我早出来创业,就算在这个地方开个超市、做点小生意什么的,可能生活会更早走上正轨吧。
2013年下半年,我转行做了室内装修,一天能挣300多。但是生活成本也挺大,一顿午饭20多块,交通费就要30多,最后能剩下200块就不错了。
我家里一共7口人,一儿两女和父母在河南老家,有时候一年也见不上一次。
我和妻子在北京,那时候住在昌平一间月租2000块的一室一厅里。房子虽然小,但被妻子收拾的很温馨。她在附近的超市上班,每个月休息两天,工资2600块。
我们每天晚上蒸大米,吃不完的第二天早上就炒米饭。炒米饭很好的,我们都是干体力活的,容易吃饱,也能多挨一会儿,中午买个便宜的面条就能对付过去。
我偶尔也会“浪漫”一下——每逢两个人的生日,会专门挑一家实惠的馆子,吃一顿100块钱以内的“大餐”。
“100块钱就能吃饱,干嘛要花200?”是我秉持的观念。家里老小的开支都靠我负担,自己少花点儿,他们就能多花点儿。
最近我意识到光为别人打工不行,还是要自己“敢闯”。
终于,去年11月份,我用攒下的钱开了一家店,代理无管道新风系统,主要解决室内空气污染和室外雾霾的问题。
我从没敢想过在北京定居,干脆在老家买了一套100多平的房子。但如果创业成功的话,会考虑多闯几年。
在北京,只要肯努力,温饱从来不是问题。但工作辛苦,照顾不了妻子,更照顾不了老家的孩子和父母。这些年,我最愧对的就是他们。
北京于我而言,第一是改变了我“庄稼人”的命运,第二是带给我希望,也带给我创业的勇气。她教会我,我不是一无所有,我有智慧和双手。
我自己“折腾”,是想把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更好,希望能有一部分空闲时间,照顾好他们,带着他们在北京到处转转。
@赵勇:“人生路上,用心做了,不论输赢都精彩。”
52岁河南保洁工
为了孩子,2013年我从河南偏僻的山区来到北京。
山里地少,我们都靠天吃饭。以前在村子里,我跟着一个建筑队打散工,活多活少不规律。没挣到什么钱。
我有一儿一女,都是90后,眼看着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我犯了难,手里实在没钱,几年前妻子得了红斑狼疮,看病还花了不少钱,现在每月吃药就要一千多块。
我听村子里早些年去北京打工的人说,北京是个大都市,工资比家里高,工作也好找。所以我就一个人来到北京,想赶紧给他们多攒点钱。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所学校做保洁工,主要负责清理学校的楼道、外围,一个月1600多块,管早午两顿饭,提供住处——一间老式的平房,稍微拾掇下,倒还真像个家里卧室的样子。
我没觉得有多苦,只想着去北京就是奔着打工挣钱的。
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中午算上吃饭的时间,可以休息半小时。晚饭和周末是自己做,一般都是在外边买点儿面条和菜,简单凑合一顿。
开始两个月很不适应,身边没有朋友,干完一天的活,经常感到腰酸背痛,加上第一次离家这么远,每晚躺在床上,一想到妻子的病、儿女婚事等各种压力,就整夜整夜的失眠。
后来习惯了,周末也不愿意闲着,到处找零工做。干得最多的是在超市上货、卸货,一个小时十二三块,经常是这家干一个小时,再找另一家。一年下来,能挣一万多块钱。
2015年,妻子和儿女也都相继来到北京,有时候周末聚在一起,包顿饺子、炒个小菜,这才真正有了“家”的感觉。
后来,因为学校合并,我没了工作,就回老家办了个养羊场。辛辛苦苦两年下来,没挣到钱,还赔了几万块钱。2017年,又来到北京。
我现在在西城区一家学校干保洁,管两顿饭,住在有暖气的地下室。
周末除了去打零工,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像其他人一样,晚上去附近的公园溜一圈散散心,周末坐地铁去看看女儿。
我们一家人都觉得,在北京比在老家好——毕竟是大都市,观念、生活方式什么的都超前,时间长了,自己的思想也跟着变化。
去年女儿成了家,和女婿在北京从事教育工作,儿子再过几天也要结婚了。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争取在北京再干两年,给妻子攒一笔手术钱,让她早日恢复健康。
我是个没文化的人,来到北京只能干干苦力活儿。但我觉得北京挺好,她让我对我一双儿女,对我妻子,尽到了父亲和丈夫的责任。
北京也教会我,人生路上,用心做了,不论输赢都精彩。
去年我的工作被评为“特优”,还发了1100块钱奖金呢!
北京很大,他们闯荡过,也失败过。
北京很大,足够容得下每一个人的梦想。
北京很大,不要小看这座城市里每一位打拼者。
这两个农村庄稼人的成功,不可不归咎于他们对生活朴素梦想的执着与追求。
他们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坐在CBD里是一种成功,刷漆吊顶的装修工人也是一种成功。
而最最重要的是,对生活那样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与追求!
【关于实现梦想的故事 关于实现梦想的故事古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