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风家训的小故事【关于家风家训的小故事有哪些】

更新:02-22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乡村校长的寒假日记|李振明:我的家风家训和家教故事

编者按:“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绝大多数小规模乡村学校的真实写照。过去的2021年里,记者从沂南走到郓城,再从沾化奔赴沂源蹲点,见证了很多有情怀的教育者扎根农村,他们正努力用微光弥补差距,帮助农村孩子更好的成长。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是春节团聚的理想状态。而在山东多地的小规模乡村学校,数不尽的乡村校长和老师正奔波在通往半山腰、偏远农村的学生家里,他们想利用宝贵的寒假时间,走到孩子家里,走进孩子心里。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栏目将陆续推出“乡村校长/教师的寒假日记”,聚焦乡村教师家访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农村孩子点亮梦想,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

以下是沂源县振华实验学校校长李振明的寒假日记: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风是当代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我们应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秉承道德规范,汲取百家智慧,注重家风内涵的文化表达和精神坚守,并不断继承和发扬。作为学校,通过推动良好家风家训的传承,促进师生勤学励苦、修身立志、修业进德,塑造更好自我,夯实美好人生基石,意义深远。

为发扬优秀家风家训,我们请专家编写了《家风家训简明读本》,组织学生优秀家风家训朗诵比赛,在全体师生中征集优秀家风家训和家教故事。2022年寒假,我把根据自己感受总结的“家风家训”进一步整理,送到父亲面前,并逐个字段解释“勤俭条理,助人追远”含义,请他进一步提炼修改。这里,把我理解的家风家训和家教故事写出来,也算是一种传承吧。

老家在农村,春节必须贴春联。记忆中,最常见的春联“框对”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芯”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门楣“勤俭持家”。门楣“勤俭持家”,是春联的点睛之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勤俭”观念在乡村的根深蒂固。在家乡,无论家境好还是家境一般的人家,“勤俭”是大家共同恪守的家风家训和持家准则。现在,日子好了,经济意识强了,反映在春联上“家居福地,财源广进”,“家居福地日子好,门迎富路财运高”,那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勤俭持家”仍然是多数人传承坚守的家风家训。

一则故事,从另一个角度说“勤俭”。大约8岁左右的年龄,下午村小学放学回家,东街与西街同学“打仗”,乱扔石块。一块石头砸到了对面一位女孩头上,头“破”了,流血!我是班干部,又老实,好像也有些负责任的意味,没有跑,还回头看了看对面,略一迟钝的功夫,就成了最后一个“逃跑”的,于是对方父母比较肯定的,断定就是我扔的石头打“破”了他家姑娘的头。女孩母亲背着“破”了头的姑娘到我们家“算账”,在我们家门口不依不饶。几个大娘、邻居忙不迭宽慰、陪不是。那时节,父亲、母亲都卧病在床。父亲寡言,生闷气,无语。只有母亲用微弱的声音在不停道歉,且语气严厉地不停地招呼张皇无措的我。我不可能凑上去挨揍,只好跑了。结果是四大娘奔走周围邻居,攒了7个鸡蛋,送给人家“补血养伤”。眼睁睁看着女孩母亲用手绢兜着7个鸡蛋走了,我方才知道被冤枉的惨痛代价。鸡蛋!艰苦年代,1个就算奢侈了,卖了可以换成铅笔、书本,平时,能煮一个吃,除非 “生病”,并且一般的“小病”也不可能吃上。那次居然是7个。到了现在,无论是在自助餐厅还是在家里,吃煮鸡蛋、煎鸡蛋、炒鸡蛋,我从没有超过2个。不是吃不下,而是觉得太珍贵、太奢侈,吃多了浪费!这种观念,接近偏执。有时觉得,自己是不是有心理疾病。但伤了人、“破了头”,需要吃鸡蛋补,这件事让我懂得了另一种意义的勤俭和节约。

二则故事,说我理解的“条理”。全面建成小康、全面消除贫困的新时代,我们已经走到了吃好、喝好的境界。不忘来时路,才能感恩新时代。“民以食为天”,我们曾经过艰苦的年代,但是,回味和比较,得出一条结论,那就是有计划、有条理,会帮助我们更好的过日子、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有一年,生产队分给我们家125斤小麦。五口人,每人25斤,一年。那时年龄小,不知道125斤是多少,意味着什么。只记得,小麦是盛在一个纤维板卷成的桶内,高高的,比我个子高,里面盛满小麦,感觉多么富有!其实只有125斤。但是,每到重要的节日、重要的客人来,家里总有饺子吃,要知道,吃饺子至今仍然是家乡待客的最高礼节。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母亲有计划的安排,虽然粮食不多,可以用春天的柳叶、青杨叶,夏天的南瓜、地瓜秧子,秋天的地瓜、玉米粒子,冬天的干萝卜叶子、辣菜缨子,添做主食,应季而做,使我们一家始终没有挨饿,并教会了我们知道哪些野菜能吃、能吃饱肚子。125斤小麦能从头一年的六月吃到第二年新小麦下来,不仅是节约节俭,更需要精打细算。

还有一则,说“条理”。母亲除了能够规划一年四季每天的伙食,更能够有板有眼,什么时节安排做什么事情。比如,春天、夏天到处採野菜,晒起来,冬天吃;把“自留地”的角角落落垦出来,种上南瓜、豆角、梅豆、地瓜、冬瓜、葫芦;秋天发疯一样的到处“搂柴火”,垛起来,冬天用;生产队里只要需要“女劳力”,就积极参加“挣工分”。家里,屋里屋外,井井有条。多少个夜晚,睡一觉醒了,还能听到天井里母亲推磨、挖煎饼糊子的“哗啦”声。春节将至,每年腊月二十七,她都要招呼我和妹妹弟弟一起把房子里大大小小的家具(其实很少)搬到屋外,找几个爆仗,点火放了,“咚、咚”,房梁上、屋顶上,灰尘纷纷落下,一年的晦气也随之而去,干干净净过大年。各种家具仍放回原处,板板正正,比原来干净了、好看了。这就是条理,更是勤劳。为了这个家,母亲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脊柱、指头、脚指头没有不变形的。这也是我们上一代人真实的生活写照。每个家庭的母亲都这样,每个家庭的父亲也是这样。是我们的父辈们,用现在难以想像的斗争精神,撑起了时代,顶起了家庭,培育了我们。这些品质不仅深深的影响了我们一家,也影响了一代乃至下一代人。

三则故事,说我理解的“助人”。父亲是一个手巧的木匠。我们是从小闻着他身上的“木头味”长大的。这种味道,伴随着我的童年,直到现在,七十七岁了,仍然雕刻不辍,与各种木料打交道。有时,父亲在外“出夫子”还没到家,老远就能闻到“木头味”;有时,父亲走出很远,“木头味”依然弥漫在空气里。大多时候,父亲的头上、口袋里、鼻孔边、眉毛上,都是木头的“锯沫子”。母亲为父亲洗衣服,首先要把所有口袋内的“锯沫子”扒拉出来。父亲应该算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那时叫做“亦工亦农”。他在一所校办工厂里做工。待父亲能够做“领头”的时候,就开始通过“收徒弟”的方式,把我们村一个家族和不一个家族的叔叔、哥哥、兄弟,外村的亲戚甚至亲戚的亲戚,带到厂子里打工。最多的时候,有20多个人。父亲常说:走出北安乐村,就是胜利!(北安乐村,是我们的村名)。可以说,我们村第一批年轻人有规模的走出山村“务工”,就是从我父亲这一批人开始的,原来也有,但规模小、人很少。我能读书考学,也是在父亲这种“执拗”的思想影响下的结果。被父亲带出来当年的年轻人,都掌握了一技之长,都闯到了外面的世界。现在,他们大多在县城,大都经营着自己的事业。授人以渔,是帮助人最好的方式。我们现在的教师也是在抱着“授人以渔”的愿望天天努力着。这难道不是“助人”的最好方式最高境界吗?

也说母亲的“助人”故事。食物极度贫乏的年代,食品人人渴求、喜欢。母亲的父母早亡,早早就养成了极强的生活能力。人家不起眼的东西,母亲都能把它变成食材。地瓜叶、羊角叶、杏叶,拿来做豆沫;小附子苗、大附子苗、青杨叶、槐花,拌上玉米面蒸着吃。自己吃,也分给邻里吃。一锅老白菜邦子豆沫,被大娘家哥哥们一人一包煎饼卷走,母亲一点也不心疼,谁来谁卷、谁见谁吃,我们眼馋的很、心疼的很,但每每总是被一句“够吃的”噎回去。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并且学会了母亲的慷慨与大方,养成了与人分享、不吃“独食”的习惯。这是另一种助人的品质。

四则故事,说我理解的“追远”。曾国藩的“八字家训”,也叫“八宝饭”,即“早、扫、考、宝、渔、猪、蔬、书”,与《朱子家训》异曲同工。其中的“考”,就是祭祀祖宗、不忘先人、懂得传承。父亲、母亲很好继承了农民传统礼节之一的“考”。每到重要的节点,比如,清明、中元节、入冬、春节、忌日,都必须亲自上坟祭祀,还要求我们一同前往。准备祭品,上香烧纸,一板一眼,满有仪式感。父亲的大哥,我的大伯父,1950年抗美援朝牺牲在朝鲜。奶奶爷爷为大伯父建造了假坟茔。每年的重要节点,二伯父家我的大哥作为指派的承嗣人,要给大伯父上坟。父亲和几个伯父也坚持这样做,也嘱咐我们这样做。每年的清明,父亲一定要到烈士陵园刻有大伯李玉厚名字的墓碑前吊唁。父亲和母亲,教会了我们缅怀先人和烈士,胸怀家国。追远,只有咱们中国人普遍有这种代代传承的仪式感责任感。

勤俭条理、助人追远,我们的家风家训。

这也是我的家教故事。

十大经典家风故事 古今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 好家风小故事

家风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虽为无形,但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谈到家风故事,你第一个想到的是关于谁呢?

十大经典家风故事

1、孟母三迁

说起中华经典家风故事,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2、曾国藩家训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有不少,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曾国藩家训的故事。曾国藩教子与治家的理念和实践,是社会公众一致认可并极力推崇的。他一生戎马倥偬,但对子女、对家庭的教育却从未放松过。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还强调“和以治家”,更是以此为家族宗旨,而他自己也是一丝不苟的言传身教。

成晓军,1953年8月生,湖南湘乡人,现任惠州学院政法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惠州学院粤东地方史研究中心主任。 自1976年以来先后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江海学刊》等海内外多家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参与主持整理《曾国藩全集》,并独著、合著、主编出版《帝王家训》、《名臣家训》、《曾国藩的幕僚们》《曾国藩家族》等近20本图书,其中大量论点多次被学者或研究人员引用。

3、祖昌教孙

南北朝时期的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高级官员。他的孙子不爱读书,常常被望子成龙的儿子祖朔之骂。因长期被骂,孙子越来越讨厌读书。祖昌觉得儿子的教育方法不对,告诫儿子说到“他读书不行,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做大人的,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之后,祖昌常常把孙子带去工程现场。孙儿对大山大河、田野村庄和各种建筑,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于天文学知识,特别喜欢。于是,祖昌带着孙子拜访了天文学家何承天,学习了很多天文知识。这个孩子后来的成就大大超过了祖辈和父辈,他就是祖冲之。这则家风故事说明,要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施教者(教师和家长)应该循循善诱,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出来,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4、曾子杀猪

《曾子杀猪》是出自书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上的一个关于历史经典家风故事,成为言传身教的典范。《曾子杀猪》是一篇古文,讲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同时这个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个不真诚待人的人。

5、诸葛亮《诫子书》

千古第一良相诸葛亮,以才智多谋著称于世。其实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品格高尚、学识渊博的父亲。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语言清新雅致,说理平易近人,作者运用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使这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并入选中国义务教育语文教材。

6、陆游《放翁家训》

《陆游家训》是选自张天龙撰写的《万金家书》,作者是陆游。本篇主要讲述的是陆游写给子孙的家训,千古流传,引人思考。

才思敏锐的年轻人,最容易学坏。倘若有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认为是忧虑的事,不能把它认为是可喜的事。切记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就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就不会只有一件。我这些话,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诫,都应该谨慎对待它,不要留下遗憾和愧疚。

7、司马迁传承家学

司马迁来自于书香门第的史官世家。司马氏先祖自周代起即任王室史官,掌管文史、星卜、祭祀等事宜。正是祖先的荣光,造就了司马家族伟大的抱负和历史责任感。家学渊源的他,自幼受到父亲司马谈丰富文学涵养以及学术思想的熏陶。

8、纪晓岚家训

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是清代著名的清官。纪晓岚,纪昀,大名鼎鼎。那个同乾隆、和珅三人间的插科打诨之人,俗称纪大烟袋,这三个活宝级人物就是三人一台大戏,少了一个仿佛都成不一面镜子,把个人间的喜怒哀乐、忠奸善恶皆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倒也淡化了人间的苦与乐,让人以旁观者的角度,欢笑欣赏。那么,现实生活中的纪晓岚如何呢!纪晓岚不仅是清官、学者、作家,他的家训“四戒”“四宜”“四莫”,充满人间烟火,值得学习。

9、梁启超教子有方

梁氏一族拥有非常优秀的家教和家风,造就出了梁启超。梁启超先生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是近现代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同时,他又是一名非常成功的家长。梁启超一生养育了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梁启超先生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翻阅历史,你会看到对他的评价是这样的: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是近现代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因为他的身份,我一直觉得他在家应该是那种不苟言笑、严谨刻板的家长。最近读《梁启超家书》,看他与子女的交流,彻底颠覆了我对他的形象定位。原来,他竟然是一位感情丰富、严慈相济的父亲!

10、丰子恺教育之道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翻译家、美术音乐教育理论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鼻祖”,他的作品诗意清雅,很有哲理性。丰子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翻译家、美术音乐教育理论家,被誉为“现代中国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鼻祖”,他的作品诗意清雅,很有哲理性。

人而无信则百事皆虚,槐泗文明满家红色家风故事之杜德瑾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今年70岁的杜德瑾是一名老党员,1972年工作于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团结村,先后担任过村主任、党支部书记,1992年任镇计划生育科科长、民政科科长。如今退休的他,仍心系群众,关心团结村发展,经常走村入户,了解群众困难和反映的问题,协助村委会解决村组矛盾。近日,杜德瑾分享了他的红色家风故事。

“人而无信,百事皆虚。”杜德瑾在座谈会上讲到:“明德守信,是立身之本,不可失信于人。我也一直用来自律。勤勉高节,忠君孝祖, 人要勤奋自勉,对辛苦劳累之事报感激之心,趁机增进自己的能力,积累经验,磨炼意志。要像松柏的坚贞劲直,对组织要忠贞,对长辈要孝顺,顺其意、听其命,环忠不之人勿近。但不能愚忠孝,人都有疏漏犯错的时候,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提醒并帮助改正,才是真正的忠孝。对于这句家训,我的父辈们包括我自身始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我们要慢慢体会到其中的深刻意义,从理解它,到以它为指路明灯,用以立身处世,持家就业。我会将这个家训说给我的孩子听,并像祖辈教导我一样教导他们,并叫他们传承给他们的子孙后代。”

好的家规家训,是祖祖辈辈对后代的鞭策,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无规矩不成方圆,树立端正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

通讯员 孙倩 朱旭涵

编辑: 李鑫津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关于家风家训的小故事【关于家风家训的小故事有哪些】】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关于家庭温馨的小故事-家庭温馨的故事作文 下一篇:关于宽容的6个经典事例,关于宽容的事例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