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五十年富贵
古时候,苏州长洲县虎丘山后面,有一个长荡村,村里有一户人家,姓钱,向来喜欢做好事。后来,钱氏家族人越来越多,其中一家尤其爱行善积德。不过他家日子过得很一般,算不上穷,但也不富贵,也就只够吃饱肚子而已。
到了嘉靖年间,钱家有一个人,叫钱涌峰。钱涌峰从小得了怪病,两个眼睛特别红,就像火焰一样。花了很多钱,找了很多医生,都没有治好他的眼疾,后来钱涌峰也就不治了。
有一天,钱涌峰去探亲,经过浒墅关的时候,天色已经晚了,于是主仆二人停船歇息。
为了能早点到,钱涌峰和仆人在天还没亮时,就发船继续前行。行驶不到半里路,天已经蒙蒙亮了。此时,岸边有一位白衣老人,大声喊着“船家渡我”。钱涌峰听到后,让仆人把船靠边,接老人上船。
仆人却说:老爷,这一片听说经常有盗匪出没,可不能随便接人上船啊。万一是个强盗,我们就要遭殃了。
钱涌峰看老人年纪不小了,心中怜悯,就说不要紧,看样子不像是强盗,再说了哪有这么老的强盗,还是一个人呢?他强行让仆人靠了岸,接老人上船来。老人上了船,对钱涌峰表示感谢。钱涌峰邀请他到船头,一边看着景色,一边嘘寒问暖,随便聊着。
聊了半天,钱涌峰觉得这老人不简单,言谈不俗,举止有礼,显然很有修养。
钱涌峰心中佩服老人,于是问老人:先生,能喝酒吗?老人点了点头,说:可以共饮。钱涌峰让仆人端来了桃花酿酒,他给老人倒了酒,双手递给老人,老人接过酒后,酒就变成了红色的泉水。(红色泉水代表仙境之泉水。传说东方朔小时候曾挖井,后来掉入井下,被人引去采摘仙草,度过红色泉水后才摘得仙草,他吃了后就成仙了。)
仆人和钱涌峰看到后,觉得神奇,惊得张大了嘴,说不出话来。
钱涌峰又问老人:先生,要吃点饭吗?老人说:可以共食。仆人端来了饭以后,钱涌峰依旧双手端给老人,老人刚把饭接过去,结果饭就开始出现蒸汽,似乎在炼丹一样。而那碗米饭,看起来好像真的变成了金丹。
这一下,钱涌峰和仆人更加震惊了,开始对老人刮目相看。
白衣老人吃了饭,喝了酒后,问钱涌峰:你的眼睛怎么病成这样呢?钱涌峰说:是啊,很小就这样了,多年来也治不好。好在不会要了我的命,虽然时常疼痛,但这些年也习惯了。
老人随身背着一个箱子,他打开箱子,拿出一张纸,然后用指头蘸着碗里的酒水,在纸上画了一只白鹤。画完之后,他把画送给钱涌峰,说:你回家之后,供在神堂(供奉祖宗灵牌和佛像的小阁)之上,千万不要丢了,我送你五十年富贵。
钱涌峰接了画,郑重的道谢了。
船还没靠岸,老人本来坐在船头,忽然凌空而起,眨眼之间就到了岸上。到了岸上,老人站起来,脚下升起五彩祥云,慢慢飞高然后不见了。
钱涌峰看到后,这才知道老人是个神仙,吓得他和仆人赶紧跪在船上,望着空中跪拜,嘴里还一直说“不识老神仙,恕罪恕罪”。
探了亲,回到家中,钱涌峰就把老人画的白鹤图挂在神堂墙上供养,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诚心诚意。仅仅一天,钱涌峰的红眼疾病,顿时就好了。多年来的痛苦,一旦消除,钱涌峰不禁狂喜不已。
眼病好了之后,钱涌峰的目力大大提高,平日便能看到二里路之外,登高甚至可以看到十里之外的柳叶颜色和位置。不过,他并没有停止供奉百鹤图,依旧诚心供奉,依旧每天上香、磕头,风雨无阻。
钱涌峰本来做着小生意,不温不火,这些年也没挣到多少钱。说来奇怪,从他供奉白鹤图后,他家的生意越来越好,越来越大,赚的钱越来越多,第一年就赚了几千两银子。五十年来,他家足足赚了三百万两银子。
那个时候,钱涌峰已经99岁了,有一天他在供奉白鹤图,大笑后无疾而终。他不知道,如果他没有让老神仙上船的话,那天就是他的大限。
钱涌峰死后,神堂起火,他家放钱的房屋无故烧着,三百万财产全部烧光。那一夜,附近的百姓都看到了钱涌峰家着火。由于火势太大,大家都没法进行救火。火光之中,大家看到,一只白鹤从钱涌峰家的神堂中飞出来,朝天上去不见了。
奇怪的是,钱家其他房间都没有事,剩下的财产数目,正好与钱涌峰发财之前一样。那时候,钱涌峰的儿子才想起来,父亲曾经说过的白衣老神仙的话。
看来,五十年富贵到头了。
以上故事,出自明代人笔记小说,翻译时有改动。文中插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小故事:关于年的两个传说
春节也叫过年,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现在不仅中国在过,年这个节日已经流传到世界。
那么年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我们就说说年的几种传说,其中流传最广泛的一个传说就是年兽。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急急忙忙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知识补充
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古时候所谓的“年成”指的就是这个。因此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岁一熟,所以“年”与岁在日期数量上有相同周期了。上古的中原地区和藏族都是过年,后来变成了过岁(说法还是讲“过年”)。
另一个传说就是
年,在古代中国传说中是消灭了凶猛怪兽夕的神仙。夕在腊月三十的晚上来伤害人,神仙年与人们齐心协力,通过放鞭炮赶走了”夕“。人们为了纪念年的功绩,把三十那天叫“除夕”,即除掉了猛兽夕,为了纪念“年”,把初一称为过年。
冯骥才:年,太陈太浓太烈太醇的一缸老酒
来源:【农民日报】
没有任何节日像春节一样
包含中国人那么多精神、心理、追求、性情、偏爱,
因而春节最能讲好中国故事。
在中国人过的所有传统节日中,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没有任何节日像春节一样包含中国人那么多精神、心理、追求、性情、偏爱,因而春节最能讲好中国故事。它就像一把钥匙——只要一进入春节,就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回事了。作为一名作家,我控制不住地想要写出这股生活的劲头。作为一名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我更感到应该好好传播春节文化。
——写在前面
守岁
一种昔时的年俗正在渐渐离开我们,就是守岁。
守岁是老一代人记忆最深刻的年俗之一,如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城市人,最多是等到子午交时之际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拜个年,然后上床入睡,完全没有守岁那种意愿、那种情怀、那种执着。
我已不记得自己哪年开始不再守岁了,却深刻记得守岁那时独有的感觉。每到腊月底就兴奋地叫着今年非要熬个通宵,一夜不睡。好像要做一件什么大事。父母笑呵呵说好呵,只要你自己不睡着就行,绝没人强叫你睡。
记得守岁的前半夜我总是斗志昂扬,充满信心。一是大脑亢奋,一是除夕的节目多;又要祭祖拜天地,又要全家吃长长的年夜饭,最关键的还是午夜时那一场有如万炮轰天的普天同庆的烟花爆竹。尽管二踢脚、雷子鞭、盒子炮大人们是绝不叫我放的,但最后一个烟花——金寿星顶上的药捻儿,却一定由我勇敢地上去点燃。火光闪烁中父母年轻的笑脸现在还清晰记得。
待到燃放鞭炮的高潮过后,才算真正进入了守岁的攻坚阶段。大人们通常是聊天,打牌,吃零食,过一阵子给供桌换一束香。这时时间就像牛皮筋一样拉得愈来愈长了;瞌睡虫开始在脑袋喷洒烟雾。
无事可做加重了困倦感,大人们便对我说笑道:可千万不能睡呀。
我一边嘴硬,一边悄悄跑到卫生间用凉水洗脸,甚至独出心裁地把肥皂水弄到眼睛里去。大人们说,用火柴棍儿把眼皮支起来吧。
年年的守岁我都不知道怎么结束的。但睁眼醒来一定是在床上,睡在暖暖的被窝里。枕边放着一个小小的装着压岁钱的红纸包,还有一个通红、锃亮、香喷喷的大苹果。这寓意平安的红苹果是大人年年夜里一准要摆在我枕边上的。一睁眼就看到平安。
我承认,在我的童年里,年年都是守岁的失败者,从来没有一次从长夜守到天明。
故而初一见到大人时,总不免有些尴尬,尤其是想到头一天信誓旦旦要“今夜绝不睡”之类的话。当然,我也会留意大人们的样子,令我惊奇的是:他们怎么就能熬过那漫长的一夜?
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夜。可是守夜的道理并不简单。
后来我对守岁的理解,源自一个词是“辞旧迎新”。而首先是“辞”字。
辞,是分手时打声招呼。
和谁打招呼,难道是对即将离去的一年吗?
古人对这一年缘何像对待一位友人?
这一年仅仅是一段不再有用的时间吗?那么新的一年大把大把可供使用的时间呢?又是谁赐予我们的?是天地,是命运,还是生命本身?任何有生命的事物不都是它首先拥有时间吗?
可是,时间是种奇妙的东西。你什么也不做,它也在走;而且它过往不复,无法停住,所以古人说“黄金易得,韶光难留”。也许我们平时不曾感受时间的意义。但在这旧的一年将尽的、愈来愈少的时间里——也就是坐在这儿守岁的时刻里,却十分具体又真切地感受到时光的有限与匆匆?它在一寸一寸地减少。在过去一岁中,不管幸运与不幸,不管“喜从天降”还是留下无奈、委屈与错失——它们都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它即将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便有些依依不舍。所以古人要“守”着它。
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我们的生命情感。
然而,守岁这一夜非比寻常。它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因而,我们的古人便是一边辞旧,一边迎新。以“辞”告别旧岁,以“迎”笑容满面迎接生命新的一段时光的到来。新的一年是未知的,不免小心翼翼。古人过年要通宵点灯,为了不叫邪气暗中袭入;还在年画上所有形象都画上笑眼笑口,以寓吉祥。由于对未来的这种盛情,所以正月初一破晓“迎财神”的鞭炮更加欢腾。
于是,我们的年俗就这样完成岁月的转换,以“辞”和“迎”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以长长的守夜与天地一年一度的“天人合一”。
我们和洋人的文化真有些不同。洋人对新年只有狂欢,我们的心理似乎复杂得多,其情其意也深切得多。可是我们正在一点点离开这些。
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了?
守岁渐行渐远。当然,我们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民俗是一种集体的心愿,没有强迫。只盼我们守着这点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吧。
过年和辟邪
每到年根底下,有两种心理从中国人的心中油然而生:一曰祈福,一曰辟邪。这心理随着年意日深,愈加浓郁地散布在年的行为和年的装点中。其实,年俗的意蕴,无非就是祈福与辟邪这两个内容。为此民间年画中的门神便分为两种:一是手执兵器以辟邪的武门神,一是托举财宝以迎福的文门神。
祈福,就是祈求富余发财,家安事顺,功业兴旺,一切生活和社会的欲望得到满足;辟邪,就是避免灾祸、疾病和不测风云。这是人类有生以来和有史以来两个最基本的愿望。祈福是一种对人间的要求,辟邪却是对自身命运的企望。看来辟邪是第一位的,人不康乐,钱多何用?所以有句俗话说:平安即是福。
杨柳青年画——《莲年有余》。
在遥远的缺乏科学的古代,人们对天灾人祸和自身疾病不能预知,也不能违抗,便把这些灾难当作邪魔作怪。中国是个农业国,一年四季,春耕秋收,循环往复,过年是新的一轮的开始,每逢此时总是对未来充满憧憬,祈福与辟邪也就来得分外强烈。年俗中,燃鞭放炮有驱魔吓鬼之意,吃饺子含有“送祟”之心,守夜时灯火通明,为了不叫妖邪在阴暗处藏身……今人斥之为迷信,这也过分简单。古人在那样的科学水平上,对危害他们的事物不能明白根由,更无从把握,只能想象出“万物有灵”,并幻想出可怕的妖魔来。世界上各民族古老而狰狞的面具,不都是用来驱妖降魔的吗?而今天人类的科学对世界万物又能解释多少?为什么人类能把火箭送到木星上,却不能制造出一只小小的能爬的蚂蚁?生命之谜依然不能破解!如今,地震无法预报,天气不能左右,不治之症依旧时时处处成为人的恶性的主宰。往往事情轮到自家头上,一种命运感连同祈福与辟邪这两个古老的愿望,便深刻地潜入心底。只要生命之谜和宇宙之谜存在,人们总会沉湎于这种自慰的心理氛围中。
在中国人眼里,邪气属阴,必以阳刚退之。比如,年俗中惯用大红色,大红即表示火热吉庆,又代表炽盛的阳气,用以辟除妖邪。再比如,辟邪的图画一概是刚正不阿、威猛难挡的阳刚形象。例如忠义千古的关公、勇猛骁强的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法力无边的姜太公和张天师,以及吃鬼的钟馗和挟弹射天狗的张弓。最常见用来辟邪的动物是雄鸡和猛虎。在民间的传说中,雄鸡吃五毒,猛虎食恶鬼。这样的门神贴在大门上,一派凛然之气,邪魔不逐自退。有趣的是,在民间画师的笔下,这些猛禽猛兽既威武雄壮,又娇憨可爱。比如陕西凤翔有幅古版门画《镇宅神虎》,一条大虫,目瞪如灯,张牙舞爪,极是猛悍,然而在它身旁那只小虎犊却淘气地模仿着它的神气,一边还晃头扬足,向它撒娇,于是画面就生出一番亲切,与过年所需要的吉庆气氛取得一致。辟邪的虎,只吓鬼而不吓人,中国民间玩具中的布老虎,以及孩子们头上戴的虎头帽和脚上穿的虎头鞋,都是这样。中国人往往把伤人的猛兽画得可以亲近,这造成心理的祥和与安全感。龙掌管着雨水和洪水,狮子是万兽之王,天下无敌,中国人过年时却拿它们出来耍一耍,这就可以减轻平时对它们的畏惧,还可以借助其威,驱逐邪魔。这不仅表明中国人对大自然的主动性,对环境的融合精神和对生活的热情,以及乐观和幽默,还显示了中国人“天人合一”。
2006年春节,冯骥才寻访到天津年画艺人王学勤,当时王学勤正在乡村集市上摆摊出售自己的年画。资料图
这最高境界的宇宙观。
福字是最深切的春节符号
每年最冷的日子里,当那种用墨笔写在菱形的红纸上的大大小小的福字愈来愈多地映入眼帘,不用问,自然是春节来了。福字带来的是人们心中熟稔的年的信息和气息,唤起我们特有的年的情感,也一年一度彰显出年的深意。
福字在民间可不是一般的字,这一个字——意含深远。
它包含的很多很多,几乎囊括了一切好事。既是丰衣足食、富贵兴旺,又是健康平安、和谐美满,更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可是生活永远不会十全十美,也不会事事如愿,此中有机遇也有意外,乃至旦夕祸福,这便加重了人们心中对福字的心理依赖。福是好事情,也是好运气。再没有一个字能像福字纠结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强烈的渴望与心怀的梦想。它是广大民间最理想化的一个汉字。平时,人们把这些美好的期望揣在心里,待到新的一年——新的一轮空白的日子来临的时候,禁不住把心中这些期待一股脑儿掏出来,化为一个福字,端端正正、浓笔重墨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板、照壁和屋里屋外最显眼的地方。这叫我们知道,人们年时最重要的不是吃喝穿戴,而是对生活的盛情与企盼。
节日是人们的精神生活。
关于贴福字的起源传说很多,但我相信的还是民俗学的原理,它是数千年来代代相传、约定俗成、集体认同的结果,它作为一种心灵方式,深切和无形地潜藏在所有中国人的血液里,每到春节,不用招呼,一定出现。它不是谁强加的,谁也不可能改变它,谁也不会拒绝它。于是,福字包括贴福字的民俗就成了我们一种根性的文化。
近年来,不断有人想设计春节符号。显然,持这种好心的人还不明白,节日的符号更是要约定俗成的。它原本就在节日里。中国春节的福字、端午的龙舟、中秋的玉兔、元宵的灯笼等等,早已经是人们喜闻乐见、深具节日内涵的象征性的符号。节日的符号不是谁设计的,是从节日生活及其需要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的。只要人们需要它,它就不会消失,还会不断被创造。记得多年前一位记者在天津天后宫前年货市场上采访我,他想了解此地老百姓怎么过年。我顺手从一个剪纸摊上拿一个小福字给他看,这福字比大拇指指甲大一点儿。这记者问我这么小的福字贴在哪儿,我说贴在电脑上。平日电脑屏幕是黑的,过年时将这小福字往上一贴,年意顿时来了。这种微型的福字先前是没有的,但人们对它的再创造还是源自节日的情感,顺由着传统。
再有,民俗都是可参与的,就像写在红纸上的这个福字;真草隶篆怎么好看怎么写,任由人们表达着各自的心愿。因为福字是自己写给自己的;是一种自我的慰藉,自我的支持与勉励,也为了把自己这种生活的兴致传递给别人。
中国人对生活是敬畏的,对福字更是郑重不阿。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大门上的福字不宜倒贴》,是讲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还有一个小故事,我小时候见一位长者写福字,他写好了看了看,摇摇头不大满意,但他并不像写一般字——写坏了就把纸扯掉,而是好好地压在一摞纸下边。他说福字是不能撕掉的。这种对生活的敬重与、对文化的,一直记在我心里。这是多美的生活情感,多美的民俗,多美的文化方式与心灵方式。中华民族不就凭着这种执着不灭的生活精神与追求,在东方大地上生生不息了五千年吗?
别小看这小小的红纸上简简单单一个墨写的福字,它竟然包含着我们民族生活情感与追求的全部和极致。它称得上我们一种深切的春节符号。因而,每每春节到来,不论陕北的山村还是江南水乡,不论声光化电的都会还是地远人稀的边城,大大小小耀眼的福字随处可见;一年一度,它总是伴随着繁纷的雪花,光鲜地来到人间,来到我们的生活和生活的希望里。
作者:冯骥才
近年来,我特别想编一本书,即《过年书》。因为我写了太多的关于年的文字,小说散文也好,随笔杂文也好。我是从农耕时代过来的人,对年的情怀和记忆太深。年是中国生活和文化中太陈太浓太烈太醇的一缸老酒,而且没有一个中国人没尝过。
也许为此,在二十世纪社会开放、生活改弦更张,加上西风东渐,固有的传统便渐渐松散,年味发生淡化,我因而忧患,生活不能不知不觉失掉了这么美好的东西;如果我们真的失却了年的风俗,那就不仅仅是一顿年夜饭,而是几千年创造的各个地域千差万别灿烂缤纷的年文化,这里边还包裹着我们民族对团圆、慈孝、和谐、平安和幸福执着的精神追求。于是,我开始关切、思索、思辨、探究年的内涵、性质、意义、不可缺失的道理,写成文章,或向公众讲述;进而对一些重要的年俗如花会、窗花、年画等进行田野抢救;在各种与年相关的社会话题上发表意见,如春晚、春运、短信拜年、鞭炮等。我的本意是保护好和传承好传统的年文化。
另外还要做一件事,是为加强年的本身而努力。一是向国家建议除夕放假;除夕是年最重要的日子,不放假,就无法过好年;这个建议被政府采纳了。二是建议将春节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历史经典。一旦被国际公认,列入世遗,将极大提高国人的文化自信,同时春节将成为全世界尊重与喜爱的节日。
为此,我写了许多文章、建议、提案,做了许多演讲,通过媒体表达出了我在这方面的思考与意见。近四十年来,写年、说年、谈年、论年,是我的工作的一部分。于是,我很想把它们汇编一起,看看年的当代兴衰与走向,也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力。
一个意外的好消息——春节申遗成功——闯到我们的生活。多年的梦想成为现实!春节成为人类的文化瑰宝,一方面当之无愧,一方面喜出望外。于是着手编辑修订,配图成书。
此书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年的抒情散文;第二部分是所思所想;第三部分为前二十年民间文化抢救中有关年俗和“年艺术”的文章;第四、五部分是年的思辨、见解、建议,有文章、有演讲、有访谈。
我的关于年的各类文字总有数百篇,这里选五十篇,简而括之,只为了一种纪念。纪念自己与民族这个重大节日之间的精神性的故事;更是纪念春节列入世遗这件历史性和永恒性的盛事。
由衷地祝愿,春节在中国和世界的现代文明中散发出更璀璨的光彩。让文明更文明。
名家简介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冯骥才是新时期崛起的第一批作家,也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中《雕花烟斗》《神鞭》《俗世奇人》等分别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等。出版了《温情的迷茫——冯骥才绘画作品精选》等画册。促成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立项,完成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评选和认定工作,形成了《中国木板年画集成·杨家埠卷》《中国结丛书》(10册)等多项成果,为推动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做出了较大贡献。
监制:侯馨远 编辑:暴佳然
本文来自【农民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关于年的故事50字(关于“年”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