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爱祖国的故事(关于我爱祖国的相关内容)

更新:02-27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从祖国边疆奔赴祖国心脏,5名青年民警讲述卫国戍边的感人故事

  • 共青团中央开展卫国戍边青春故事宣讲
  • 公安系统五名青年代表登台讲述

视频加载中...

4月8日至11日,共青团中央在京开展“山海为邻 青春建功 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宣讲暨三沙卫国戍边青春故事宣讲活动。活动现场,来自海南三沙和吉林、云南、西藏、新疆的10名优秀青年代表,包括由公安部新闻宣传局、地方团省委推荐的5名青年民警登台宣讲,生动讲述了自己卫国戍边的感人故事。

活动期间,海南省三沙市公安局永兴海岸派出所所长贺胜、吉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通化边境管理支队麻线边境派出所教导员王铁映、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技术保障队三级警长郑何胄昀、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山南边境管理支队玉麦边境派出所教导员王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总队勤务支队副支队长张晨阳等5名来自公安系统的优秀青年代表,深情讲述了长期奋战在边海防一线的感人事迹,充分展现了他们钻密林、走大漠、巡荒原、戍雪域、踏巨浪的英雄风貌,激励更多青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建功立业、挺膺担当。

据了解,活动开展以来,宣讲团陆续走进中央团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中铁等院校和企业开展宣讲,进一步激励广大团员和青年弘扬强国有我的青春使命,时刻保持青春的朝气和锐气,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的事业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

宣讲活动现场,公安系统五名青年代表讲述卫国戍边的感人故事——

青春挥洒山海间

祖国边疆,是他们挥洒青春激扬奋斗的热土。

4月8日至11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开展4场“山海为邻 青春建功 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宣讲暨三沙卫国戍边青春故事宣讲活动。来自海南三沙和吉林、云南、西藏、新疆的10名优秀青年代表,其中5名来自公安系统的青年代表相聚北京,讲述了他们长期扎根祖国边疆,用青春奋斗守一方平安、护万里山河的生动事迹。

从祖国边疆奔赴祖国心脏,5名青年民警带来一场场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精彩宣讲,激励着更多青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建功立业、挺膺担当。

一面大屏幕上的旗帜——

生动讲述扎根岛礁的青春故事

“西沙,祖国的宝岛,我可爱的家乡……”热情赞美海南三沙的歌曲在宣讲会场响起,令在场观众心生向往。

4月9日,宣讲团走进中国中铁广场,来自海南三沙的优秀青年代表依次登台,讲述他们扎根岛礁、建设三沙的故事。

“安家便是卫国。”三沙市公安局永兴海岸派出所所长贺胜讲述了一代代岛礁警察肩负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的神圣使命,履行治安管理、服务驻岛群众等职责,将宝贵青春挥洒在美丽海岛上,用心用情守护岛礁平安,把驻岛群众当亲人的动人故事。

4月11日,三沙市公安局永兴海岸派出所所长贺胜进行宣讲。张建鑫 摄

讲述过程中,会场的大屏幕上出现一座由礁石堆成的升旗台。画面中,一名刚上岛的民警看到它后,脱口而出:“这是我见过的最简易的升旗台。”

“搭建这座升旗台的石头,都是我们民警冒着风浪出海,从西沙各岛礁上仔细挑选,再一块块背回来的。”贺胜说。

三沙海域在当地被称为“无风三尺浪、有风浪三丈”。环境如此艰险,为何还要历经千辛万苦建一座升旗台?

守旗就是守国——在民警们心里,一面国旗,代表着国家领土,更代表着国家尊严。每逢重大节日,三沙的每座岛礁、每艘船舶都会在日出时升起五星红旗。

“国旗升起的那一刻,我们心潮澎湃,守岛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贺胜铿锵有力的话语传遍会场,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大屏幕上,五星红旗迎着朝阳冉冉升起,贺胜面向国旗庄严敬礼。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在场观众。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员工杨钰娟不由自主地鼓掌:“我很敬佩民警们扎根岛礁、奉献青春的精神,也会以他们为榜样,勇于攻坚克难、敢于拼搏奉献,更加积极地投身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服务保障市民出行。”

一面民警心中的旗帜——

积极践行兴边固疆的使命担当

4月10日至11日,宣讲团陆续走进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

钻密林、走大漠、巡荒原、戍雪域、踏巨浪……“中国红”融入血脉,激励“警察蓝”挺膺担当。

感人至深的故事、真情实感的讲述吸引了其他高校的学生前来聆听,400余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坐不下的同学就搬来凳子坐在过道。

“波浪线是山,长方形是人家……”宣讲现场,大家积极互动,研究民警的一张手绘“藏宝图”。

这是吉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通化边境管理支队麻线边境派出所教导员王铁映探索走访工作的“钥匙”。多年来,他带着这把“钥匙”穿梭边境乡村,扎实工作、勤奋耕耘,打击犯罪、服务群众,逐渐走进了边疆群众心中。

“在禁毒战斗中,我始终把初心奉献给这片热土。”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技术保障队三级警长郑何胄昀话音刚落,大屏幕中的音乐开始变得激昂紧张。守护在云岭雄关的猎毒人安晓华的画面令同学们心头一紧——40天里,面对凶狠的毒贩,安晓华不敢睡觉,常在打盹儿时夹住点燃的烟,烫到手指就立马清醒。

北京交通大学学生王昊在心里为民警捏了一把汗。他说:“安宁祥和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会倍加珍惜民警们的付出,争取早日学有所成,为攻克国家芯片‘卡脖子’问题贡献青春力量。”

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山南边境管理支队玉麦边境派出所教导员王微提到“15年只做一件事”时,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

15年间,王微扎根边境一线,守护边境安宁。在执行联合巡边任务时,他和战友们在沿途升起五星红旗,喷涂鲜红的“中国”字样。“把越来越多的中国标记刻在边境,宣示国土神圣不可侵犯,我们觉得这就是戍边最大的意义。”王微坚定地说。

“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更要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创造崭新业绩。”中国人民大学学生郝苗佳说。

一面战友手里的旗帜——

接续谱写卫国戍边的奋斗篇章

“这里的每一面国旗都在三沙升起过。”4月11日21时,最后一场宣讲结束时,贺胜双手捧着国旗,庄重地交给参加宣讲的其他4位战友。战友们又惊又喜,更加坚定决心,要把感人故事和先进经验带回去,进一步激励青年民警接续奋斗。

4月11日宣讲结束后,贺胜向宣讲团的战友们赠送在三沙升起的国旗。 张建鑫 摄

仔细将国旗珍藏后,战友们又将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贺胜感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总队勤务支队副支队长张晨阳的右手还是那么有劲儿。

原来,4月7日彩排时,战友们一见面就热情地握手。当与张晨阳握手时,平时热爱健身的贺胜不禁在心里赞叹:“这就是的手,真有劲儿。”

直到张晨阳上台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贺胜才注意到他的左手手背上有一条长长的疤,手指缺了一根。

2015年,张晨阳在处置一次暴恐案件时,为掩护战友左手臂被炸伤,手掌被炸得血肉模糊。当医生说可能要截去手指时,他恳请医生:“不要给我截肢,我还要拿枪。”

受伤后,张晨阳经历了多次手术,左手的整个拇指和中指远端骨节以及手掌部分肌肉组织被截除,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刻苦训练,再次归队,与战友们一起为维护边疆和谐稳定贡献着青春力量。

“大家带来的故事催人奋进,我要带回所里分享给青年民警,也诚挚邀请大家到我们三沙深入交流。”贺胜不舍地说。

踏上返程,5名青年民警将回到挥洒青春热血的土地上,继续谱写卫国戍边、建设平安中国的奋斗新篇章。(记者徐婷)

中国故事丨“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星星”

视频加载中...

64岁的赵新玲很喜欢给儿子好好讲一个故事:小兔子让大兔子猜自己有多爱他,然后小兔子说,“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

“我对儿子说,妈妈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星星。”两岁时,好好被确诊患有重度孤独症。从带着孩子天南地北四处求医的母亲,到创办贵州第一所孤独症康复训练机构的特殊学校校长,赵新玲迄今已支持帮助7000多名“星星的孩子”。

她见证了孤独症群体从少为人所知到被越来越多人了解接纳,孤独症工作正逐渐得到全社会支持。

认识“孤独”

“我每天都教好好喊‘妈妈’,现在他24岁了,还是不会喊这两个字。”赵新玲说。

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广泛性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能力严重受损,语言发育迟滞或丧失,兴趣狭隘、行为刻板重复,部分患者伴有智力低下等多重障碍,且终生无法治愈。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闪烁,因此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近年来,孤独症患病率在全球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1982年首次报告孤独症病例。据有关统计,中国孤独症患者可能超1000万。

2000年出生的好好在一岁十个月时,突然丧失了语言能力,各方面情况越来越糟糕。那时在贵州,孤独症少为人所知晓,赵新玲带着儿子跑遍北上广深,最终才确诊。

孤独症在全世界没有找到病因,目前也没有有效药物来根治,只能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来改善和提升孩子状况。“怎么给我的孩子提供支持,怎么教育怎么康复,当时我很迷茫。”赵新玲说。

赵新玲决心千方百计去学习。她联系北京、广州、南京等城市的康复机构、医院、学校,去实地学习对孤独症孩子开展康复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那段时间,我接触到全国各地的孤独症家长,发现很多家庭都承受着巨大压力。”赵新玲说。

首先是经济上,由于孤独症孩子行为异常,照料起来很困难,夫妻双方往往有一人不能工作,家庭收入减少,还要承担高额的康复训练费用;其次是精神上,家长不知道未来该怎么办,普遍迷茫困惑,很多孤独症家庭最终支离破碎。

“到现在,好好的心智也只有两三岁,生活无法完全自理。但幸运的是,家人没有给我任何压力。”赵新玲说,“我的父亲是军人,性格坚强,我的公婆出身书香家庭,他们一直宽慰、鼓励我。”

走出“孤独”

当年,四处求医过程中,赵新玲认识了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医生关福琴,她是贵州最早进行孤独症诊断的儿童保健领域专家。

“关奶奶说,总在外地不是办法,让我干脆办个机构。贵州的孤独症孩子们能有个学习的地方,家长们也可以互相帮助。她给我们当志愿者,从医学的角度尽力提供支持。”赵新玲说。

一路走来,帮助支持赵新玲的人有很多,关福琴是其中之一。她为爱心家园孩子们义务诊疗,给老师家长作讲座培训等,志愿者一当就是20年,现在已90多岁了。

2010年中秋节前夕,爱心人士来到贵阳南明区爱心家园儿童特殊教育康复训练中心,给孤独症孩子送月饼。右一站立者为赵新玲。新华社记者 李惊亚 摄

2003年,赵新玲在贵阳创办了南明区爱心家园儿童特殊教育康复训练中心,这是贵州省第一所服务孤独症等发育障碍儿童的康复训练机构。2016年她又创办了大龄部,填补贵州省成年孤独症障碍者托养、康复、辅助就业等领域的空白。

“孤独症儿童越早接受专业的康复训练,对他们今后融入社会越有好处。”赵新玲说。从需要自费做康复训练,到后来国家有了支持孤独症儿童的项目。目前,0至6岁孤独症儿童来爱心家园康复训练,都能得到政府资金补助,部分县市还将年龄放宽。

家在贵州余庆县农村的彭女士,女儿4岁确诊为中度孤独症,在爱心家园康复训练两年多。“孩子的话多起来,性格变开朗了,可以部分生活自理,变化还是很大的。”彭女士说,“接受康复训练一天,能得到80多元政府补助,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2022年,爱心家园从原先老旧简陋的校区搬进新校园,政府对其房租给予大力支持,爱心人士捐来办公用品、电脑、训练桌椅等物品。新校区共四层,教学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每天约300名孤独症患者在这里接受康复训练、托养等服务。

3月27日,在爱心家园儿童特殊教育康复训练中心,孤独症儿童正在接受康复训练。新华社记者 吴斯洋 摄

双向奔赴

四十多年来,中国的孤独症康复训练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以贵州为例,孤独症早筛体系逐渐建立,提供孤独症康复训练服务的机构越来越多。但孤独症无法根治,如何让全社会为孤独症群体提供支持的环境至关重要。

“我到普通小学给孩子们上课,让大家栽各种花草,然后我问哪棵最漂亮?孩子们会说,这棵漂亮,那棵也漂亮。”赵新玲说,“我想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生命是多样的,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赵新玲从2006年开始尝试做融合教育,从互不了解到普通学校主动靠拢,爱心家园已和贵阳市20多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开展融合教育,超过2000名孤独症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就读。

“过去,我们想让孤独症孩子努力提升自己,去融入普通人的生活。”赵新玲说,“现在通过融合教育,让正常孩子了解、接纳和关照孤独症孩子,这种双向奔赴能缩短双方的距离,加快融入的速度。残障孩子一生走下来,会轻松很多,他们背后的家庭也会幸福很多。”

赵新玲给记者讲了她办公室里4束花的故事。

每年,爱心家园都要迎来不少志愿者献爱心。2023年教师节,学校里来了一群志愿者,送给每位老师一支向日葵,送给赵新玲一束鲜花。

鲜花变干花,赵新玲舍不得扔,依然摆在办公室里。后面拜访的人听说干花的故事,又送来鲜花。“像接力一样,一束花带来了三束花,从去年教师节一直收到今年妇女节。”赵新玲说。

3月12日拍摄的摆在赵新玲办公室的花,其中4束是爱心人士“接力”送来的。新华社记者 李惊亚 摄

采访结束时,记者在爱心家园大龄部见到了在这里康复的好好。当天是一名学员的生日,老师安排大家坐在一起吃蛋糕,唱歌,手拉手转圈舞蹈。好好不会说话,看起来很安静,但脸上洋溢着笑容。

“虽然前方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但我对未来充满信心。”赵新玲说,“家长也要走出孤独,不要自我封闭。积极面对孤独症,接纳和享受不同的人生。”

监制:卫铁民、刘畅

记者:李惊亚

视频:吴斯洋

编辑:徐欣涛

新华社对外部、新华社贵州分社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中国故事|“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星星”

视频加载中...

64岁的赵新玲很喜欢给儿子好好讲一个故事:小兔子让大兔子猜自己有多爱他,然后小兔子说,“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

“我对儿子说,妈妈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星星。”两岁时,好好被确诊患有重度孤独症。从带着孩子天南地北四处求医的母亲,到创办贵州第一所孤独症康复训练机构的特殊学校校长,赵新玲迄今已支持帮助7000多名“星星的孩子”。

她见证了孤独症群体从少为人所知到被越来越多人了解接纳,孤独症工作正逐渐得到全社会支持。

认识“孤独”

“我每天都教好好喊‘妈妈’,现在他24岁了,还是不会喊这两个字。”赵新玲说。

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广泛性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能力严重受损,语言发育迟滞或丧失,兴趣狭隘、行为刻板重复,部分患者伴有智力低下等多重障碍,且终生无法治愈。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闪烁,因此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近年来,孤独症患病率在全球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1982年首次报告孤独症病例。据有关统计,中国孤独症患者可能超1000万。

2000年出生的好好在一岁十个月时,突然丧失了语言能力,各方面情况越来越糟糕。那时在贵州,孤独症少为人所知晓,赵新玲带着儿子跑遍北上广深,最终才确诊。

孤独症在全世界没有找到病因,目前也没有有效药物来根治,只能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来改善和提升孩子状况。“怎么给我的孩子提供支持,怎么教育怎么康复,当时我很迷茫。”赵新玲说。

赵新玲决心千方百计去学习。她联系北京、广州、南京等城市的康复机构、医院、学校,去实地学习对孤独症孩子开展康复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那段时间,我接触到全国各地的孤独症家长,发现很多家庭都承受着巨大压力。”赵新玲说。

首先是经济上,由于孤独症孩子行为异常,照料起来很困难,夫妻双方往往有一人不能工作,家庭收入减少,还要承担高额的康复训练费用;其次是精神上,家长不知道未来该怎么办,普遍迷茫困惑,很多孤独症家庭最终支离破碎。

“到现在,好好的心智也只有两三岁,生活无法完全自理。但幸运的是,家人没有给我任何压力。”赵新玲说,“我的父亲是军人,性格坚强,我的公婆出身书香家庭,他们一直宽慰、鼓励我。”

走出“孤独”

当年,四处求医过程中,赵新玲认识了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医生关福琴,她是贵州最早进行孤独症诊断的儿童保健领域专家。

“关奶奶说,总在外地不是办法,让我干脆办个机构。贵州的孤独症孩子们能有个学习的地方,家长们也可以互相帮助。她给我们当志愿者,从医学的角度尽力提供支持。”赵新玲说。

一路走来,帮助支持赵新玲的人有很多,关福琴是其中之一。她为爱心家园孩子们义务诊疗,给老师家长作讲座培训等,志愿者一当就是20年,现在已90多岁了。

2003年,赵新玲在贵阳创办了南明区爱心家园儿童特殊教育康复训练中心,这是贵州省第一所服务孤独症等发育障碍儿童的康复训练机构。2016年她又创办了大龄部,填补贵州省成年孤独症障碍者托养、康复、辅助就业等领域的空白。

“孤独症儿童越早接受专业的康复训练,对他们今后融入社会越有好处。”赵新玲说。从需要自费做康复训练,到后来国家有了支持孤独症儿童的项目。目前,0至6岁孤独症儿童来爱心家园康复训练,都能得到政府资金补助,部分县市还将年龄放宽。

家在贵州余庆县农村的彭女士,女儿4岁确诊为中度孤独症,在爱心家园康复训练两年多。“孩子的话多起来,性格变开朗了,可以部分生活自理,变化还是很大的。”彭女士说,“接受康复训练一天,能得到80多元政府补助,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2022年,爱心家园从原先老旧简陋的校区搬进新校园,政府对其房租给予大力支持,爱心人士捐来办公用品、电脑、训练桌椅等物品。新校区共四层,教学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每天约300名孤独症患者在这里接受康复训练、托养等服务。

双向奔赴

四十多年来,中国的孤独症康复训练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以贵州为例,孤独症早筛体系逐渐建立,提供孤独症康复训练服务的机构越来越多。但孤独症无法根治,如何让全社会为孤独症群体提供支持的环境至关重要。

“我到普通小学给孩子们上课,让大家栽各种花草,然后我问哪棵最漂亮?孩子们会说,这棵漂亮,那棵也漂亮。”赵新玲说,“我想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生命是多样的,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赵新玲从2006年开始尝试做融合教育,从互不了解到普通学校主动靠拢,爱心家园已和贵阳市20多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开展融合教育,超过2000名孤独症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就读。

“过去,我们想让孤独症孩子努力提升自己,去融入普通人的生活。”赵新玲说,“现在通过融合教育,让正常孩子了解、接纳和关照孤独症孩子,这种双向奔赴能缩短双方的距离,加快融入的速度。残障孩子一生走下来,会轻松很多,他们背后的家庭也会幸福很多。”

赵新玲给记者讲了她办公室里4束花的故事。

每年,爱心家园都要迎来不少志愿者献爱心。2023年教师节,学校里来了一群志愿者,送给每位老师一支向日葵,送给赵新玲一束鲜花。

鲜花变干花,赵新玲舍不得扔,依然摆在办公室里。后面拜访的人听说干花的故事,又送来鲜花。“像接力一样,一束花带来了三束花,从去年教师节一直收到今年妇女节。”赵新玲说。

采访结束时,记者在爱心家园大龄部见到了在这里康复的好好。当天是一名学员的生日,老师安排大家坐在一起吃蛋糕,唱歌,手拉手转圈舞蹈。好好不会说话,看起来很安静,但脸上洋溢着笑容。

“虽然前方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但我对未来充满信心。”赵新玲说,“家长也要走出孤独,不要自我封闭。积极面对孤独症,接纳和享受不同的人生。”

监制:卫铁民、刘畅

记者:李惊亚

视频:吴斯洋

编辑:徐欣涛

新华社对外部、新华社贵州分社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关于我爱祖国的故事(关于我爱祖国的相关内容)】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关于我国科学家的故事 关于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下一篇:关于战争时期的故事、关于战争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