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小故事
于我而言,十天蛇年的春节假期到今天就算真正落幕了。趁着此刻午间阳光明媚,我独自一人在书房细细回味我的返乡团聚点滴。咱不用华丽的词藻,就用最简单朴素的文字记录这份珍贵的记忆,待以后老了慢慢回忆。
院子一隅
去扫屋:我于1月25日从上海飞琼海,与母亲大人(我现在喜欢称她老太太)及弟弟妹妹们团聚。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扫屋,按照南方人的习俗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扫屋,必须确保干干净净过新年。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我家的扫屋行动都是老太太带着我们几个毛孩子一起干。现在她年纪大了,不能自己操持这类体力劳动了,直接指挥我们姐妹俩分工做全屋卫生,用老太太的话叫“你俩去扫屋”。她的要求是屋里屋外,屋顶地面,楼上楼下,窗面门面,厨里厨外、上上下下,犄角旮旯等都要打扫干净,连家里平常不用的锅碗瓢盆都要搬出来全部清洗晾干。啥叫干净,比如当我把院子大门往年贴对联的残骸清理完再用清水把墙面擦拭干净后,能听到老太太随口顺一句:“这下总算见面目喽,靓喽。”如果老太太没说这句话,说明我的清洁工作不及格,需要再次返工。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海南当地人评价干净常用海南话说“见面目喽,靓喽”,意思就是还原了家里物品本来的模样,漂亮了。
红烧定安小黄牛
吃美食:对于离乡在外打工的我而言,这是最期待的体验。海南家常菜,海南老爸茶,海南小吃,海南特色菜,海南水果……轮番体验。今年印象最深的佳肴是一家人去三亚旅行时在鹿回头国宾馆吃的一道红烧定安带皮小牛肉,这道菜巧妙之处就是了融合大陆人(海南人把海南以外的人统称为大陆人)和海南人的口味。用大陆人的红烧手法烹饪海南当地食材,做到口味上迎合大陆人,口感上迎合海南人,吃起来牛肉酥而不烂、Q弹有味。所以,我们家十岁的外甥女那一顿晚餐她一共吃了三大碗米饭。之后在每次大家一起吃饭时她都会情不自禁的念叨:“姨妈,咱们什么时候再去吃那个酒店烧的牛肉啊?”每当她提一次,我就咽一次口水,心里刻下美味的印记。
小侄女沙滩写新年祝福
去散步:我家离海边不远,除夕那天一家人吃过年夜饭后我们带着老太太和小朋友一起驱车去博鳌附近的牛奶海的海滩边散步。因为老太太患格林巴利神经系统疾病多年,再加上她今年70多岁了,又有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平时她不爱动弹,喜欢卧床。这次我们回家,我们姐妹俩鼓动她一起出门走走,她倒也挺配合。一家人在海边晒晒太阳,吹吹海风,听听海浪,小朋友在海滩上戏耍,拾贝壳,在沙滩上给大家写新年祝福,自由自在地在沙滩边荡秋千……一家人一起享受阳光、沙滩及亲情的浸润。
老太太给的红包袋袋
收红包:和全国各地过年的习俗一样,红包是中国人过年的吉祥产物。海南人习俗是每到大年初一早晨,未成年的小孩给大人或长辈拜年,说祝福语和吉祥话。随后大人或长辈会给小孩发红包,互道祝福,以讨红红火火走鸿运(红包的“红”与鸿运的“鸿”谐音)的口彩。我们家和其他人家不同的是,我们家老太太给红包是从我们几个打小开始她就每年过年都给,一直给到现在,也不会和其他人家一样工作了就不给孩子红包了。家里人无论是已经在社会上谋生的大人还是尚在读书的小孩,如女儿、女婿、儿子、儿媳、孙子及孙女等只要是她的孩子,她都坚持每人给一个红包。近50年来,老太太的红包金额也从以前的十块、二十块,涨到现在的每个红包一百块。用她的话来说:“无论大小,你们都是我的孩子,过年给你们红包是用来做灵的。”“做灵”是海南话,意为一种走鸿运做引子的意思。
老太太聊天状态
聊家常:虽然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各种聊天方式都很方便。平时和老太太也用电话、微信视频、微信语音、摄像头对讲等方式聊天,但是怎么都不如躺在老太太的被窝里陪着她一起聊天过瘾。老太太会和我讲我小时候如何如何,现在又如何如何,还会总结说:“还是养女儿好,养女儿值。”
因为老太太爱看抖音,她虽然今年七十多岁了还是保持一颗极强的好奇心。对于抖音上展现的信息,她看完还不忘追问我:“你跟我说说,他们在抖音上发表的东西是怎么赚钱的?”我听到她问我类似这样的问题时心里都会打鼓:“她可别问太偏门哈,不然我这点知识都不够她追问的呢。”遇到家里来退休老人,她还会问人家:“我看抖音上说国家给退休老人发过年红包了,你们有发了吗?发多少呀?”
往日里我上班,老太太遇到想要分享的事情会打电话和我说道说道,我会因为工作忙时常找理由挂她电话。经过几次没说几句话就挂她电话后,她也明白,怕影响我工作也就不怎么在我上班时间给我打电话了。现在休假过年躲在她被窝里,我会安安心心听她慢慢唠叨,无论天南地北,家长里短,我都爱听,都觉得无比温暖……
聊着聊着她说:“你帮我修剪指甲吧,我现在年纪大了,弯腰吃力了,剪脚指甲每次都剪不好,要么剪不到位,要么一刀下去又剪到肉里了。”我起身用修脚剪刀给她轻轻仔细修剪。她低估道:“你放心大胆剪,不要不舍得剪,多剪一点,不然下次又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等到你来帮我剪了。”我听她说这话后,别过脸去,任泪水溢出眼眶……
新年贺词
一晃十天就过去了,2月3日我从博鳌飞上海。同时,我把返乡团聚的故事也一起打包上路,在我的情感账户里再次加满了油,继续为下一次我们全家人的团聚努力打拼,为我们共同建设的亲情账户不断充值。
PS:素材来源于我的春节经历点滴,记录于2025年2月4日
春节的这些故事你知道吗?
春节曾指“立春”
在历史上,“春节”一词最初指的是24节气中的立春。如《后汉书·杨震传》中“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这里的“春节”就是立春。到南北朝时,“春节”甚至指代整个春季,辛亥革命后,才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作“春节”。
春节差点被废除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倡议把公历的1月1日定为民国新年,并大力推广,一些知识分子认为春节里如祭神、送年礼等活动是糟粕,应该批判。当时出台政策规定旧历新年不放假或减少放假天数,禁止开展春节相关活动,对不遵守规定的人处以罚款,但民众依然坚持过传统春节,1934年,当局只好宣布对旧历年关和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可能会过两个春节
由于农历和公历的差异,农历一年比一回归年要短10天左右,所以会出现闰月。如果闰月出现在正月,就会出现两次春节,上一次出现是在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法学家推断,从现在至8000年只会出现6次闰正月,下一次将在2262年。
“福”字倒贴的由来
明太祖朱元璋曾用“福”字作暗记准备,马皇后为消除灾祸,令全城百姓夜里都在门上贴“福”字。有户人家不识字贴倒了,朱元璋大怒要满门抄斩,马皇后称这是“福到”之意,朱元璋才下令放人,此后人们便倒贴“福”字,以求吉利并纪念马皇后。
最早的爆竹是竹子
最初的爆竹真的是竹子,《神异经》记载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每到除夕,人们便烧竹子,竹子加热后空气膨胀爆裂发出声响来吓跑山魈,这就是最早的爆竹。出现后,唐朝有了“爆仗”,宋代出现了“编炮”(即鞭炮)。
【关于春节的故事100字【关于春节的故事100字以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