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故事和传说、中国最经典10个春节小故事

更新:03-02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压岁钱的起源你造么 盘点春节的传说故事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但是中国人为什么要过春节呢?春节的来源是什么呢?如果宝宝问起这样的问题,作为父母的你,可能也不一定回答的上来。其实,关于中国的春节,以及春节的各种习俗,都有很多奇妙动人的神话故事,快要过年了,爸爸妈妈也可以给宝宝讲讲这些关于过年的传说。

春节的起源: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上长着角,非常凶猛恐怖。“年”长年居住深山,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每个村里的人们全部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得浑身发抖,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就是春节。

熬年守岁的来源: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居住在深山密林里面,人们管它们叫“年”。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365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出没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

人们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灭炉火,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

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过年家里都喜欢在门上贴上秦琼与尉迟敬德两位将军的画像,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古时候,泾河龙王与一个算卦先生打赌,犯下天条,被玉皇大帝判死刑。泾河龙王托梦唐太宗李世民,让唐太宗赦免他,太宗应允。

第二天,太宗和直言敢谏的大臣魏徵下棋,魏徵突然睡着,在梦中斩了泾河龙王。泾河龙王的冤魂责怪太宗不讲信用,常来索命。

太宗一病不起,游了阴间,被十谅解,重返阳。这就是《西游记》的起因。

怕泾河龙王来索魂,就让秦琼和尉迟敬德守门,平安无事。太宗又觉得过意不去,就把二位将军像贴在门上,也平安无事。传到民间,于是,民间也贴两位将军像。

春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就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压岁钱的起源:

压岁钱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1、

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2、

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陔,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关于过年的四个传说

四季春在先,百节年为首。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家家户户最欢乐的时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诗,描绘的就是过年的热闹景象。

而这个有趣的“年”,是怎么来的呢?

赶跑怪兽

相传在太古年代,有一个名字叫作“年”的怪兽。它头上有角,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叫起来如狮吼。因为它经常伤害人畜,天神就把它锁在了深山里,一年只准许它在腊月三十日晚上出山一次。可它只要一出来,就跑到村庄里挨家挨户地吃人。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火光、怕红色、怕响动,于是便在年三十晚上点火炬、放鞭炮、敲锣打鼓。“年”一看到火光、听到响声,就赶紧跑开了。接着,人们又相互拜贺这个胜利:“‘年’跑了,过‘年’了,我们又可以过平平安安的日子了!”

庆祝丰收

《谷粱传》中说:“五谷成熟为大有年。”在甲骨文中,“年”字就像一棵果树,枝繁叶茂,上面结满了果实,表现的是果树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则像一枝很大的谷穗,而且已经饱满成熟。由此可见,当初创造“年”字的本意,就是代表着喜庆和丰收。按照这个字义,“年”不是可怕的怪兽,而是可喜的收获。不但不要赶跑,还要欢迎和庆祝其到来。

确定岁首

汉书·武帝纪》载:“太初元年(公元104年),以正月为岁首。商代以夏历十二月为岁首,周代以十月为岁首。”这就是说,在商代的时候,到了十一月底就要过年;周代的时候,到了九月底就要过年。而农历的九月,不正是谷物丰收的时候吗?汉武帝做了一件大事,定正月初一为岁首,十二月三十日为除夕。现在看来,这种界定还是比较科学的。正如《后汉书》所言:“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严寒即去,阳春将来,选择这个时候过年,既庆祝丰收,告别旧岁,又绘画蓝图,迎接新年,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两节合一

在辛亥革命以前,“年”和“春节”有着不同的含义。“年”表示岁末,而“春节”则是指立春。人们过“春节”,不是过正月初一,而是过立春那一天。这个叫法,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有个叫朱启钤的先生提出建议,当时的国民政府才下了一份文件,明确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公历的1月1日,则称“元旦”和“新年”。从此,这个最隆重的节日,就有了两个名称,既叫“过年”,又叫“春节”。

词典上说,“年”就是时间单位。公历以365日或366日为一年,农历以354日或355日为一年。有了“年”,什么都好计算。年龄、年度、年限、年成、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德高望重,年富力强。有了“年”,便有了春夏秋冬。“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而在我们现代人的心目中,“年”是一次收获,也是一次播种;是一次结束,也是一次开始;是一种减少,也是一种增加;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希望。

365天的追求,365天的奋斗,当和“年”握手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每个人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该长大的长大,该成熟的成熟,该成功的成功,该进步的进步。新的一年,又带来新的希望。万象更新,再次出发,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过年的故事

前几天,看过一个小视频,相当有冲击力。当一家人冒着风雪长途驱车600多公里赶回老家过年时,年迈的父母也都迎着风雪站在家门口等候,见到孩子们时竟然高兴地手舞足蹈,像两个“老小孩”,场面感人,我和评论区里的许多人一样直掉眼泪……

其实,这就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过年的意义!盼年,迎年,过年,团圆欢乐的一个个故事,成为中国年永恒的主题。

中国的年文化,汩汩流淌在一代代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我们必须带着责任、担当和情怀,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中国的年文化

我国春节申遗成功,联合国把中国的春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春节的伟大之处,在于一个国家能不分天寒地冻与春暖花开的地域,居然这么自然、情愿、真心实意地加入如此重大的一次盛典,还是每年一次,从不间断,它的凝聚力到底在哪里呢?

关于中国年文化的内涵、习俗和些许禁忌,是刻骨铭心的,也是需要一辈辈人传承的。

中国的年文化历史悠久。周代开始称之为“年”,是谷物收成的意思,人们过年,就是聚在一起庆祝丰收,展望新的一年国昌家安。汉代称为“正日”,魏晋时期称“元正”“元辰”;1912年辛亥革命后,叫做“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三十,贴春联、放鞭炮,都来自过年的传说,有驱邪避灾的寓意。

小时候,村里家家张贴的都是毛笔手写的春联。村里难得的几位教师或有私塾功底的文化人就成了香饽饽。每年腊月初十之后,大人们早早买了红纸送去排队,文化人也是乐此不疲,有的写的春联都贴半个村,内容记忆犹深,大多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改革春风吹满地,新的一岁更争气”等等。

由于不识字或粗心大意的原因,每年贴春联都会闹出不少笑话。有的家庭就把本来贴在床头的“身体健康”,却贴在了猪圈里,而把“六畜兴旺”贴在了自己的床头,还有的家庭把“出门见喜”换成了“身体健康”。如此笑话,至今谈起来还是令人忍俊不禁。

相守的年夜饭最为难忘,也成为一种典型的历史文化现象。

《清嘉录》卷十二中记载:“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祥语,名曰‘年夜饭’。”分散至的家人,在春节前都纷纷赶回家中,为的就是吃一桌全家人一起相守的年夜饭。

记得小时候的年夜饭,母亲还创新性地在几个水饺里包上5分的硬币和糖块,寓意谁吃着了它,来年谁就能挣得更多和过得更甜蜜开心,奇怪每年都是父亲的碗里水饺才有包钱的,我们姐弟的碗里只有包着糖的,以后才明白,这都是母亲的精心安排而已。

年夜饭之后就是守岁,和过去的一年告别,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小时候,除夕之夜,父亲带着我们兄弟两个到“请家堂”同祖同宗的“不出五服”的“一家子”里磕头。每家的正面桌子上供奉着祖宗的牌位,家人讲着先辈们的曾经考过举人秀才或是带兵打仗的文武方面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沂蒙这片厚土上,家族的祖先们敬乡重土、耕读传家、忠厚勤劳、敢于创新的文化理念,孝德文化的传承真是受益匪浅。

每当此时,人们谈论较多的还有相帮相衬的友好细节,平日里族人间有点不愉快的“疙瘩”事,也在这种氛围中化为玉帛,增强的是家族之间的友爱团结。现在看来,这依然是亘古流传下来的家族文化之魅力。

苏轼在《守岁》中说“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给人们传递的是热爱生命、珍惜光阴的人生哲学。

年除夕凌晨十二点之后,人们就开始燃放鞭炮庆祝过年。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正月初一,人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新衣服出门拜年。这时要说一些吉祥的话,比如“过年好”,送上自己最真挚的祝福。有些地方还保留着给长辈磕头的习俗,有的地方则用鞠躬来代替,不管哪种形式,都是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敬重。这时候,长辈们都会笑呵呵地给孩子们压岁钱,在古代的官宦家庭,压岁钱讲究要包在红纸包中,很郑重,非常有仪式感。在沂蒙乡村,长辈则直接交到孩子手里,小时候,从大人手里挣个几毛钱,那是十分开心的事。

过年是非常神圣的日子,也是小时候最期盼的日子,但是过年的些许禁忌必须得讲究。记得小时候父母多次的嘱咐,过年的时候不能随便哭闹、不能乱讲话,要不然会被爷爷奶奶批评,说“这样不吉利”,如果要想说话,舌头要在嘴里绕三圈,想好再说,不要说错话,带来晦气。

从除夕开始,一直到大年初一,说话都要谨小慎微。一些表示“没有、完了”之类的词不能说,要换一种说法。比如,打破了碗要说“岁岁平安”。印象深刻的是,过年期间,如果下水饺的时候由于火候把握不好煮得过了,母亲就嘱咐说是“挣了”,千万不能说不吉利的“破了”。

如今过年时候,我有模有样的传给妻儿,想来这就是传承了。

正月初一这天不扫地、不倒垃圾,人们认为垃圾会把运气和财气带走。记得小时候,院子里放了鞭炮,一地碎屑,也没人打扫。母亲还特别讲究初一这天不动刀切菜做饭,预示着一年不用干活就能光吃水饺,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当然,如今很多地方已经不太讲究这一些了,不过习俗总是要让孩子知道的。

过年的新变化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其实,在过去,中国人过年的传统时间是从腊八到元宵节。虽然如今过年的节奏变快了,但主题没变,永远都是讲究合家团圆和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时下,对于贴春联,很多家庭过年简约化,只注重贴福字。“福”字左边是“衣”服,右边是“一口田”,象征着衣食充足,贴福字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除夕之夜,家人聚在一起看央视春晚或刷手机,有时候都感叹小孩子们玩手机的上瘾和无师自通。伴随着阵阵欢声笑语,每年春晚过后,主持人的各色风格、节目的丰富多彩、明星的各类风采、晚会产生的新人新节目,甚至是演员的穿着打扮,都能被津津乐道一段时间,或产生一股被模仿的“潮流”,冲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如今的网络时代,随着传播方式的便捷和变化,人们审美需求的多元化,大家对各类春晚的议论虽然没有那么强烈了,但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总觉得“春晚”永远少不了和不能少。

拜年的时候,一段时间以来开始流行电子红包或微信红包,仪式感就不那么强烈了,这几年又重新流行给孩子使用纸质的红包。从初一到元宵节,一支支庄户秧歌队活跃在城乡。今年临沂市文化旅游方面的400余项各类活动更是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歌舞、美食、民俗表演等好戏连台,沸腾的场面一定会让群众大呼过瘾!

其实,过年的仪式感永远体现在三个方面:时代特征、传统和乡土文明。

“好好地过个年”和“来年过上更好的日子”更一直是人们朴素而执著的追求。

线上热热闹闹,线下年味浓浓。随着“红色沂蒙、时尚临沂”的品牌越叫越响,新时代的老区过年模式和人们的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消费需求更是多元化。

随着广大城乡物质极大的丰富,人们追求精神层面享受和品质生活的提高,成为广大城乡新气象。在广大农村,乡村全面振兴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为主题,在外闯荡的各类人才不断返乡,网络直播成为平常事,销售着各类土特产品,“乐购临沂”消费季活动还拉动了家电、服装等消费,群众不仅带着各色走亲访友的礼品,“买盆鲜花走亲戚”成为新的流行;在繁华城市,花灯上线,气势非凡,一家人则聚在饭店吃年夜饭、过年看电影和旅游等都成为新时尚。

城乡之间的联动更成为人们过年的仪式感。当从天涯海角赶回老家过年时,有朴实的乡亲,有熟悉的乡音,有满满的回忆,心中充满的更是浓浓的乡愁、乡情和乡恋。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人们对亘古不变的浓浓的年味依然更加追求!别开生面的“村晚”热闹上演,“大红灯笼一挂,年味就来了,赶年集品年味,年味藏在烟火气里”一度被网友热议。在规定时间和范围内燃放鞭炮,仍然成为人们渲染和释放欢乐过大年的一种方式,更是浓浓的年味!

“百节年为首,人神共襄;百物人为本,本固邦安。”国泰民安,民安才能国泰。人生真正的幸福,不过是灯火可亲的温暖,柴米油盐的充实,多讲亲情,去除浮躁。一份传承,历久弥新。我一直在心底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永远是所有中国人的根。

春节,是我们对文化的认同、是对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觉汇聚成的民俗、民心、民意。我们的春节,是全世界华人热爱生活、看重亲情的最好体现!过年的一个个平凡而又温暖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也必将昭示激励着人们不断实践着向上向善的核心价值观,满怀憧憬,砺行致远……

文字:薛杰 摄影:杜昱宝 部分图片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拍摄

【关于春节的故事和传说、中国最经典10个春节小故事】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关于春节的故事传说(10个春节小故事) 下一篇:关于春节的故事有哪些 10个简短的春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