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中秋节小故事,总有一个像极了你
央视网消息:中秋佳节,游子归乡,家人团聚。花好月圆夜,惟家人与美食不可辜负!
异地恋+军恋。他是海军,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听声音都费劲,更别说见面了。上学时室友们煲电话粥,可我只要收到他一条信息,就快乐得飞起。大三那年中秋,他刚巧休假,坐十几个小时绿皮车来看我。那天晚上,我们坐在操场上,看着月亮聊天,吃着他带来的月饼,那一刻,我觉得空气都是甜的。
不用上班、不用上学,有那么多喜欢你的、愿意跟你一起过中秋的朋友,就算回不了家也不孤单。我不爱吃月饼,就一起吃烤肉,吃多少瘦多少。中秋晚会嘉宾阵容已出,圈内大佬和新生代,追爱豆的时候跟着自己的心意来!小伙伴在一起玩得“High”,最开心的是最温暖的陪伴!
一个人生活的第四年,独自过中秋的第三年。每一年的中秋会给自己设定一个主题。
第一年是“第一次”,第一次看话剧,看完后熬夜写了长评,自己反复读了十多遍,心满意足;
第二年是“一人食”,为了制作月饼买了一堆工具,现在闲置了,也许某天还会拿出来用。那时,满月挂空,空气中飘有桂花的香;
第三年是“成长”,插一束花,送自己一串手链,把自己照顾好,就是长大的开始。
中秋节决定找闺蜜小聚,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闺蜜家在江浙小镇,九月的江南老街很美,街边酒吧里的音乐很好听,在茶馆喝茶听曲,和闺蜜叙旧聊天,没有人满为患的景点,只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惬意。虽然在异乡赏月,但最好的朋友在身边,就不孤单。就这样,过了一个不拥挤的“慢”假期,赴了一场期待已久的约,整个人满血复活。
忙碌的中秋假期,比上班要累太多,别人的中秋都是吃吃吃,浪浪浪!我的中秋和电脑过。莫得女友,也莫得钱,默默收起了假发在等待。中秋节是什么节?我是一个没有感情的程序员。你们好好过中秋,我好好做个码农,听说,外卖和敲代码更配哦!
对于大四准备考研的我来说,仿佛中了什么“魔咒”,一刻都不敢放松,总觉得停下来就会落在别人后面。中秋也不例外,三天时间,奋斗成了独行线,空荡的图书馆里,只剩寥寥数人,倒也省去了占座的烦恼。回到宿舍,边看书边啃着老妈寄来的月饼,淡淡的月光从窗外照进来,充实而宁静。虽然过节没能跟家人团圆,但为了梦想而努力备战的感觉,真得很棒!
越来越不爱玩朋友圈了,但是趁着节日之便,还是晒了中秋祝福+自拍,没分组的那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发个朋友圈都特“南”了,“晒照自由”须谨慎,“分组可见”成日常。打开朋友圈才不得不信,原来有些人走着走着,就只剩下“三天可见”的距离了。再不趁着中秋节任性一把,就得熬到春节了——论一个中年妇女的少女心。
3年前,闺女生了娃儿,袁阿姨过上了与老伴儿两地分居的生活。老家一个孙子,北京一个外孙子,手心手背都是肉。闲暇时与老伴儿视频,“好好吃饭”“冷了加衣服”是她最朴素的牵挂。今年中秋,老两口在北京团圆,月饼、大闸蟹、旅游全部安排上,准备出游前还包了饺子,世界那么大,“我们要一起去看看!”
王辉城:月亮的故事
关于月亮的记忆,跟走夜路有着密切的关系。
前些日子,在作家沈书枝新书《月亮出来》中读到日本诗人山村暮鸟的短诗《月》。“忽地/月亮出来/山丘之上/慢慢地/谁在走”,诗句很是可喜,读着仿佛置身于清凉的夜。一个人走在乡间的路上,乡亲们业已渐渐入睡,耳朵边唯有虫鸟细小的、间断的声音,仿佛是夜的呼吸。又圆又大的月亮,高高地挂在树梢上。而天空又是澄净无云,显得极为深邃而辽阔。如盐一般的月光,照耀下来,树影婆娑了,山峦明亮了,池塘闪耀着粼粼波光,很是迷人。尤其是在中秋前后,月亮显得尤为漂亮与高洁。
关于月亮的记忆,自然跟走夜路有着密切的关系。乡里人平日里都忙于活计,其实是没有闲情去欣赏自然的。对于月亮的认知,更多是实用性的。这一点,沈书枝在文章《月亮》中有所提及,在有月亮的夜晚,走夜路时“我们可省去多少节电池的用度”。旧式铁皮手电筒的光线,是直直的一束,照射范围并不广。因此,走路时须非常小心。而有了亮堂堂的月光,“大家就不再低头凝思,一心一意注视着脚下可能的坑洼”,可以很从容、自如地走路。
似乎是在小学四年级,学校开始了夜自修。下午放学后,学生们回家吃饭、冲凉,然后背着铁皮手电筒,回到学校里自修。然则,说是自修,实际上学生们都是无心学习的。安静不到半小时,教室里便响起了嘻嘻哈哈的说话声。声音渐响,终于像是街市一般喧闹了。老师呵斥了几回,刚开始尚有效果,但学生们也安静不了几分钟。下课铃声响起后,学生们一哄而散,这时的校园,方才变得寂静。
我家离学校很是遥远,步行大约要半个小时。回家要经过一条阴森孤寂的路。那路靠着山,山上又有些孤坟。那时候我看了些香港恐怖电影,脑海里尽是些聊斋式的想象。有天晚上,我不知因何而落单,走到这路时,只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手电筒电池恰好没有了电,光线孱弱昏黄。穿过这条路时,我的心悬宕着,简直是在打鼓——草木丛中传来的细碎的声响,像极了电影中探出可怕爪子的鬼怪——恐惧在急速生长,我不由得加快脚步。然而,眼前又是黑乎乎的一片,根本就见不到路。伙伴们亦早已归家。正当我不知如何是好时,天上的阴云渐渐散去,一抹月光洒落下来。周边的景致,顿时清晰了。树的影子,村庄的模样,皆能瞅在眼中了。我一路望着月亮,一路慢慢走回家。月亮像是守护者一般,我走一步,它也跟一步。在这亦步亦趋之中,我那内心的恐惧,亦慢慢地消散了。
像所有小孩一样,我也有过好奇:月亮是不是像人一样,温柔地看着我?不然,为何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这种“月亮走我也走”的小游戏,在孩童时我很是爱玩。在明月高挂的晚上,我常常一个人在谷场中跑跑跳跳。疯跑中猛然间停顿住,或者躲在隐蔽处,以为这样就能骗过月亮了。自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孩童的游戏,渐渐地随之而去。课堂上的知识又告诉我,“月亮走我也走”的原理,并不是月亮有意识,而是“我”这个参照物在移动而已。
三岁的女儿,很是喜欢月亮。凡是月亮出来的夜晚,她都会叫我们搬张椅子到阳台上。她站在椅子上,一边看月亮,一边喊:“月亮婆婆,你好。”将月亮唤为“婆婆”,是她外婆教给她的。有些夜晚,她闹着要看电视,我实在难以阻止,只好转移她的注意力。如果月亮出来了,我就跟她说:“宝宝,月亮婆婆出来了,我们出去看月亮婆婆吧。”女儿听了,便欢喜地穿上鞋子,跟我们一起外出逛街,将看电视的事儿抛之脑后了。(王辉城)
【关于月亮有关的故事 关于月亮有关的故事名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