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30个

更新:03-04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奔月:人类梦想之旅

未来月球基地想象图。资料照片

嫦娥五号探月任务地月往返示意图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星体,也是人类探索太空的第一站。千百年来,上九天揽月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步入21世纪,随着航天科技快速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探月俱乐部”,人类迎来新一轮探月热潮。

望月,只是人类美好幻想

数千年前,人类就开始观察月球,它的清幽与美丽给人以无限遐想。在古老传说和文学描写中,月球是吸引人类的殿堂和迷宫。

那时候,人们把对月球的痴迷与赞美,写成优美洒脱的诗句,广为流传——张九龄写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写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更是对明月情有独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还常常具象为令人浮想联翩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不但中国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与典故,西方人也同样对夜空中的这个银盘充满了想象。

在英国小说《月中人》中,作者描述了这样一个月亮:那里没有绝望,没有动乱,也没有战争;月球上的居民们讲着音乐一般的语言,有着和地球人相似的长相……

在1865年法国出版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极富想象力的作者预言了火箭发射、失重、变轨飞行、海上回收等航天活动的诸多环节,同后来航天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着惊人的相似。

最初,人类只能站在夜幕下用肉眼遥望遐想。每当月圆之夜,人类不禁会对着黄色“圆盘”上分布的暗黑色区域议论纷纷。在中国古代,人们将这些区域称为嫦娥居住的宫殿——广寒宫。

有了天文望远镜,人类才一睹月亮的真容。

第一个系统观测月球的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1609年,伽利略用一架直径不到3厘米的自制望远镜瞄准了月球。尽管非常不清晰,伽利略仍然发现,月球完全不是完美球面上那样的圆滑,而是一个凹凸不平的球体。

后来,人们才知道月球是一个静寂的荒凉世界,那些暗黑色区域,实际上是颜色较深的玄武岩,而那些比较亮的地方,则是颜色较浅的斜长岩。

千百年来,人们对月球的向往与探索从未止步,人类一直怀着飞出地球的想法,并用行动续写着神话与诗篇。从风筝、气球到飞艇、飞机、火箭、卫星,人类对飞天梦想一路追寻。

绕月,站在宇宙鸟瞰月宫

神话诗词赋予了人类对月球的美好愿景。人类真正的探月之旅,时刻充满危险,走得异常艰难。

《从地球到月球》早早地预言了人类探月的初始场景:探险家们飞往月球的工具是一枚容纳3人的巨型空心炮弹。

那个年代探月,受限于早期火箭运载能力和航天器设计水平,第一代月球探测器的“长相”如同形状各异的“炮弹”。这些探测器对月球只能有两个想法:要么从她身边飞过,远远看一眼;要么就一头撞上去。

人类渴望到达月球的愿望是那样的强烈:就在美苏两国相继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不久后,一枚枚火箭携带各式各样的探测器开始了向月球进发。

不过,这一时期火箭发射的失败率高得惊人,每一次成功的“出发”都显得弥足珍贵。

从1958年到1960年,美国共发射8枚“先驱者号”探测器,只有“先驱者4号”从月球“近旁”60000千米处飞过;1959年1月,苏联经历了“月球计划”3次任务失败后,才成功发射“月球1号”,拉开了人类探月的序幕。之后,“月球1号”从5000多千米外掠过月球,成为人类首个飞越月球的探测器。

美苏两国科学家的艰辛探索,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探月成果——

1959年9月,苏联发射了“月球2号”,飞行2天后撞击月球,成为世界首个在月球表面硬着陆的航天器。1个月后,“月球3号”发射成功,并传回了月球背面的照片,覆盖了月球背面约70%的面积;

5年后,美国“徘徊者7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上硬着陆。在撞击月球表面前10多分钟里,“徘徊者7号”拍摄了4000多张照片……

这些照片数据,为后续人类登月、无人采样返回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此,人类探月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落月,与月球的亲密接触

“我们选择去月球,不是因为它很容易,而是因为它很难。”曾经有人对探月做出过这样的评价。

国际航天界也流行一种说法:“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

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高风险的工程。不少探测器都在着陆前发生致命故障,导致月球软着陆技术成为这些新兴航天势力的“叹息之壁”。

从1958年8月11日到2007年9月11日,人类共发射了122个月球探测器,成功和基本成功59个,成功率仅48%。

探月试验,本身就是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堆出来的成功。失败不会放缓人类进军太空的脚步,反而更加激励着人类的斗志与勇气。上世纪60年代,在美苏激烈的登月竞赛中,他们频频交出新的答卷——

1961年,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驾驶着“东方一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位“太空人”;

1966年,苏联“月球9号”和“月球10号”探测器,首次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和环绕月球飞行;

1969年7月20日,人类迎来了航天史上的重要一刻。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伴奥尔德林,成功登上了月球,并留下了人类在外太空的第一个脚印。从1969年开始的3年里,共有12名美国宇航员登上了月球;

1976年,随着苏联最后一个从月球带回月壤样品的探测器“月球24号”成功返回,长达18年的美苏探月活动画上了句号。美国和苏联分别实现了人的月面漫游和无人采样返回,他们各自迈出了一小步。而这,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返月,迎来新一轮“探月热”

当时,航天界有一种说法:“每发射一艘用于登月的‘土星五号’重型火箭,相当于烧掉一艘航空母舰。”

那个年代,在这场高频率探月活动中,相关国家投入的资金如同天文数字。当热度降温后,却又是近20年的沉寂。

终于有一天,人类迎来新一轮“探月热”。1994年,美国宇航局发射了“克莱门汀”号月球探测器,发现月球南极可能存在水和冰。

随后,人类探月计划再度“上马”。美国“月球勘探者”号、欧空局“智能1号”月球探测器相继登月,试图寻找水和冰;2007年前后,日本、中国和印度先后发射了“月亮女神”、嫦娥一号和“月船1号”,掀起了“亚洲探月”的小高潮。

近些年,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再度升温——

美国提出重返月球计划,并以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为其命名。现在外界好奇的是,美国能否如愿在2024年前利用新的火箭和飞船把宇航员再次送上月球。除了登月外,美国还计划在月球轨道上建立一个叫“月球门户”的平台;

2018年,俄罗斯宣布计划在2年内发射“月球25号”探测器,重启从苏联时代算起已中止了40余年的月球探测计划。同年,俄罗斯能源火箭太空公司公布了俄罗斯月球基地计划的建设路线图,根据该计划,俄罗斯宇航员将在2030年后登上月球;

印度于2019年7月发射第二个月球探测器“月船2号”, 尝试在月球南极软着陆时突然失去联系,“月船2号”离最后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如今,探月已不只是“国家队”的行动。2019年2月,由以色列一家私营机构主导制造的“创世纪”号月球探测器搭乘美国“猎鹰9”火箭,开启奔月之旅。这一世界上首个非国家发起的探测器登月任务虽然因技术故障失败,但拉开了民间机构探索月球的序幕。同年5月,美国航天局宣布,已挑选出3家商业公司制造月球着陆器,它们未来3年内将把美航天局的科学和技术载荷运送至月球表面,为2024年美国宇航员登月铺路。美国航天局还选择11家美国公司为“阿尔忒弥斯”计划研发载人登月系统。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从探月出发,探索浩瀚宇宙亦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伟大梦想和不懈追求。

站在嫦娥五号任务的新高度,回望历史,人们习惯把“200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作为中国探月事业的起点。

按照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短短16年,中国探月向世界提交了一份优异成绩单:

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从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到嫦娥实现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再到此次嫦娥五号将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月球探测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

未来几年,随着多个新兴国家加入“探月俱乐部”,38万公里外的月球会更加热闹。我们期待,在世界探月的征程上,五星红旗更加耀眼,人类探月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来源: 解放军报

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月亮中为何不是松树柳树桑树,偏偏是桂树?|中秋神话①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吴刚伐桂,这是我国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里便记载,月中桂树高五百丈。树下有一人,名叫吴刚。因为犯了错误,被天帝惩罚,进入月中砍伐桂树。在嫦娥奔月的神话里,碧海青天夜夜心,陪伴嫦娥的也是玉兔和月宫中的桂树。

月亮神话是古代先民对于天象的一种浪漫想象。在数千年前的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幻想在月亮中必定有动物或者植物的存在,这或许是由于环形山脉形成的“月影”,给了人民无限想象。

但如果非要给冷寂的月宫中“装饰”一颗树,又为何偏偏挑中桂树呢?

“月桂”的植物特性和药用价值把它“送入”月宫

早在嫦娥奔月与吴刚伐桂之前,月亮中有桂树的神话就已经在古代中国流传。成书于汉代的《淮南子》最早记载了桂树在月亮中,写有“月中有桂树”一文。对于月桂神话的产生,学界一直有所争论,不过大致离不开从植物特性、宗教影响、文化溯源等几个方面来讨论。

一部分植物学研究学者认为,月桂神话的诞生应该源自桂树中其中一个品种——月桂本身的植物特性。桂树的品种非常多,常见的金桂、银桂一年开一次花,大约在中秋前后,香气浓郁。而有一种当代已经比较少见的月桂(即真桂),月月开花。这种每月开花的桂树,古人取名“月桂”。因此学者们认为,古人之所以把月和桂联系在一起,主要源自月桂树花开花落的周期,与月亮阴晴圆缺的周期相同,由此联想而起。

这种月月开花的月桂树,主要栽植于南方,尤其以浙江、广东一带为多。《说文解字》中就说道:“桂,江南木。”而从汉魏直至唐代,尤其是南北朝时期,不少诗文中常常出现“月桂”神话,作者也大多是南方人士。自古以来南方多神奇诡谲的浪漫传说,将生活中常见的月桂树“送上”月亮,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有一些研究认为,月桂神话,也与道教的成仙入道大有关联。两汉魏晋以来,政局动荡,百姓疾苦,求仙问道的思想不仅在统治阶级上层流传,也深深影响了民间的风气。也正是在那时,道教在我国诞生。道家观念“长生”、“成仙”都需要求问仙药。仙药是什么?“桂”便是其中之一。

《说文解字》载“桂,江南木,百药之长。”说桂树是百药之长,足以说明桂树在古代的药用价值。《列仙传》里说一位叫“桂父”的仙人之所以成仙,就是因为常常服用“桂叶” 。又说春秋时期军事家范蠡,后也成为神仙,原因是他“好食桂”。

其他古代典籍中关于“食桂成仙”的记载多不胜数。桂是仙药灵丹, 与成仙、仙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月中桂树势必就不能单独存在了。嫦娥求仙药入月、吴刚因为学仙有过被惩罚等等,一系列神仙故事便被联系在一起,一同进入了月亮之中。

根源上或与远古生殖崇拜有关

然而月月开花的也不仅有桂树,有药用价值的也“大有树在”,即便是从这两方面讨论,似乎也依然没有将“为何偏偏是桂”的根源探究清楚。

在这种背景下,另一种从文化根源上进行解释的说法或许更能追本溯源。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中的万物之母,女娲的“娲”字,与“蛙”、“娃”语音、语意上都存在关联。不管是“蛙”还是“娃”,偏旁中都有“圭”字。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它们都是由“圭”字演变而来。而巧合的是,“桂”也同“圭”同源。

圭,是一种重要的古代礼器,上圆下方。古代典籍中有载,桂树得名于“桂”,或是因为桂叶的形状,神似这种“圭”的古代礼器,因此才取名为“桂”。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女娲、青蛙的“蛙”,或者“娃”,以及“桂”,它们从文化上溯源来说,都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正是远古时期的生殖崇拜——生命不息,源源不断。青蛙繁殖能力强,一直是古代先民对蛙崇拜的原因;女娲造人,也是一种生命不断出现的象征。

于是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与它们同源的“桂树”也就具有了生殖、生命不息的文化内涵,这是一种远古对母性生殖的完美崇拜。

自古以来日主阳、月主阴。太阳象征着男性,月亮则象征着女性。在此基础上,月亮与桂树深层的文化渊源,也就得到了解释。而神话中的吴刚伐桂,桂树一分为二,随即又愈合。吴刚不停砍伐,桂树死而复生,这种反反复复的过程,也恰好与月亮缺了又圆形成对应,也寄托了远古先人对生命不息的美好愿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月亮是如何变成地球人神往的“天上仙镜”的?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嫦娥奔月之后发生了什么?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近日,“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将“鹊桥”和“龙江一号”、“龙江二号”送入预定轨道——“嫦娥工程”再取得关键性进展,载人登月时间更近了,千年神话——“嫦娥奔月”将成真!

(东汉嫦娥奔月画像石)

“嫦娥奔月”,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我明天(5月30日)北京晚报专栏“一方钩沉”,写的就是这方面话题《嫦娥为什么奔月》,这里先发一部分到”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上。

传嫦娥与羿是一对夫妻,因服用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之药”而奔月,成为月精,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内。嫦娥是偷吃了丈夫羿不死仙药后奔月的,此即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中所谓:“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嫦娥奔月之后发生了什么?很意外,竟然成了蛤蟆精!

张衡《灵宪》称:“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蟾蠩即蟾蜍,就是俗话说的癞蛤蟆,是很丑陋,令人生厌之物。嫦娥古今都受称赞的美女,“娥”字就是美好,在秦汉时轻盈美好者才称“娥”。退一步说,就算不是美女也不会如癞蛤蟆那样丑。

(人间嫦娥)

当初的姮娥之“姮”字从亘,有哭泣的意思,如此说来,嫦娥就是古人眼里那位在月宫中哭泣的美女。为什么哭泣?或许是因为在月宫里独自一人,为只能孤芳自赏、无法返回地球人间而难过吧。

那么,嫦娥来到月球上后,为什么会变成癞蛤蟆?合理的解释,应是因为偷食仙药,受到天帝的惩罚,并罚她制作不死之药。唐李商隐《寄远》诗称:“姮娥捣药无时已,玉女投壶未肯休。”

(清代北京风俗画“广寒宫”,传嫦娥奔月后便驻在这里)

嫦娥在神话中为什么会化身蟾蜍,成为“月精”,而不是其他动物?比如猫、狗什么的。现代天文学研究发现,或与月球上的阴影像形有关,在古人眼里,阴影像一只蟾蜍,而且还是三足蟾。

嫦娥独自一人奔月,又变成了癞蛤蟆,实在可怜,为人间同情。

(绘画,蟾蜍)

后来在神话传播中,嫦娥的地位渐渐得到了提高,其形象也被有意改变了,原来的“捣药女工”、“捣药蛤蟆”,变成纯粹、清洁的月亮女神“月精”,原来的工作重新想像出的“玉兔”来接任——“白兔捣药”。

目前“嫦娥奔月”工程将月球车命名为“玉兔号”,便因此而来,为新时代的嫦娥奔月添了佳话。

(玉兔号月球车)

“白兔捣药”在汉魏时已形成,晋傅玄《拟天问》即称:“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太平御览·兽部十九》(卷九百七)“兔”条引乐府歌诗也说:“彩取神药山之端,白兔捣成虾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

再后来,又增加了“吴刚伐桂”的故事,这样,本来十分冷清的月宫,因为有嫦娥、三足蟾、玉兔、吴刚、桂树,而变成了美妙的“天上仙境”,嫦娥也因为有了玉兔相伴,不再冷清和孤独,实现了人类对嫦娥的同情。

(吴刚伐桂)

为什么古人要给嫦娥设计出一个“玉兔”?原因难考,或与兔子的柔顺可爱有关,但最大可能是是因兔子“嘴有缺”,晋崔豹《古今注》称:“兔口有缺,尻有九孔”,这与月亮阴晴圆缺很相符。

而兔子“跑得快”,与嫦娥奔月也能匹配,传秦始皇有七匹名马,其中一匹便叫“白兔”。还可能与兔子祥瑞之兽说法有关,《春秋运斗枢》便称,“玉衡星散而为兔”,玉衡是北斗七星中最亮的一颗星。

(绘画,月宫玉兔)

最后要说的是,嫦娥奔月作为神话,本身就是虚构的。但这个故事却给中国古人的“飞天梦”作了最美最浪漫的诠释,“嫦娥奔月”从此成为中国人飞天梦想的代名词。现代航天登月事业命名为“嫦娥工程”不仅十分形象,还替古人圆了飞天梦。

【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30个】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有哪些(关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有哪些) 下一篇: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200字-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