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撷趣:月姥娘
文/张福献 图片/来自网络
中秋夜的晚上,我和爹一起,坐在月光下,听娘讲嫦娥奔月的故事。一轮圆月爬上了天空,悬挂在村口老柳树的梢头,柔情似水地亲吻着院中的一切。树木、石桌、石凳的周围,弥漫起一层朦朦胧胧的月色,月光如牛乳一样,静静地泻在院子里……我依偎在娘的怀里,嘴里啃着一块圆圆的月饼,手里还拿着一个红彤彤的苹果。
“从前,有一个叫后羿的勇士,他从王母娘娘那里,得到了一粒仙丹,据说,吃了后便可以成仙,后羿不肯抛弃妻子嫦娥,独自一人飞上天庭,就把仙丹交给了嫦娥,让她保管。这件事,让后羿的徒弟逢蒙发现了,他趁着师傅不在家,想要抢夺仙丹。嫦娥在情急之下,就吞吃了仙丹,飞上了天空。玉皇大帝让她住在月姥娘(1)上的广寒宫里,嫦娥日日夜夜地思念着后羿,在广寒宫中过着凄苦寂寞的日子,陪伴她的,只有丈夫送她的一只玉兔。
“广寒宫前,有一棵活了几千年的桂树。有一个叫吴刚的人想要获取仙术,玉帝就让他砍伐桂树,只要桂树被伐倒,他就赐给他仙术。吴刚举起斧头,每砍上一斧子,桂树的创口就会自动愈合,吴刚伐了几千年,桂树始终都没有倒下……”
幼年的那个月圆之夜,我知道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关于月亮的故事,想象着自己也能飞上天空,像仙人一样,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暑假开学了,语文老师给我们上了《猴子捞月亮》一课。她告诉我们,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登上了月亮,加加林是乘坐着“东方一号”飞上了月球的,是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也是第一个进入宇宙,看到地球全貌的人。
“那他见到嫦娥了吗?他去没去过广寒宫呀?”我好奇地问老师。
“月球的表面凹凸不平,昼夜温差极大,没有动植物,渺无人烟,一片荒芜,只有环形的山体……月球上既没有仙子嫦娥,也没有传说中的广寒宫。”
“那伐桂的吴刚呢?他获得仙术了吗?”老师的讲解并不能令我满足,我大惑不解了:怎么娘讲的和老师说的完全不相同呢?
回家后,我向爹讲起了课堂上发生的事情。爹慈祥地笑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都不过是些神话传说而已。那些神话故事,都是老祖宗们编出来的,反映的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来如此!娘没有骗我,老师也没有骗我,她们都是正确的。错误的是我——我混淆了知识。
临下课的时候,老师又问我们:“你们的理想是什么?”我告诉老师,长大后,我一定要超过加加林,我不仅要登上月亮,还要飞出太阳系,在宇宙中翱翔。年过半百,头发斑白的语文老师,满脸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她欣慰地笑了。
我一定能行的!我充满了自信,充满了希望。我信心满满地,在无忧无虑中度过了幸福的童年。
注:(1)月姥娘,方言,指月亮。
作者简介:张福献,原名张慧峰,山东省成武伯乐一中教师。华文原创小说签约作家,南方文学编辑,中语参专栏作家,著有中篇小说《吉祥和他的伙伴们》,有诗歌、散文和小说数百万字,散见于各网络平台。
壹点号 张慧峰
中秋|关于月亮
中国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大概始于对“圆”的认识。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圆象征着吉祥、和谐、团圆。古人夜观天象,看阴历十五的月亮,便产生了圆的概念。
对于月亮,我也有特殊的情结。
最早对月亮的遐思始于儿歌,“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心中猜想,月亮一定是个好玩儿的地方。
一天夜晚,月亮被咬去了一块,不一会儿,看不到了,天空一片漆黑。过了好大会儿,月亮才从黑暗中钻出来,明亮地挂在天上。奶奶说,是天狗吃了月亮,因为咽不下,又吐出来了。我心中大惑,天上真有黑狗吗?
再后来,听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偷吃了长生不老药,奔向了月宫,把后羿留在世间。在冰冷的月宫里,陪伴她的只有一只白兔和一棵桂树。每当皓月当空,望着深邃的夜空,看月亮上影影绰绰的阴影,便想,那就是嫦娥吧。
神话故事给了我一个神秘的月亮。
长大后,得益于唐诗宋词和文学作品,对月亮有了个人的感悟。
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自然是从诗词里感受月亮的启蒙教材。
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把对人生,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寄托于皓月。让我感受到月亮也是知道人间疾苦的。
杜甫的“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更是把战乱中漂泊在外的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感情挥洒得淋漓尽致。我感到,故乡的明月其实是一缕乡愁。
在吟诵月亮的众多诗词中,最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作者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情感。读着诗词,感觉自己与诗人一起,在月色朦胧中,漫步于江边。
现代文学作品中,描写月亮的作品不乏其数,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作者在月色下,沉浸在对美的憧憬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无奈之中。此刻,月色是刺破黑暗的锐器和希望。我感觉,月亮是懂得人世间美和丑的。
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给了月亮浓厚的民族特色。古今的文学作品,给了我一个朦胧美好的月亮。
从教科书中得知,月亮是地球的一个卫星,距离地球大约38万千米。月亮的质量是7350亿亿吨,是地球质量的1/81。月亮的半径是1737千米,是地球的0.273倍。月亮的光亮是太阳光的反射。
月亮的遥远,使我感受到宇宙的浩瀚。
人类通过科学计算和激光反射测量,掌握了远在天边的月亮的真实数据。为研究月亮,提供了科学依据。
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给了我一个真实的月亮。
飞上月球,是人类千百年的梦想,20世纪后半期,人类终于实现了这一伟大的梦想。1969年7月21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着3名宇航员,成功登上了月球。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丹在登上月球时,说了一句被奉为经典的话“这只是我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6次登上了月球。
中国的“探月工程”自2004年启动,按照“绕、落、回”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特别是2020年12月,“嫦娥5号”从月球背面取得月壤,返回地球,实现了首次从外天体取样返回。
1731克月壤,对于研究月球的历史演变和地质结构,有着重要作用。相信不久的将来,人类可以利用月球资源,发电、制水,满足人类建立月球研究基地的需要。说不定,月亮上真的要建起一座神话中的“广寒宫”啦。
航天技术的发展,给了我一个无穷想象空间的月亮。
对于任何事物的认知,都会有一个由幼稚到成熟,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而认知的深刻程度,取决于学识的积累和科学的进步。
对于月亮的认知,便是如此。
壹点号 春江月明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大全,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都有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