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母亲》,与母亲8个引人深思的故事,感人至深
作者:莫言
01
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
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
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大爱和亲情。
02
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
小时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
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
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
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
“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宽容和理解。
03
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
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
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
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怜悯和同情。
04
最后悔的一件事。
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
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
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诚实和耻辱。
05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
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
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
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
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坚强和不屈。
06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
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人生和处世。
07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
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
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
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那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
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
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
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学习和生活。
08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
那时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
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志愿和梦想。
古代最了不起的四位妈妈,在这里读懂母爱的温柔敦厚
又到了一年中最温暖的节日——母亲节。母亲,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感情,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母教传统,历朝历代都流传着许多贤母教子的动人故事,载入史籍的数不胜数。
其中最有名的是“四大贤母”:除了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仉氏,还有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宋代军事家、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的母亲姚氏。
她们以高超的识见、卓越的品格和动人心弦的事迹,垂范百世,光照千古。
孟母仉氏是最突出的中华贤母形象……从孩子成长的外部环境到学习的内部规律,她都注意到了,终于使孩子成了大器,她自己成为教育子女的贤母典范,被誉为“母教第一人”,至今仍传为懿范,孟母堪可作为中华母亲节的形象代表,用以彰显母亲的伟大和伟大的母爱,激励一代代母亲,激发作为人子的爱心、孝德。
孟子的父亲早丧,母亲仉氏守节。童年时期的小孟轲,跟随母亲,先是住在一处墓地旁边。孟轲就和邻居的孩子一起学着大人的样子,办理丧事,做跪拜、哭嚎的游戏。孟母看到了,皱起了眉头,心想:这怎么行呢!
于是,她就带着孟轲搬到一处市集旁边。小孩善于模仿大人的行为,由于靠近市集,旁边又有杀猪宰羊的屠户,这样,小孟轲便又和邻居的小孩一道,学起做生意和杀猪宰羊的事。孟母发现后,又犯了合计: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她便再次搬家。新居紧邻文庙。每到初一这天,官员们都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揖让,彬彬有礼。小孟轲看在眼里,一一都记在心里。这次,孟母很满意,点点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呢!”
孟轲放学回家,母亲正在织布,关心地问:“学习怎么样了?”孟轲说:“跟过去一样,没什么好学的。”母亲见他那份无所用心的样子,十分恼火,便用剪刀剪断了织好的布。孟轲大为惊讶,忙着问母亲为什么要断织,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丝缕一样。女人如果荒废了家务劳动,不去生产全家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如果放松了自己的修养和德行,那么,一家人纵使不做强盗、小偷,也就只能从事劳役了!”孟子听了,悚然惊悟,自此,从早到晚,勤奋学习不辍,拜孔子的嫡孙子思的门人为老师,终于成为有大学问的圣贤。
一次,小孟轲碰上了东邻杀猪,他便问母亲:“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逗他说:“为了给你吃肉。”话说过之后,她就后悔了,心想:为了进行胎教,我在怀着这个孩子时,席不正不坐,肉割得不正不吃。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哄他,这不是教他不讲信用吗?当即,拿出钱来,买了东邻的猪肉给儿子吃,用以证明她没有说假话。
三则教子故事,内容并不复杂,里面却饱含着深刻的哲思理蕴。
首先,它阐明了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环境与主体的辩证关系。作为伟大的母亲,孟母不仅富有深厚的责任感、使命感,而且,深谙教子成才的规律和方法。按照一般的认识,往往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自身的管教上,而忽视环境、条件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她却敏锐地发现了客观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一而再、再而三地调整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不仅此也,尤其可贵的是,她并没有满足于获得理想的环境,认为从此万事大吉,而是特别重视主观的努力。在她看来,即使环境再好,如果主观努力跟不上去,仍然是无法成才的。她借助“断机杼”来给儿子以极大的刺激,使他刻苦努力,勤奋向学。
其次,孟母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说明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决不能半途而废。形象生动,比喻恰当,即事喻理,极富说服力与感染力。
第三,以身作则,诚信不欺。从小就教育孩子立诚重信,不搞欺诈、哄骗。
第四,孟母教子,方法得当。言传身教,循循善诱,而不是采取粗鲁、野蛮的方式,痛快一时,乱打一顿。
作为子思学派的传人,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素有“亚圣”之称。在这方面,这位两千多年前的伟大母亲是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不愧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
陶侃生当两晋之交,遭逢乱世,而他却以优异的战功和政绩博得世人称颂。史载,“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路不拾遗”。他具有高尚的品格,《晋书》本传中,说他“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平时凡有馈赠,他必定问明来路,如果是通过自己劳作所得,他收下之后,要加倍地补偿、回赠;如果是贪污官家所得,则立即退还,而且还要给予严厉批评。终日危襟正坐,办事极度认真。
陶侃以身作则,终日勤于吏职,常对人讲:“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他曾在边远的广州任职十年,这里受战乱影响较小,境内较为安定,衙署闲居,他便早早起来,把一百块砖从室内搬到院中,晚上再把这些砖一一搬回屋里。对他的做法,多人不解,他说:“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原来,他怕生活过于安逸,养成怠惰习惯,从而丧失斗志,难以担承重任。人们听了,无不感佩。
陶侃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完全得力于优良的母教。他家境贫寒,父亲早世,母亲湛氏悉心教导他。史书上记载了她教子的三个动人故事:
一是“截发筵宾”,事见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贤媛》。同郡好友范逵等数人,途经陶侃的家乡新淦,正赶上冰雪封道,而且天色将晚,便到陶侃家里来投宿。可是,家中贫困至极,空空如也,着实没有招待客人的条件。正在陶侃为难之际,母亲过来说:“你且出外留客,由我来想办法。家中虽然贫寒,但做人不可失礼。”无钱买米,母亲便趁客人们闲坐交谈之际,毫不犹豫地拿出剪刀将长发剪下,出门卖与邻人,换回了粮米酒菜;没有烧柴,劈了屋角的边柱,聊供薪火;又把垫在床上的草席扯出、切碎,权做客人的马草。整个接待非常周到。范逵等一行感其厚意,至洛阳,相与传为美谈。人们都说:“没有这样的好母亲,不可能教育出陶侃这样的优秀人才!”陶侃为官以后,始终保持着“恭而好礼”、热诚待客的优良作风。
二是用三件土物饯行。陶侃博览群书,精通兵法,后来由太守范逵举荐当了县令。赴任之际,母亲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为娘拿不出什么东西为你饯行,就送你三件土物吧。”到了官府之后,陶侃打开包袱一看,里面包着一块坯土、一只土碗和一方白色土布。他先是一怔,过了一会儿,才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原来一块坯土是教导儿子永记家乡故土;一只土碗,是教导儿子不要贪恋荣华富贵,要保持自家本色;一方白色土布,则是教导儿子为官要尽心恤民,廉洁自奉,清清白白,永不变色。母亲的箴告,深深打动了陶侃的心。后来,陶侃在仕途上果如母亲所望,正直为人,清白做官。
三是退回腌鱼。陶侃在海阳做县吏的时候,恰好监管渔业。生性孝顺的他,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心中总觉歉然不安。有一次,趁下属出差顺路之便,嘱托他带了一坛腌鱼送交母亲。谁知几天过后,母亲却将这一坛鱼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唯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和回信,大为震动,愧疚万分。他决心遵循母亲的教导,清贞自守,廉洁为官。
后人赞曰:“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
欧母郑氏的事迹见于欧阳修写的《泷岗阡表》,里面的大意是:
欧阳修四岁就失去父亲,母亲立誓守节,家境贫苦,在生活上自食其力;边抚养边教育,使他能健康成长。
母亲经常用欧阳修父亲的故事告诫他:“你父亲做官时,夜里披阅公文,一再停笔叹气。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一桩死刑案件,我想为他寻找一线生机,可是没找到。’他进一步解释:‘经过找,没找到,这样,被判死刑的人和我就都没有遗憾了。即使是这么找,有时还会出现错判呢!’你父亲还嘱咐我,要把这番话告诉你。他真是心地仁厚之人。这就是我确信汝父必有好后代的依据。你好好努力吧!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主要在于孝顺;做好事虽然不能及于万物,但只要能够心存仁道就行了。”
欧阳修的母亲为人恭敬,节俭仁慈,而且坚守礼法。从家庭贫穷的时候起,她就以俭约治家,以后家境丰裕了,也总是不让开支超过原先的用度。她说:“我儿子不能苟合于世,不可能大富大贵,这样做,是为了他日后能够度过患难啊!”
后来欧阳修被降职到夷陵县,但母亲依然保持乐观,还对他说:“你家本来就穷苦,我处在这种环境已经习以为常了。你能够安于这种处境,我也就放心了。”
史载,欧阳修的母亲病逝,清江知县李观曾写祭文一篇,全文仅二十字,堪称古代祭文简短之最:“昔孟轲亚圣,母之教也。今有子如轲,虽死何憾。尚飨!”祭文指出,欧阳修一生的成就,得自母教,并把欧阳修比作孟子,而把欧母比作孟母,这真是最高最美的赞誉。
岳母的事迹传播极广,她的声望等同于孟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儿子背部刺上“精忠报国”四字,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尽忠报国。
岳母姚太夫人出身乡野,识字不多,但为人刚直,极有主见。她对岳飞自小就施以严格的家教,教育儿子要刚直不阿,勇于任事,克服各种苦难,做一个忠心报国的男子汉。故乡汤阴沦陷后,岳母跟随儿子,颠沛流离,辗转南北,后病逝于湖北鄂州。高宗赐葬于江州(今九江)株岭山。出于对岳母的敬爱,其墓地,历经八百七十余年,至今保存完好。现为江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岳母祠上方横匾为“一代贤母”,两边对联是:
鞠育劬劳,励子从戎尊懿范;
躬行慈教,尽忠报国仰干城。
祠门两边的楹联:
精忠报国惊寰宇,点点背花,依稀宋史纵横,斑斑犹渍英雄血;
贤母义方树懿模,煌煌彤管,弈叶江州形胜,赫赫长留姓氏香。
在满怀敬意地叙述了古代贤母的感人事迹之后,我们也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现实性的启发。
这段时间《小舍得》的热播使得家长“鸡娃”的话题再次引发大家的关注。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孩子的教育问题愈来愈得到家长的重视。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取得好成绩,有些家长忽视孩子的精神健康,一味地督促孩子学习,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最后反而适得其反。
贤母教子的故事令我们感受到伟大母爱的同时,也在如何教育孩子问题上给我们启发。比如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不能只关注智能发展,应对考试、进级,而应该重视教育子女崇德尚贤,培养他们树立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德性;注重孩子精神世界的富足,而不只是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等等。
但是贤母故事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母教文化则受到诸多争议,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
“母德在教”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叩其源流,可以追溯到太古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
当时,儿女出生后,只知有母,教养责任自然也就落到母亲头上;加之母氏当政,较之其他任务,教育后代必然被列为头等重要地位,而且母亲不会把这一重任委之他人,肯定要亲自承担。
即使后来转入父族当权,出于母爱的天性,母亲作为人生的第一位教师,仍然会把教育子女一事主动担承起来;特别是父亲或做工,或入仕,或从军,或经商,长年在外,家教重担不能不落在守护着子女的母亲肩上。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女性已经走向社会,走出家庭,除了家庭以外,有着强烈的个人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在社会各个岗位为推动社会发展做贡献,兼顾着母亲角色和职业角色,和古代的母亲有很大差异,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教育孩子的责任并不只在于母亲,父亲也应承担起所谓的“母教”的责任。女性也并不仅仅以母亲的角色而存在。
自古以来,“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观念深入人心,女性解放的道路坎坷而艰难。虽然早起的思想启蒙教育开始重视男女平等,强调女性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这些论调的基础还是在于将女性作为男性公民的母亲而存在,希望女性接受教育,掌握一定的知识和素养,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作为母亲的功能。
我们歌颂母亲,但并不意味要把女性绑架在“母亲”这个位置上,用一种高标准的道德去捧杀妈妈们,男性的既有性别优势无疑让人警惕一切对于母亲的赞美。不过也不必走向另一个极端,想做优秀的母亲就意味着放弃自我,甘当家庭主妇,自愿向男权社会低头。
鲁迅先生所说:“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三从四德的妻性早就被扔进历史的垃圾桶,但是谁能彻底否认母性和母爱呢。
当然,我们感恩母亲,也要尊重那些不愿做母亲的选择,我们感恩母亲对我们的爱护和付出,同时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母亲并不只是母亲,她是这个社会独立的个体,她是她自己。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出版社”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妈妈的20个故事
管建祥著《萤火虫教育》352:妈妈的20个故事
今天是母亲节,我想母亲了。母亲一词,在我的家乡苏北称为“吾妈”,“吾妈”就是妈妈的意思。妈妈今年90岁,在我姐姐和妹妹家安度晚年。妈妈的故事很多,现在选20个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妈妈不识字,特重视读书
妈妈兄弟姐妹7人,她是家中的老大,下面有4个妹妹和2个弟弟。她是兄弟姐妹中唯一没有读过书的人。
妈妈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并不会写,她知道自己没有读书的苦。她认为,自己有好多好的机会没有抓住,就是因为她没有读过书。妈妈说,曾经有人找她,希望她到供销社工作。因为她没有读过书,不识字,防止出错,不得不放弃了这样的工作机会。
妈妈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视。在不太重视知识的那个时代,妈妈经常鼓励我们兄弟姐妹6人,要读书,要有出息。他告诉我们,读书会比不读书更有机会的,多学点知识肯定没有坏处。她不仅鼓励自己的孩子读书,而且会动员和劝告其他家长,让孩子读书。
二、有人劝妈妈参加革命的,但是外婆没有同意
在妈妈十三四岁时,的队伍经过她的家乡,有位女干部觉得她很能干,就和她谈,问她愿不愿意参加革命,随部队北上。妈妈说,“得问问妈妈”。后来,这位女干部在我家外婆那待了3天,终于因为没有说服外婆放弃了。据说是因为外公经常参加“支前”活动,了解当兵的辛苦,外婆舍不得自己的女儿吃苦。我对妈妈说,如果你当年参军了,到部队去,就会学习文化,后来的生活就不一样了。妈妈说,当时有一个比她大一点的同村本同姓姐姐参军了,后来她在东北做了大干部。她当时也劝妈妈去参军的,就是妈妈自己下不了决心,因为家里还有弟弟妹妹们需要照顾,家里没有人劳动,挺困难的。
三、妈妈自己是家里蹲大学修地球专业毕业
妈妈因为做缝纫手艺,又在苏北一个乡镇小街做手艺活,接触社会各式人等,见的世面广,对很多问题均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往往是能帮助别人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并起到安慰别人的作用。很多人都认为她说话在理、有见识,相信她的话。根据她的情况,我曾经把人,按照“知”与“识”和“有”与“无”,进行组合,得出四种类型的人:有知有识、有知无识、无知有识、无知无识。我认为,她就是那种“无知有识”类。
有位中学校长,在我家和母亲谈话以后,觉得我母亲“不是一般人”,就问我母亲,“你是什么大学毕业?学的什么专业?”妈妈说,是“家里蹲大学修地球专业毕业”。这位校长很惊讶地说,“你讲的这些道理,有些大学毕业的人都说不出来,认识都没有你讲的这样深刻,判断都没有你准。”
四、妈妈会唠叨,属于不厌其烦的哪一种
唠叨是天下母亲的共性,我的母亲也不例外。我的两个弟弟在外地工作,每次回来,我母亲均会和他们唠叨一句话,“妈妈不逼你们有多大出息,只是希望你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要‘往人后面站’,要记住妈妈的话,妈妈就这一个要求,没有其它要求”。一直等到我两个弟弟表态后,才满意地去做别的事。
五、妈妈不重男轻女,认为手心手背都是肉
我们兄弟姐妹6人,妈妈最喜欢哪一位?估计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有时,我看到有些重男轻女的家庭,我就觉得不可思议,也会为我母亲的智慧点赞。苏北农村,过去因为穷,没有更多的钱让孩子读书,常常是“男孩读书,女孩不读书”;“有好东西让最喜欢的孩子用,孩子之间分出彼此”;“顶替让男孩顶替,女孩没有机会”。有个教师因为儿子水平低,把女儿顶替做了老师,经过协商:每年顶替的女儿补贴儿子一些,以求得平衡。而在我们家没有这种现象。正因为如此,我们家的兄弟姐妹的关系处的没有不正常现象。
六、凡是我们喜欢吃的,妈妈均称不喜欢吃或不能吃
在吃零食和吃饭方面,记得妈妈经常跟我们说的一句话,“这个我不喜欢吃,那个我‘翻胃’不能吃”。后来,才知道,不是妈妈对这些好东西“忌口”,而是她省给我们吃的。
七、不记得小时候妈妈是否给我们盛过饭
工作以后,我们回家,妈妈经常给我们盛饭。但是小时候,她告诫我们,自己事自己做,自己饭自己盛,吃多少盛多少,不要浪费粮食。她绝不允许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时刻告诫我们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八、妈妈背我和大弟弟最多
我和大弟弟小时候体弱,经常去医院就医。因为父亲工作单位离家远(当时交通不发达,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妈妈总是背着我们去医院。记得当时,我家离开医院有一段距离,而且有一段路是很空旷的,路又不好走,夜间河里经常有鱼跳跃,很是怕人。但是,妈妈鼓励我,别怕没有鬼。有时,我们被惊吓,还会把我们背出去“招魂”,嘴里喊“乖乖回来呀,妈妈在这里,不要怕。”当时的场景和至今我都记得。
九、家里碗摔碎了不责骂我们
那时候,社会普遍很穷,吃饭的碗是家里重要的物品。有时,孩子不小心把碗摔碎了,会被大人责骂。每当遇到这些家长时,我母亲均会开导他们:“碗已经被打碎了,打骂孩子有什么用?能把碗打好和骂好?再说,孩子也不是想把它摔坏,以后注意就行了。孩子把碗摔坏了,心里已经很难过了,已经在责怪自己了,你再火上浇油,孩子岂不更难过?”
十、无论什么事情在妈妈眼里均“不算个事儿”
常见到有些人,哭着和我妈妈说,“天塌下来了,我家出大事了。”妈妈就会和这些人讲:“不急,慢慢说说,说给我听听,出了什么事?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想不通的?”妈妈会静静地听这些人诉说,不时地插话,增加一些分析和评价,并设身处地为这些人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和意见。经过倾诉、分析、沟通和合理的建议以后,当事人往往不再那么激动、冲动和蠢蠢欲动(可能引发冲突)。然后会理智地看待天灾人祸、生活大事、现实困难和艰难处境。无论是自己和他人有什么处境,她都会乐观对待、泰然处之、正确分析和客观对待。
十一、妈妈热心帮助别人
妈妈是乐于助人的人,别人借的钱她也不记账,但是她记忆好。有时,别人借钱不还,甚至把借钱的事情忘了,她还会继续借钱给人家。用她的话来说,谁还没有个困难的时候,谁还没有个救急的需要。经常帮助别人,以后跟别人借钱或者求助于别人就不难。当然,我们家有困难时候,妈妈也会向别人去借,以解燃眉之急。
十二、妈妈是一个“直嗓子”
妈妈说话不喜欢拐弯,直来直去。有一次农忙,家里收割麦子后,在场上用脱粒机分麦秆和麦粒。天要下雨,抢场忙,看到有个青年人在场麦堆上睡觉,他喊他“某某,帮帮忙,运麦子。”某某没有理会妈妈的求助,妈妈随即就发作了对方。“年轻人把力气当好的,你欲不着别人了?你们家没找我做衣服?你妈在我那做衣服我收过钱的?幸亏我们还有点亲戚关系,眼睛有点瞎。”对方被发作得脸色难看,从此无颜再找妈妈办事了。
十三、妈妈不奉承有线人,不看不起没钱人
妈妈因为做生意的原因,特注意善待顾客。不管是有钱人和没有钱的,到我妈那做衣服,她先做衣服后谈钱。有时候别人没有钱,付不起工钱,她就不要了。有时候,人家会带一些青菜、萝卜、番茄、小瓜和茄子等东西给我们,抵加工费。妈妈从来不和别人计较多少。见到有钱人和没有钱的人,妈妈一样热情。妈妈常说的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能保证自己英雄一辈子?”
十四、妈妈总认为学习好
不管是自家的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妈妈总是鼓励人家学习,也总是告诉人家学习重要,他又很强的“读书改变命运”的思想。但是她从来没有将读书庸俗化。有一次,一个人看我们在读书,就随口表扬我们,说“读书好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人家走后,妈妈说,不要听他瞎说,“见过多少有学问的人发财的?又见过多少有学问的人老婆漂亮的?”“读书就是读书,能识文断字,遇到事情能说会写,不下于别人。否则,不识字,水平低,人家会做你不会,低人一等,叫人瞧不起。”她又举了个例子,“乡里某某书记,在全乡的三级(乡村组)干部大会上,讲话时结结巴巴,有很多字认不识,把“烹调”读成了“亨调”,开会的人到处讲,好几拨人告诉我了。其实妈妈也不认识这个字,觉得读错字被别人传,总不是好事。听说某某人家的孩子不上学挣钱了,妈妈总是说,“有眼光的人不多。”
妈妈只是认为学习重要,应该学习和关心学习。至于学什么、怎么学和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绩,她并不介意。因为她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能学习和不能学习,还要看孩子自己。而且她也不懂学习。她常说,“学习你们学,有困难‘要饭我要’。”
十五、妈妈瞧不起好吃懒做的人
妈妈常说,“力气不要当好的,勤劳的人有饭吃,饿不死。”遇到那些因天灾人祸至贫的人,妈妈会同情并施以援手。有一次,在冬天,有困难户到乡里要困难补助,衣着单薄,冻得浑身发抖。路过我家门口时,妈妈觉得人家可怜,特地把我爸爸的一件半新的衣服送给人家御寒。我奶奶多次抱怨妈妈自作主张,没有征求她的意见(我爸爸不在家)。
反之,遇到懒惰的人,妈妈会在内心嗤之以鼻,并自言自语:“受罪活该,不劳动天上掉下来吃的?”遇到这些人讲话,她也懒得交流。
十六、妈妈不知道什么叫“肯德基”
我大弟弟和大弟媳去国外工作和学习期间,我的侄儿还小(10岁多一点)没有人照顾,妈妈去和我的侄儿生活了一段时间。由于妈妈厨艺不行,烧饭以煮熟为原则,饭菜不可口。有一天,我的侄儿和奶奶请求,“奶奶,我们今天去吃肯德基吧?!”妈妈说,“可以呀。”然后,他们去了肯德基。事后,妈妈跟我讲,“什么‘肯德鸡’呀,就是鸡肉和山芋条油炸一下,我还以为是什么鸡的。一顿饭花了100多元,没有吃到什么,太贵了。一只鸡子才10元不到。”
十七、妈妈充满母爱
妈妈有三个儿子,二儿媳的妈妈去世早。妈妈经常在我面前惦记二儿媳。我觉得,妈妈舍不得她的二儿媳。她多次和我谈到二儿媳不容易,“没有妈妈照顾,辛苦。通过努力考上名牌大学(985),不容易。”谈到这些,她总会眼圈红红的。二儿媳生孩子时,妈妈去服侍了一段时间,这件事成为她一生中很自豪的事情之一。她说,当时医院和住的地方有一段距离,而且要翻过一个土丘,有时累的实在走不动了,就停下来休息一下。但是,一想起来二儿媳该吃饭了,就又打足精神往前走。她说,二儿媳生孩子时没有母亲在场,心里肯定苦。她觉得自己做好这件事,是为二儿媳尽到了一份母爱。
十八、妈妈要求我们堂堂正正做人
妈妈严禁我们拿人家东西。在我们家,兄弟姐妹中,除了我外,没有人被妈妈责罚过。可能是,因为我有被责罚的经历,其他人被“杀鸡儆猴”了。
有两件事我至今难忘。一是小时候,有走街串巷换麦芽糖的货担。用骨头、布条、牙膏皮、废铜烂铁等东西,可以换麦芽糖吃。我跟货郎讲,”我妈是裁缝,你先敲块糖给我,我回去抓点布条给你。卖糖的信了。我把糖拿回来以后,坐在家里门槛上吃,不想再抓布条给人家。妈妈见了,问我,“没有见你抓布条出去,哪来的糖?”我说,“我骗了他一下,就给我了。”妈妈非常生气,要求我向人家去承认错误,“说自己是个骗子。”我觉得那一次,自己被妈妈弄得很丢人。
再有一次,我偷了大弟弟的4元钱,和别人骑车去县城买了一把发令枪(实际用3元8角1分),把枪别在自己的腰上耍酷,后来不知道是谁告诉了父亲。我被父亲用割草的篮子狠狠地砸了几下,又被母亲教训了一下。记得当时,我的弟弟妹妹们被爸爸妈妈教训我的阵势吓哭了。
妈妈说,别人的东西再好,与你无关,不是自己的不准要,不要“爱小”,“爱小”的人矮人一截、低人一等,在人面前站不起来,腰眼不硬。要堂堂正正做人。
十九、母亲希望我们多生几个孩子
计划生育政策放宽以后,母亲见到我们,经常跟我们谈孩子的金贵。说“某某又生了个孩子,孩子越多越好,千钱买不到。”她不跟我们直接讲,更不直接要我们多生孩子,而是绕弯子,跟我们大谈特谈别人生二胎和三胎的信息。同时,又自找台阶下说,“生孩子是你们自己的事,我不操心,我操哪门子的心事呀。”看得出来,这方面她还是很有想法的。只是不想明说、不多事而已。
二十、妈妈为帮别人办事为荣
对别人的事情,妈妈会投入很多心思和精力。凡是别人遇到的事情,特别是有关孩子读书和看病的事项,她都会主动说,“你们需要的话,找我的闺女和女婿、儿子和儿媳。”妈妈以自己的子女能帮助别人办事而高兴。她让办的事情,均以不违反原则为首要条件。如果遇到一些与做生意、挣钱和跑业务,或者自己犯事求人的事项,她一律婉言拒绝,并告知无能为力。她常跟我们强调,不要办国家不允许办的事情,更不能收别人的礼品。你收了别人的东西,就有短处被别人抓住,就会被别人利用,遇事就会无法判断,就会失去做人的资格,甚至会被别人像狗一样吆喝和驱使。一人犯错全家受累并抬不起头来。
【关于母亲的故事有哪些-关于母亲的故事有哪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