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是永恒的主题,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赞颂母爱的优秀诗歌,请跟随中国好诗词一起领略哪浓浓的母爱!
诗经·邶风·凯风
先秦-佚名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注:《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凯风》,《诗经·邶风》的一篇。先秦时代邶地汉族民歌。全诗四章,每章四句。七子对母亲抚育劳苦的咏叹。
豫章行
唐-李白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注:《豫章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回到豫章(今江西南昌)亲眼目睹了新征士兵出征前妻儿老小呼天抢地的悲怆场面后,借乐府旧题写下的诗篇。此诗一方面对出征的战士以及百姓的苦难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鼓励征人顾全大局,支持平叛战争,英勇作战。这种矛盾心情构成了全诗凄惨与慷慨,沉痛与激昂交织在一起的格调。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千古流传不衰。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送母回乡
唐-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慈乌夜啼
唐-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 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 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 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 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 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 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 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 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 鸟中之曾参。
注:白诗借物言志,以鸟喻人借慈乌鸟表达自己的愧恨和哀伤。又运用典故借吴起、曾参事,从反、正两个方面点明诗歌的情感。孟诗运用细节描写,用“临行密密逢”的动作描写与“意恐迟迟归”的心理描写,描摹出母亲的慈爱,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用比喻直抒胸臆,表达游子回报母爱的决心。
谁氏子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遣兴
唐-杜甫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西上辞母坟
唐-陈去疾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注:唐陈去疾[唐](约公元八三五年前后在世)字文医,侯官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末前后在世。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举进士及第。历官邕管副使。去疾所作诗,今存十三首。(见《全唐诗》)
将归旧山留别孟郊
唐-鲍溶
择木无利刃,羡鱼无巧纶。
如何不量力,自取中路贫。
前者不厌耕,一日不离亲。
今来千里外,我心不在身。
悠悠慈母心,惟愿才如人。
蚕桑能几许,衣服常著新。
一饭吐尺丝,谁见此殷勤。
别君归耕去,持火烧车轮。
注:鲍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
赞美母亲象春蚕吐丝那样,为子女殷勤操劳。做儿女的应该侍奉膝下,不应和母亲远远的离开。
乌夜号
唐-李群玉
层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
有鸟在其间,达晓自悲吟。
是时月黑天,四野烟雨深。
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
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
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
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
注:李群玉,唐代澧州人,极有诗才,“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上而止”,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思母
唐-舆恭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注:舆恭的这首思念亡母的诗,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诗人回忆:去年五月黄梅时节,家中粮断,白发老娘倚门翘首,盼儿归来,望眼欲穿!自己是出家人,身无长物,只好典当袈裟,籴米回家,奉养老母。当时的境况虽然清苦,但毕竟老母健在,孝心有托。可现在,母亲已经去世,柴扉冷落,已无亲人倚门。霜打芦花,泪湿衣衫,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悲恸。
读这首诗,令人悲从中来,情不自禁地怦然心动。诗中写梅雨季节,白头倚门,典当袈裟,负米归来等景象,朴素真实,直抒胸臆。句句在叙事,句句含深情;句句在写景,句句蕴至诚。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是开启心灵的奥秘,这是感人肺腑的奥秘。这是作诗的真谛,这是做人的真谛。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忘我的感情。“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清人倪瑞璿《忆母》中的这两句诗,总算懂得了母亲的心肠,这是对母亲有孝心的理解。所以,做儿女的,领略多少,感受多深,思念多强烈,报答多殷切,正是人品的折射。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比喻真切,语出肺腑,所以能真挚感人,流传千古。
舆恭的《思母》所以格外动人,更因为诗是出家人写的,是一位出家人不解的尘缘和难舍的亲情。其实,母爱的崇尚和感戴,与出家宗旨并不相悖。《楞严经》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这就是说,十方诸佛,怜悯忆念一切众生,好像母亲忆念亲生儿子一样。在佛经中,母亲的爱怜和佛祖的慈悲是同位的。僧人舆恭的感情所以美好,正因为在他的诗中,充满了世俗的人情。
十五
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注:这是一首描写母爱的古诗,大意是母亲在月圆之夜听到杜鹃的声音,就想起离乡在外的儿子,虽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深深牵挂。
邗沟应该是地名,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注:别老母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做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天赋极高,十六岁时应府试,三千人中名列第一,中秀才,但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和母亲一起过着孤苦的生活。加之考举人不中,仕途无望,所以在二十三岁时,不得不外出游幕谋生,《别老母》诗,就是在这种境遇下写的。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 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 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 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 不敢叹风尘。
注:《岁暮到家》一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神情话语,如见如闻,游子归家,为母的定然高兴,“爱子心无尽”,数句虽然直白,却意蕴深重。“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体现母亲对自己的十分关切、爱护。“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二句,把母亲对爱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得多么真实、生动,情深意重,让所有游子读后热泪盈眶。最后二句“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是写作者自己心态的。“低回”,迂回曲折的意思。这里写出了自己出外谋生,没有成就,惭愧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不敢直率诉说在外风尘之苦,而是婉转回答母亲的问话,以免老人家听了难受。
全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
忆母
清-倪瑞璿
河广难航莫我过, 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时滴思亲泪, 只恐思儿泪更多!
注:倪瑞璿(1702——1731),浙江宿迁人,女诗人。
母亲节快到了!一起感受那些藏在古诗词里的点滴母爱
母亲是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载着沉甸甸的爱与教诲;母亲是一支悠扬的歌,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生活的欢乐与悲伤;母亲是一幅宏伟的画,每一笔都勾勒出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母亲节将至,邀您品读诗词,看诗人是如何表达母爱的,一起感受那些藏在古诗词里的点滴母爱。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小雅·蓼莪》
看那莪蒿长得高,却非莪蒿是散蒿。可怜我的父母,抚养我长大太辛劳!
看那莪蒿相依偎,却非莪蒿只是蔚。可怜我的父母,抚养我长大太劳累!
可怜的父母养大自己是多么的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之恩,为孩子的无私付出,是永远值得铭记和感恩的。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道尽了父母的辛苦和劳累,也成为了歌颂父母的千古绝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儿子即将远行,做母亲千叮咛万嘱咐,依依不舍,言有尽而意无穷。临行前,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深怕儿子“迟迟”归来而衣服破损!充溢着母爱的深情。
尤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形象的比喻,寄托着游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歌颂母爱,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游子》
萱草长在母亲堂前的石阶上,在外漂泊的游子行走天涯。
慈祥的母亲倚靠在堂门观望,她想念游子看不到萱草花。
萱草是中国的母亲花,古时候游子要远行时,会在北堂种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记烦忧。
萱草茂盛,老母亲依靠在门前,盼望着远方的孩子归来,却始终没有结果。母亲对儿子含蓄的深情的牵挂,令人为之动容。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诗经》
和煦的风从南方吹来,吹在酸枣树新发的嫩芽上。枣树的嫩芽茁壮成长,枝干渐壮,母亲抚养儿女辛苦繁忙。
把母亲的抚育比作温暖的南风,把自己弟兄们小时候比作酸枣树的嫩芽。正是在南风的吹拂和抚育下,小树才得以生长,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孺慕之情。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岁末到家》
久别不归的游子终于赶在除夕年前回到了家,老母亲惊喜万分。母亲的爱子之心是无穷无尽的,她为我缝制棉衣的针脚密密麻麻地,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
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呼叫着我细细询问我旅途的艰难。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又怎么忍心向您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呢。骨肉亲情,情深似海,读之让人潸然泪下。
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远游时,母亲总是万分牵挂,深怕子女在外吃不饱穿不暖。千叮咛万嘱咐。子女回到家,又是一番怜爱,仔细询问在外的点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将母》
母亲月圆之夜突然听到杜鹃的声音,想起离家在外的儿子。虽然天南地北相隔万里,但心中依旧是深深的牵挂。
诗人的母亲独留家中,十五月亮伴随着杜鹃的声音,空旷而寂寥,刻画出母亲和儿子深深牵挂对方的动人情景。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
世道不太平,可怜骥子还是个小孩子,家中贫困,全部仰仗你母亲来照应。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祝父母诗》
竭尽心力只是为了孩子过得好,最应该珍惜的就是父母的爱子之心啊!
悠悠慈母心,惟愿才如人。——《将归旧山留别孟郊》
那一片悠悠慈母之心,只希望她一切如我所愿健康无恙。
世界再大,大不过母爱!母亲节十首不朽美诗,诉不尽母亲待我情
今天是母亲节
时光无声地走过,
却留下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
母亲十月怀胎、多年养育,
母亲嘘寒问暖、深切叮咛,
母亲做的每一件衣、每一顿饭,
母亲无处不在,时刻不停的牵挂……
这世间任何事情都可能会改变,
但唯独母亲的爱是永恒不变的。
一
母爱如春风,吹暖心窝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张爱玲说:“妈妈们都有个通病,
只要你说了哪样菜好吃,
她们就频繁地煮那道菜,
直到你厌烦地埋怨了为止。
其实她这辈子,就是在拼命把你觉得好的,
给你,都给你,爱得不知所措了而已。”
母亲将最好的都留给了我们,
从孩童、少年,直至而立,
在她的眼中,我们始终是个孩子,
即使一直奔波在外,
但母亲牵挂的心不变,
临行密密缝,
将爱和关怀缝进衣服里。
她像一颗大树,
一生都在保护着我们。
二
母爱如星光,守护一生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史铁生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
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黄景仁屡试不中,不得不背井离乡,
其中的深情,至今读来依然动人。
你走过多少路,
母亲就陪着你走过多少路,
原来母亲才是和一起你静守平淡的人,
原来陪伴才是幸福最美的样子。
三
母爱如大树,遮风挡雨
《岁末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席慕蓉说:“当我是少女时,
我怕黑,怕陌生人,怕一切可怕的事物,
但当我今天成为母亲时,
为了我的孩子,
我变成为一只准备对抗一切危险的母狼。”
游子归家,为母的定然高兴,
想想,我们每次回家,
母亲也是这样,极尽所能,
给我们最好的。
我们总是选择性遗忘,
那个看似无所不能的母亲,
很多年前,她也是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姑娘,
她也怕黑,怕虫子,需要人保护,
是心底的爱和岁月让她慢慢变得坚强、勇敢。
四
母爱如灯塔,指引前行
《步虚》
【唐】司空图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
云韶韵俗停瑶瑟,鸾鹤飞低拂宝炉。
亦舒说:“怪不得人人渴望被爱,
那种感觉的确幸福,心中充实得鼓鼓,
像极小的时候,自幼稚园课室放学出来,
知道妈妈一定在门外等,门一打开,
便飞奔出来:“妈妈!”
扑到母亲怀中,那便是被爱的感觉。
一生中可遇不可求,
但是,终于得到,泪盈于睫。”
母亲教孩子走路,
教孩子学习礼仪。
妈妈永远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母亲的爱,永垂不巧,
在爱她的每一个孩子心里,
是温暖的手,是简单的言语,
也是记忆中无比宽阔的怀抱。
五
母爱如雨露,滋润心灵
《诗经·凯风》
【先秦】佚名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痊?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
“据说神无法无处不在 ,
所以创造了妈妈 。
就算已经成为孩子的父母,
妈妈依然是守护神,
妈妈这个词,只是叫一叫,
也触动心弦。”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
母亲为孩子付出了太多,
青春、事业、容颜。
母亲的爱与生俱来,
不犹豫,不害怕,不计较;
双手奉上她所有的深情。
六
母爱如大地,默默奉献
《墨萱图·其一》
【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三毛说:“母亲的腿上,
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链子,
那一条链子的长度,
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
大门虽然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
却使她甘心情愿地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
一个人长大后,总有些味道,
会永远地停留在回忆里。
无论去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美食,
最怀念的,还是妈妈做的家常菜,
这种味道随生而生,永不磨灭。
七
母爱如音乐,念念难忘
《西上辞母坟》
【唐】陈去疾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马克·李维说:“我从未停止思念妈妈,
她存在于我生命里的每一刻。
看到一部电影,会想到她可能会喜欢,
听到一首歌曲,会想到她会哼唱。
而风和日丽的日子里,
闻到一个女人路过时,
空气里飘来的香味,也会让我想到她,
我甚至偶尔还会低声跟她说话。”
莫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
才想起孝顺。
一部电影,一首歌曲,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
或是一种擦肩而过的香气,
都会在脑海中浮现出妈妈的样子。
八
世界再大,也大不过母爱
《十五》
【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张爱玲说:“妈妈们都有个通病,
只要你说了哪样菜好吃,
她们就频繁地煮那道菜,
直到你厌烦地埋怨了为止。
其实她这辈子,就是在拼命把你觉得好的,
给你,都给你,爱得不知所措了而已。”
母亲将最好的都留给了我们,
从孩童、少年,直至而立,
在她的眼中,我们始终是个孩子,
她像一颗大树,一生都在保护着我们。
九
有母亲,是幸福的
《思母》
【宋】舆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老舍说:“人,即使活到七八十岁,
有母亲在,多少还可以有点孩子气。
失去了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里,
虽然还有色有香,但却失去了根。
有母亲,是幸福的。”
母亲在,人生尚有来处。
只要有母亲在,就可以有点孩子气,
只要有母亲在,
就有最后的包容和依靠。
十
妈妈,我爱您
《游子》
【唐】孟郊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
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
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
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长大后,成家后,
与妈妈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
这时候会发现:
人生真的不太长,
有些陪伴不能等,
别爱得太晚。
不要等到母亲节才想起妈妈,
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她护佑我们长大,
曾经她是超人,无所不能,
后来她渐渐老去,但牵挂之心不变。
小时候,母亲守护我们,
现在,换我们来守护母亲。
一束鲜花,一个蛋糕,
亲手烹制一桌美食,
一家人欢聚一堂,与母亲谈谈心,
或一个暖心的电话,无声地陪伴……
又到一年母亲节,
祝愿天下所有的妈妈:
节日快乐!
编辑:朱颖婕责任编辑:张鹏
来源:综合自古典书城、网络等
【关于母爱的古诗四句,关于母爱的古诗四句三年级】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