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正能量丨贾小燕:一位“爱心妈妈”的故事
来源:【天府融媒】
“我们都有自己的家庭,没有时间管这些事情。今天是我最后一次来协商这个事。”
“没赔偿金的时候孩子没有人管,有赔偿金大家都跳出来,作为社区,你们要监管好,出了问题,我们是要来过问的!”
“社区真的不错了,只要政府愿意出面帮我们监管,我们是愿意的。”
记者见到贾小燕的时候,她正在玉泉街道河石坝社区的三说会堂会议室内,调解一起申请社区为指定监护人的纠纷。
调解室内,大家七嘴八舌,场面一时变得混乱。
“大家安静一下,赔偿金只会存到孩子的卡上。今天这个事情社区就是尽力要给大家办成的,不然大家一直来来回回地跑。”贾小燕掷地有声的话语让喧闹的调解室一时间安静了下来。
个头不高,衬衣加黑色外套,整个人精神干练,一上班就用严谨的思维投入基层工作。这是西区玉泉街道河石坝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贾小燕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忙完手上工作,面对记者的到来,贾小燕打开了话匣子。“前面协商了很多次,因为涉及赔偿金,大家意见不统一,小孩子的监护权一直没有确定下来。”贾小燕介绍道,辖区内一名10岁的孩子小强(化名),父亲前不久工亡,单位补偿了一笔赔偿金,但母亲患有精神病,经前期初步协商,由居民委员会作为监护人代管这笔赔偿金的银行卡,直至小强大学毕业,今天的调解会就是来敲定这件事的。
有时候助人为乐并不完全是一件安全的事情,可能也会带来一些风险。毕竟社区代管的只是一张银行卡,密码由孩子的母亲保管,监护权给了社区,那谁来保管这张卡?期间出现了问题,谁来承担?
所以,没有人敢轻易保管这张卡。
“我来吧……我来保管,有问题,我来承担。”在大家还在思考沉默时,贾小燕的这句话有些低沉,但也打破了会议的安静。“风险肯定有,那也只有硬着头皮上,什么都怕,这个事情又没法解决了。”风险和孩子的健康成长比起来,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承担风险。
从2014年结对帮扶的第一个孩子算起,这是贾小燕结对帮扶的第四个小孩。“贾妈妈”的这个称呼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10年前,贾小燕结对帮扶了两兄弟,也是她口中的第一批“儿子”,宁宁(化名)和辉辉(化名)是两兄弟,是辖区内的留守儿童。2014年贾小燕在入户时,结识了这两个孩子,从此开启了她代管妈妈之路。
“第一次见他俩,是在一间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兄弟俩煮了大白菜,碗里盛着白米饭。”贾小燕回忆道,弟弟10岁,哥哥12岁,站在角落里不说话,一直搓着小手,简陋的屋子里就只有两张床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具。眼前的景象让贾小燕心痛不已,如今再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她依然眼里泛着心疼的泪光。
之后,每到周末,贾小燕就把宁宁和辉辉接到自己家,给孩子洗澡、剪指甲、做好吃的饭菜,和自己的儿子一起玩耍,成为了两个孩子的“爱心妈妈”。
贾小燕深知帮助不应只是物质上的支持,更要注重精神上的鼓励和陪伴。平时她经常与他们沟通,在思想上开导他们,鼓励他们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日常点滴沟通构筑了她和孩子们深厚的情谊,使得孩子把她当作他们的家人,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资助者”。
办理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廉租住房补贴、自掏腰包给孩子们添置衣物,“贾妈妈”事无巨细。
“最担心的是他们流落社会,染上恶习。”贾小燕说,还好在相关部门的支持、政策的帮扶下,转眼就10年了,宁宁和辉辉现在都已经长大成人。
通话记录如时间印记,见证成长与情感纽带的永恒。
“前两天宁宁回来看我,还给我带了礼物呢!”贾小燕一脸自豪地说,现在宁宁和辉辉都长大成人了,在其他城市工作,除了日常电话联系,孩子们也会抽空回来看她。看到兄弟俩用自己的双手自给自足、生活幸福,“贾妈妈”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在贾小燕的心中,能够成为一名“爱心妈妈”,参与到这份充满爱与责任的事业中,是她人生中一段无比珍贵的经历。她一直热心助人为乐,用无私母爱、善行义举给命运多舛的孩子们以温暖、光明和希望,持续用“妈妈”牌爱心温暖困境儿童、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也是2014年,贾小燕还帮扶了一名非婚生子之女玲玲(化名),玲玲才13岁,身边的家人都相继去世,只剩下玲玲孤身一人。贾小燕得知情况后,带领全体社区干部处理玲玲家后事,力所能及地照顾玲玲的生活起居,联系好就读学校,多方奔走,整合资源,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为她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如今,玲玲也已在读大学。
作为一名社区干部,贾小燕的爱心之路远不止于此。
2022年,辖区内一位患有重症肌无力的妇女李姐(化名),生活不能自理,当贾小燕得知李姐的病情后,内心被深深触动,决定要为这个困难妇女带去一些温暖和希望。
两年来,送饭、喂饭、查看身体状况、购买生活物品和药物,贾小燕都带头服务。她用善良与责任铸就爱心之路,用自身行动诠释什么是真正的奉献和担当,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让爱心之路越走越宽。
“这个干部是个好干部!”既是一位老党员真诚的夸奖,也是贾小燕坚持下来的理由,“做老百姓认可的事”,她说,是她工作的职责所在,也是她的座右铭。
“这次调解还只是开端,我深知关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后我们也会抽空多陪陪这个孩子,在学习上提供更多的帮助,让他离梦想越来越近。愿我们的微薄之力,能为他的成长之路增添一份力量。”说罢,贾小燕又开始收集整理小强的资料,投入到帮助小强申请事实无人抚养补助的工作中去了。
这就是“贾妈妈”,用真爱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幸福而忙碌地穿梭在爱心帮扶的路上,用实际行动履行“爱心妈妈”的职责,为困境妇女儿童撑起了一片晴天。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一)岁月里的坚韧 妈妈的故事
我坐在书桌前,打算开启一段关于李楠阿姨的漫长回忆之旅。在获得李阿姨的准许后,我好似得到了一把宝贵的钥匙,这钥匙将开启李阿姨那满是故事的人生大门。
李楠于1976年出生,那是个绚烂且充满变革的年代。她降临世间时,新中国已经走过了一段不短的历程,一切都朝着希望发展。她的家庭并不富裕,却是个充满爱与温馨的家。
我想以第一人称来写,去体会不一样的人生。我现在就是李楠,从出生开始写起吧。由于时代不同,我对70、80、90年代描写如有不当之处,友友们帮忙审查,我会学习修改,谢谢!
《岁月里的坚韧:妈妈的故事》
我叫李楠,每当回想起妈妈的经历,我的心中便满是复杂的情感,那是敬佩与心疼相互交织的情愫。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小城市里极为普通的工人。然而,妈妈的身世在那个特殊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磨难。妈妈出生于地主家庭,就因为这个出身,她的人生轨迹被硬生生地改变了。
那时,妈妈2岁时就跟着父母离开农村来到天水市生活,妈妈仅仅读了一年初中,就不得不中断学业。随后,命运的暴风雨就朝着我们这个家族迅猛扑来。我的姥姥姥爷虽然很早就离开农村,但还是因为地主身份,被戴高帽游街示众。那是多么耻辱和痛苦的场景啊,他们被当作阶级敌人,遭受着人们异样的目光和无情的批判。接着,他们被勒令在24小时内滚出天水城,只能灰溜溜地返回农村老家接受劳动改造。
当时的妈妈才16岁啊,就像一朵含苞待放却遭受寒霜的花朵。但更沉重的担子还在后面,妈妈还有两个弟弟,大弟弟13岁,小弟弟9岁。在那样的困境下,妈妈面临着一个极为艰难的抉择。为了弟弟们的未来,她选择了与自己的父母划清界限。这个决定,看似无情,背后却是无尽的无奈和伟大的牺牲啊。
妈妈就这样独自一人走进了街道安排的窑厂。窑厂的环境糟糕透顶,灰尘在空气中弥漫,火辣辣的阳光照射在窑厂的每个角落。妈妈瘦小的身影在一堆堆砖头间穿梭忙碌。那些砖头又沉又重,对于一个16岁的女孩来说,每背一块砖都是对体力和意志力的巨大考验。可是妈妈咬着牙坚持着,因为她知道,她的两个弟弟还等着她挣钱养活,还等着她供他们上学。
每次发了工钱,妈妈总是只留下一点点勉强维持自己生活的费用,其余的都小心翼翼地存起来给弟弟们交学费、买书本。她自己吃的是最简单的饭菜,穿的是破旧且打着补丁的衣服。窑厂的工作把妈妈的双手磨得满是老茧,她的脊背也因为长时间负重而开始弯曲。但在妈妈的眼神里,始终有一种坚定的光芒,那是对弟弟们深深的爱和对生活不服输的决心。
一凡的妈妈的故事
一帆妈妈,一个出生于1993年的年轻母亲,她的生活轨迹,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平凡。她没有享受到父母的庇护,早早地就学会了独立。嫁给了一个同样命运多舛的男人,她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相反,她成为了家庭的顶梁柱,用她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
从广州的繁华回到老家的贫瘠,一帆妈妈没有退缩。她住在漏雨的土坯房里,心里却装着对未来的希望。她的丈夫,曾是滴滴司机,但随着家庭的搬迁,他选择了放弃工作,而一帆妈妈却选择了坚持。她拍视频,记录生活,用这份坚持和努力,一点一点地改善着家庭的生活条件。
她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辛酸的回忆,更是一段励志的传奇。她没有坐月子,却依然坚强地照顾着四个孩子,她的生活,是对“为母则刚”最好的诠释。她的视频,吸引了无数粉丝,她的生活,也在逐渐好转。她建起了两层小楼,虽然还未装修,但对她来说,那是一座充满希望的灯塔。
一帆妈妈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它可能充满挑战,可能充满不易,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有不屈的精神,就总能找到出路。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生活给我们设置了多少障碍,我们都有能力去克服,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正如那句俗语所说,“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一帆妈妈用她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句话的力量。她的坚韧和乐观,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激励着每一个听她故事的人。
【关于母爱的小故事100字—关于母爱的小故事一百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