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母亲的故事(十)
我并没有如她所愿走的很远,相反,我的成绩真的是一落千丈,居然从班级第4跌到了40多名,我们都知道因为什么,但是我们谁都没有说什么,最后还是母亲跟我说:姥姥非常爱你,她希望你能好好学习考大学。我知道,那是姥姥的梦,也是母亲的,我只能重整旗鼓再出发,但是白天学习,晚上还是不由自主的想姥姥,刚开始父母还让我隔一段日子去看望,后来我的课程越来越近,而姥姥的情况也越来越差,甚至很多时候我回来后都会大病一场,父母不太敢让我去了,于是间隔从两周变成三周,一个月。。。
2002年8月22日,是我最后得到姥姥消息的日子,那天我下了课,父亲来接我,那天我一直觉得心里不舒服,发现他没有走回家的路,我就在怀疑是不是发生了什么,而父亲斟酌再三终于开了口:姥姥去世了。听到这几个字,我泪如雨下,却哭的没有声音,肩膀不住的抖动着,父亲劝我让我哭出声音,可是无论怎样,我都发不出一点声响,即使浑身都哭的发抖,也不曾出过一声。终于到了大舅家,灵堂已经摆好了,正中间的姥姥笑着,如此的和蔼可亲,我哭的人已经呆滞了,只静静的望着她,好希望谁出来跟我说这其实都是假的。
可是没有人,母亲看到我,也静静的,她跟我说姥姥最后留了话,让我务必好好的。就这一句话,就这几个字,让我渐渐的平静了下来,身体不再那么颤抖,眼泪也渐渐的止住了,我懂得这几个字的意义,那一天我在姥姥的灵前暗暗发誓,一定好好生活,照顾好母亲,因为姥姥最放心不下她,母亲一直就只是看着我,帮着张罗着,没有再说别的,后来我跟聊起那一天,母亲说那天她看到我,看到我的样子她觉得揪心,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虽然我六岁的时候送走了爷爷,可是我跟他的接触并不多,打记事起他就一直在生病,奶奶又不喜我登门,当时的我并没有很难过,所以姥姥的离开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直面生死,母亲说父母带大的孩子都是父母离开的时候才会直面生死,而那时他们大多已经成年,而我却要在14岁的时候就面对,对我来说太早了,而她骤然失去了陪伴多年的母亲,当时也慌了,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知道前路该如何,她想帮我,却不知道要怎么做,她看出了我的悲恸,劝我的话却一个字也说不出口,因为她也万分难过,母亲说她连自己都劝不住,怕跟我说了什么再适得其反,最后只能沉默。
姥姥离世后,我发现母亲开始忘事了,要知道那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她不仅忘事,有事甚至会突然发呆,就那样呆呆的仿佛看着什么但其实什么都没看,有时候时间太久了我会提醒她,她愣一下神,接着去干别的事情。我更是在每个深夜想念姥姥,默默的坐在书桌前流泪,我以为我做的天衣无缝,后来才听父亲说母亲都看到了,她担心着我却又怕被我发现只能依旧每天八点半开始装睡,而其实她一直都在,看着我学习,看着我停笔,看着我流眼泪,然后在我不在家的时候,她再偷偷的哭泣。母亲一直很相信我,她相信我可以自己战胜眼前的困境,她自己也在努力着,她在换个方法陪着我走过这个对我们俩来说都异常艰难的时段。
千古奇文《父善游》仅50字,却蕴含深刻的育儿哲理,值得细细品读
一位父亲在江边以精湛的游泳技艺赢得所有人的惊叹,而他却一脸坦然地决定,将婴儿投向江中,理由竟是:“此其父善游。”让我们来细细品味这则故事,看它对我们的生活与修行有何启示。
父善游
吕不韦〔先秦〕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01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解读:“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这句话通过描写一位将婴儿引向江中投放的场景,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父母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子女。婴儿显然还未具备游泳的能力,他们对于江水的恐惧和哭泣,是最真实的反应。这种行为不仅不合适,反而是对孩子的不公。
启发:作为父母或者教育者,我们应该更加理解孩子的独特性,尊重他们的天性,而不是将我们的目标和期望强加到他们身上。每个人的成长速度和方向不同,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控制他们的未来,而是引导、陪伴、支持。
#02
此其父善游
解读:“此其父善游” 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它仅仅表达了一个事实:父亲擅长游泳。但这个事实并不能改变孩子的现状。父亲的优秀不能自动转化为孩子的能力。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启发:我们常常会拿自己的成就去要求子女,或是别人也会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对比。但每个人的成长路径不同。父母的成功,不能被当作对子女的模板。要理解到,孩子不一定要继承父母的优点,他们有权选择自己的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赋与机遇。
#03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解读:“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这句话在反问的形式中,揭示了一个常见的误区:父母的优势与子女的成长之间,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孩子的成长不仅仅依赖于父母的影响,还受自身的天赋、兴趣和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启发:父母的成功和努力固然值得钦佩,但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节奏,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我们需要从容面对孩子的发展,理解他们的独立性,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成长。每个孩子都有无限可能,只是路径各异,成功的定义也应因人而异。
#04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解读:“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吕不韦在最后的警示中进一步强调,如果将父亲的技能直接与孩子挂钩,任由这种不合理的期待与要求持续下去,结果只会事与愿违。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过于依赖“自己的经验”来期待孩子的成就,最终都会发现,这样的做法必定是悖理的。
启发:父母的期望是出于爱与关心,但过高的期望往往会对孩子造成压迫。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放下“掌控欲”,尊重孩子的成长过程,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与空间。孩子的成就应由他们自己去追寻,而不是由父母的幻想决定。
总结:从吕不韦的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深刻的启示。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潜力和天赋,我们不应将父母的成功作为子女的唯一标准。作为父母或教育者,最重要的,是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与支持,而非过度施压。每个人的路,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成功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关于母爱的故事50字—关于母爱的故事10字左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