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等到你!这是十个关于爱与坚持的故事
视频加载中...
医院的不孕不育门诊很特殊,因为这里,每天都在上演情节跌宕起伏、发展曲折离奇的世间百态。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助理、生殖妇产中心主任钱云教授,将自己经历的医患故事都写成了书。这本名为《终于等到你——当不孕不育遇到试管婴儿》的新书,讲述了10个不孕不育家庭感人至深的求子故事,都源自患者的真实经历。近期记者采访了钱云教授,作为有三十多年临床经验的生殖科医生,他让这部作品具有独特的真实性和深刻的生活洞察力,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求子夫妇的情感慰藉。
“钱姥爷”门诊的人文关怀,让她们敞开心扉
对于很多夫妇而言,想要一个孩子的简单愿望,都迟迟得不到满足。目前我国约有3300万对育龄夫妇面临不孕问题的困扰,每年约有130万对夫妇采用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每年出生的新生儿中约有3%通过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出生。
钱云告诉记者,“做试管”是个漫长又艰难的过程,从促排卵到取卵、取精、体外受精,再到胚胎移植、着床等环节,就像一次次“闯关”。要初见结果,几乎起步就是半年,而这一过程充斥着渴望和紧张。
与其他常见疾病不同,不孕症掺杂了强烈的社会因素。助孕路上,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缺一不可。特别是对于不孕症,除了医疗本身,医患间的信任感非常重要。在就诊过程中往往需要患者敞开心扉,讲述不为人知的秘密,分享困扰已久的情绪。“除了专业技能,生殖科医生根植于内心的温度以及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钱云说,同道经常开玩笑,起码有30%的不孕症患者不需要吃药、打针,和家人朋友聊聊,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新生命也许就会在不经意间孕育。
在新浪微博上,钱云教授是拥有250多万粉丝的大V。“我还是最喜欢她们喊我钱姥爷!”钱云说,“起先患者会给我写感谢信,后来感谢信越写越长。”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患者开始和钱云分享她们的“好孕”故事,这些事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深刻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 2015年开始,钱云开始将这些故事写进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中。
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美好句点。“医生,我离婚了,”钱云回忆,这是当天门诊最后一位患者,“我今天就是来和您道个别,两年半了,也算是和自己的过去道个别,有个交代。”钱云回忆说,两年半了,这名患者无数次出现在诊室,但几乎从没有另一半的陪伴。“虽然有很多想安慰鼓励的话,但无法宣之于口了。”
写一本书的想法或许就来源于此。钱云将选取了公众号上的十个故事结集成册。“书中的每个故事都源自患者的真实经历,虽然做了化名,隐去了身份,即便读了很多次,我还是会被其中的真情实感所打动。”
让更多人在求子路上走得从容、自信
上个周末,钱云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读者见面会,取名为“葫芦娃的探亲之旅”。20多对夫妻带着宝宝,其中还有几对双胞胎。孩子们喊着“姥爷好”,排着队为钱云送上了鲜花。
孩子的父母都曾经是钱云的患者,钱云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对每个家庭的治疗故事谙熟于心。而如今,一张张幸福家庭的笑脸,是对“钱姥爷”最美的馈赠,也是医患“双向奔赴”最完美的结局。正如钱云的诗所写:“终于等到你,一切付出都值得,我愿给予你满腔爱意,圆满了我,也造就了你。”
34岁的黄女士带着自己的女儿参加了见面会。黄女士告诉记者,她经历过两次流产,曾经以为自己再也做不成母亲了。在朋友的介绍下,她来到南医大二附院求助钱云。
黄女士说,那时的心情可以用坐过山车来形容:第一次胚胎移植成功,但随后出现胎停让她感到希望破灭。“钱主任安慰我,让我回去养一段时间再来。那时候我子宫内膜条件也不好,自我感觉成功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天天以泪洗面。”黄女士说,自己的观念还是比较传统的,觉得一个家庭必须有个孩子才算完整。半年后的第二次移植,黄女士再次出现了出血,但是钱云安慰她,不要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最重要。“钱主任说,我一定会让你实现当妈妈的心愿!”黄女士说,经历了一番焦灼不安的等待,她终于盼来了好消息,“医生说宝宝有胎心了!”
随后第二次、第三次复查,胎儿发育一切正常。“怀孕的第三个月是我最后一次去钱主任的专家门诊,他亲自给我做了检查后说:你可以‘毕业’了!”回忆起那一幕,黄女士声音哽咽了,“如今我的女儿已经7岁了,非常聪明,非常可爱,也是我们全家的骄傲。”
“如果你经历过,必然会从故事中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如果你正在经历,必然会从故事中看到希望、勇气和对生活的热爱。”钱云说,“我知道,患者分享治疗经历的初衷,是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够对正在求子路上艰难跋涉的其他兄弟姐妹有所启发和帮助。”钱云说,他也有义务让更多人了解不孕症,知道如何科学合理地治疗,减少他们的压力、迷茫和无助,让更多人在求子路上走得更加从容、自信。”
专家提醒
年龄是影响试管婴儿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专家提醒,夫妻未采取避孕措施,超过一年没有怀孕,应及早到医院就诊。“辅助生殖技术”,很多人视其为“救命稻草”,但这项技术不是万能的。只有符合辅助生殖技术适应症的才可以进行辅助生殖技术的治疗。虽然如今试管婴儿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但还是有一定的失败率。对于高龄,或者卵巢功能差的患者来说,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可能不到30%。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校对 李海慧
被爱需要漂亮?”真实故事:打呼、素颜、小肚腩才是爱情密码
“长得不好看就不配被爱?”这届年轻人终于清醒了
最近网上有个扎心问题火了:“被爱的前提必须是漂亮吗?”刷到这条热搜时,我朋友圈里普普通通的小林截了张图,配文:“本塌鼻梁女孩突然想哭。”但点开评论区,画风却让人意外——最高赞回复写着:“我158cm/65kg,男朋友说我穿碎花裙最好看,姐妹们别信颜值PUA!”
1. 别再被“颜值即正义”忽悠了
随便打开一个App,满屏都是巴掌脸、A4腰、冷白皮。商家拼命给你洗脑:“买这个口红能斩男!”“做这个医美桃花运爆棚!”但仔细想想,这些套路背后,都是想掏空你钱包的生意经。
有个数据特别打脸:科学家研究了500多对情侣发现,真正“颜值匹配”的不到四分之一。现实中你肯定见过——校花嫁了理工男,帅哥找了个“普通姑娘”。我楼下快递站老板两口子,女的脸上有胎记,男的照样天天给她带早饭。爱情真不是选美比赛。
2. 年轻人开始“反套路”恋爱
95后同事阿杰在交友软件放的都是表情包自拍,简介写着:“会修WiFi,能带王者,养了只15斤的橘猫。”结果匹配率比精修帅哥照还高。他说现在姑娘们更关心:“你家猫让不让rua?”“打游戏菜不菜?”某平台数据显示,写“能接住烂梗”的人,比写“身高180”的受欢迎多了。
就连明星都带不动“颜值至上”的风了。影帝黄渤和妻子24年没传过绯闻,记者问他秘诀,他说:“我媳妇能听懂我所有烂笑话。”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让越来越多人明白:让人上头的从来不是脸,而是深夜能聊到三点的那种默契。
3. 科学证明:大脑根本不吃“颜值”这套
神经学家发现,热恋时看对象确实会“上头”,但这种兴奋顶多维持18个月。真正能让感情持久的,是相处时分泌的“安心激素”——就像你闻到妈妈做饭的味道那种感觉。
最近有个调查特别有意思:68%的年轻人找对象首选“情绪稳定”,只有12%的人还在乎颜值。婚恋顾问说,十年前客户总问怎么变美,现在都问:“怎么判断TA能不能共情?”
4. 普通人的爱情本来就有烟火气
翻翻豆瓣“平凡恋爱小组”,全是没滤镜的故事:情侣为了抢最后一块炸鸡石头剪刀布,女生生理期男生把T恤剪了做热水袋,失业时两人分吃一碗泡面...这些瞬间和颜值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我表姐结婚时,姐夫在誓词里说:“我就爱听你打呼,像家里养了只小摩托。”全场笑疯,但表姐哭成泪人。你看,被爱从来不需要完美无瑕,而是要遇见那个觉得你“打呼都可爱”的人。
下次再为容貌焦虑时,记住三件事:
1. 商家夸大的“颜值标准”就像方便面包装——仅供参考
2. 真喜欢你的人,手机里存的都是你的表情包
3. 爱情不是橱窗里的水晶鞋,而是穿旧了却舍不得扔的棉拖鞋
就像网友说的:“我又不是要当网红,只想当某个人眼里的独家限定款。”毕竟,能陪你吃路边摊还怕你烫着的人,比只会夸你漂亮的人珍贵多了。
“最深情的告白是什么?”这5个真实故事里的答案,让千万人泪目
在快餐式爱情盛行的今天,“我爱你”三个字仿佛成了廉价的标签,被随意粘贴在转瞬即逝的关系里。但总有一些告白,能穿越时光的尘埃,像深埋地底的琥珀,凝结着最纯粹的心跳与承诺。它们或许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因真实而直抵灵魂。
我们走访了不同年龄、职业的普通人,记录了5个跨越生死的告白故事。一位临终病房的丈夫用最后一口气写下未寄出的情书;一对异地十年的恋人用3652封邮件拼出“余生请多指教”;甚至有一位自闭症少年,用365天学会了一句“妈妈,你辛苦了”……这些故事里藏着的深情,或许能重新定义“告白”的意义。
一、告白的本质:不是瞬间的烟花,而是漫长的星火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对“深情”的感知,83%来源于细节的累积而非语言的华丽。比如一位受访者提到,父亲从未说过“爱”,但母亲化疗期间,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煲汤,连续731天从未间断。“他总说‘汤快凉了’,但我知道那三个字藏在他的皱纹里。”这种“行动型告白”往往比语言更具穿透力,因为它需要时间的淬炼与坚持。
案例:
- “沉默的3650次晚安”:一对聋哑夫妻用手语互道晚安,持续十年。妻子说:“他的手指划过掌心时的温度,比任何情诗都滚烫。”
- “0.5秒的拥抱”:消防员丈夫每次出警前会突然回头紧抱妻子,这个习惯救了妻子一命——他在最后一次任务前多停留了0.5秒,让妻子及时发现他防护服上的破损。
二、跨越时代的告白密码:从情书到AI时代的“反向浪漫”
在数字时代,年轻人开始用“反套路”表达深情。数据显示,2025年社交平台上“非语言告白”内容同比增长210%,包括:
1. “代码情书”:程序员将告白写成只有恋人能破解的加密程序;
2. “记忆地图”:用AR技术标记两人走过的每个地点,生成专属爱情轨迹;
3. “缺陷收藏”:95后情侣会刻意保留聊天中的错别字,“这些不完美才是我们相爱的证据”。
专家观点:
情感研究专家李薇指出:“当技术让表达变得便捷,人们反而更珍视那些需要‘笨拙努力’的告白方式。就像用手写信对抗AI生成的情诗,笨拙背后是稀缺的诚意。”
三、告白的禁区:这些“深情”其实是
并非所有浓烈的情感都值得歌颂。我们发现三类危险告白模式:
1. “牺牲绑架”:“我为你放弃留学机会”式的自我感动,实则是情感勒索;
- “数据监视”:用定位软件随时查看伴侣行踪,美其名曰“我在乎你”;
3. “未来透支”:网贷买钻戒、借高利贷筹备婚礼等行为,将爱情异化为商品。
警示案例:
一位女士因丈夫每天发送百条“关心微信”患上焦虑症,“他的爱像保鲜膜,让我窒息”。真正的深情,永远以尊重对方呼吸的空间为前提。
结语:
最深情的告白,从不是某个精心设计的瞬间,而是岁月长河里,那个人愿意一次次把“爱你”拆解成琐碎却温暖的行动。当AI能轻松生成千万封情书时,或许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笨拙的真实”——因为唯有人的温度,才能让“我爱你”在时光中愈陈愈香。
【关于爱的真实小故事;爱的故事真实事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