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母之爱的故事-关于父母之爱的故事简短

更新:03-12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张爱玲:父母的爱和陪伴,决定了孩子50年的道路

文 | 水清 · 主播 | 雅萱

十点读书签约作者

海明威有个著名的理论,大概意思是一个作家的养成有个前提条件——有一个不幸的童年。

我想,这些作家肯定是宁可不要滔天名声,也想要幸福的童年吧。

但是偏偏有一些父母,非常乐意送给孩子一个不幸的童年。

比如说,张爱玲的父母张志沂和黄逸梵。

童年时母爱缺位

埋下一生缺乏安全感的种子

黄逸梵与张志沂结婚时不过22岁,两家也算门当户对。可惜,结婚日久,矛盾越深。一对三观迥然相异的夫妻,注定是貌合神离的。

1924年,黄逸梵陪同小姑子张茂渊出国留学,借此离开了那个让她窒息的旧式家庭。

那一年,黄逸梵28岁,女儿张爱玲4岁,儿子张子静3岁。

有人曾说:“父母和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的。

0—6岁是孩子情感依恋期、人格初步形成期的“有效期”,这个时期最最需要的是父母亲常伴左右,尽好父母的职责,否则,容易造成孩子一生安全感的缺乏。

幼年时期,母亲的缺位让张爱玲的童年缺乏安全感,从而让她4岁时,就有了“怀疑一切的目光”。

她曾在《私语》里这样写道:

最初的家里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为她很早就不在那里了。

张爱玲8岁的时候,黄逸梵回国了,全家喜气洋洋地搬到一座新洋房,家里有狗,有花,有童话书。全家有了团圆美好的新气象。

母亲的回国,也曾给张爱玲带来一段短暂的快乐时光。

可惜好景不长,因为实在无法生活在一起,张爱玲父母终于彻彻底底离了婚。黄逸梵又漂洋过海去留学了,留下张爱玲姐弟,继续跟随父亲生活。

等到她再回国,中间又是数年时光过去了。

童年期和少年期母爱的缺位,给张爱玲埋下了一生缺乏安全感的种子,使得她一辈子都在苦苦寻找那份无私包容的爱。

父亲的家暴

致使她一生冷漠决绝

张志沂和黄逸梵离婚后,娶了孙用蕃。两人也算志趣相投,常对卧烟榻吞云吐雾。

后母孙用蕃非常强势,张志沂对她是言听计从,张爱玲与父亲的相处时间渐渐变少了。

张爱玲中学毕业那年,黄逸梵回了国,张爱玲便常常到母亲那边去,有时候会留宿。

那一天,张爱玲在黄逸梵处留宿时间过长,孙用蕃因为继女没有告知她而恼怒。

争执过程中,孙用蕃一个耳光甩将过去,张爱玲想要还手,孙用蕃一路尖叫地直冲上楼。

马上,张志沂冲下楼,把这么多年来积攒的愤怒和厌憎都发泄在无辜的张爱玲身上。

张爱玲的头被他打得偏到一边又偏到另一边,“像一只死狗一样”被张志沂又踢又打,直到老妈子过来拉开,他才住了手。

之后,张爱玲又被父亲关了大半年。据她自己说,禁闭期间自己得了疟疾,父亲都不曾给予医治。

年少的她万万没想到,父亲竟会受继母的挑唆,还没分清青红皂白就拳脚相向。

父亲的这顿毒打和长达大半年的禁闭,打掉了张爱玲对父亲的温情和眷恋,关闭了她对亲人的沟通和信任。

从此,她的心变得坚硬而冷漠。

最后,这场禁闭以张爱玲深夜出逃而告终。

后来,张爱玲想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

此时,她与母亲已失去联系,姑姑张茂渊也没多少钱,她建议张爱玲去找父亲。

两人相见不过十分钟,张爱玲把话说清楚之后,便匆匆离去。

从此以后,父女俩再也没有见过面。

父母亲的爱和陪伴决定了一个家庭的温度。

双亲的冷漠和突如其来的暴力,会打掉孩子的亲情之爱,使得孩子一腔怨愤深埋心中,性格也容易变得暴戾残忍,或者冷漠决绝。

母亲的埋怨和不信任

使得她一生无情

张爱玲逃离父亲之后,投到了母亲怀里。可惜日子久了,发现跟母亲生活在一起,并不是想象中那般美好。

当时张爱玲还在读书,没有经济来源,就得伸手向母亲要钱。

当时战争爆发,物价飞涨,黄逸梵没有收入,又爱打牌。张爱玲问她拿钱,常常要忍受她阴阳怪气的谩骂。

时间一长,次数一多,“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的毁了我的爱。”

少女时期的张爱玲不会做家务事,黄逸梵便一次次教她,张爱玲笨手笨脚,很难学会。

黄逸梵忍不住埋怨,有一次竟然说,我宁可你在得伤寒的时候死去。

这类冷漠语言,对于敏感的张爱玲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比起埋怨,更让张爱玲心寒的是,母亲的不信任。

张爱玲在香港读书的时候,受到了弗朗士老师的赏识。他看到张爱玲生活拮据,便特地送给她800元作为奖学金。

那天,黄逸梵来看望女儿,张爱玲喜滋滋地把800元奖学金交给了母亲。谁知,黄逸梵一转身,就把800元输在了牌桌上。

不仅如此,她还质疑这笔奖学金的来源,怀疑是女儿与老师私通获得的“劳务费”。有一次,她竟然在女儿洗澡时闯入浴室,检查她还是不是处子之身。

这件事情对心思敏感的张爱玲来说,无异于精神世界的幻灭。她长期虚构的美好母亲形象,已荡然无存。

从此以后,她与母亲恩断义绝;她与双亲之间已无爱的凭靠,她要独自一人,与这个冷漠的世界,持枪而恃。

日后,张爱玲所写的《烬余录》里有几处文字,体现了她这段时间的冷漠与自私。

“我们立在摊头上吃滚油煎的萝卜饼,尺来远脚底下就躺着穷人的青紫的尸首。

写一个“生了奇臭的蚀烂症”的病人终于死了之后,张爱玲写道:

这人死的那天我们大家都欢欣鼓舞。”又说:“我们这些自私的人若无其事地活下去了。

这些看起来触目惊心的文字,备受当代文学评论家的非议。

张爱玲曾说:“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父亲的家暴,母亲的埋怨和不信任,都是张爱玲无情的根源。

往后余生,她与亲人始终冷漠甚至隔绝,而她所想要的爱,都只能从朋友和丈夫处得来。

得不到爱和陪伴的女孩

长大后容易情感不幸

张爱玲一生中,有过两段婚姻,对方都是年纪比她大很多,甚至是可以做她父亲的。

童年时缺乏爱和陪伴的张爱玲,内心底住着一个脆弱小女孩,她太渴望拥有一位如父亲般无限关爱和包容她的爱人了。

她深爱的胡兰成也是跟父亲张志沂一样,有着清瘦的面庞,古典才子的气质和满腹才华。

胡兰成老于风月,特别懂女人,能像蛇一样钻到女人心里去,深谙“若她涉世未深,便带她看尽人间繁华;若她心已沧桑,便带她去坐旋转木马”的技巧。

她爱他爱到“低到尘埃里”,实在是因为,胡兰成带给张爱玲,太多可以填补内心空缺的东西了。

张爱玲的七寸都被他牢牢地捏在手心。她把胡兰成引为知己,感慨“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然而,她爱得执迷不悔,他却还要频频出轨。先是护士小周,后是寡妇范秀美。

在上海的时候,他还滋滋然地跟张爱玲提起小周。在温州的时候,还向张爱玲要钱,去给范秀美打胎。

与胡兰成的这段旷世奇恋,使得张爱玲饱受诟病,戴了很长时间的“汉奸妻子”的帽子。后来远走他乡,很大部分原因也在于此。

为了这一份爱和懂得,张爱玲付出的太多太多。

世事往往总是这样,童年得不到足够的爱和呵护的女孩,在面对一份情感的时候,总是会丧失理智,迫不及待地用很低很低的姿态,全身心投入。

以这样一副姿态去对待爱情,哪有不失败的?

另一位民国才女林徽因在面对情感的时候,却相当理智。

豆蔻年华的她,在面对徐志摩狂热的追求时,理智地看到了不合理之处,适时全身而退,选择了更适合她的梁思成。

林徽因和梁思成最终成了中国建筑史上的“神雕侠侣”,为保护中国古建筑和培养新中国的建筑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因为,林徽因从小便深受父亲林长民的宠爱,父亲用心陪伴她培养她,让她接受了能力范围内的最好教育。

她内心的爱满满的,不需要一份狂热的爱情来填补空缺。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从小得不到父母的爱和陪伴的张爱玲,用尽一生,只为治愈童年之殇。

她一生人情寡淡,以至于在亲情友情的世界里,她坚壁清野,连亲弟弟张子静,也可以四十年不问津。

晚年的张爱玲,离群索居,为了躲避所谓的跳蚤,频频搬家,大部分家具物品都是一次性的,搬一次,丢一次。

虽说她天性喜欢冷清,但是在我们俗人眼中,未免孤清地叫人心疼。

1957年8月,张爱玲收到了一封从英国伦敦发来的加急电报,原来是母亲黄逸梵病重。

张爱玲当时经济拮据,或许也是她并不想见母亲,最后只是写了一封信,并且附上100美元。

不久,张爱玲却等来了领取母亲遗物的通知。

相传,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张爱玲面壁而哭,大病一场。

直到两个月后,才有勇气整理母亲的遗物。母亲留给她一批古董,这让她摆脱了一段时间的困窘日子。

张爱玲也曾絮絮地写过文章,回忆小时候父亲带她去买点心的事情,她要小蛋糕,父亲买香肠卷。

那年,在多伦多,她偶然看到类似的香肠卷,百感交集,一口气买了四个。

吃的时候,她会不会回忆起童年那一个家,会不会对父亲,有一丝丝的原谅?

晚年时,邻居发现张爱玲常常面壁而坐,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他禁不住问:“您需要帮助吗?”

张爱玲回过头来,有些自嘲地说:“对不起!慢待您了,真有点不好意思!请您理解,我在与我的妈妈说话呢。来日,我一定会去找她赔罪的,请她为我留一条门缝!”

叶落归根,人老的时候,都想回到那个童年时候的家。一切过往,都可原谅,一切错误,都可饶恕。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借曼祯之口说:“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爱情,失去了,还能遇到更好的。亲情,一旦错过,便是永远。

古希腊神庙里有一句话,“人啊,认识你自己。”

看似简单,却要用一生去实践。

很多人,带着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我们也曾得不到父母充足的爱和陪伴。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过去,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

而过去的痛苦,不过是告诉我们:我们不想成为得不到爱和陪伴的人,我们也不希望悲剧在自己孩子身上重演。

从今往后,用心陪伴孩子,给他爱,给他温柔,因为,他就是全新的我们。

免费听《张爱玲传》

超过 50 万人陪你一起阅读

-背景音乐-

Enya《My! My! Time Flies!》

-作者-

水清,十点读书及多家平台签约作者。擅长有温度有深度地书写民国往事和《红楼》旧梦。公众号:水清的八卦民国(shuiqing2018)。本文首发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28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主播-

雅萱,十点读书签约主播。寄语:我来自甘肃天水,作为一名广播电视微波传输工程师,很高兴在十点读书遇见美好的各位!感谢各位的聆听和鼓励!愿我的声音可以温暖你。欢迎下载十点读书App,搜索“雅萱”主播十点号,收听雅萱为你朗读的专属美文。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10天陪你读完《人性的弱点》

你因弱点犯下的错,岁月迟早会加倍奉还

☟下载十点读书App,与330万人一起打卡共读

母亲每天背14岁脑瘫儿上下学,为撑家打三份工…网友:看哭,伟大的母爱

近日,云南曲靖一位妈妈,

一天打三份工、

背着14岁脑瘫儿上学的视频,

感动了许多人。

网友们泪目之余,直呼“最美妈妈”。

她就是39岁的母亲李荣芬,

面对脑瘫儿子渴望求学的眼睛,

毅然拿出孩子小时候的花背带,

风雨无阻的送孩子上学,

“只要我背得动一天,我会一直背他去读书!”

一天4趟,花背带背起脑瘫儿子上学

云南曲靖富源县中安街道扶贫育红学校,掩映在县城清溪路一个偏僻的居民房中。尽管有些简陋,但学校每天都有一道温暖人心的风景在闪耀!

一位妈妈驾驶着三轮车,塑料布遮风挡雨,载着脑瘫的儿子来到一公里外的民办学校,校门外将车停稳,掏出传统的花背带把14岁的男孩包裹起来,就像小时被孩子一样,将身体高大的孩子系在背上、绑结实,随后背起孩子一步步走进学校,吃力地沿着楼梯攀爬而上,一直要被背到三楼的教室,将儿子安顿在轮椅上坐定后,用棉衣把孩子的腿部包裹得严严实实,方才离开学校去打工。

这一幕成为学校正常上学日固定的动人画面,让人泪目。每一天,妈妈接送孩子来回要8趟,背着孩子上下楼梯4趟,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时间与体力。

这位母亲名叫李荣芬,今年39岁,富源县中安街道多乐人,需要妈妈用背带艰难背到学校的孩子名叫杨鑫盛,今年14岁了,在富源县扶贫育红学校就读二年级。

因为患有先天性缺血缺氧性脑瘫,小鑫盛身体扭曲变形,不能站立行走,生活不能自理,每天都要靠妈妈用背篼背着去上学,因此他也被大家称呼为“背篼男孩”。

“他就是很想读书,没上学时一天坐在家里,就喜欢翻阅弟弟的书看,弟弟不会做的题他反而会做,我看到娃娃眼睛里那种想去读书的眼神,心如刀割,当妈的每个娃娃都是宝,我就下定决心要送他去学校。”李荣芬含泪跟记者回忆道。

随后,李荣芬多方寻找学校,起初都没有学校能接收小鑫盛这样的孩子。最后,李荣芬找到了中安街道扶贫育红学校,校长傅福获悉情况后,随即安排入学,就这样13岁的小鑫盛告别了13年的“家里蹲”,开启了妈妈背着读书的艰难求学路。

勤奋好学,“背篼男孩”成绩很傲娇

母亲李荣芬说,家里一共三个孩子,小鑫盛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上初中的妹妹和上四年级的弟弟。

“娃娃半岁的时候,就发现他总是坐不住,和日常的孩子不太一样,我们就带着他到处看病,昆明、上海、邯郸等一些大医院都去看了,只是诊断说是缺血缺氧性脑瘫,当时我一听结果就瘫倒了,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一样……”母亲李荣芬说。

她和在煤矿上挖煤的丈夫带着孩子奔波于省内外各个知名医院,寻医问药,给孩子做康复治疗,先后花销了20多万医药费,欠债一些债,但孩子病情依然不见好转。看到孩子一天天长大,从婴儿长成大小伙,病情却依然没有起色,小学文化的李荣芬内心无比绝望,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小鑫盛的外婆说:“孩子再怎么,始终是条生命,再苦再难,也不要放弃他,要把他养大!”就是这句话,一直支撑着李荣芬走到现在。李荣芬送小鑫盛读书的路上,有太多的心酸故事,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她都风雨无阻。

有一次,妈妈印象特别深,当时下雨她背着孩子,小鑫盛撑着伞,风太大把伞也吹飞掉。“背篼里面的他一下子就立出来,手就杵在路上,旁边的人就着急地喊,这个小娃要立出来了……”不堪的往事,李荣芬讲述起来早已泪流满面,多年来的各种辛酸实在太多。

妈妈欣慰地是,小鑫盛很争气,尽管被诊断为脑瘫患儿,但身残志坚,内心也有一股不屈服命运的努力,上学期间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班上的老师都夸赞不已。

教室里的小鑫盛有些孤单,下课了别的同学可以蹦蹦跳跳,自由穿梭奔跑,他却只能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轮椅上,羡慕之余他就是拿出作业来写字,算数学题,作业总是比别人完成的要早要好。因为腿脚无法动弹,鑫盛连上厕所都无法,只能穿戴尿不湿,早餐班上的热心同学会帮他去食堂取来。

小鑫盛很优秀,聪明懂事,语文作业书写漂亮整齐,时常获得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每次月考他的数学都能得满分,语文都在95分以上。数学老师杨跃芬说,小鑫盛刚来的时候内向、自卑,现在他性格开朗了很多,也慢慢愿意开口说话,发音渐渐清晰起来。

班上13个孩子,大部分属残疾孩子、留守儿童或者父母离异,这些孩子可怜的背后都很有爱心,尤其是牛昱棋、刘萌等同学,每天都会帮助小鑫盛和班上另一名腿脚不便的女生打早点,争着帮他们交作业,鑫盛也得到班级老师和同学很多的关爱。

为了孩子,打三份工贴补家用

为了方便照顾孩子,李荣芬一家租住在县城一个老旧小区里的狭小屋子里,一年年租3500元。除了每天来回8趟接送小鑫盛之外,李荣芬还要照顾另外两个孩子日常。

为给小鑫盛治病,家里已经欠下了很多债务,鑫盛的爸爸只得去煤矿上挖煤,前些年受伤后无法从事重劳力,只能背井离乡挣点家用。照顾三个孩子,又要为家庭日常开支操心,李荣芬每天要打三到四份工补贴家用。

现在,李荣芬其中两份工作稍微稳定些,挂在物业公司下面帮县城事业单位做保洁,每天送完小鑫盛后,她就要赶到打扫卫生的地方,开始忙碌的保洁工作,拖地、擦玻璃、清扫厕所,清扫两层楼,她卖力地干着,两份工一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报酬。

到了中午11点30分,李荣芬又要计划赶去接小鑫盛,体恤她难处的保洁同事多次帮她,让她走赶紧接孩子,剩下的活儿代为处理。

每天都要送两趟接两趟鑫盛,如果孩子尿尿,期间还要来给他换纸尿裤。另外还有第三份工作就是打零工,比如在孩子学校附近的十字绣店里做手工,或者是晚上十一二点,运送蔬菜到农贸市场需要卸货工,她又赶去出苦力,搬菜一两个小时可以拿到20到30元不等的微薄报酬。

有时候货物多需要卸货到凌晨一两点,周末又去帮人做家政保洁,有时候她给孩子做好饭菜再出门,有时只能弟妹勉强对付。李荣芬每天的生活忙碌、苦累,甚至没有喘息的机会。

她却说自己不怕吃苦不怕累,心里的念头就是能多挣一点钱,为小鑫盛的康复治疗想再搏一把。“也不指望他以后有什么出息,只希望他生活能自理,自己整点吃吃。不然等到以后我不在了,他要咋个过……”

“我不畏惧死亡,却害怕你羽翼未丰无人保护。”母亲的伟大之情淋漓尽致。

随着小鑫盛的长大,现在他已40公斤了,个子都和妈妈一样高了,背他上学的妈妈也感觉到越来越吃力,步子蹒跚缓慢起来。妈妈李荣芬告诉开屏新闻记者:“再难我也咬牙坚持背下去,只要我背得动一天,我都会一直背他去读书!”

小城大爱,爱心暖流涌向他们

1998年成立的富源扶贫育红学校,是一所举步维艰的民办学校。目前学校有156名学生,从幼儿到六年级,其中69名孩子寄宿,这些孩子需要老师给他们洗澡、剪头发,学校大部分孩子属留守儿童、外出务工子女和残疾的孩子。

80后校长傅福表示,自己也来自贫困的农村,毕业于曲靖师范学院,有幸接受过高等教育,看到这些生活不如意的孩子,就想伸出援手拉一把,让孩子能到知识、文明礼仪。

他2018年接手学校后,由于学校没有固定的教育经费,办学捉襟见肘,身为校长为了照顾上百名的孩子,不亏欠有爱的20多名老师,他只能四处活动凑集钱财,“化缘”般苦苦支撑学校日常运转,他也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杨鑫盛是去年9月来到扶贫育红学校的,傅福说收下鑫盛到学校读书也是被其母子的精神所感动。

采访当日,疫情下用方言喊话的“曲靖村长”赵朝鹏也一同前去探望,看到小鑫盛家墙上贴满的奖状,以及孩子在床边栏杆上坚持康复行走的样子,他深受感动。

赵朝鹏紧紧拉着小鑫盛的手,鼓励他和他的妈妈李荣芬,希望坚持给孩子读书,他将每月给予孩子基本的生活费用,并持续资助孩子到大学。

「 正能量说」

一天4趟,她用花背带背着儿子上学。

系背上、绑结实,

付出的是难以想象的体力,

换回的是孩子令人骄傲的成绩。

背篼很小,

却是爱的方舟。

往返多趟,

是她为人母的选择和奔忙。

风雨阻断不了她们前行,

爱和坚持是最耀眼的希望。

她是最美的母亲,也是伟大的女性。

愿怀有希望的人终能奔赴希望,

我们永远在身后为爱和坚守祝福鼓掌。

来源:天天正能量综合自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沈从文的《边城》的故事

沈从文,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偏爱他的故乡,他也擅长用细腻平实的语言来描绘当地的风土人情。沈从文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是文坛的巨星。沈从文是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

沈老先生只是用了朴素简单的文字,铺陈了红尘男女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人家的互爱,可以说是一部爱的炫舞曲。但我却总是莫名的为他笔下的人物感到喜爱或悲伤。

沈从文用多部作品描绘了一个“湘西世界”,这也是他的精神家园。在众多描绘湘西的作品中,《边城》属于最有名的一部作品。

《边城》讲述了湘西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少女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生性活波,天真浪漫,喜欢唱歌的女孩,让傩送和天保兄弟俩都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

而翠翠却独爱傩送,与二佬傩送第一次的见面两人便已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

按当时的风俗同时喜欢一个女人,应该真刀的大干一场,可是天保唱歌不如傩送,就放弃了,随船出海经商,结果溺水身亡,摊送唱歌的时候翠翠却睡着了。

后来在爷爷的点化下翠翠知道了唱歌的是摊送,而摊送因为哥哥的去世,和翠翠有关不知怎么面对翠翠,所以也远行了!

一场大雨突然而至,冲刷了过往,冲走了渡船,冲走了白塔,同时也意味着冲走了祖父的生命。

雨停了,祖父也死了,船没了,只剩下翠翠和黄狗,等待着摊送的归来。

各式各样的爱相互交融着,纯粹而自然。在这浓郁且淳朴的爱中,有一种爱却用尽了一生的等候。不曾有过承诺,也不知道归期,但她不在乎,只是等,等待那个“明天”就会回来的人。

故事里的人情亦如水,却不是如水样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纯净。

在边城中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爷爷一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爷爷意识到自己的年老,担心死后翠翠无人照顾,总操心着她的婚事。

战国策》中有句话说: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

爷爷一直以父亲的身份为翠翠算计着终身大事,最后心力交瘁而去世!

十五六岁的少女不免带着青春年少的羞涩。爷爷不便明说,只是远远地观望,只是小心翼翼地探问。

他是真心地为翠翠好,却不知由于他太过的关心和太深的爱延误了翠翠一生的幸福。

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一直留在溪边无尽地等待。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边城里面不断地寻找,而不是等待。

沈从文用如诗一般的语言将这个纯真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也像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而充满野性灵性的湘西小城。字里行间既有生活的烟火气,也有作者特意塑造的世外桃源的仙气!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 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边城》的人性美还表现在边城人民的邻里之爱上。这里的人民质朴,不存在尔虞我诈的奸险用心,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患难与共。他们朴实无华:像老船夫拒收过渡人塞来的钱;到集市买肉时的老板给他多称一些;还有船总顺顺也总是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老船夫过世时,面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顺顺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质朴的边城人民之间浓浓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风世代相传,造就了边城的山水情。

我是肖燕666,感谢您的停留阅读,图片侵删。觉得小编写的不错,可以关注一下哦

【关于父母之爱的故事-关于父母之爱的故事简短】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关于爱迪生的故事有哪些(关于爱迪生的故事有哪些30字) 下一篇:关于父爱母爱的故事—关于父爱母爱的故事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