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钗头凤》,唱尽人间情殇
作者:郭天民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这是84岁时,
陆游写下的最后一首怀念唐琬的诗,
此时距他离开人世,
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了。
一个84岁的老人,
在生命的尽头,
竟然对50多年前的那段爱情经历,
记忆犹新,念念不忘。
这不是回光返照式的灵光浮现,
而是一直潜藏在心底的永远的痛。
陆游在59岁、68岁、75岁、81岁,
都写过怀念唐琬的诗。
哀莫大于心死,哀莫大于心不死。
如果没有沈园重逢,
或许他们爱情的火种将随着时间的消逝,
慢慢地在各自心中熄灭,
他们将沿着新的生活轨迹演绎另一种人生模式。
但是沈园一遇,
把他们心中那已经结痂的伤口,
重新撕开,
两个人的心又开始滴血。
得知陆游也在沈园游玩,
征得新夫同意,
唐琬略备酒肴,
与陆游重叙旧情。
面对唐琬,
陆游一定是羞愧的。
曾经琴瑟和谐的爱人被自己抛弃,
却仍是那么一往情深,
善解人意。
陆游也一定是悲愤的,
母命难违,
像一座大山压在面前,
曾经的海誓山盟被彻底撕毁,
他却无能为力。
悲羞交加,
郁积多年的苦恼,终于浓缩成沈园墙壁上的那首《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词,
既是陆游对母亲不满的含蓄表达,
也是对唐琬眷恋的真情告白。
四年以后,
唐琬再游沈园,
再次看到墙壁上陆游的题词,
勾起往事,也和了一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这首词,
是唐琬用眼泪和着血写成的,
不久,
她就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古往今来,
有关美好爱情的故事广为流传。
但奇怪的是,
只有那些以悲剧结局的爱情才能引起人们的审美兴趣,
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孔雀东南飞》,
梁山伯与祝英台,
牛郎织女,
还有西方的罗密欧与茱丽叶。
换句话说,
人们的审美情趣,
是建立在这些故事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之上的。
人类是一种奇怪的动物,
和其他动物不同,
除了传宗接代的本能需求外,
还有异性两厢情悦的精神需求,
而且对后者的需求远远胜过前者。
但是在传统的封建社会,
这种需求是不被认可的,
婚姻只是传宗接代的必要过程,
和谁结婚,
什么时候结婚,
当事人根本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这种背景下,
如果婚姻双方碰巧情投意合,
该是多么幸运。
陆游和唐琬碰巧就是这么幸运的一对。
但是这种幸运的结合必须为传宗接代和功名利禄让位。
因为唐琬不能生育,
更担心儿子过分耽溺于爱情影响功名进取,
陆游的母亲果断出手,
悍然摧毁了这份美好的爱情。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
我们是不是该感谢陆游的母亲?
正是她的霸气干预,
才催生了这两首《钗头凤》,
让我们有幸读到文学史上最精致动人的爱情悲歌。
几乎所有与爱情悲剧有关的文学作品,
都是由第三者代为表达当事人的心理感受的,
只有这两首《钗头凤》,
是当事人自己心声的真实表达,
由于作者都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因而格外打动人。
此后,
只要一提到《钗头凤》,
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陆游的“红酥手、黄滕酒”,
其次是唐琬的“世情薄,人情恶”。
然而无论从艺术手法还是从情感表达方面来说,
唐琬的《钗头凤》似乎更胜一筹。
“雨送黄昏花易落”,
“病魂常似秋千索”,
两个形象的比喻,
预示了自己生命的早逝,
营造了更为浓烈的悲剧色彩。
对现代人来说,
社会开放,婚姻自由,
交通和通讯发达,
所有制约爱情的外部因素,
几乎都不存在了。
然而现代人对爱情的追求,
反倒不像古人不那么纯粹了,
加上表达能力的退化,
以至于所有的爱情悲剧看起来更像是无病呻吟。
这两首《钗头凤》,
在中华词坛上双星并炽,
成为情殇主题不可逾越的两座高峰。
织女背叛牛郎恋上书生,留下了两首诗,还诞生了一个成语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牛郎出身贫寒,在父母过世后,受尽了兄长和嫂子的欺负。
而织女则是天上最受王母宠爱的仙女,美丽又勤劳。
按理说,这两人天差地别,是不会有任何交集,但是牛郎有一头与相依为伴,极具灵性的老牛,在老牛的指导下,牛郎在织女下凡时与她结为夫妇,还生下了一儿一女。
天上的王母知道后,命天兵将织女抓回天庭。
这时候老牛已病逝了,但它临终时曾让牛郎剥下它的皮,日后用得上。
在织女被抓走后,牛郎带着儿女,披上老牛的皮,追了上去。
眼看就要追上时,天上的王母又一次出手了,她拔下金簪一划,牛郎的眼前便出现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
牛郎和织女这一对有情人就这样被一条天河生生隔离开了。
后来王母有感于两人的深情,便准许每年的七月初七让他们见上一面。
传说,每到这一日,无数的喜鹊便飞向天河,为两人搭起一座“鹊桥”。
从那以后,“七夕”便成了情人节。
“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代表着“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中,普通百姓对爱情的追求。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千百年来,以牛郎织女为主人公的诗词更是数不胜数,在许多文人笔下,他们是爱情象征。
然而在唐代的传奇小说中,织女却性情大变,她不再痴情等候牛郎,反而出轨了一个名为“郭翰”的书生,留下了两首诗,还诞生了一个成语。
这个故事最初出自《灵怪集》,后来被收录在《太平广记》中。
故事的主人公是个文采飞扬,英俊潇洒的书生,名为“郭翰”,因他父母早逝,多年来独身居住。
一个夏日的夜晚,郭翰在家中的庭院里休息。
忽然飘来一阵清风,空气中弥漫着令人心醉的香气,郭翰睁开眼见,只见一位彩袖飞扬,明艳绝代的女子冉冉而下。
这女子自称是天上的织女,天帝怜她佳期阻旷,便赐她到人间一游。
郭翰又是惊奇又是欢喜,此后,织女每夜都来相会。
两人渐渐熟悉后,郭翰曾开玩笑地问起牛郎。
织女道:“反正隔着天河,牛郎怎会知道我在做什么?就算知道,又能拿我怎么办?”
到了七夕之日,织女前去和牛郎相会,后来再见郭翰,为了补偿对方这几日的相思,为他招来了天厨,为其烹饪非人世所有的珍馐美味。
郭翰见织女穿的天衣,没有一条缝,便提出了疑问。
织女道“天衣本非针线为之”。
这便是成语“天衣无缝”的出处。
两人相伴了一年后,终是仙凡有别,织女回到了天上,而郭翰因此陷入了相思之苦。
后来织女命人给郭翰送来了两首诗,诗云“河汉虽云阔,三秋尚有期。情人终已矣,良会更何时。朱阁临清溪,琼宫衔紫房。佳情期在此,只是断人肠。”
而郭翰读后,也回了两首诗“人世将天上,由来不可期。谁知一回顾,更作两相思。
赠枕犹香泽,啼衣尚泪痕。玉颜霄汉里,空有往来魂。”
后来《全唐诗》中,也收录了这四首诗,织女写的就是《赠郭翰二首》,而郭翰的就是《郭翰酬织女二首》。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历来为人所传颂,但是唐朝这个传奇小说几乎颠覆了人们对这二人的认识,尤其是织女,在移情恋上书生郭翰后,还那么理直气壮,“纵复知之,不足为虑”。
撇开三观不讲,这个故事其实可以看作是对封建传统和礼教的反抗。
另一方面,也能够看出唐朝风气之开放、对女性之包容,以及女性之地位远超其他朝代。
就比如说理学盛行的南宋,李清照因为丈夫病逝后再嫁一事,一直被抨击,更何况是织女出墙的行为,在南宋是绝不可能被容忍的,宋朝也绝不会出现这样的传奇小说。
不知你怎么看织女和书生郭翰的故事?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就点个关注哦。
和孩子一起读诗|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牛郎
织女
秋风起兮白云飞,秋天正是读诗天~央广新闻公号和娱乐广播《睡前故事》节目共同推出一档新栏目——和孩子一起读诗。每天一首诗词,让孩子的枕边有更辽阔的世界~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赏 析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画添了几分暗淡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她坐在冰凉的石阶上,仰望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给了牵牛,每年七夕喜鹊搭桥,让织女能够渡河与牛郎相会。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也是写他们的故事。而这首诗中的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星,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让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满怀心事都在这仰望中了。
大家都在听↓
素材提供:娱乐广播《睡前故事》(公号:央广睡前故事)
童声:Ismail (乌兹别克斯坦)
朗诵:董浩
讲解:董乐
本期编辑:李昭翼、荆诗越
【关于牛郎织女的古诗【关于牛郎织女的古诗秦观写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