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神话的成语,你知道几个?快来学习收藏起来
导语:
我国的神话故事非常丰富,其中有许多成语都是出自于神话故事的,让我们往下↓看看都有哪些?
女娲补天:炼:用加热的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古神话,相传天缺西北,女娲炼五色石补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弥补国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误。
羿射九日:是由于天上同时出现十个太阳,大地万物都快被烤焦了,羿决心救人们于水火之中,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留下一个太阳让他造福人类的故事。表现了羿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出上古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夸父逐日:古代神话。同“夸父逐日”。
补天浴日:这是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和羲和给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后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伟大的功业。
开天辟地: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炼石补天:炼:用加热的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古神话,相传天缺西北,女娲炼五色石补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弥补国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误。
沧海桑田: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广寒仙子:传说中月亮上的仙宫。广寒宫里的仙子——嫦娥。
月里嫦娥:嫦娥:神话中月宫里的仙女,相传她是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不死之药而上了月宫。比喻风姿绰约的女子。
清都紫薇:神话传说中天帝所居之宫阙。
嫦娥奔月: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
东兔西乌: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东曦既驾:曦:曦和,神话中驾日车的神。指太阳已经在东方升起。比喻驱散黑暗,光明已见。亦作“东曦既上”。
瑶池玉液:传说中西王母所住的地方。玉液:指美酒。仙家酿造的美酒。形容酒名贵醇美。
天女散花: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大禹治水: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十日并出:①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②比喻并起。
水漫金山:神话故事。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金山寺里法海一见许仙,面带妖色,不放下山。怒恼白蛇,忙唤青儿,带领着虾兵蟹将,这才水漫金山。”亦作“水满金山”。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扞法海禅师呴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
愚公移山:【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自】:《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玉宇琼楼:①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宫殿。②形容覆雪的楼宇。
日薄虞渊:犹日薄西山。虞渊,神话传说中日入之处。《淮南子·天文训》:“扞日呴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庄逵吉校:“《太平御览》作‘薄于虞渊’。”
:迷信传说中的两个鬼卒,一个头象牛,一个头象马。比喻各种丑恶的人。
精卫填海: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出自】:《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八仙过海: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民间因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谚语。后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
虾兵蟹将:古代神怪小说里海龙王手下的兵将。比喻敌人的爪牙或不中用的大小娄罗。
兴风作浪:兴、作:引起。原指神话小说中妖魔鬼怪施展法术掀起风浪。后多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巴蛇吞象:《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叱石成羊:古代传说故事。
《艺文类聚》卷九四引 晋 葛洪 《神仙传》: 皇初平 牧羊,为一道士引至 金华山 石室中,四十余年未归。其兄 初起 寻访至山,问羊何在,答云,“在山东”。“兄往视,但见白石,不见羊。 平 曰:‘羊在耳,兄自不见。’ 平 乃往,言:‘叱!叱!羊起!’於是白石皆起成羊数万头。”亦省作“ 叱石 ”。
云锦天章:云锦:神话传说中织女用彩云织出的锦缎。天章:彩云组合成的花纹。比喻文章极为高雅、华美。
魑魅魍魉: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擎天之柱:支撑天的柱子。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有八柱擎天,后用以比喻能担负重任的人。亦作“擎天玉柱”。
腾云驾雾:乘着云,驾着雾。原是传说中指会法术的人乘云雾飞行,后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发昏。
三头六臂:三个脑袋,六条胳臂。原为佛家语,指佛的法相。后比喻神奇的本领。
火眼金睛: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锐利,能够识别真伪。
含沙射影:传说一种叫蜮的动物,在水中含沙喷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
百鸟朝凤: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牛郎织女: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牛郎、织女。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云雨巫山: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
兴云致雨:兴云:布下云彩。致雨:使下雨。神话传说,神龙有布云作雨的能力。借喻乐曲诗文,声势雄壮,不同凡响。
松乔之寿:松乔:神话中仙人赤松子与王子乔。指长生不老。
云锦天章:云锦:神话传说中织女用彩云织出的锦缎。天章:彩云组合成的花纹。比喻文章极为高雅、华美。
吉光片羽:吉光: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名;片羽:一片毛。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
松乔之寿:松乔:神话中仙人赤松子与王子乔。指长生不老。
成语探华夏|哪些成语和哪吒有关?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最近,因为几部电影的热映,哪吒这个形象又火了起来。正好《成语探华夏》里有一道关于哪吒的题:
下列哪个成语和哪吒的法宝无关:
A乾坤一掷B 金刚怒目C风风火火
这道题我们设计的时候,就是参考了哪吒的传说。
哪吒本来是佛教神,传入中国之后,又经过了漫长的演变,最终定型是在明末长篇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在这部书里。哪吒原为灵珠子转世,投胎陈塘关总兵李靖之子。被太乙真人收为弟子,取名“哪吒”,赐法宝混天绫与乾坤圈。因为在戏水时用混天绫搅动龙宫,打死巡海夜叉及龙王三太子敖丙,抽了龙筋,引发四海龙王报仇。哪吒为保百姓父母,哪吒剔骨还父、割肉还母自尽。太乙真人以莲花重塑其身,后来为武王伐纣建立了不世功勋,最后肉身成圣。
哪吒这个形象,展现了反抗父权、天命与束缚的叛逆精神,他的这些法宝,也象征着超凡神性与战斗特质,成为中国文化中少年英雄的永恒符号。
所以回到开头的选项,这道题选B 金刚怒目,因为刚才已经把哪吒的法宝全都列举了出来,都和与“金刚怒目”无关。A字面上含有哪吒的“乾坤圈”,B字面上含有哪吒的“风火轮”。
在《封神演义》里,风火轮是哪吒踩在脚下的,很像今天的轮滑、平衡车或者暴走鞋。这个轮子状的东西,其实是从本土火神(如华光、王灵官等)借来的。例如华光天王。在元末明初的杂剧《西游记》里就已出现:“火丹袖五百,火轮踏一双。火葫芦紧缚师旷,使离娄拖定金枪”。他的兵器可不止有火轮儿,还有金枪,也就是哪吒所谓的火尖枪。而以华光为主角的《南游记》,则更是讲明了这风火二轮的来历:华光降服了风火二判官所得。
这两个判官,一个叫离娄,一个叫师旷。离娄是上古传说中视力最好的人,和他有关的成语,有一个“方圆规矩”。《孟子·离娄上》:“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思是说,即便是以离娄那样的精准的目力,公输般那样的巧匠,不凭借圆规和矩尺,也是画不成方形和圆形的。
师旷是春秋时一位盲音乐家,历史上实有其人,晋平公时期在世。据说著名的琴曲《白雪》就是他创作的。这就又提到一个大家熟知的成语“阳春白雪”。《阳春》和《白雪》本来都是高雅的曲子,后来引申高深典雅、不够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师旷既然是音乐家,他的耳朵是最灵敏的。所以“师旷之聪”也成了一个成语。《三国演义》里,蒋干来劝说周瑜投降,周瑜说:“吾虽不如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意思是我虽然不如师旷耳音那么好,但我也知道你的来意。
今天常说人“聪明”,是说这人智力高。但古代“聪”和“明”意思是不一样的。“聪”专指耳音好,“明”专指视力好。当然,一个人只有善听,善看,才能获取信息,头脑才能敏捷。所以“聪明”引申为头脑敏捷,是后来的事。于是这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语“耳聪目明”,听觉好,视力强。当然,也常用以形容眼光敏锐,头脑清楚。
这两个人本来和哪吒没有关系,但不知何时,这两个人成了华光的随从,一个负责看,一个负责听。到后来,竟然变成了风火二轮,被华光踩在脚下。古代神话传说往往互通,哪吒的风火轮,其实是借用自华光,所以也等于他把这两位古人踩在脚下了。
为什么风火轮是师旷和离娄变的,这个没有明确的线索。但是这两个人,又和另外两个小神的神格是相同的,也就是“千里眼”和“顺风耳”。
我们大多数人是从《西游记》里了解到“千里眼”和“顺风耳”的。他们的玉帝驾前小神,一个负责看,一个负责听。孙悟空出世,惊天动地,就是他俩去探查,回来报告给玉帝的。离娄能看,师旷能听,民间经常把离娄说成是千里眼,把师旷说成是顺风耳。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附会,大概是因为华光、哪吒,都是东南沿海崇信的神灵。而宋代以后,东南沿海的航运事业开始发达,人们需要海上神灵保护他们。千里眼和顺风耳就应运而生了。因为在航行中,需要瞭望远处的海况,倾听天气的变化,保证航行的安全。这里自然用得上另外两个成语,叫“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旅程才能“风驰电掣”,干事情才能“风风火火”。
其实跟哪吒有关的成语还可以列举一些,比如“三头六臂”,这是哪吒法身的模样。”例如《景德传灯录·善昭禅师》:“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咤(即哪吒)扑帝钟。”《西游记》继承了这个形象。《西游记》里哪吒进攻花果山,现出三头六臂的法相和孙悟空大战。
而在《封神演义》里又不太一样,这里面,哪吒是三首八臂的,而“三首八臂”其实也是一个成语。《封神演义》是这样说的:
太乙真人传哪吒隐现之法。哪吒大喜,一手执乾坤圈,一手执混天绫,两只手擎两根火尖枪,一手执金砖,还空三手;真人又将九龙神火罩,又取阴阳剑,共成八件兵器。
三头六臂或三首八臂,在今天多指人本领高强,称赞他是多面手。实际上,这两个成语来自密宗。在佛教密宗中,许多神像都是三头八臂。
明代人更接受哪吒是三首八臂,《水浒传》里,有一位梁山好汉叫“八臂哪吒项充”善使一面团牌,背插二十四把飞刀,能百步取人,无有不中,因为他善使飞刀,就好像生了多只手臂一样,所以外号叫“八臂哪吒”。这说明明代哪吒三头八臂的相貌,早已深入人心了。
“三首八臂”这个造型,甚至还能和北京城的历史挂上钩。北京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八臂哪吒城”的故事。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命军师刘伯温与姚广孝共同设计京城。相传北京古称“苦海幽州”,有孽龙盘踞,水患频发,需以神力镇压。两位军师受命绘制城图,最终以“八臂哪吒”为原型设计城池,以哪吒的仙力镇守龙脉、降伏水患。刘伯温与姚广孝约定各自设计城图,七日后再比对。两人苦思无果时,均梦见一红衣孩童指引“照着我画”。次日,他们追踪孩童至约定地点,发现其形象酷似八臂哪吒:红衣红裤、肩披绸带如臂膀,遂以哪吒身形为蓝本绘城。
两人背对背绘图,最终图纸几乎一致:正阳门为哪吒头颅,瓮城东西门为耳朵,崇文、宣武等八门对应八臂,北城门为双脚,皇城象征五脏。然而姚广孝因风吹动衣襟,将西北城墙画斜,导致北京城西北角实际修建时缺一角。
这个故事当然是民间传说,但也正因为哪吒闹海,对龙王有镇压的作用,以及哪吒有三头八臂的法相,才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当然,再把标准放宽些,和哪吒有关的成语,像“死而复生”“神通广大”,甚至“哪吒闹海”本身都已经快成为成语了。但这篇文章讲的,都是大家想不到的成语。哪吒背后能牵扯出这样多的文化元素,这也是这个形象的魅力所在。
作者系《成语探华夏》命题专家组成员
【关于神话传说的成语有哪些、关于神话传说的成语及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