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丨屠呦呦:半世纪执着追寻青蒿素
屠呦呦在工作中(翻拍资料照片)。 图片来源:新华社
对大多数人来说,屠呦呦这个名字不陌生。出生于宁波的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2015年,以“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不少人因此重温《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乐道于两者间的因缘际会,认为这冥冥之中预言了屠呦呦取得的成绩。但一些真正的伟大发现从来都不容易。再次聆听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故事,记者感受到的,不仅是半个世纪苦苦追寻青蒿素的执着,还有带给世人关于努力和奋斗的诠释。
“光杆司令”的笨办法
1969年1月21日,39岁的研究员屠呦呦接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的一项秘密任务:担任“523”项目组组长,研发抗疟疾的中草药。
说是项目组,其实只有她一个“光杆司令”。虽然此前有500多名科研人员对有记载的药方做了调研普查和筛选研究,但没有一方令人满意。屠呦呦只能硬着头皮自己干。从此,中医研究院中药所内,多了一个大量收集、整理历代医籍,认真请教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要一封封打开浏览的忙碌身影。
两年多时间,屠呦呦收集了2000余个方药,精选后上交640个。经过实验,她和同事筛选出中药提取物样品200余个,而结果都不理想:对疟原虫抑制率最高只有40%。
在后来的各种传说佳话中,灵光乍现的时刻被描述成:某天,冥思苦想的屠呦呦在阅读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其中一段话令她醍醐灌顶:“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从纸上到实践,现实是充满日夜的重复和艰辛。屠呦呦的同事、中药研究所所长姜廷良回忆,从1971年9月起,屠呦呦经过周密思考,不断转换方式,对以往筛选过的重点药物和几十种候补新药,重新设计提取方案。例如青蒿,就设计了低温提取,用水、醇、等多种溶剂提取,以及将茎秆与叶片分开提取等方案。
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失败,到底哪一个方药中的哪一味药最理想?笨办法!苦功夫!漫长的寻药过程,是一次次的试错。在中草药青蒿的提取实验进行到191次时,对疟原虫抑制率达到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才终于出现。
1978年的《光明日报》,记录了一位工作人员艰难的心理活动:“主要担负这项研究工作的,是一位新中国成立后从北京医学院毕业的实习研究员。她曾经这样问自己:一个氯喹不可超越,一个常山已经到顶,我们就真的无路可走吗?”
这个实习研究员,就是屠呦呦。
临床上甘当“小白鼠”
有效样品有了,通往宝藏的路就找到了。但这只是第一步,抗疟疾药的研发,是在和疟原虫夺命的速度进行比拼。
如果将有效样品深入临床应用,需要制备大量青蒿提取物,进行临床毒性试验,制备临床观察用药。听起来轻巧,但在那时,所有药厂停工,没人,没环境,更没资源。
没有药厂配合,怎么提取?“土法上马。”根据屠呦呦助手钟裕蓉回忆,为争取时间,当时屠呦呦带着她买回7个水缸,用于代替实验室常规提取容器。等有机溶媒对身体有害,没有通风系统,怎么防护?“大家顶多戴个纱布口罩。”姜廷良说,日复一日,不少科研人员头晕眼胀,还出现出鼻血、皮肤过敏等症状。
想起那段攻坚期,屠呦呦的丈夫、也是她宁波效实中学的同学李廷钊很是心疼:“那时候,她脑子里除了青蒿还是青蒿,回家满身都是酒精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
但屠呦呦操心的不是这个事。“我当时心里很着急,因为疟疾这种传染病有季节性,实在不想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否则要再等一年。”她主动给领导写报告,表示愿意亲自试药。就这样,1972年初夏,屠呦呦和其他两名科研人员一起,住进北京东直门医院,成为首批人体试毒的“小白鼠”。
“现在往回看,确实太不科学了。但当时就是这样。即使知道有牺牲、有伤害,也要上。”时隔多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对这个执着的女科学家十分感慨。
对屠呦呦而言,2015年的诺贝尔奖,把她默默无闻的科研之路直接推向公众视线。由于获奖时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也无院士头衔,当时,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然而, 比“三无科学家”更值得关注的,是屠呦呦当年做科研时的“三无条件”——无实验室、无课题经费、无奖金。
2000年以来,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在全球推广。2014年,全球青蒿素类药物采购量达到3.37亿人份。如果用拯救生命的多少来衡量伟大程度,那么毫无疑问,屠呦呦在最伟大的科学家之列。
“身体欠佳”依然不休
继2011年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和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屠呦呦还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这意味着,屠呦呦打破了此奖一直授予院士的不成文惯例。并且,她还是第一位“婉拒”媒体采访的获奖者。
那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楼的新闻发布室里,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对满怀期待的记者表示抱歉:“屠呦呦先生因为‘身体欠佳’不能到场,由她的同事接受大家采访。”
这不是媒体记者第一次被老太太“放鸽子”了。屠呦呦对于采访有多抗拒,每个试图尝试的人都深有体会。
“身体欠佳”,也是李廷钊这次在电话中婉拒记者采访的理由。而被问到屠教授是否因为身体原因停工修养,李廷钊连忙纠正记者:“没有,没有,她一直还在工作的,用她自己的方式。谢谢家乡媒体的关心,屠教授希望不受外界的打扰,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研究。”
露馅了,所谓“身体欠佳”,大家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在同事亲友的描述中,屠呦呦性格的执拗、对工作的执着,谁也改变不了。
“她是那种会跟年轻人拍桌子,也会跟老人拍桌子的性格。”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曹洪欣模仿过屠呦呦急得拍桌的模样,“能让她眼睛发亮的,只有青蒿素。”
青蒿素已经推广应用数十年,还需要研究什么呢?曹洪欣介绍,近些年,屠呦呦一直在关注青蒿素“老药新用”——新适应症的药物研发问题。
许多获得诺贝尔奖的高龄科学家,已处于“安度晚年”的退休状态,很少有新的科研成果。而屠呦呦没有停步,当人们为她鼓掌时,她“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只需一张安静的书桌,上下求索,再攀高峰。
获得诺贝尔奖后的4年多来,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表了10余篇科研论文,包括两篇影响因子超过10的重要论文,还有多项专利正在申报中。
2019年6月,屠呦呦团队又放了一个大招:针对青蒿素的“抗药性”难题,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多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治疗红斑狼疮的新双氢青蒿素片剂,最快或可于2026年前后获批上市。
看来,这位89岁的老太太从未把自己纳入退休行列。
(本文部分内容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读书|50项伟大发明:避孕药、电梯、塑料、百货商店……
作者|贝小戎
美国历史学家房龙写过一部《发明的故事》,介绍的大多是一些历史非常悠久的发明,如轮子、桥梁。英国经济学家蒂姆·哈福德写了一部《塑造世界经济的50项伟大发明》,除了犁、楔形文字、纸,其他的都非常现代,如空调、苹果手机、集装箱、条形码、奶粉、电子游戏,有许多是或者涉及一种建制或系统,而不是简单的物品,如银行、保险、公司。
避孕药
哈福德说,避孕药“也许是20世纪末最重大的经济变革”。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人们尝试了各种花样防止避孕。古埃及有鳄鱼粪,亚里士多德推荐雪松油,卡萨诺瓦用半个柠檬作为宫颈帽。
避孕套作为避孕药的替代品,是有失败率的。人们有时候不严格按照要求使用,导致避孕套有时会破裂或滑落,结果每100名性生活活跃的女性使用避孕套一年,有18人会怀孕。避孕药的失败率只有6%,安全性是避孕套的三倍。如果使用得当,失败率可以下降到5%。“而且负责正确使用避孕药的是女性,而不是她们笨手笨脚的伴侣。”
如果没有避孕药,你现在就不会遇到那么多女性医生、牙医或律师,因为如果随时都有可能怀孕,她们就无法获得医生或律师资格。
避孕药还导致女性晚婚。避孕药出现之前,人们结婚比较早。为了事业发展而决定放弃性生活的女性可能到30岁才找对象,而那时几乎所有的好男人都已经结婚了。有了避孕药,未婚女性可以发生性行为,意外怀孕的风险大大降低了。每个人都开始晚婚。经济学家阿玛利亚·米勒的统计证明,女性在20多岁时如果推迟一年生育孩子,她一生的收入将上升10%。
电梯
电梯安全、可靠,但等电梯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心烦,“等候公共汽车或火车时,我们心甘情愿,电梯让我们等20秒,我们就会牢骚满腹。或许是因为坐电梯时,我们都觉得自己成了被运输的货物。电梯没有位置标识,显示屏也不显示方位信息,我们晕头转向,不知身处大楼的哪个角落。在电梯大堂放置长度相当的镜子,能让人感觉等待时间过得更快一些。”
电梯的原型升降梯本身已经存在很久,据说阿基米德在古希腊时期就建过一部升降梯。1743年,路易十五在凡尔赛宫用一部升降梯秘密地拜访女主人。匈牙利、中国、埃及的升降梯都由牲畜升降。
地铁使高层建筑成为可能,“曾经我们只能接受六到七层高的建筑,而且顶层住的一般都是仆人、疯婆子或者为理想苦苦挣扎的艺术青年。电梯发明后,阁楼变成了阁楼公寓,顶层变成了套房。”
机器人
不要以为机器人很有未来感,现在已经有大量机器人在工作:世界机器人人口正在迅速膨胀——工业机器人的销量每年增长约13%,这意味着机器人的“出生率”几乎每5年翻一番。机器人正在做越来越多的事情,生菜采摘工、调酒师、医院的搬运工等等。
机器人能提高效率,做一些危险的工作。但机器人的普及完全是好事吗?“对工人或整个社会而言,它们并非总是更好。比如自动取款机带来的一个好处就值得怀疑,银行柜员被解放出来,却去销售一些高风险的金融产品。可以想象,留给人类去做的一些工作实际上会更糟糕。”
如今,机器人的大脑比身体的进步更快。机器人能让飞机着陆,能在华尔街买卖股票,但它们不能打扫厕所。在仓库里有一种设备,告诉工人如何取东西,可以节省工人在通道上来回行走的时间。如果机器人在思维方面击败人类,而人们在把物品从货架上取走方面击败机器人,用机器人大脑来控制人体,就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虽然人类听命于机器人显得很怪异。
塑料
作家苏珊·弗林克尔写过一本关于塑料的书,她花了一天的时间记下自己触摸到的塑料用品:电灯开关、马桶座、牙刷、牙膏等。她也注意到不是塑料的东西——卫生纸、木地板、瓷的水龙头。一天结束,她共列出了196件塑料制品,102件非塑料制品。全世界生产的塑料如此之多,要消耗石油产量的8%。
有的塑料不能回收,如酚醛塑料,更多的塑料可以回收,但并没有回收。只有大约七分之一的塑料包装被回收,远远小于纸或钢。塑料最终埋入垃圾填埋场,化学物质会渗入地下水,进入海洋后,会被有些生物食用。有人预计,到2050年,海洋里的塑料比所有的鱼加起来都要重。
剃须刀和刀片
打印机的墨盒几乎跟打印机一样贵。制造商可以把打印机卖得很便宜,把墨盒卖得很贵。这种模式被称为两部分定价模式,也被称为“剃须刀与刀片”模式,先以低廉的价格卖给你剃须刀,然后以昂贵的价格卖刀片。这种例子还有:游戏机和游戏软件,索尼每出售一台Playstation4都会亏本,但只要玩家购买游戏,索尼就可以从中赚钱。胶囊咖啡机也是,雀巢卖咖啡机不赚钱,赚的是咖啡粉的钱。
两部分定价何以行得通?因为消费者会考虑转换成本。想换一种胶囊,你就要哦新买一台咖啡机。在数字产品方面尤其可行。如果你的电子书阅读器上已经有了很多图书,切换到另一个平台就很麻烦。
(图片来自网络)
世界读书日,全场满减进行时
大家都在看这些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教授的权力」
【关于科学家发明的故事、关于科学家发明的故事英语作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