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民间故事;关于端午节的民间故事,300字左右

更新:03-14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网络中国节·端午」端午民间小故事

1、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供稿:丑小青

总监制:唐红彬监 制:王廷斌 邱晶晶责 编:李迪娜编 辑:赵翔

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 | 端午节“扎艾狗”挂门前辟邪消灾  民间传说与张献忠有关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伍勇

视频加载中...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在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人们会将艾草做成小狗的模样,被称作 “扎艾狗”。

挂艾草有何讲究?如何演变成“扎艾狗”? 6月3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长宁县民间协会主席张玉龙讲述了这一传统习俗。

源于历史故事 保护家人平安

“传说在古老时期,端午节期间瘟疫流行,有高人发现是妖孽作怪,于是用菖蒲和艾草作为武器降妖除魔,后来艾草就认为是驱邪的象征。”张玉龙说,不过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十分久远,关于挂艾草习俗的由来,主要集中在一个民间故事上。

据张玉龙介绍,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张献忠的军队进入四川开始扫荡,在路上看到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年纪大一些的孩子,牵着一个年纪小一些的孩子,感到很奇怪,于是上前询问原因。妇人告诉张献忠,大一点的孩子是自己哥哥的,由于哥哥嫂子都被官兵杀害,所以孩子更加需要关爱。

张献忠听了十分感动,于是就对这个妇人说:“你回到家之后挂一束艾草在自家门口,这样就能够保你平安了。”妇人点头离开后,张献忠对士兵说只要在家门口挂了艾草的,就不能杀。妇人到了村子之后告诉村民都要在门上挂一束艾草,这样能够保平安。第二天士兵们来到村子,看到家家户户都挂了艾草,这个村子也就幸免于难。而这一天恰好是端午节,于是挂艾草的习俗就如此流传下来。

寓意忠诚护主 演变成为“艾狗”

“艾草本身有去湿驱寒的作用,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材,可以治病,而狗是最忠诚的动物,特别护家,于是就逐渐有人将艾草扎成狗狗的样子,挂在自家门前,一方面是为了辟邪消灾,另一个方面也赋予艾草生灵的寓意,希望‘艾狗’保护主人一家平安。”张玉龙解释了“扎艾狗”的由来。

在长宁县,许多人家把艾狗挂在门前,日常生活中如果需要用到艾草,就可以从艾狗身上取一点下来。一只艾狗能够用差不多一年多,能够全年为一家人服务。

“将艾草扎成艾狗挂在门口的习俗,据我所知至少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端午节人们可以在市场上直接买艾狗。端午节那天早上,市场上卖艾狗的摊位可以从街头摆到街尾,一个上午差不多能够卖出去1000多只艾狗。”张玉龙说,现在已经有人开始专门种植艾草,在端午节的时候扎艾狗卖给大家。

2020年长宁县在端午节举办了扎艾狗的比赛,最终12名扎艾狗的高手参加。在他们手上,艾草成为了一只只可爱的小狗,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比赛还设置了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长宁县政府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

张玉龙说:“把艾草驱邪消灾的美好寓意与狗狗忠诚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扎成‘艾狗’,其实是一种节日美好祝福的延伸,是希望一家人能够四季平安的体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关于端午节共有六个故事,端午节到底是纪念谁的?

每年五月初五,人们为了眷念屈原投身汨罗江,形成了端午节。但你知道吗,在我国不同的几个地方,一共有六个关于端午节的故事,看看你知道几个?

纪念介子推

东汉蔡邕《琴操》中提到,蒲月(即五月)初五眷念介子推。晋国的重耳与介子推逃亡在外19年,饥馑中介子推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谎称是猎得野兽拿给重耳果腹。其后重耳返国登位成为晋文公之后,却忘了封赏介子推。为此,介子推有些怨气,写了篇《龙蛇歌》,感慨自己和晋文公的经历。

"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承辅。

龙返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介子推《龙蛇歌》

"

他把晋文公比作飞龙,当初辅佐他的人比作蛇。五条蛇曾追随在龙的左右,作为辅佐陪侍在它身旁。有一天龙飞回到故乡,得到了安身立命的合适地方。有四条蛇还在它的左右得到恩露滋养,却有一条蛇羞于再与龙蛇相处,宁愿干死在荒凉的原野上。

写完《龙蛇歌》后,他猜想到重耳会来找他,于是就背着母亲躲进山中,不愿与他相见。果然重耳听到《龙蛇歌》后多次出人寻找,请他下山出仕,可介子推拒不下山。无奈之下重耳下令纵火烧山,三面点火,只留一面出路,意在逼迫介子推从此下山。没想到介子推却和母亲态度坚决,拒不下山,最后被烧死在山上。

大家都知道这是寒食节的来源,但有一说粽子也是当时寒食的一种。因为怀念介子推,重耳敕令每年五月初五不得生火,只吃粽子。

2

纪念屈原

有关屈原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另据闻一多考据,把屈原和端午节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在著作《续齐谐记》中才首次现的。

公元前278年,秦国上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在这一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在此之前,他被楚王贬出政治中心,放逐到了江南。

楚国人在汨罗江上泛着竹筏,四处寻找屈原的下落无果,却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此外,为了不让江中鱼蟹吃掉屈原的尸身,百姓就向江中投了许多糯米食品,这被认为是粽子的来源。

3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原是楚国人,因躲避灭口之祸只身逃到吴国。后和孙武为吴国共事,差点灭掉楚国,并将楚平王的遗体挖出来鞭尸。吴王阖闾身后,吴王夫差登基。在吴越争霸之中,吴军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提议“鸡犬不留”,但夫差赞成媾和。随后越国收买奸臣陷害伍子胥,夫差听信谗言,赐他死罪。

临死前伍子胥和人说,在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国都东门上,他将亲眼看着越军灭吴。夫差震怒,将伍子胥的尸身装在革袋中,在五月初五这天投入大江。后人眷念伍子胥,因而开始泛舟投粽。

纪念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姒姓,别名鸠浅、菼执,是越王允常之子。他在吴越争霸中战败之后,卧薪尝胆十年之久,在范蠡辅佐下重整兵力,最终击败吴国。

在复国运动中,越人为了掩人耳目做了许多伶俐的安排,其中一件就是以划龙舟来操演水军。吴国军队看到越人整日划龙舟,还以为他们醉心生活享乐,不再怀有复国斗志。其实,越人这样做正是勾践的精心安排,不让吴国觉察越国练兵的念头。《越绝书》中对此有所记载。

据传因为勾践练兵采用的龙舟法帮助越人实现复国,后人就在端午这天专门设立龙舟赛活动,用来纪念勾践的胆色和才智。

纪念孝女曹娥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誊写的《孝女曹娥碑》文

曹娥是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人,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即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今曹娥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只有十四岁,为了寻找父亲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她在五月二十二日这天也投江自尽。五日后,人们发现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众人惊诧不已。此事一时传为神话,县府知事度尚为之立碑,又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从此,曹娥生前所住之镇即更名曹娥镇,殉父之江改名为曹娥江,人们自发捐资建庙慰其孝心。

6

纪念周处

三国东吴末年西晋初年,江苏宜兴有一个名叫周处的少年。他自幼父亲早亡,母亲溺爱,以致他嚣张跋扈,再加上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整日纵情肆欲、横行乡里。当时有民谣把他当成一个祸患,与南山猛虎、西氿蛟龙合称为阳羡城“三害”。这个说法传到周处那里,才自知自己为人所厌,幡然悔悟,决心为民除害,只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经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数十里,终于斩杀猛虎、孽蛟。此后他自己也改邪归正,认真拜师学文练武,“三害”终于皆除。

改弦更张的周处成为国之栋梁,先后任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内史、散骑常侍、御史中丞等职,做事用功,刚直不阿;由于得罪显贵,他被派往西北讨伐罪氐、羌等部落兵变,期间遇害于疆场。

值得注意的是,“端午”一词最早就见于西晋名臣周处所著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当代人们窥见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此时此刻的端午节中,在祭祀前人的同时,也连带着对周处的一份歌颂。

其实,不论端午节的源头是什么,端午节所崇拜的对象是谁。这个节日都在歌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忧国怀民、刚正不阿、艰苦卓绝、尊亲重孝、从善如流,每一种端午精神,都值得国人称颂和体认。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了解更多

【关于端午节的民间故事;关于端午节的民间故事,300字左右】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简介、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的资料 下一篇:关于端午节的神话传说;关于端午节的神话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