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英雄的故事,你应该知道!
投稿邮箱:2854183000@qq.com
坚定法治信仰 弘扬法治精神
2021年度法治人物公安系统获奖者事迹
编者按:
不平凡的法治故事,印记着法治公安建设的坚定足迹;不寻常的公安英模和集体,诠释着法治信仰和法治精神的强大力量。12月4日,《宪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2021年度法治人物特别节目播出,公安系统崔道植、沈云如获评“2021年度法治人物”荣誉称号;潘、刘安、张从顺和张子权父子获评“2021年度致敬英雄”荣誉称号;“团圆”行动获颁“2021年度最具媒体影响力奖”。人民公安报今日刊发获奖者优秀事迹,激励引导广大公安民警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
//
2021年度法治人物
崔道植:把毕生奉献给党和人民的公安事业
崔道植参加公安部新闻发布会。记者张铮摄
67年党龄,他情怀不老;66年警龄,他使命弥坚;87岁高龄,他退而不休。“七一勋章”获得者崔道植带给我们的是员的信仰之光、公安战士的“道植力量”。
书写警界传奇
践行无悔誓言
崔道植曾任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处处长,是中国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最美奋斗者”、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是全国政法战线唯一一位“七一勋章”获得者。
他检验鉴定痕迹物证7000余件无一差错,破获无数惊天大案铁证如山;十几项专利成为解锁疑案的金钥匙,百万字著作成为刑事技术的经典教科书。崔道植用汗水和心血,书写了中国警界重大疑难案件痕迹鉴定“定海神针”的传奇。“我将把毕生所学和积累的经验全部留给年轻一代,以一名员的实际行动认真践行对党绝对忠诚的无悔誓言。”他深情地说。
坚持实事求是
细致做到极致
崔道植经常挂在嘴边一句话,“要实事求是,做什么,一定要实事求是”。真正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崔道植把自己整理的枪弹检验教材课件交给公安部刑侦局,留给更多人作参考。实践表明,只要启用他的教材课件,就会发现没有一点瑕疵错误。年轻刑警们感慨地说,向崔老学习,技术上要学具体的东西,精神上尤其要学那种境界。
弘扬“道植”力量
激发奋进动力
许党报国,初心如磐。崔道植用无私的奉献,诠释了平凡英雄的时代风采;用无悔的忠诚,标注了员的精神高度。
退休之后,崔道植始终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仍工作在刑侦一线。当前,黑龙江省公安机关正在全面推进“道植计划”,力争在警营培养出更多的“崔道植”,让“道植力量”成为推动民警砥砺奋进的精神之源,成为不断加强队伍建设的永久动力。(冯锐)
沈云如:倾力付出只为群众的信任和托付
沈云如(左一)回访无户口人员。(浙江省公安厅供图)
17年从军岁月献身国防,21载从警生涯心系群众,浙江省长兴县公安局虹星桥派出所民警沈云如用坚守和奉献,恪守对党和国的忠诚、诠释情与法的交融。“你要用心去办事,你要用心去感受老百姓的一些困难,把他们的事情当作自己家的事情去办。”这是沈云如镌刻在内心最深处的人生箴言。
奔波万里,为无户口群众跑断腿
2018年3月,沈云如积极响应长兴公安大部门、大警种制改革的号召,主动申请调往位于农村的虹星桥派出所,挑起了户籍工作的大梁。
几年来,沈云如奔波数万公里,为35名无户口人员解决了落户难题。“没有户口,这些群众就得不到医疗、低保、养老等保障。望着他们充满渴望的眼睛,我就一个念头,把他们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年过半百的他奔走在帮助群众的路上,不知疲倦。
为了群众,他曾睡在寿材铺楼上
2019年11月初,沈云如跨越1800公里赶到贵州帮张大妈办理户口,不巧工作人员请了假,3天后才能回。
为了节省老人花销,沈云如辗转打听到工作人员老家住址,连夜赶往山里。工作人员的母亲被感动了,劝女儿第二天一早赶回来处理。当晚因为找不到旅店,沈云如就在寿材铺楼上凑合过了一夜。可他说,那一夜睡得格外踏实,因为“老人的事情终于要办成了”。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群众的信任和托付。”正是怀着这样的情怀,在沈云如笔记本里,35个名字前都已经打上了显眼的“√”。
竭诚为民,让法治光芒照亮心灵
从警21年,沈云如做起普法工作得心应手。每次下到田间地头,他总是揣着一本厚厚的黄页,里面记载着老人的出行信息、需要宣传的防诈骗知识等。在沈云如带动下,目前辖区志愿服务的队伍拓展至160余人,把法治光芒照进每一个家庭。(谢佳 陈彦君)
//
2021年度致敬英雄
潘:用生命诠释使命、守护平安
潘生前工作照。(福建省公安厅供图)
今年9月25日,福建省公安厅党委委员、福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一级巡视员潘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57岁,他用生命践行了员的初心和使命。
从警37年,潘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有利于群众的事,都竭尽全力做好。在人民群众危难时刻,潘冲锋在前、临危不惧,从抗击泥石流灾害到抗击台风,一个个急难险重的现场都留下他身先士卒、冲在一线的身影。
潘敢想敢干、敢拼敢闯,是公认的创新型人才、专家型局长。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他提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理念,给全市交通信号灯绘制一张“智慧地图”,有效破解了城市拥堵难题,获得群众认可。
潘心系民警冷暖,出台了“积分制调动工作”办法,解决民警夫妻两地分居问题。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经常说,只有个人干净,才有做人的底气、干事的硬气和从警的正气。他曾向全体民警公开表态:“如果谁看到我在哪个饭局上应酬,你们都可以上来甩我两个耳光!”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让人印象深刻。
潘用生命践行初心使命,是全警学习的榜样。他牺牲后,警营反响强烈,民警们纷纷表示,将以潘为榜样不懈奋斗,全心全意为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工作。(郑明)
刘安:以赤子情怀书写爱民篇章
刘安生前工作照。(北京市公安局供图)
在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第二社区,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社区有刘安,大家都平安。”今年3月7日,民警刘安因突发疾病倒在了社区警务站,年仅55岁,他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和最深厚的爱,献给了公安事业和辖区百姓。
刘安生前是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蒲黄榆派出所社区警务二队二级高级警长,兼任东铁匠营街道蒲黄榆第二社区党委副书记,他的工作始终围绕着百姓的家长里短和社区的大事小情开展,居民们说:“刘安做的好事就像天空的星星数不清。”刘安曾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机关学雷锋活动成绩突出个人等荣誉。
刘安满怀赤诚之心,用忠诚和大爱打造出远近闻名的平安社区。蒲黄榆第二社区的老龄人口达70%以上,刘安义务照顾70多位空巢、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为多位老人养老送终。他还时刻惦记着社区的孤儿、困难学生,累计捐款20余万元,资助18名孤困儿童和10名困难学生,其中年龄最小的孩子一直管他叫“警察爸爸”。
刘安牺牲后,中央向全国政法系统发出学习宣传刘安同志先进事迹的号召,北京市公安局掀起了向刘安同志学习的热潮。民警纷纷表示,要永葆忠诚本色、践行为民宗旨,传承英模精神、争当爱民先锋。(唐娜)
张从顺、张子权:英雄父子热血忠诚守边疆
张从顺。
张子权。
一家戍边人,父子两忠烈。云南民警张从顺、张子权这对英雄父子的忠诚赞歌在云岭大地久久传唱。
2020年12月15日,云南省临沧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民警张子权在侦办一起重大案件时,因劳累过度牺牲,生命定格在36岁,被追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1994年,他的父亲——生前任镇康县公安局军弄派出所所长的张从顺,在侦办一起跨国案中勇斗毒贩,为保护战友壮烈牺牲,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革命烈士等称号。
张从顺常说一句话,“守国门就是守家门”。工作中,他提出“边疆稳固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工作理念,带着民警主动和群众交朋友、拉家常,了解社情民意。在他的带领下,辖区矛盾不出村、问题不上交,社会治安状况显著改善。
父亲牺牲后,张子权和两个哥哥继续踏上父亲未曾走完的征程,张子权毅然加入禁毒队伍。有人劝他,“你父亲都牺牲了,就别干禁毒这一行了”,他却坚定地说:“怕危险就不会当警察,怕死就不会干禁毒,干禁毒肯定义无反顾。”每次办案,他都如父亲一样,永远朝着最危险的地方冲锋。
多少次舍生忘死,多少次命悬一线。在近十年的缉毒生涯中,张子权先后参与侦破公安部和云南省公安厅毒品目标案件158起,总缴毒达20余吨,用付出兑现了从警的铮铮誓言。( 马燕 鹿晋芸)
//
2021年最具媒体影响力
“团圆”行动:助失散家庭实现团圆梦
2021年5月19日,在陕西省大荔县公安局民警的见证下,失散32年之久的李崇志与父母相聚在一起。崔正博摄
自2009年起,全国公安机关持续开展打拐专项行动,儿童犯罪得到有效遏制,盗抢儿童案件年发案降至20起左右,且基本实现了快侦快破。但一批儿童积案还未侦破,许多当年的失踪儿童尚未与家人团圆。
民之所盼,警之所向。今年1月,公安部党委在充分总结2020年命案积案攻坚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为期一年的“团圆”行动,全力侦破儿童积案、全力缉捕儿童犯罪嫌疑人、全面查找失踪被拐儿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截至11月底,“团圆”行动已找回历年失踪被拐儿童8307名,其中失踪被拐时间跨度最长的达62年;侦破儿童积案29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97名。
“团圆”行动中,公安部集中力量和各种资源手段支援各地开展比对会战,集中挂牌督办重大儿童积案115起。各地公安机关紧紧依托“全国打拐DNA系统”,对历年来儿童失踪被拐案事件信息进行全面梳理、逐条核查,不断开辟查找失踪被拐儿童的新渠道、新方法,力争尽快破获全案。6月1日,公安部集中对外发布全国3000余个免费采血点地址、联系电话后,近8.5万人主动到公安机关接受免费采血,其中有4759个家庭实现团圆。
“团圆”行动得到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关注报道,全网累计阅读量近百亿次,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电影《失孤》中被拐儿童原型郭新振被找到,消息一经发布即登上热搜榜,引发刷屏式传播效果。7月13日公安部召开“团圆”行动新闻发布会后,《》、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连续报道,相关视频播放量和话题阅读浏览量逾23亿次,得到群众普遍认可和广泛赞誉。(谢俊思)
来源丨人民公安报
编辑丨何 玲
审核丨居光伟
签发丨兰泽东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抗日小英雄你还记得吗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乔楠楠 责任编辑:乔梦
72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曾在日本盛行一时的“三个月”的幻想彻底破灭。日本侵略者的确低估了中国,只看到了中国政府的羸弱,却看不到中国民众“妇孺皆兵”之下蕴藏的巨大能量。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一起来重温记忆中的抗日小英雄,铭记历史,捍卫和平!
银幕上的小英雄——海娃 张嘎
海娃
《鸡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一部抗战故事片。影片主要讲述了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奉命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路上所发生的故事。影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中国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敌斗争的儿童影片,也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
《鸡毛信》宣传画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边放羊,边放哨,监视着前面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就这样,海娃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左:电影《鸡毛信》剧照,右:“海娃”原型和妻子
他是电影《鸡毛信》中小主角海娃的原型,也是电影《沙漠追匪记》的主角原型之一,在他参加的历时两年半的战争中,他单人捕捉俘虏100多名。2014年,这位传奇英雄因病去世,留给人们无尽的思念和追忆。他就是曾经闻名全军的侦察捕俘英雄秦玉根。
秦玉根3岁时成了孤儿,叔叔将他卖给地主,4岁就给东家放羊,饱受饥寒折磨。抗战爆发后,八路军120师随贺龙元帅挺进敌后,小玉根的家乡成了最早的根据地,小玉根带领儿童团,肩扛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当向导。特别是有一次小玉根在送鸡毛信时,机智勇敢,毫不畏惧,最后把鬼子带进了我军伏击圈,自己又机智脱身。他的这段传奇经历在根据地被编成故事广为传颂,成为我党我军最早的根据地妇孺皆知的小英雄。后来,这段故事被拍成电影《鸡毛信》。14岁那年,小玉根参加了地方武装,他拿着土枪、土炮、土,参加反扫荡作战,并多次深入敌后,化装侦察,护送党政军领导通过敌人封锁线,掩护群众反扫荡大转移,1947年成为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侦察员。
他还参加过解放战争、新疆剿匪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先后荣立7次战功,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英雄勋章,是闻名全军的侦察捕俘英雄。2014年4月,76岁的秦玉根在广东中山市因病去世,他在遗言中表示要将遗体留做医学科学研究。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小兵张嘎
电影《小兵张嘎》剧照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电影《小兵张嘎》剧照
电影《小兵张嘎》的扮演者叫安吉斯。在剧中,他从不懂事的孩子一步步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八路军战士。他的那句“别看今天闹得欢,就怕以后拉清单”的经典台词更是让人难忘。
电影《小兵张嘎》张嘎扮演者安吉斯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电视剧在忠实《小兵张嘎》原著故事、线索氛围环境的基础上,丰富了嘎子的性格命运。展示了嘎子、胖墩、玉英、佟乐四个孩子,在抗日烽火中的戏剧故事和富于传奇的友谊。
电视连续剧版《小兵张嘎》剧照
电视连续剧版《小兵张嘎》扮演者谢孟伟
嘎子哥的变化,你还认得吗?
《鸡毛信》《小兵张嘎》也有动画片版。正是革命题材动画片的出炉,海娃、张嘎等少年英雄人物更受新时期青少年的青睐。
动画片《鸡毛信》
动画片《小兵张嘎》
课本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叫雨来的孩子,他的游泳水平很高。后来,爸爸为了让雨来有学问,让雨来接受党的爱国教育,从而懂得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祖国”的道理。一天,鬼子又来扫荡了,雨来的爸爸妈妈都出去了,雨来正趴在炕头看识字课本。突然,交通员李大叔来到他家,后面还跟着一群鬼子。在雨来的掩护下,李大叔匆忙跳进雨来家事先挖好的地洞里,而雨来自己却被鬼子抓了。雨来拒绝了鬼子的哄骗和利诱,在敌人的威胁、毒打下坚决不屈服,决绝供出李大叔的去向。鬼子无可奈何,决定把他拉到河边枪毙。河边响起了枪声,村民们听见枪声都哭了……等鬼子走后,雨来从水里爬上岸,他还活着!原来枪声响起之前,雨来趁鬼子不备,一头扎进河里游走了。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瞭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新中国成立后,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被改名为《小英雄雨来》并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成了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挑死了王二小,将他狠狠地摔在石头上。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关于王二小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王二小纪念碑
《王二小》《小英雄雨来》比较早地被编入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感染和教育了不止一代人,王二小、雨来成了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自古英雄出少年。古有夏完淳,14岁领兵抗清,16岁英勇就义。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海娃、张嘎、雨来、王二小绝不仅仅是艺术形象,要知道他们只是千千万万小英雄的缩影。有许多小英雄烈士们,为了民族独立而英勇斗争,牺牲后没有留下一个土堆,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作家管桦认为,一个不能崇拜自己英雄的社会,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己英雄的民族,是一个缺乏民族精神和志气的民族。
英雄故事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一次次的感动,不只是证明了我们有多爱国,而是,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初心”——在未知晓大道理未接触高深学识的年幼之时,我们就坚定地相信:要爱自己的祖国,爱山川,爱河流,爱这片依旧不够完美的土地和为此不断努力的人民!
你还记得这张图吗?一名小学生因为迟到,冒雨奔向教室。当跑到操场,听到国歌响起时,他做了什么?
少年强则国强。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中国的年轻一代从来不缺乏热爱祖国、崇敬英雄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教养、善良、真诚、勇敢……让我们看到了祖国未来的希望。
(资料来源:、中国军网)
【关于英雄的故事有哪些-关于英雄的故事有哪些?讲给大家听吧】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