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读:诚心实意——自欺者必欺人,不自欺不欺人
诚心实意,这一汉语成语,是本自孔孟思想的一个人生核心价值观和方法论,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在古代的经典文献中,“诚”与“实”二字意义相通,“心”与“意”二者内涵相近。“诚心实意”,也可说“诚意实心”。
诚心实意,又是诚心诚意,真心实意。
诚心实意,既是心性的价值本体,又是心性的修为工夫。
从价值本体上言,是反身之诚,事物、人伦的当然之理,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
从修为工夫上言,是诚心于道德行为。
“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荀子·不苟》)
诚心的心性工夫,犹如忠信,诚实不欺而无伪。
这一成语的表面意思是,形容一个人的心地十分真挚、诚恳。
现在说的一个人心性“实诚”,便是形容人的心意真实、真诚和敦朴、厚实。
从人生价值观上言,“诚心实意”,是不自欺欺人。自欺者,意不诚;欺人者,心不正。意诚心正,便是修身之自得。不自欺而耻己之欺人,方能真正不欺于人。
从人生方法论上言,欺人者,必自欺;自欺者,意不诚;意不诚,则虚伪;虚伪者,必欺人。要想不自欺于己,就得有“诚心实意”之修为。
心意的诚与不诚之分,在于一是实有之,一是实无之;一是实全之,一是实欠之。了然此有无、全欠之在天下,固不容有欺而当戒慎于心。
诚心:自谦而不自欺,远离虚情假意。
心之诚,实是“诚其意”的心性修养成果。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大学》)
“诚其意”者,真诚有诸己而不愿乎外,无名利之凿伪心。
“自谦”者,诚心自足于内,而不苟且以徇外,表里如一。
“诚其意”的不自欺,是对内心的一种反躬自问:要像不希望他人欺骗自己一样,不自欺于己心。
人的一生,只有诚意而不自欺,方能如“好好色”一样诚好于己性之善,如“恶恶臭”一样诚恶自己的作恶之念。
心诚而不自欺,方能待人以真挚,一心一意而非三心二意,发自内心而无有私意,满怀诚意而远离虚情假意。
一切待人上的虚情假意,无非是自欺欺人之为。
“赏善罚暴者,正令也,其所以能行者,精诚也。”(《文子·精诚》)
在早期道家的思想中,体道以莅天下者,就在于“推其诚心施之天下而已”(《文子·精诚》)。令明令正,必待精诚而能行。
心诚则精诚,精诚则泽利天下而不已,心诚则化人也若神。 精诚弗至,则民弗能从之。
“人之所以立检者四:诚其心,正其志,实其事,定其分。”(《申鉴·杂言下》)
在人生修为上,诚心为本,诚心而后方能正志、实事和定分。
心诚则明,心明则志正,心正则事实,实事则功立。心诚正分定,则不淫于物欲。
在宋代儒家学者周敦颐看来:
“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本必端,端本,诚心而已矣”(《通书·家人睽复无妄》)
平天下之本,在于身之修;身修之本,在于心之诚。诚心则必善身端,善则和亲家和。
在宋代儒家学者朱熹看来:
“人固有终身为善而自欺者,不特外面有,心中欲为善而常有个不肯底意思,便是自欺也,须是打叠得尽。”(《黄宗羲全集·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上》)
人之自欺,是不肯为善的心意。诚意,自然不已,乐善不倦,岂会不肯?“打叠得尽”,便是诚意工夫。
“盖意诚而后心正,过得这一关后方可进。”
在人生修为上,意诚而心正,自然不自欺,也不欲欺人。
在明代儒家学者王恕看来:
“诚,实也。人之心无不实,乃能自成其身,而道之在我者,自无不行矣。”(《黄宗羲全集·明儒学案·三原学案》)
诚者,自谦而足实。道德实有于心,自能诚其身而成身正行,无不功成。
“人之诚实者,作事自然有始有终。不诚实者,则虽有所为,始勤终怠,所以成不得事,故曰‘不诚无物’。”
诚实,心笃定而无间,恒毅不怠,自能作事上有始有终。心不诚实,三心二意,自是浅尝辄止,或是半途而废,难以有终。
诚心,自能尽性致命,夭寿不贰,成己成物,善始善终。
在明代儒家学者李中看来:
“古之学者只是诚实,今之学者只是迁就。”(《黄宗羲全集·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下一》)
诚实,则坚守原则,分定不迁;迁就,则卑躬屈膝,随波逐流。
人生的日常、日用上,洒扫、应对和进退须是诚心中流出,方能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看来:
“诚其意者,使意皆出于不妄,而心为实心,知为实知,意亦为诚实之意,而后为善去恶之几决矣。”(《船山遗书·四书训义·大学》)
诚心,与诚意、实心含义相通。诚心,自能实知,是非分明,为善去恶,不容有一毫的自欺欺人之心。
小人虽非有欺人之行,然志于为恶,求快其心,求足于私欲,则也是自欺之心。
毋自欺者,恶恶上自能如恶恶臭。恶臭至前即恶之,无有能蔽之者,而去恶能断,勇于求去。
毋自欺者,好善上自能如好好色,好色在前即好之,无有能夺之者,而为善有力,决于求得。
实意:自得而不矫饰,摆脱矫情做作。
实意者,也就是心之实诚,实心实意。心实意实者,又是全心全意。
对于人生来说,一个人只有实其心意,方能纯粹而不虚伪,无为于造作夸饰,掩耳盗铃。反之,人一有不实之矫情,就会失信于人。
心意之实,是积善成德的充实之实。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
在人生修为上,志仁无恶,是可欲之善;诚有之,为有诸己之信;实有诸己而不待于外,是诚实之美。
真实意者,必是“诚于中”(《大学》),而为“有光辉”的“形于外”者。心能实意,可以自得其明德、懿德。
一个人若能道德自得而诚实,就会有真情实意的自然流露,而无为于矫饰做作。
能实其意者,必是不自欺,而无欺于人。
说一个人“实诚”,便是说他为人真实,说话诚实,做事老实。
一个人能够不背离真诚而无欺骗于人,就有了真实可信的优良品德。
在宋代儒家学者程颢看来:
“人须知自慊之道。自慊,无不足也。若有所不足,则张子厚所谓‘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者也。”(《二程集·明道语录》)
心中实意,自是自慊而无不充足,与天合德,分定不迁。
心意不实,必是有所不足,而诱引于外,患得患失,左摇右摆,不得其所。
在宋代儒家学者陈埴看来:
“意实则心实矣。”(《黄宗羲全集·宋元学案·木钟学案》)
诚意而实诚,则心必实,自能明辨密察。
在明代儒家学者王畿看来:
“实心之谓诚,诚即敬也;一心之谓敬,敬即诚也。”(《王畿集·<大学>首章解义》)
实心,便是实意或诚意,而诚意必敬。诚者不已,自然敬而不失,一心一意。言诚意,则敬在其中。
人欲正心,先要诚意。意者,心之所发。意之动,有善,有不善。诚其意,私真无恶而实有善。诚意的前提,在于辨别恶善之机,致其知。意诚,则心可得而正。
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看来:
“意虚则受邪。……诚其意者,意实则邪无所容也。”(《船山遗书·思问录内篇》)
意之虚,或受接于邪。诚其意者,是实其意则达致邪无所容。致知而诚其意,无情意之私,而只有情意之正。
意之已动,或有恶,而自欺。唯诚其意者,明善而充此心之善,以灌注乎所动之意而皆实,则吾之心周流满惬而无有馁,持其志而不暴于气。
人能诚心实意,亦即是保持真挚而不虚假之态度,就能见善若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就能从善如流,而乐此不疲;就会自得其善而手舞足蹈,欲罢不能。
诚心实意:真挚而不虚伪,感人必然至深。
一个人若能自得道德而性分足,则必不会虚头巴脑,假仁假义,或是虚情假意。
心意诚实,则必不虚伪;心意虚伪,则必不实诚。
人能“毋自欺”,则心诚而情真。心诚于至真,必然精诚而不造作、伪装。
俗语有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诚实意,感化人也深,神化而灵。真诚之德,化人上小可以正人,大可以正天下。
“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荀子·不苟》)
在人生修为上,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可以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全心全意。
诚心于仁义之守,真诚所致,自能感动人心,影响和改变社会不良风气,达致风清气正。
自欺欺人者,人不信则不能心服口服;心诚实意,方能令人心悦诚服。
人生非有“毋自欺”的诚意诚心,则不可有真正的感动人而教化人之施为。
人的心意,若是不够诚实,则是令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然人必不信从而疑,也就不能变化和影响人。
对于人生作为来说,要想真正改变、变化一个人,莫若以诚心实意去感化之,影响之。
正如天地不诚则不能化万物一样,圣人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不诚则疏远不亲,居上者不诚则卑而不尊。
在明代儒家学者王畿看来:
“王霸之辨,存乎心之诚伪而已。诚则无事,伪则多事。”(《王畿集·答中淮吴子问》)
为政者,贵在立诚为主,才以济之。诚与才合,事倍功半。心诚,则得人心,而群策群力,无事不成,无功不遂。
心诚则无凿事,辅助自然,休养生息,不夺人,不害人,必得人之多助,而无敌于天下。
心不诚而凿伪,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争霸天下,而天下不服,不得长久。
对于一个人来说,若能持以诚心,不为毁誉利害所动,因己之才能而能力所及,权宜缓急之事,渐次料理,便可志日崇而业日广,体常舒而事益成,甚至盘错万端之矛盾也会迎刃而解。
做人,诚心实意,方能实实在在,体现真爱、真情;
做事,诚心实意,方能兢兢业业,拥有热爱、笃敬;
管人,诚心实意,方能真诚化人,获得信任、诚服。
对于一个人来说,要让自己不受人欺骗,就得先做到不欺骗人;要想不欺骗人,先要不自欺于己。只有不自欺,方能耻己之欺于人。
人生只有诚心实意而不自欺欺人,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方能让人不欺骗于己,而得到真心实意的支持和拥戴,做出不一般的事业和功绩。
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很多文化瑰宝,成语就是其一。每个成语都是特定文化体系中提纲挈领之论说,富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涵义。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成语故事」一诺千金
【解释】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故事】
秦朝的楚地有一个人叫季布,他是一个性情豪爽,仗义讲信用的人,只要他答应了别人的事,无论这件事有多么难办,他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去完成,这使他受到了许多人的敬佩。
在楚汉争霸的这段时期里,季布是项羽手下的得力干将,好几次项羽打败刘邦,都是因为季布出谋划策。后来刘邦战胜了项羽,但每每想到此事,心里都会感到十分气愤,于是他下令捉拿季布。
而仰慕季布的人有很多,都会偷偷去帮助季布逃过刘邦的捉拿。季布也通过乔装打扮,到了一户姓朱的人家去当佣人。朱家当时知道这位佣人就是季布,但仍然愿意保守秘密,收留了他,甚至后来,朱家还派人到洛阳去找夏侯婴(刘邦的老朋友),想以此劝说刘邦不要再捉拿季布了。
刘邦最后在夏侯婴的劝说下,终于同意放过季布,还封他做了官,先是郎中,后来又升为河东太守。
曹邱生和季布是同乡,他向来就喜欢攀高官,爱慕权贵。季布刚当上官不久,这个曹邱生就来拜访季布,季布很是不喜欢他。
季布在他要来之前就做好了准备,想让他自己感到尴尬,赶紧走人。可是这曹邱生的脸皮实在太厚了,一见到季布,就使劲地鞠躬作揖。季布对此不理会,还说着很难听的话,可是这曹邱生根本不在乎,拉着季布的手谈说以前的家常,还说着吹捧季布的话:“我很早就知道你为人仗义,讲诚信,大家都说就算得到一千两黄金,都不如得到你的一个诺言呀!你看,我作为你的同乡,这些年来,都是一直在宣扬你的美名呢,你为什么就不能理我呢?”季布听了这番话,心里乐了,不仅理了曹邱生,还赐给他一笔厚礼。
在这之后,曹邱生更乐意给季布宣扬美名了,季布的名声越传越广。
【造句】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童叟无欺(今日成语)
童叟无欺
“童叟无欺”[tóng sǒu wú qī]这句成语耳熟能详。说的是春秋时期,一位老者乘坐马车巧遇一顽童正在路上用土堆石块围筑城池玩耍,顽童看到马车临近丝毫没有躲避的意思。老者无奈下车询问为何不让路,顽童答道:“自古以来,只听说车避城,哪有城避车的道理?”┄┄。老者诧异小小顽童竟如此能言善辩,十分喜欢,有收其为徒之意。便心生一计,提出与顽童各出一题,互为应对,胜者为师。顽童说“不可戏我。”老者道:“童叟无欺。”
老者胸有成竹的先问顽童:“天上有多少星辰,地上有多少五谷?”少顷,顽童巧妙地回答:“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老者一时语塞,自知不可能有准确答案,但却无法反驳,只能认输。顽童反问一题:“夫子可知你的头发和眉毛,各有多少根吗?”老者面赤不能作答。后信守承诺,按“君子之约”拜顽童为师。
这便是世代流传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尊为儒家始祖和圣人、时年64岁的孔老夫子,拜鲁国七岁神童项橐”[xiàng tuó]为师的真实故事。此故事在《战国策·秦策五》中有记载,并在《三字经》中也有记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童叟无欺”这句成语不仅展现了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逊态度,也诠释了儒家倡导的谦虚、好学、诚信的深刻内涵,同时也成为了自古以来不耻下问、尊师重道的光辉典范。
【关于诚信的成语 古代关于诚信的成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