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诚信的故事现代真人真事-有关诚信的故事 现代真人真事

更新:03-20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诚信网事案例展播④丨温州商人跨越23年苦寻债主 还钱20万元

来源:【温州新闻网】

这是一个始于“信任”终于“诚信”的故事,也是一个跨越了23年的“还钱”故事。2000年,温州商人夏操钱在浙江海宁进货时欠了货款,此后与对方失去联系。2023年,他终于通过海宁当地的网络媒体找到债权人孙国新,还清了当年的20万元货款。

谈起还钱这件心事,夏操钱有说不完的话。1999年,夏操钱在重庆做男装皮衣买卖,当时是他哥哥负责在海宁拿货,与孙国新是多年的老交情。2000年,他哥哥不做皮衣生意了,夏操钱便自己来海宁进货。

当时孙国新的店面在海宁火车站附近的老皮革城一楼,同时也有自己的皮衣工厂。夏操钱第一次见到对方,就感受到孙国新身上散发出的豪气。“当时的服装买卖,都是先赊账拿货,卖了有钱了再还钱。”夏操钱说。虽然是初次见面,但孙国新一口答应“先拿货”的老规矩,也没要欠条。

不料,2000年的天气异常,冬天迟迟不来,影响了皮衣的销量。面对卖不出去堆积成山的皮衣,夏操钱心里很是着急。这期间,他陆续支付过一些货款,到最后大概还欠下孙国新20万元货款。

夏操钱

一年多以后,夏操钱不再从事皮草行业。他和孙国新也曾有过联系,“老孙真的很好,知道我资金周转困难,没催过这笔钱。”夏操钱表示,2004年,他的生意稍有好转,打算联系孙国新计划分期还款。“谁知道老孙的电话打不通了,问了很多人也联系不上他。”

“我一直觉得对不起老孙,辜负了他的信任。”这20万元,压在夏操钱的心里很是难受。他曾多次专门来海宁打探老孙的情况,也找了海宁当地派出所,可由于提供的有效线索太少,仍是无果。他也陆续从别人口中得知,老孙的生意遭遇了一些变故,人也不知去向。

“应该有很多人欠老孙的钱,他很可能账要不回来,资金链断裂……”一想到这里,夏操钱的心里更不是滋味。后来,他辗转到山西做生意,也不忘这20万元货款。“23年前的20万不是小数,我要对得起孙老板当时的这份信任。”夏操钱说道。

“其实我目前的条件也一般,但这钱我一定要还上。”2023年10月,夏操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海宁的网络媒体求助。就在他想还钱的报道刊发后,不到半小时就有多个电话告知线索。很快,夏操钱的心愿达成了,老孙找到了!

时隔23年,两人通过视频电话见了面。海宁传媒 图

2023年10月14日,两人通过视频电话,终于“见面”了。“老孙,终于找到你了!真对不住你啊!欠了这么久。快把银行卡号发我吧。”看着之前英气十足的大老板如今满头白发,夏操钱感慨万千,“对面”的孙国新也惊讶不已:“那些年外债太多,有700多万元收不回来,你是第一个想到主动还钱的。”

原来,从1999年起,孙国新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2004年工厂倒闭后,他离开海宁,去成都、遵义等地催要货款。然而路费花了不少,钱却没有要回来,后来他也放弃了。孙国新离开海宁后换了手机号,后来又去兰州。2019年起,他在一家纺织企业的食堂工作,一年大概5万多的工资,勉强够一家开销。

如今,老孙已头发花白。 海宁传媒 图

“都23年了,大家年纪都大了,这钱一定要尽早还清。”听到视频里夏操钱的话语,孙国新感触也很深,他表示:“老夏这20万意义不同,是雪中送炭,更是情感的安慰。我很感激,这份可贵的诚信!”

本文来自【温州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债务,清零!诚信,满分!73岁的她替夫还债21年,用坚守书写信义

“咱们家的账,清了!”2025年2月,胶州市铺集镇张家屯村村民姜恩兰宣布丈夫生前遗留的200多万元债务已经全部还清,为长达21年的漫漫还债路画上了圆满句号。

21年来,她靠着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小饭店,用一碗碗烩饼、一份份清炖丸子,一点一滴地偿还着丈夫生前欠下的巨额债务。如今,债务清零,她终于可以告慰亡夫,也为自己的人生交上一份无愧于心的答卷。

2月13日中午,记者来到胶州市铺集镇张家屯村。在村子中央马路的南侧有一栋二层小楼,这里便是姜恩兰经营的“大众快餐”饭店。一楼靠马路的一侧是饭店,靠院子的一侧则是她平日居住的地方。小店不大,摆放着六七张小桌,还有两个小房间。年后第一天营业,饭店里客人不算多,厨房里的蔬菜、肉都已洗净备好,大厅因生着炉子暖意融融,看得出店主的勤快能干。姜恩兰笑着说:“之前店里门窗漏雨,一直舍不得换,凑合着就过来了,直到今年年初才全换成新的。往年大年三十休息后,正月初四就开门营业了,今年债务还清,心里轻松多了,过年也多歇了几天!”

说起21年还债的艰辛,姜恩兰潸然泪下。

记者面前这位73岁的老人笑容满面,可谁能想到,她这21年在巨额债务的重压下,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谈及过去,姜恩兰感慨万千。1976年,24岁的她从诸城辛兴镇嫁到胶州市铺集镇张家屯,与丈夫张平高白手起家。最初,他们推着小车到公交车站卖烟酒,从200元本金起步,苦干两年攒下了2000元,这才走上了开店之路。此后,夫妻俩陆续经营起3家快餐店,生意十分红火,最多时雇了13名员工。他们还率先在村里盖起二层小楼,成为20世纪80年代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然而,命运的转折在1998年悄然降临。丈夫张平高不顾姜恩兰反对,决定关闭饭店,将200多万元积蓄全部投入编织袋厂。但由于经营不善,厂子欠下了巨额债务。姜恩兰无奈地说:“我不识字,我家掌柜的也是老实巴交的庄户人,根本不懂做生意。当时厂子发货全是赊账,客户欠款70多万元,最后只能靠借钱维持,3年下来不但没挣钱,反而欠下了债。”2004年,厂子倒闭,张平高深受打击,同年被查出肝癌,不久便离世,那些未收回的货款大多也不了了之。

“在结算完工人的工资后,我对象把人家欠我们的欠条一把火烧了,说要是我去要钱,还会发生纠纷,不如算了吧。在去世前8天,他不时陷入昏迷,可就这样,面对找上门的债主,他还是一一在对方的欠条上签了字。”姜恩兰说。

丈夫离世后不久,要债的人蜂拥而至。巨额债务如同一座大山,重重地压在了姜恩兰身上。有人劝她:“你一个农村妇女,也没什么技能,这么多钱怎么还?不如赖账算了。”但姜恩兰斩钉截铁地回应:“人死了,账绝不会死,不管谁的钱,我都替掌柜的还!”就这样,她许下了替夫还债的承诺,这一坚持,就是21年。

“我没什么文化,但我知道,人活着就得争一口气!再苦再穷,也不能没有信用,欠账还钱,天经地义!”姜恩兰心中怀着这样坚定的信念,踏上了漫长的还债之路。丈夫走后,大儿子在胶州市里打工,收入微薄,小儿子还在上学,她只能一边种地一边还债。每次卖了粮食,她都会把钱分成若干份,挨家挨户地去还。遇到债主有急用,她就拆东墙补西墙,先从别处借点钱应急,之后再慢慢偿还。

经济实在困难时,姜恩兰不得不把自家的二层小楼抵押给银行。有一次,她在去银行的路上,看到一名妇女因房子被拍卖,在地上痛哭打滚。那一刻,她心里有些慌了:“要是我也落到这步田地,该上哪里住?会不会也无家可归?”于是,她向两个弟弟求助。弟弟们凑了钱,姜恩兰又去贷款,这才把房子赎了回来。

2005年,小儿子尚未结婚,母子俩决定重拾老本行,利用自家小楼开起了“大众快餐”饭店。姜恩兰既是厨师,又当服务员,店里的大小事务全靠她一人操持。快餐店本小利薄,每当攒够三五百元,她就赶紧拿去还债。为了节省开支,她常常吃客人剩下的饭菜,捡树桩当柴火,还要随时应对上门讨债的债主,店里的食物、酒水经常被债主拿走。逢年过节,要账的人成群结队上门,她就给这人200元、给那人300元地尽量还一点。“最惨的一年,大年三十晚上我还为客人做了两桌菜送去,赚的200元钱还没捂热就拿去还了账,回家后,自己靠着5个小饼过了个年。”姜恩兰说。

姜恩兰在饭店厨房里备菜。

“最难的是什么时候?”当记者问出这句话时,姜恩兰露出了苦涩的笑容。“这么多年,我从来没说过害怕、没说过觉得难,就算过年人家找上门来要钱,我也都挺过来了。最难的,是我侄子结婚的时候,我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向人借衣服还遭遇了难堪。”姜恩兰说的是13年前的事。当年,为了体体面面地参加侄子的婚礼,她向人借了件衣服穿,说好酒席结束就还。可她刚在酒桌边坐下,还没开始吃饭,对方就找了过来,当场让她把衣服脱下来还回去。“怎么能有这样的人呢?哪怕晚一个小时,等我回了家再来要也行啊!怎么能在酒桌上,当着新郎新娘的面让我脱衣服。”提起这件事,姜恩兰伤心不已,比起债主的责骂,这件事更让她难以释怀。

“还清了所有债务,我在村子里也能‘站’起来了。不管是利息还是本金,我不欠任何人的了。”姜恩兰说。

在姜恩兰的努力下,饭店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有时顾客甚至还需要排队等位。“平均下来,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块钱,生意好的时候能有七八千元,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挣了将近一万元。” 姜恩兰说,村子里的一个工程为她带来了不少收入,当时工人们常常赶工到深夜12点,经常来饭店吃饭。多亏了这些工人,她的收入有所上涨,还债的进度也加快了。

然而,就在债务差不多能还清的时候,又生出了波折。一开始,一些债主体谅她的艰辛,表示只要还清本金就行,利息就不用还了。可当她还清本金后,部分债主变了卦,拿着欠条又来索要利息。“有个债主曾说还上本金就撕毁欠条,债务一笔勾销,结果他却一直留着欠条,后来又找上门,说还差75000元的利息。当时我们拿不出这么多钱,他就跑到我大儿子工作的地方讨债,害得大儿子差点丢了工作。”面对这样的情况,姜恩兰十分无奈,但是看着债主手中的欠条,她还是咬咬牙答应还钱。就这样,又花了3年半时间,她和家人终于把这部分利息还上了。“心里想着,已经还了这么多年,也不差最后这些了,再凑凑吧。这不,就都还上了,都过来了。”姜恩兰说。

还完这部分利息后,还有最后一笔银行担保费用需要偿还。“当初我丈夫找了两个朋友帮忙做担保,产生了一些欠款。这么多年过去了,我都不知道具体欠了多少钱,也找不到当时的凭证,还得去银行查账。”姜恩兰告诉记者,年前她在银行存了4万块钱,年后确定具体金额后,就会一次性还清,“这件事牵扯到两个担保人,我也不希望影响到他们。”姜恩兰说。

长期的劳累让姜恩兰的身体不堪重负。2013年5月,她被查出患有心肌梗死、劳力性心绞痛等多种疾病。为了给她做手术,两个儿子筹措了10多万元。可当时,姜恩兰心里最放心不下的还是那些欠款。“债还没还上,又因为做手术花了这么多钱,当时真的不想治了。但是不行啊,万一下不来手术台,我走了心里也不安。”姜恩兰说。

在去医院做手术之前,姜恩兰清点了手里的债务清单,让儿子一一列在单子上。姜恩兰请来了同族的叔伯长辈,当着大家面读了单子,让两个儿子在上面签名按手印。 “请大家放心,虽然我身体不好,但我家欠大家的钱一定一分不少地全部还上。万一我走了,这些债务就由两个儿子继续还。”姜恩兰斩钉截铁地说。安排好债务,姜恩兰才住院做了手术。幸运的是,在心脏中放了6个支架后,她最终战胜了病魔。

但命运似乎并未停止对这个家庭的考验。心脏手术后没几年,姜恩兰又因静脉曲张再次住院治疗。2021年,大儿子突发脑出血,差点偏瘫。这几年,看病买药给家庭增添了不少负担。“我现在身体虽然好了些,但每天都得吃药,去年一年光药钱就花了一万多元。心脏放了支架后,我干不了重活累活,只能额外雇一个工人和我一起在店里忙活。”好在姜恩兰和大儿子的身体逐渐康复,大儿子也能继续工作了,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其实,我最对不起的就是两个儿子,让他们跟着遭了很多罪。”姜恩兰说,“刚开始还债的时候,小儿子才20多岁,因为家里外债多,一直说不上对象,直到30岁才结婚。”起初,她不敢向儿子们张口要钱,“他们刚成家,手里也没钱,我怕让他们帮忙还债会影响他们的家庭,所以一直自己默默承担,不敢让他们知道具体欠了多少钱。”随着儿子们工作逐渐稳定,在胶州买房成家后,他们主动拿出一部分积蓄,帮母亲分担债务。“他们说这两年房贷少了些,也存了点钱,能帮我一起还债。”两个儿子十分佩服母亲的坚持,姜恩兰也因儿子们的孝顺和懂事感到欣慰。

青岛早报报道版面截图。

从2014年起,姜恩兰的故事经青岛早报等众多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人专程到她的饭店吃饭,想要亲眼看看这位坚守诚信的老人。她的举动不仅感动了无数陌生人,也让债主和周边村民深受触动。邻居们纷纷称赞:“老姜替夫还了这么多年的债务,一般人真做不到。平日邻里乡亲有事找她,她也会毫不犹豫地帮忙。”如今,在张家屯村及周边地区,只要一提起姜恩兰的名字,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尊称她为“女丈夫”。面对乡亲们的夸奖,姜恩兰总是十分平静。

姜恩兰的诚信坚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2014年,她先后被评为最美胶州人、青岛市文明市民,获得“感动青岛”十佳人物提名奖,还荣膺山东好人、山东省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称号。她把这些年获得的奖金全部用来偿还债务。“我个性要强,不愿意欠人家钱,该还的钱一分都不能少!我必须堂堂正正做人,不能让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每还上一笔债,姜恩兰都会让对方写一张条子。每年丈夫的忌日,她都会拿着收回的欠条在丈夫坟前烧掉,告慰长眠地下的丈夫。

如今,73岁的姜恩兰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我现在高兴了、舒坦了,能买新衣服了!再也没人能说道我了,我终于能理直气壮地‘站’起来了,理直气壮地说‘我们不欠任何人的了’!”展望未来,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希望,“趁着还能干,我就接着干,要是哪天不想干了,也能安心歇着了。”

姜恩兰用21年的坚守书写了一个普通人的诚信传奇。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她经历了生活的重重磨难,却始终没有放弃对诚信的坚守。诚信不仅仅是一句承诺,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念。

坚守诚信、不改初心的姜恩兰获得无数赞誉。

胶州农妇姜恩兰,以二十一年如一日的坚守,将“诚信”这两个字镌刻成一座精神的丰碑。她以血肉之躯扛起如山重诺,用“恩兰”之名诠释了“人死账不烂”的中华信义精神。她的故事,是传统美德的当代回响,亦是人性光辉的生动注脚,正如她的名字,恩兰,恩泽如山,兰心如雪。

以生命承接债务,用感恩反哺乡邻。“恩”者,情义之深重也。姜恩兰的还债之路,始于对丈夫未尽之责的承担,成于对债主雪中送炭的感恩。面对乡邻“赖账”的劝说,她斩钉截铁:“不管再苦再穷,也不能没有信用!”这份“认账”的勇气,源于乡土社会最朴素的准则。姜恩兰深知,每一笔债务背后都是乡亲的信任与帮扶:邻居张大爷曾免去3万元利息,只求“有钱就还,没钱不急”;债主陈老板本已放弃追讨,她却主动登门还款。她将感恩化作行动,即便生活困顿,仍坚持为流浪汉送饭、帮邻里解难,甚至在大年三十为工厂加班工人送餐,用微光照亮他人的寒冬。

以清苦浇灌信念,用坚韧绽放芬芳。“兰”者,清雅而坚韧也。姜恩兰的还债生涯,是“针挑土”般的苦行。她重开快餐店,既是厨师又是服务员,每日劳作16小时,收入微薄到需“攒三五百元才还债”。为省钱,她吃客人剩饭、捡树枝当柴火,大年三十送餐赚200元后,仅以5个小饼果腹。即便在2013年因心肌梗死接受心脏支架手术前,她仍将剩余债务清单公之于众,要求儿子签字承诺继续偿还。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折射出中国农民特有的坚韧品格。她不识字,却用“画圈”记账,每一笔还款都在账本上留下质朴的印记;她将收回的欠条在丈夫坟前焚烧,以最古老的仪式告慰逝者,也完成了对信义的终极承诺。正如村民所言:“她用21年时间,把人心里的‘信’字一针一线绣了出来。”

姜恩兰的故事超越了个人奋斗的范畴,成为社会诚信建设的鲜活教材。她的坚持激荡起道德涟漪:债主主动减免债务,她却坚持“能缓几年已是照顾”;胶州市将其纳入“尚德胶州”工程,设立专项基金褒奖诚信典型,推动“好人效应”扩散。截至2025年,胶州已有14人入选“中国好人榜”,1534位模范人物构筑起道德高地。更深层的启示在于,她的选择是对现代性困境的回应,姜恩兰以最朴素的方式践行契约精神:即便因还债导致儿子婚事耽搁、自己十年未添新衣,仍不改其志。诚信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具体生命在苦难中的自我完成。

3年前的春节,姜恩兰许下心愿:“两三年内还清余债,让老头子安心。”如今,这个心愿终于完成了,所欠债务全部清零。她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农妇对生命意义的终极理解。恰如她的名字“恩兰”所折射的人格写照——以恩义为根,以兰心为魂。

上不愧天,下不愧地,中间不愧世间人!这就是姜恩兰!

来源 | 青岛早报记者 刘文超 青岛早报见习记者 纪宣呈 特约通讯员 毕建奎

34张借条背后的诚信与担当:男子7年还清数十万借款

桂国胜在工作 方恒 摄

桂国胜在工作 方恒 摄

中新网湖州9月5日电(施紫楠 方恒)7年多的诚实勤劳与省吃俭用,共计34张借条,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煤山镇访贤村村民桂国胜终于靠自己的双手,还清了曾因重疾高额借款的50万元(人民币,下同)欠款。

2010年,年仅29岁的桂国胜被诊断出身患尿毒症。一次数千元的血透治疗费用,让本不富裕的家庭倍感压力。辗转其他医院继续求诊后,唯一能解救他的只有。

面对手中的一堆费用清单,桂国胜千方百计借款,好不容易凑齐第一笔钱进行了手术。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他的身体就出现了排异现象,人又变得虚弱起来。

无奈下,他只得一边联系医院寻找新,一边再次借钱进行第二次手术。同时,桂国胜的父母也通过社会好心人、村干部发动捐款,还有爱心人士也提供了信息。

桂国胜的第二次手术非常成功,但也让整个家庭负债累累。尽管努力减轻费用,但每次儿子进行血透之前,桂国胜的父母都只能去走亲访友凑钱。

看着越来越厚的借条与父母为了自己不放弃任何希望的样子,桂国胜的内心变得前所未有的坚定与强大,“我一定要活下去,不仅为了我自己,更为了年迈的父母。”

为了让债主们吃上“定心丸”,桂国胜回家后,对照前后共计50万元的34张借条,挨家挨户走访和打电话,耐心与他们沟通协商,并以自己的名义重新写了借条,向他们承诺在5到7年内一定还清欠款。

为了能早日还清债务,2014年,桂国胜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创业做起了电商,起早贪黑进货、发货,用心经营店铺。每月,他除了留下几百元生活费,剩下的钱全拿去还债。

每到夜里,桂国胜常常辗转难眠,眼前总是浮现出那一张张借条。“愁也是一天,喜也是一天。放心,我们一起努力,总能把钱还完的。”每次,桂国胜一家人都这么互相鼓励打气。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桂国胜还扩大店铺营业范围,增加了茶叶、笋干、土鸡蛋等土特产代购生意。尽管手头非常缺钱,但他从来不弄虚作假,“货真价实”的产品为他赢得了良好的生意口碑,新老顾客络绎不绝。

诚信经营,让桂国胜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只要有节余,他就先把一笔笔利息还上,再按急缓程度归还本金。2020年,桂国胜终于将生病欠下的债务全部还清。

“我的父母亲都是厚道人,从小就教育我做人一定要讲诚信。那些钱都是向亲戚、朋友、同学等人借的,也都是他们的血汗钱。当时我就发誓,一定要还清这笔债,绝不能辜负亲朋好友与邻里的信任。”桂国胜说。

在他看来,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诚实守信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约束,更是维持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

“诚信无价,人活在世上,诚实守信是基本道德。虽然我现在双手空空,但我活得堂堂正正,接下来还有无数个7年可以继续奋斗。相信未来,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桂国胜说。(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关于诚信的故事现代真人真事-有关诚信的故事 现代真人真事】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关于诚信的故事现代名人 关于诚信的现代名人故事50字 下一篇:关于诚信的故事真实事件-2021关于诚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