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人的故事简短—关于读书的人物事迹或名人格言

更新:03-22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钱钟书:从清华才子到文坛巨匠的传奇人生

在民国那个新旧交替、思想碰撞的时代,钱钟书宛如一颗耀眼的星辰,以其卓绝的才华和独特的个性,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一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从书香门第的聪慧少年,到学贯中西的文坛巨匠,每一段经历都令人为之神往。

1910 年,钱钟书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底蕴深厚的书香世家。钱家世代文人辈出,深厚的家学氛围就像肥沃的土壤,滋养着钱钟书的成长。周岁抓周时,小小的他在琳琅满目的物品中,一把抓住了一本书,仿佛冥冥之中注定了他与书的不解之缘,也因此得名 “钟书”。

自幼,钱钟书便展现出对古典文学超乎常人的痴迷。家中丰富的藏书成了他最好的伙伴,他整日沉浸在书海之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无论是先秦诸子的经典著作,还是唐宋诗词的优美篇章,他都能信手拈来,熟读成诵。少年时期的钱钟书,就已显露出非凡的才华,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在他眼中充满了无尽的乐趣,他常常能从字里行间挖掘出独特的见解,让周围的人惊叹不已。

1929 年,19 岁的钱钟书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参加了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考试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他的数学成绩仅有 15 分,然而他的国文却特优,英文更是拿到了满分。正是这令人咋舌的偏科成绩,却让清华看到了他在文学方面的巨大潜力,最终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进入了清华外文系。

初入清华的钱钟书,就像一只初入山林的猛虎,浑身散发着不羁与自信。他放言要 “横扫清华图书馆”,这看似狂妄的话语,却也展现出他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十足的底气。在清华的校园里,他如鱼得水,凭借着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捷的思维,很快便在同学中声名远扬。他常常在课堂上妙语连珠,对文学作品的独特见解让教授和同学们都为之折服,不久便获得了 “清华之龙” 的雅号,与曹禺和颜毓蘅并称为外文系 “三杰”。

1932 年,命运的红线将钱钟书与杨绛牵在了一起。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在清华的校园里,钱钟书与杨绛初次相遇。四目相对的瞬间,仿佛时间都停止了,两人一见钟情。此后,他们一同漫步在清华的校园,谈诗论文,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情纯真而美好,成为了清华校园里的一段佳话。

1933 年,钱钟书即将从清华毕业,导师对他的才华十分赏识,极力挽留他留在清华继续研究。然而,钱钟书却再次语出惊人,他放言 “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够资格当钱某人的导师”。这样的话语,虽然听起来有些狂妄,但却也反映出他对学术的高要求和自信。最终,他还是离开了清华,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1935 年,钱钟书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高光时刻。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英国庚子赔款留学生,这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机会。而此时,他与杨绛在苏州举行了一场简单而温馨的婚礼,随后两人携手踏上了前往英国的求学之路。在英国,他们一同在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潜心研究,接触到了西方最前沿的学术思想和文化。钱钟书就像一块海绵,尽情地吸收着来自不同文化的精华,为他日后的学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8 年,钱钟书和杨绛学成归国。回国后的钱钟书先后担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以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渊博的知识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晦涩的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到文学的魅力。

在漫长的岁月里,钱钟书一边教学,一边埋头著述。他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中西文化的理解,都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之中。他的著作《管锥编》《谈艺录》等,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特的见解,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他的小说《围城》。

《围城》这部小说,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人性的精准刻画,一经出版便迅速风靡全国。书中的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这句话,成为了无数人对婚姻的经典解读。评论家们称《围城》为 “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它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让全世界都领略到了钱钟书的文学魅力。

新中国成立后,钱钟书回到清华大学任教,继续在学术的道路上默默耕耘。他的生活虽然平淡,但却充实而幸福。他与杨绛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然而,岁月不饶人,1998 年 12 月 19 日,一代大师钱钟书病逝,享年 88 岁。他的离去,让整个文学界为之悲痛,但他留下的宝贵财富,却永远地流传了下来。

钱钟书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才华、他的个性、他的爱情,都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他是民国才子的杰出代表,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历史十大“书生”名将,提笔书天下,拔剑护家国,打破书生无用论

文|史作咏者

编辑|史作咏者

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投笔从戎的“书生名将”

在机缘巧合之下,他们选择投笔从戎,立下赫赫战功,从而成为一代名将。

并且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多么的荒谬!

那么,他们都是谁?在他们身上又发生怎么样可歌可泣的故事呢?

班超,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东汉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因家境贫寒,班超靠替官府抄书文书来维持生计。而他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于是选择投笔从戎。

正值窦固带领大军讨伐北匈奴,因而,在北征的队伍中见到了班超的身影。他担任代理司马,后因多次率部与北匈奴交战,斩获甚多,受到了窦固的赏识。

于是,派遣他和郭恂一起率领36人出使西域。首先,班超率部杀掉北匈奴使者,征服鄯善国。此后的31年里,他征服了西域55个国家

自始至终立足于争取多数,分化,瓦解和驱逐匈奴势力。因而,战必胜,攻必取,成功建立了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西域都护府。巩固了东汉王朝与西域的关系,为西域的回归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汉朝为了表彰班超的功勋,下诏封他为定远侯

谢艾,十六国时期前凉名将,他儒生出身,从军前担任主簿一职。

公元346年,后赵皇帝石虎趁前凉国丧之际,兴兵犯凉,企图并吞河陇,一统北方。在名将麻秋的带领下,赵军接连攻克数城,直逼前凉都城。

在这危急存亡之际,谢艾被人举荐给前凉新君主张重华。于是谢艾临危受命,担任中坚将军,率领步兵,骑兵五千人迎击来犯赵军,首战便大败赵军,斩首五千多人,深受张重华的赏识,官至福禄伯

随后,后赵军队再次来犯,围攻前凉战略要地枹(fú)罕。谢艾领命,再次出征,打响枹罕之战。先后在广武,临河,神鸟会战三次以少胜多,击败麻秋,王擢。

最终迫使石虎放弃灭亡前凉的企图,成功保卫汉人在北方的最后净土——前凉政权

陈庆之,南朝梁名将

他自幼跟随梁武帝萧衍,担任随从,颇受萧衍信任。还在18岁时成为萧衍的主书,后官拜奉朝请。直到41岁,陈庆之才开始与军旅挂钩。

他先后出任武威将军,宣猛将军,仁威将军,统帅南梁7000白袍军北伐,席卷北魏半壁江山,历经47战,连取32城,并且一度攻占北魏帝都洛阳。所向披靡,无所不前,黄河两岸为之震动。

虽然,陈庆之身体文弱,难开弓,不善骑马,但他善抚军士,富有胆略,善于筹谋,带兵有方,是一位深得众心的儒将

将士们都愿意听从他的号令,愿为之效死力,并且他屡次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时有有名的民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

范仲淹,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作为寒士的代表,进士出身的他也曾怀着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在官场上摸盘滚打,执教兴学,并且还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篇。

然而,却因刚正不阿,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即便如此,他没有放弃一颗报国之心,当宋夏爆发后,范仲淹领命与韩琦一起戍守西北,担任陕西经略安抚诏讨副使,他积极更改军队旧制,训练了一万六千“康定军”。还逐渐培养出狄青,种世衡,郭逵等有才干的将领。

同时他主张修筑城防,加强边防守备,切断敌军通路,并对西夏采取分化瓦解,围堵消耗的策略,徐图西夏,最终使得李元昊向北宋称臣,西夏军队不敢轻易侵犯范仲淹所统辖的地区

辛弃疾,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

在人们印象中,他是一位千古留名的大词人,更是有“词中之龙”之称。而他的词豪迈奔放,饱含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这是与他早年经历和心中抱负有关。

青年时,金军大举南侵,辛弃疾招募2000壮士,毅然投身抗金大业中。曾参与耿京起义,后怒斩义端,并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

随后,多次上书抗金战守之策,并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建飞虎军,稳定了湖湘地区。

然而,却得不到朝廷支持其北伐之心,反而,屡遭弹劾,罢官闲居。好不容易等到主张北伐的韩侂胄(tuō zhòu)起用主张派人士,可是,却不听从辛弃疾长远打算的建议,盲目出兵 终致兵败苟和。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奈何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不过,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及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文天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 ,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也是宋末三杰之一

早年,他高中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后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

当元兵大军压境,宋军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时,文天祥当即散尽家财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 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勤王,抗击元军。

此后为南宋朝廷抗击元军殚精竭虑,数次与元军抗战,终因寡不敌众,叛徒出卖,兵败被俘。

而后文天祥被押解到了元大都,囚禁三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最终从容就义,年仅47岁。并留下一篇千古名篇《过零丁洋》来明志,尤其末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最为人津津乐道。

于谦,明代大臣,民族英雄,早年进士出身,历任御史,江西巡按等职。

在土木堡之变后,英宗朱祁镇被俘时,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拥立代宗朱祁钰即位,稳固朝纲,升任为兵部尚书

后面对瓦剌(là)大军压境时,于谦整饬(ch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领22万将士 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

当瓦剌太师也先企图利用英宗逼和时,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直接回绝。后在他精心策划下,最终赢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成功保住了大明江山。

却也因此在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后 遭到冤杀,并留下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千古名言。

王阳明,即王守仁,明朝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以及教育家

提起王阳明,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位与孔孟一样的教育家,文学家。而他也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弟子也人数众多,被称为“姚江学派”。

阳明心学更是传播甚广,还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对整个东亚的文化发展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也是一位能够领兵打仗的将领,曾率部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也曾用35天镇压宁王朱宸濠发动的叛乱,后因军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袁崇焕,明末抗清名将,爱国将领

他35岁时考中进士,担任福建邵武知县。在任时,他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的老兵时 袁崇焕与其讨论边塞上的事情,所以对边塞的状况比较了解,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

于是,他前往觐见明熹宗朱由校,破格进入兵部任职。后逢后金的进犯,他抓住机会自荐 ,又被破格提拔为兵备佥(qiān)事,督关外军,开始在辽东经营。

期间多次击败后金的进犯 ,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后因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在崇祯帝即位后又得到了启用 ,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 天津军务

并在皇太极来势汹汹,直逼京师之际,率部将其击退,解了京师之围。然而,却遭到了魏忠贤余党弹劾,皇太极也趁机实施反间计,最终袁崇焕因“擅杀毛文龙” “与清廷议和” “市米资敌”等罪名,被判凌迟处死

曾国藩,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也是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

他是道光时期的进士,曾任内阁学士,道光末年官至侍郎。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曾国藩积极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不断为清政府收复失地,成功将太平天国覆灭,挽救清朝于风雨飘摇中,又为其续命几十年。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倡议下,清政府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也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还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甚至还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更是被誉为“洋务运动领袖” ,“近代史之父”,还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以上就是中国历史上十位“书生”名将。

一直以来 “书生”总跟“文弱”联系在一起,给人的印象都是,文质彬彬,手无缚鸡之力。

但当国家危难之际,他们也会有人选择投笔从戎,为国而战,抒写属于他们的荣耀篇章。

民间故事:书生半夜读书,遇狐狸“讨封”,他的回答救了自己一命

仙云山位于郢州境内,如字面意义所说,是一座仙气飘飘的山。

传闻曾有不少得道之人曾在此修炼,最终得以羽化登仙。就连山中动物都染了灵气,开了灵智,一心修炼期望有朝一日得道成仙的也不在少数。

林娇就是这样一只狐狸。她本是一只普通白狐,意外开了灵智,拜了师父,从此便开始了漫长的修炼生涯。

终于在某一日,师父对林娇说:“该学的法术你已基本炼成,剩下的便是要去讨封,这才能真正修成人身,这是你成仙的第一步。”

林娇很高兴,她早就在凡间相中了一位老阿婆,她不仅活得久,见多识广,还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林娇很确定,若是找她,自己讨封定能一举成功。

谁知师父却说:“但你在凡间有尘缘未了,你此次讨封,便是要了结自己的尘缘,所以你只能去找自己前世的恩人讨封。而此人也早已转世,这一世他名唤沈明承,是一个书生。”

(一)

根据师父所言,林娇前世是一只普通白狐,在山林中玩耍时被猎户的陷阱所伤,是前世身为郎中的沈明承救了她。

也因此,林娇欠了沈明承一世恩情,前世没有偿还,只有这一生来还了。林娇心中惴惴,因为动物在讨封成功前都是无法对凡人动手的,违者将遭天劫。若是这沈明承这一世心思不正,那自己岂不是很危险?

但即使如此,为了能够成功讨封,林娇也决定试上一试,若沈明承真是个无耻之徒,自己是宁损修为也要逃跑的。

想通了这一点后,林娇拜别了师父,去找沈明承讨封报恩去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却说那沈明承这一世虽为书生,祖上却世代行医。

沈父一心栽培沈明承继承自己的衣钵,沈明承虽无心行医,但也好歹学了些本事傍身,偶尔帮乡邻看个病赚点出诊费,渐渐也攒了些家底。

沈明承也靠自己行医挣得的钱支付了自己读书学习的钱,专心地要考取功名。这时沈父却又开始担心沈明承为了考取功名而耽误了终身大事,于是做主为他娶回来一个妻子,于娟儿。

二人之间虽没什么感情基础,但相处起来也算相敬如宾

沈明承将买下的铺子交给对方打理,自己则依然在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为此他还特意租下一处僻静的宅子专门用来读书。

林娇来寻沈明承时,正是在一个深夜,沈明承正在宅子里点灯苦读。林娇见他长得也是一表人才,眉眼间并无奸邪狡诈之相,心中不禁放下了点疑虑。

于是在眨眼间,她就走进了屋内,用娇滴滴的声音唤了句,“公子。”

这是她从其他地方学到的,似乎只要女子声音放柔一些,男子就会被迷得神魂颠倒,女子这时无论说什么,他们都只会称“是”。更别提林娇所化的女子娉婷婀娜,容貌娇美,她对自己很有信心。

沈明承果然被这声音吸引了,抬起头来。林娇见状再接再厉,声音放得更柔了,“公子,你看奴家像人吗?

谁知沈明承这厮盯着林娇姣好的脸蛋看了会儿,居然缓缓地摇了摇头!这可把林娇气着了,虽然沈明承没有说“不像”,但他也没说“像”啊,自己的讨封依然没有成功。

她气得连声音都不装了,“好你个书生,看你这不慌不忙的样子,想必也是知晓‘讨封’一事。既然知道讨封对我来说有多重要,为何不能行行好应声‘像’呢?”

沈明承年岁虽不长,但也读过不少书。除了那些所谓的“圣贤书”,一些“闲书”也看过不少。书中也写过类似的事情,说动物在修炼遇到瓶颈时,就会通过这种叫“讨封”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修为。

若得肯定答复,则能借此修成人身,但若得了否定的回答,则会白白折损几十年的道行。

原本只以为是乡野传说,不承想今日真被自己碰上了。

沈明承本性纯良,他不回答“像”也并非出于歹心想要趁机讹点什么,只是——

“姑娘,你的耳朵已经露出来了,想来你的法术也并不稳定。若我贸然回答你,岂不是害了你?如今你遇到的是我,倘若有朝一日走在大街上,只怕会被人捉住打杀了。”

林娇一听立刻摸向头顶,果然摸到一对又大又软的狐狸耳朵,顿时又羞又气,扭身跑出了房门。

只是没走两步,她又磨磨蹭蹭地走了回去,毕竟一想到自己的目的还未达到。加之此前他注意到,沈明承头顶隐隐有“乌云盖顶”的印记,那是命中有一劫难的预兆,这让她更加无法贸然离开。

于是她走回屋内,好声好气地对沈明承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并告诉她只要讨封成功,她便可以用法术保护沈明承。

谁知沈明承虽然很感激林娇的提醒,却不同意轻易松口,气得林娇又骂他呆书生。但骂归骂,林娇还是留了下来,发誓定要讨封成功。

沈明承则认为两人孤男寡女待在一处,即使自己是柳下惠,传出去林娇也会被人说闲话。结果林娇却并不在意,“我是狐狸,又不是人,为何要在意其他人说的闲话?”

如此这般,沈明承也只得应了下来。好在林娇并无其他逾矩之举,二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也算相安无事。

(二)

这日,沈明承正在读书,林娇坐在一旁,百无聊赖地替他磨墨。

二人相处已有数日,林娇也发现沈明承并非迂腐的读书人,而是心有沟壑,有真才实学的才子,心中不禁对他多了几分敬佩之情。

很快,一个男子的身影闯入了宅子里打破了宁静。来者是沈明承的一个同窗,原来是他母亲生了病,这里离镇子又太远,他想起沈明承懂点医术,便来找他救个急。

林娇本想拒绝,认为这耽误了沈明承看书,但沈明承二话不说便收拾了药箱与同窗一起离开了,林娇也只好跟了上去。

好在同窗母亲得的并不是什么严重的病,吃下沈明承熬的药后果然好了不少。同窗对沈明承也是千恩万谢,如今母亲情况好转了,他也有了打趣沈明承的心思,问他从哪里得了这样一位美人为伴。

沈明承不愿将事情弄得太复杂,便说林娇是前来投奔自己的堂妹。因为他平日里就作风正派,同窗也很轻易相信了他的话。

回程路上,林娇不解地问:“既然你一心要考取功名,更当争分夺秒才是,又为何要将时间浪费在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呢?”

沈明承心知林娇问出这种问题也并无恶意,于是好声解释道:“正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是关乎人命的事情,自然比读书要重要得多。若我今日为了功名而罔顾人命,他日即使为官,也只会视人命如草芥,这对老百姓来说难道是一件好事吗?”

林娇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她想起师父所说的前世里,沈明承不也正是因为出于心善才救下了自己吗?自己那时甚至连人都不是呢。

思及此,沈明承在林娇心中的形象又高大了些。加之这些日子里沈明承对自己也是多有照顾,哪怕她一心修炼,心中也难免有些悸动。

又过了些时日,沈明承要回家休整几日,于是让林娇与自己一同回去。他心中想着可以让林娇留在家中陪伴妻子于娟儿,两人也正好做个伴。

林娇不知沈明承心中所想,但她知道,沈明承在靠近于娟儿之后,头顶的印记颜色越发深沉了。这让她吃了一惊,难道沈明承将要遭遇的劫难与于娟儿有关?

因为沈明承对外都宣称林娇是自己堂妹,所以于娟儿也没有疑虑很快接受了她,与她亲近起来。只是林娇还惦记着自己所看见的,心中难免惴惴。

沈明承本以为自己让林娇留下她会很不情愿,谁知她满口答应,也让他少费了不少口舌。

不过此时,林娇并未将自己的发现告知沈明承,而是决定等自己发现了些眉目再说,不能打扰了他读书的心绪。

(三)

因为二人同为女子,所以林娇对于娟儿的“监视”非常方便。二人一同吃饭、上街、打理铺子,甚至连睡觉林娇都要找借口与于娟儿睡在一处。

一段日子下来,林娇并未发现于娟儿有任何不正常的地方,她甚至一度怀疑当初是自己看错了,也庆幸没有过早将自己的发现告诉沈明承。

只是在林娇放松警惕没多久,她却发现于娟儿外出的次数变得频繁起来。甚至不止白天,某天夜里她突然醒来,发现她的身旁是空的。

林娇没有寻常人那样心里有许多弯弯绕,于是她第二天很直白地问于娟儿,“昨天半夜我起夜时发现你不在,你上哪儿去了?”

于娟儿眼底闪过一丝惊讶与慌乱,只说是她发现自己睡觉会打鼾,生怕将林娇吵醒,便搬到偏院去睡了。

林娇没有说话,只是盯着于娟儿点点头。于娟儿眼见林娇并未追问,也暗暗松了一口气。

但她不知道的是,林娇根本不相信她的话。昨夜她早就将整个屋子都找了一遍,根本没发现于娟儿的身影,她一定是偷溜出了家门。

一个妇人家,三更半夜不睡觉跑出家门,会是去做什么呢?林娇思考半天,想来也只有跟踪于娟儿才能知晓答案。

于是在某日下午,于娟儿再一次叮嘱林娇看店,自己则离开了家中。林娇嘴上答应,却在于娟儿离开没多久就关了店门,悄悄跟在后面。

因为她无法使用法术,只能一路保持距离跟随。路上还遇到了想要骚扰她的登徒子,都被她略施小计解决了。

有了这些人作对比,沈明承的形象在林娇心中又好上了许多。与旁的男子相比,沈明承才是真君子。

林娇一路尾随于娟儿走进了一条巷子,她躲在一棵大树后,看见对方敲响一户人家的房门后,一个青年为她打开了门,将她迎了进去。

林娇也悄悄上前,钻进院内,一路溜到窗沿下。只是她毕竟也是第一次做这种事,并无经验,也不懂能用手纸捅破窗户纸。只是单单用耳朵贴住窗户,只能隐约听见二人是在对话,内容却是听不清的。

但即使如此,对于林娇来说,能发现于娟儿偷偷私会男子就已经够了。她又悄悄原路返回了家中,并不打算声张这件事,毕竟这关系到沈明承的名誉,她还是决定让沈明承自己来解决这件事。

直到此刻,她还在洋洋自得,以为自己即将帮助沈明承解决将要到来的灾祸。

(四)

林娇找到沈明承,对他说了自己的发现。然而沈明承却不太相信。见他似乎在怀疑自己,林娇哼了一声,说她可以与于娟儿当面对质,又说了一番若自己说谎就天打雷劈云云,看起来气得不轻。

见林娇气极,沈明承赶忙说道:“我并不是怀疑你,只是娟儿她本性质朴良善,断是做不出这种事的,想来其中有什么误会。我与你同去,与她说清楚可好?”

林娇还是气不过,但一想到于娟儿是沈明承娘子,自己只是个缠着对方讨封的狐狸,沈明承偏心娘子也是应该的。只是这样一想,心里就越发不是滋味了。

但只有沈明承自己心里清楚,他对于娟儿的信任很大一部分来自愧疚。毕竟在婚后他一直沉迷于圣贤书,对于娟儿的关心也不够,两人也不如寻常夫妻那样亲密,他也知道自己对于娟儿是有亏欠的。

也正因如此,沈明承对于娟儿总有一种补偿心理,也愿意多给对方一些信任。

林娇也并非胡搅蛮缠之人,既然沈明承对自己好好说道理,她也是能听进去的,于是冷静下来后也同意了沈明承说的。

当二人找到于娟儿说明情况时,于娟儿脸上果然又出现了慌乱的表情,但她接下来说的话却让林娇大吃一惊。

根据于娟儿所说,她偷偷去见的那个男子是她姨母的儿子甄茂,来到镇子上找工作却被骗光了所有积蓄,这段时间一直是于娟儿在偷偷接济他。

之所以不告诉沈明承,也是因为她偷拿家中的东西补贴娘家人这件事并不光彩,她生怕沈明承知道后与她生了嫌隙。那天晚上

搞了半天,整件事情居然是一个大乌龙!

虽然林娇内心还心存疑虑,但毕竟自己没有更多证据,再加上看着于娟儿哭得梨花带雨的样子,也说不出更多怀疑的话了。

于娟儿还找来了甄茂,甄茂也保证于娟儿说的话并无虚假。然而林娇却发现,甄茂在靠近沈明承时,后者头上的印记颜色居然又加深了!

林娇惊骇不已,在听到沈明承同意甄茂留在铺子里帮忙时更是立刻出声反对。结果于娟儿看起来更伤心了,沈明承只得先去安慰于娟儿。

于娟儿将他拉到一旁耳语了一番,沈明承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接着叹了口气。

待于娟儿与甄茂离开后,沈明承面色迟疑地告诉林娇,于娟儿因为这件事已经对她产生了龃龉,也许她需要暂时离开了。

毕竟当初沈明承对于娟儿说林娇是自己的堂妹,来这儿是来探亲的。于娟儿就以此为理由,说林娇也是时候回家了。

林娇急了,连忙质问沈明承,“你是要赶我走?”

沈明承也很无奈,但依然好言好语相劝:“林姑娘,你的心意我领了,只是如今这种情况,我也确实无法留你。不过你放心,若是你再来找我讨封,我一定会说‘像’的,也算是还了你的这番情谊。

林娇听了眼泪汪汪,虽然沈明承没有责怪自己,但也很明显没有完全信任自己。这让她觉得自己的心意都如落花飘入流水之中,但沈明承的温柔又让她发不出脾气。

她拭了眼泪郑重道:“你不用再说了,我也明白你的难处,自会离开,但你一定要记住我的话,还有拿着这个。”说着,她从怀里掏出一张金箔,“你将它贴在胸口,随身携带,关键时刻它会救你一命的。”

说完,林娇翩然而去,一会儿就没了踪影。沈明承只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却又无可奈何,只得细心收起了金箔,听从林娇的话,成日贴身携带。

(五)

日子似乎又恢复了宁静,林娇也再未出现。对于沈明承而言,林娇的出现与消失都是那样突然,恍惚间似乎一切都只是自己做过的一场梦。

他与于娟儿都默契地不再提起林娇,只有与同窗一起吃酒时,对方感慨沈明承那样漂亮的堂妹就那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不免感到遗憾。

甄茂留在了铺子里帮工,他也确实是个有本事的,将铺子打理得井井有条,沈明承也渐渐放下心来。

生活好似又步入了正轨,沈明承也尝试着多花费些心思在于娟儿身上,只是这样一来他也发现于娟儿与甄茂的态度过于亲密了

他也曾旁敲侧击地提醒过于娟儿,后者也表示自己会更注意一些。但有时沈明承也会回忆起林娇的话,心中的疑虑一旦被撕开了一个口子便很难再被堵上,他也逐渐感觉到了二人之间一些不对劲的地方。

终于在一个午后,沈明承在饭后与于娟儿再次谈起了甄茂的问题,他说:“甄兄是个有能力的人,一直待在我们的小铺子里真是屈才了。更何况将来我总是要将铺子关闭,举家入京的,到那时甄兄又该如何自处呢?”

沈明承的弦外之音非常明显。于娟儿不蠢,但她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默默起身去为沈明承盛来一碗汤,道:“边喝边说吧。”

沈明承本就有饭后喝汤的习惯,下意识端起碗递到嘴边,鼻子却突然捕捉到一点奇怪的气息。只是此时他的心神都放在了于娟儿与甄茂的事情上,并未太在意。

当他放下碗后,还没说上两句话,只觉得一阵头晕,眼前的于娟儿不仅出现了重影,还在他眼前不断摇晃,甚至于视线中的一切都在剧烈晃动着。

沈明承想要起身,身子一歪打碎了汤碗,瓷碗摔碎的声音让于娟儿下意识站了起来后退了几步。她的眼神中有害怕有疑虑还有一点小小的惊喜。

沈明承就算再迟钝,也该明白发生了什么了。他颤巍巍地抬起手,刚说了一个“你”字就直挺挺地栽了下去。

他的身体已经麻痹,但大脑依然清醒,眼睛也圆睁着,只是什么都做不了。他眼睁睁地看着于娟儿跑了出去,再回来时,身后还意料之中地跟着甄茂。

甄茂上前看见浑身僵直动弹不得的沈明承,哈哈大笑了起来,边笑边说:“沈明承,你也有今天!”

沈明承虽然愤怒,但也感到一头雾水。他一向和善,从未与人结怨,实在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得罪过甄茂。

甄茂一把搂过于娟儿,得意地亲了一口,“娟儿,这真是多亏了你。”于娟儿似乎还是感到不好意思,推拒了两下,“好啦,既然你也报复了他,咱们现在就收拾了东西走吧。”

“不急。”甄茂说着,从怀中抽出了一把,“待我彻底结果了他。”

这下不仅沈明承,连于娟儿的脸上都露出了惊恐的表情,“你不是说只是要他全身麻痹成为废人么,没说还要灭口啊!”

在她看来,哪怕沈明承成为废人在床上躺一辈子,但至少他还活着,与是两个性质的事。她并没有心理准备去做一个犯的同伙。

甄茂的脸色一下子就阴沉了下来,似乎很不满意于娟儿要阻拦他这临门一刀。但于娟儿却径直扑到了沈明承这个她亲手下毒的人身上。

沈明承虽口不能言,但脸上也流露出了相当复杂的表情。他现在又气又悔,气甄茂、气于娟儿,还气自己,气自己太过愚蠢。同时他又很后悔,后悔当初没有早点顺着林娇查到的东西继续深究下去,也后悔那样轻易就将林娇赶走。

只是如今看来,似乎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沈明承绝望地闭上了眼睛。

甄茂一把拉开了于娟儿,后者摔倒在地,发出了哀嚎声。

“娟儿,若你再执迷不悟,我就只能送你下去与沈明承一起做阴间夫妻了。”甄茂恶狠狠道。

接着他将握刀的手高高举起,对着沈明承的心口猛地刺了下去。谁知就在刀尖即将刺入沈明承体内时,沈明承的胸口突然金光大盛,刺眼的光芒让甄茂大叫了起来,捂住了眼睛连连后退。

沈明承只觉得光芒之后自己的身子虽依旧瘫软,但至少自己可以控制了。他挣扎着爬起来,躲过了甄茂的第二波攻击,只是此时体力尚未恢复的他依然不是甄茂的对手。

眼见又要落了下风,此时屋外却发出一声巨大的声响,一时吸引了甄茂的心神。沈明承趁机夺门而逃,然而没两步又被甄茂追上,眼见着又要被拖回屋内。

此时一只大白狐猛地从院墙跳下站在了院中,它面色狰狞,喉咙里发出嘶吼声,听得人心神震动。它在甄茂还在愣神时立刻冲过来将其扑倒,与其撕扯在一处。

然而白狐似乎被某种力量禁锢着,显得处处捉襟见肘,但依然努力与其缠斗着。沈明承也终于恢复了些力气,他跌跌撞撞地走回屋内,环顾四周终于找到一盏煤油灯。

他抄起煤油灯,用尽全身的力气,对着甄茂的后脑勺狠狠一击!

(六)

甄茂发出急促的叫声,身子软软地瘫了下去。沈明承扔掉煤油灯却发现白狐也倒在了地上,腹部还在渗出鲜血,他慌忙找来纱布为其止血。

白狐眼睛微睁,发现是沈明承,哀哀地叫了两声,头一歪没了动静。沈明承急得满头大汗,扭身又要去找自己的药箱,此时一白衣老者却突然现身,只见他一挥拂尘,白狐原本已经失去起伏的胸口又有了呼吸。

老者叹气道:“唉,祸兮福所倚,这都是命啊。你前世救她一命,今生我让她找你报恩,她倒也是用命偿还了恩情,你们之间已然两清了。

见沈明承疑惑,老者示意他掏出胸口的金箔。他拿出来一看,金箔已经变成了铁片,在被掏出后没多久就化为齑粉。

老者继续道:“按理说,金箔已经救你一命,但她却执意化出真身助你彻底脱险。在讨封成功前对凡人下手,本就是违背了天律,我虽能护她免遭天谴,道行却是回不来了。”

沈明承看着在老者怀中熟睡的白狐,一时间五味杂陈,他又何尝不知,白狐就是林娇所化。自己怀疑她,将她赶走,但林娇最终宁愿遭天谴也要救他。

想到这里,沈明承道:“我与她之间并非两清了,现在,是我欠她一条命了。

老者叹了口气道:“我要带她回去了,若是你们有缘,想来将来还是会重逢。”但将来的事情,谁又说得准呢?眼看着沈明承认真的脸,老者终究是将后半句话吞进了肚子,带着林娇翩然而去。

沈明承待在原地,久久无法回神。良久才起身前去报官,经过官府的调查,才终于弄清了甄茂为何对自己抱有如此大的杀意。

原来,甄茂的弟弟曾与沈明承一起参加科举考试,回乡路上过江时却突发疾病,因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而去世。

甄茂从他人口中打听到,与弟弟一路的沈明承明明有一身医术,却对弟弟的病熟视无睹,任凭弟弟病死。

加之弟弟与沈明承之间的成绩相差无几,甄茂一心认定,一定是沈明承为了除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才坐视了弟弟的死,于是决心报复。

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了。当时甄茂弟弟的病必须立刻进行手术,只是当时他们一行人尚在渡江,四周根本没有任何手术器具,环境也不适合。本想着上岸后立刻将其送去医馆,但甄茂弟弟却没撑到那时候。

同行的其他人也作证,那段时间沈明承几乎是衣不解带地照顾甄茂弟弟已经是仁至义尽。而甄茂却因为一些流言蜚语加上自己的臆测就给沈明承定了罪,甚至不惜勾引对方的妻子,让其成为自己的同伙,着实令人不齿。

甄茂被下了大狱,等待最后的宣判。于娟儿与其私通一事也被捅了出来,虽然她对沈明承下了毒,但因为金箔的原因,在旁人看来沈明承是一点事没有的,于是于娟儿并未被下大狱。

但她如今在镇子上的名声已经臭了,也只能离开此地。沈明承写下了和离书,只说和离是自己疏忽了妻子的原因,并没有责怪于娟儿。

因为他觉得于娟儿至少还心存善念,至少在甄茂要杀害自己时,她还阻止过对方,自己也算是成全了她最后的体面。

沈明承看着泣不成声的于娟儿道:“曾经我冷待了你,想必让你十分苦闷,如今你也对我下了毒,我们之间是彻底两清了。接下来我会进京,往后的日子,也希望你能彻底改过吧。”

于娟儿听了羞愧不已,涕泪涟涟。离开前她对沈明承说:“林娇是个好姑娘,当初她做那些事,也都是为了你。

沈明承听后轻声说:“我知晓的……”话毕,空气中还残留着似有若无的叹息声。

(七)

离开镇子后,沈明承继续赶考。此时的他似乎时来运转,一路高升,最后高中探花。皇帝想为其赐婚,沈明承却婉拒了。

后来他回到家乡做了父母官,做好事为百姓谋福祉,大家都称他是青天大老爷。

美中不足的是,他年逾四十依旧孑然一身。有好事者翻出他前任妻子的做过的事儿,众人听完后无不叹息感慨。

而沈明承也一直保留着一个习惯,就是晚上伏案时,总会将门打开。他还在一直等待。

也许在某天晚上,会有一位身姿窈窕,眼神明亮的少女走进来,问他一句:“公子,你看奴家像人吗?

声明:本故事为虚构传奇小故事,多来自于坊间奇闻、传说、志怪小说、戏曲、传奇等,作者本意是为了传承中国民间文化,切勿相信真实性,也不要封建迷信!

民间故事:书生半夜读书,遇狐狸“讨封”,他的回答救了自己一命

民间故事:书生读书,半夜一美人闯入屋内,他拒绝女子逃过一劫

【关于读书人的故事简短—关于读书的人物事迹或名人格言】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