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长城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但无关长城,无关秦始皇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长城是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之一,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世界文化遗产。行走长城,用心感知,在荒草残垣中读出掩藏其中的文化密码,长城文学就是一例。
秦皇岛城东望夫石村有一座千年孟姜女庙,引来史上许多文人留下诗作。“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庙里的这副楹联正好与孟姜女在中国文学中的基调相吻合。秦始皇、长城和孟姜女是我们民族记忆中串在一起的三个节点,也是长城文学中不可分割的三个意象,把三者集于一身的城市唯有秦皇岛──它因秦始皇而得名,有中国保存最完好的长城和两京锁钥山海关,外加这座姜女庙。
可以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孟姜女的传说,两千多年来,这一传说以戏曲、歌舞、民谣、诗文、说唱等多种形式广为流传,成为长城文学的一个标志。尤其元代,杂居中常引用孟姜女哭长城的典故,如马致远《马丹阳三度任风子》“想当日范杞良在长城内,干迤逗的个孟姜女送寒衣”,孙季昌《端正好·集杂剧名咏情》“我待学孟姜女般真诚性,我则怕啼哭倒了长城”。说明早在元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已定型。
有关孟姜女的诗词,代表性的有唐代僧人贯休的《杞梁妻》、明代陈绾的《姜女坟》、清代陈天植的《贞女祠》等。其中,《杞梁妻》不仅文学水准高,且被史家以诗证史,认定为孟姜女故事传说发展脉络的重要节点,诗曰:“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僧人贯休首次明确了杞梁妻哭倒了秦长城。同时,现存的唐代敦煌曲子词中,孟姜女已等同于杞梁妻。
早在上世纪20年代,疑古派史学的创始人顾颉刚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对孟姜女故事进行了缜密的梳理考证,成为轰动学术界的大事。剥掉后世的讹传和添枝加叶,孟姜女的故事原形应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发生在莒国(今山东日照莒县)附近的一次事件。公元前550年,齐庄公夺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回师途中,东袭莒国,战事不顺。齐国大将杞梁、华周不接受莒国的贿赂劝降,力战而死。齐庄公退兵,载杞梁尸回都城临淄,在城郊遇到前来迎丈夫灵柩的杞梁妻。庄公派人吊唁,被杞梁妻回绝,她认为丈夫有功于国,在郊外进行吊唁,不合乎礼仪,既缺乏诚意,又显得草率,对丈夫不够尊重。齐庄公不得已,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
这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无关长城,无关秦始皇。这一故事在历代经典著作中几经传播,到西汉刘向《说苑》发生了重大改变,“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其后,孟姜女的悲剧才渐渐归罪于秦始皇修长城,并在民间文学中被演绎、渲染成具有神秘色彩的悲歌,成为对战争和暴政的控诉,也是对当政者的警示──迢迢长城路,筑人筑土一万里;纤纤弱女身,哭倒长城哭倒秦。
可以肯定的是,孟姜女故事的广泛流传,是民间情感的宣泄和表达,在长达两千余年的长城修筑史上,征夫何止千千万,孟姜女又何止千千万?比如,在抚宁县花厂峪长城,有一座保存完好的三眼敌楼,名为“媳妇楼”。相传,一女子来此寻找戍守边关的丈夫,得知丈夫已战死,便替夫在此楼继续戍守,此楼因此而得名。来源:天津日报
长城“守关人”的故事
忻州市人大代表、偏关县委书记王源。 杨杰英 摄
忻州市人大代表、偏关县委书记王源。 杨杰英 摄
中新网忻州8月8日电 题:长城“守关人”的故事
中新网记者 杨杰英
出生于平型关,参加工作于宁武关,现任职于偏头关,在王源眼里,自己与“三关”的缘分不浅。
“我是长城的儿子,是‘守关人’的后代。”从小看着长城长大的王源,对长城有着特殊的情感。
近日,记者跟随“三晋人大代表采风团”来到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忻州市人大代表、偏关县委书记王源向采风团一行讲述自己与长城的故事。
偏关县长城黄河旅游资源禀赋。 杨杰英 摄
偏关县境内明长城现存120余公里,在全国县城保有的长城长度中排在第二位。这里有广为人知的黄河边长城老牛湾堡,是名副其实的“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
2009年11月,王源调任偏关。在历任县长、县委书记的十余年时间里,他采风于史志、调研于民间,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和建立、健全了长城保护工作机制。因致力于长城保护和修复,他入选“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十大杰出人物”,并被评为“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十佳”“山西十大最美长城卫士”。
“我走遍了偏关的山山水水,考察了偏关境内的六边长城、现存的20余座古城堡,以及遍布内外长城线上的敌楼和墩台。”经过调研发现当地长城黄河的旅游资源禀赋潜藏着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后,王源认为偏关若想走长远发展的路子,发展旅游势在必行。而搞旅游,就要把偏关的长城、黄河两篇“文章”做好。
王源讲述自己与长城的故事。 杨杰英 摄
借助山西省委、省政府“黄河、太行、长城”旅游新三板的战略决策,王源又带领偏关县推出一系列保护长城的举措,挖掘长城厚重的文化内涵,建起了长城博物馆和长城碑林,维修了寺沟长城150多米,对水泉堡的城门和城墙进行维修,对老营堡的历史建筑进行复修。
“偏关长城体系完备、体量大、地区分布广,保护难度很大,我们通过以身作则,大力宣讲提高社会认同。”王源介绍,在长城沿线分段分配了长城保护监管员负责长城的保护监管工作,同时培植本地志愿者,成立长城学会,积极鼓励培养长城保护骨干队伍和文化宣传队伍,这些力量成为偏关长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地在长城保护、修缮方面投入的资金,累计达1亿多元。同时,加强偏关县境内历史文物保护的力度,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50万元,并列入财政预算,用于境内长城等文物资源的保护修缮。
王源讲述自己与长城的故事。 杨杰英 摄
此外,依托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在县境内长城沿线、黄河沿岸、关河两侧着力打造林业精品亮点工程项目,完成了县城至老牛湾景区、贾堡村至县城公路两侧通道绿化补植抚育提档工程,新拓展黄河沿岸的两湾一山(乾坤湾、老牛湾、紫金山)连片12万亩生态景观林建设。
去年,偏关县率先建成了黄河1号和长城1号两条旅游公路,为偏关旅游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全长36.89公里的长城1号偏关县境内老营至南场段工程项目也已开工建设,为推动偏关全域旅游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认为,只有了解长城、感受黄河,才能激发全社会保护长城黄河的主动性。”王源认为,这两条旅游路也是偏关旅游走出去、活起来的生命线、转型路、致富路。
对王源而言,守护长城的故事还在继续。(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长城历沧桑 民间话传奇
有关长城的民间传奇故事。
长城屹立中国两千多年,围绕其展开的民间传奇故事层出不穷。它们不仅丰富了长城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人们在修筑长城过程中的艰辛与智慧,是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创作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
姜女一哭越千年
在众多传奇故事中,最早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孟姜女哭长城了。它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广为流传。最初,它只是史书记载的一个与长城毫无关联的故事,经过长达一千多年的持续加工、改造,特别是与反抗暴政、争取自由的主题相结合后,情节和人物逐渐丰富、完整,发展成为今天的故事内容。
孟姜女故事的雏形出现在春秋末期。据《左传》记载,齐国人杞梁在攻打莒国(今山东莒县)的战斗中阵亡,他的妻子迎丧于郊外,拒绝了齐庄公不合礼制的郊外吊唁,坚持让国君到家中吊唁。杞梁妻虽为女子,恪守礼法却超过了很多士大夫。之后,各种文献继续丰富这一故事内容,如《礼记·檀弓》说:“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对曰:‘君之臣不免于罪,则将肆诸市朝,而妻妾执。君之臣免于罪,则有先人之敝庐在。君无所辱命。’”《孟子》把杞梁妻哭夫当作礼俗典型进行宣扬。汉代刘向《列女传·贞顺篇》描述她“哭夫于城,城为之崩”,最后投淄水殉夫。在传统思想影响下,杞梁妻逐渐被塑造成贞女形象,故事也被增添了更多传奇色彩。
唐代是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该故事最大的转变是将孟姜女之哭置于秦修长城的背景下展开,借此控诉民间疾苦。秦的暴政,历来被后世谴责,修长城便是其暴政之一。东汉末年,陈琳依据民歌而作《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述说了修筑长城带给百姓的痛苦。士兵修长城、屯边关,不得不骨肉分离、夫妻离散,正是暴政带来的离乱之苦。长城与百姓生活的悲欢离合紧密相连,在诗人笔下得到了生动形象的反映,成为自北朝到唐代,诗歌表现的重要主题。
唐代武力强盛,多次发生与游牧民族的战争,幽燕之地是军事防御重镇。尤其在安史之乱后,社会愈加动荡,大量反思战争的诗歌逐渐将书写空间从西北转移到了幽燕地区。围绕丈夫死于战争、杞梁妻孤苦悲伤的题材,《敦煌曲子词》已有唐代无名氏作《捣练子·孟姜女》,将历史记载与现实相结合,创作了杞梁妻远赴燕地为丈夫送寒衣的歌谣:“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敦煌变文集》将诗歌转变为完整的故事,创作了《孟姜女变文》。又有小说《同贤记》,增添了孟姜女与范喜良偶遇、离别服役、万里寻夫、哭倒长城、滴血认亲的情节。故事的结构至此基本完备,加之故事本身富有传奇色彩,为后世的戏剧和小说等再创作奠定了基础。
孟姜女哭长城以忠贞不渝、生死同穴的情感打动了百姓,谴责暴政、哭倒长城又契合了人们信奉的神明感召之力,因此在唐代以后愈加流行。不仅话本、小说和戏曲演绎层出不穷,各地还为孟姜女立庙塑像。在山海关长城,宋代以前老百姓就修建了贞女庙以祭祀孟姜女。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主事张栋重修了孟姜女庙。庙中的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深刻表达了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心理。
将军百战定干戈
长城是历史上抵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重要防线。北宋与辽对峙时期,失去了燕云十六州长城关隘险阻的保护,北宋不胜辽军侵扰之苦,数次北伐也未能收复失地,反而一直在战争中处于劣势。时人慨叹现实之余,更增强了对前辈勇将的缅怀。自那时起,从山西到京津冀的长城沿线,流传着杨家将抗辽的壮烈事迹,各类话本、戏剧与演义更是将他们的故事描绘得动人心魄。
杨家将“世以武力雄其一方”,从五代末到宋仁宗时期,家族名将辈出,载于史传。欧阳修在杨琪墓志铭中追溯其家族业绩:“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使,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继业有子延昭,真宗时为莫州防御使。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杨业(又叫杨继业)、杨延昭即是各种民间故事、话本、戏剧、演义中的杨令公和杨六郎,其事迹在宋代已广为流传。民间故事中他们与辽军大战于幽州,实际上他们主要镇守并战斗于山西、河北长城一带,鲜少涉足已被割让给契丹的幽州。
雁门关内外是杨继业多次战斗的地方。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杨继业在雁门关大捷,威震辽军,金刀无敌的威名也在民间传颂开来。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一月,宋军全线北伐,潘美、杨继业作为西路军,出雁门(今山西代县)攻下云州(今大同),但五月宋军全线溃退。杨继业被迫在雁门关外迎战契丹十万大军,最后败退到长城附近的陈家谷口(今宁武县北阳坊镇附近)时,主帅潘美未如约救援,杨继业拼死苦战,力尽被擒,绝食三日而死。这也是李陵碑、杨家将大战滩等故事的蓝本。杨继业之子杨延昭智勇善战,在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的北伐中,作为先锋攻打朔州,箭穿手臂仍奋勇攻城。镇守宋辽边境的二十多年里,他屡败辽军。“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将他视为“南斗六星”中最具杀气的第六颗星的化身。民间有杨六郎战于河北、北京、山西长城的诸多传奇。实际上,他二十多年戍边生涯,大多是在今河北省保定一带的宋辽边境度过的。
《威震三关杨家将》是杨六郎战守长城关隘的代表性故事。北宋时期,他所守卫的三关,是河北中部的高阳关、瓦桥关、益津关。但是,由于杨家将演义和戏剧兴盛于明朝,故事的地理空间就随着时代发生了挪移。明朝以北京为军事防御体系的中心,为加强北京周边关塞的戍守,外围从西南到西北方向,有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与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作为屏障。外三关中的雁门关、宁武关有很多纪念杨家将的祠庙与遗址,如令公祠、六郎寨、六郎城、孟良墙、焦家寨等,他们的故事也在当地代代流传。内三关则盛传杨六郎故事,如杨六郎镇守倒马关、杨六郎三箭定乾坤等,倒马关上关岭城堡内立有杨业父子忠节庙碑,附近山梁上还有明正德十五年“杨六郎拒守之处”碑、“穆桂英点将台”等景观。北京居庸关、八达岭有“六郎拴马桩”“六郎像”等。古北口长城有杨六郎插剑石等。辽太平五年(公元1025年),契丹为表达对忠臣烈士的敬意以及对宋朝的友好,在古北口修建了杨无敌庙。宋朝使者刘敞、苏颂、苏辙等取道古北口出使契丹,都到庙中拜谒并留诗感怀。
风土人情话沧桑
巍巍长城见证了金戈铁马的英雄人生,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俗和文化变迁。历史上,长城的有些地名与传说、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紧密相关,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长城文化图景,展现了长城特有的人文情怀。
被誉为长城第九关的娘子关,处于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是晋冀咽喉要地,原名苇泽关。关于娘子关这个名称的来源,有不少传说。据魏书《地形志》记载,苇泽关有泉水,只要妇人“锦衣红鲜,装束盛服”,或者有人“取山丹、百合经过者,必雷风电雹以震之”,因此名为妒女泉。泉边建有妒女祠,俗称娘子庙,娘子关以此得名。妒女祠乃为祭祀介子推之妹介山氏修建而成。相传,春秋时期介子推被焚绵山,晋文公下令全国上下家家禁火百日,吃冷食,俗称寒食节。晋地百姓因长时间不能生火做饭,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又天天吃冷食,经常生病,苦不堪言。于是,介山氏聚柴自焚,让国君将寒食节缩短为一天。感念她“百日积薪,以易其俗”的壮举,人们立妒女祠纪念她。在唐代,法定寒食节为民间扫墓祭祖节日,这也增添了人们对她的崇拜之情,将其奉供为“妒神”。北朝以来,受胡族文化影响,妇女社会地位较高,能够在社会上抛头露面,妒女祠也更为大众所接受。
喜峰口原是古卢龙塞,位于古北口与山海关之间,东汉末曹操出征乌桓就取道于此。辽金时称松亭关,民间又称喜逢口,元代集贤大学士许有壬作《喜逢口》诗,在诗前短序中叙说喜逢口的由来——滦阳驿东北四十里有座双人墓,传说有人久戍不归,他的父亲前来寻找,刚好在山下父子相遇,不禁相拥大笑,喜极而亡,于是埋葬在这里。当地人感叹他们的遭遇,就称这里为喜逢口。许有壬因此在诗中感慨那些无名无姓的老百姓,“长成与国远负戈,一去不返当如何”,因为“官家开边方未已”,只能“同生又别宁同死”。诗歌中百姓的命运与长城戍边的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无声地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生活最深切的企盼。
这些有关长城的民间传奇故事,填补了历代官方文献的空白,将长城建造者、守卫者的历史贡献和家国情怀,用生动的民间话语进行传播,逐渐积淀为更加厚重且充满活力的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许辉,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5年第1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金蕾蕾
网络编辑:徐涛
监制:宋明晏
【关于长城的两个民间故事—关于长城的两个民间故事有哪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