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传说故事(五)秦皇求仙
秦皇岛长城地域流传着众多传说。其中,先秦传说因年代久远,古迹多已不存,或凭方志传世,或以民间传说口口相传。但也有特例,上世纪80年代后期,考古工作者在秦皇岛北戴河金山咀地区发掘出秦代帝王行宫建筑遗址。该遗址是秦始皇嬴政“巡游碣石,刻石求仙”的佐证,也证明了秦皇岛城市名字的由来。先被评为“七·五计划”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后入选“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
秦行宫发掘现场
秦始皇巡游碣石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在碣石一带(秦皇岛沿海地域)开展了大规模求仙活动,并派人找到了居住在碣石山上的仙人羡门子高,求长生不死之药,并派人下海寻找仙人,命丞相李斯在碣石门题刻了《碣石门辞》。
《碣石门辞》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
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威服。
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服土域。
皇命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威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惠被诸产,久并来由,莫不安所。
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之”碣石有“巡边”之意,“求仙”并非主要意图。从铭文上看,秦始皇一生多次在名山刻有铭文,但此次刻石碣石,并未单纯宣扬一统天下的武功,反而第一次将休养生息列为主要内容。说明本次“之”碣石,是秦始皇未来国家治理思路的转变,是对心中美好蓝图的描述。
秦皇求仙图
秦皇岛是东北亚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秦始皇“之”碣石,虽未求得长生不死的仙药,也未能阻止秦帝国三世而亡。但是,却为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东北亚丝绸之路是指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水陆交往。秦皇岛曾发生两件事,使之与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开辟结下不解之缘。
一是自周武王灭纣,流放箕子,路经孤竹,到达朝鲜。中国民间亦有“箕子嫁女孤竹”的传说。箕子奔赴朝鲜半岛,建立“箕子朝鲜”。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由此传到朝鲜。
二是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丹派一众方士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数千人从秦皇岛东渡日本。据日本古史记载,西汉时中国的罗织物和罗织技术已传到日本。
(徐福东渡)
秦皇岛地名溯源
“秦皇岛“三字于古籍出现较晚。最早见于明英宗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杨琚《秦皇岛》一诗,“”古殿远连云缥缈,荒台俯瞰水潺媛。”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501年)版《抚宁县志》说:“秦鱼岛在抚宁县东七十里,有山在海中,世传秦始皇求仙曾驻跸于此”。明万历年间蒋一葵《长安夜话》记载的更为详细:“关(山海关)南六里有孤山,屹然独立于海上,四面皆水,俗称秦皇岛。”后由于距海岸线较近,淤积大量泥沙,成为沿海沼泽地。19世纪末,清政府于此修建泰皇岛港。”自此开始,经百余年人工堆填,终使小岛与陆地相连。秦皇岛之名由狭义的小岛逐渐扩展至如今秦皇岛市管辖范围。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的发现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在清末就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与自古“碣石”之争有关。
碣石在哪里被称为“千古之谜”,探询碣石,也就成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宏愿。“碣石”在孔子的《尚书》、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史书上均有记载。当魏武帝曹操挥鞭碣石,吟唱“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时,他不会想到千年之后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也会在同样的地域,挥毫写下“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诗句。正是有了毛主席的诗句,才在全国史学界掀起了探讨碣石的高潮。胡锦涛总书记、胡春华省长也曾与秦皇岛市党政领导探讨碣石文化。
毛泽东 《浪淘沙·北戴河》
清末,随着外国人在北戴河营建别墅,荒莽的金山嘴海滩一时间人头攒动,一派欣欣向荣之景。1924年,在北戴河金山嘴的考古发现引起了学术界不小的震动。当时,美国考古学家毕孝浦和斯密兹尼恩博物院的调查人员,在金山嘴发掘出不少汉砖、千秋万岁瓦当、铁镞头、古瓷等文物,证明在秦汉时期,这里有过庞大的建筑群。同年,置身上海的历史学家邵瑞彭闻讯后,立刻撰写了《北戴河考略》一文,认为毕孝浦等人“发见故城遗址及箭镞、陶器,以其地为汉代舟师聚泊之所,其说颇可信”,推断“按北戴河今属临榆县西鄙,窃谓即古之碣石也”。
夔纹半瓦当
20世纪70年代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依据《说文解字》中对“碣”字的诠释,推断“碣石”应指位于昌黎县的北碣石,理由有二:一是昌黎县的北碣石海拔695米,周围数十里,屹立于渤海北岸近海平原之中,与《说文解字》中的“碣,特立之石也”记载相符;二是此处的山峦高耸伟岸,可供帝王率领百官、万扈登临俯瞰,且又位于东西交通大道的侧近,便于攀登。20世纪80年代中期,冀、辽两省的考古人员先后又在绥中万家乡的姜女坟与北戴河的金山嘴一带,发现了几处秦始皇行宫遗址,有关“碣石”究竟位于何处的争辩,再次引发了学界不小的波澜。
2019年7月16日,依托遗址建设的秦皇岛市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开始对游客免费开放。“一峰压水,三面晴波,气势恢宏”的碣石行宫建筑群重现于世。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
一块佐证“秦始皇求仙入海”的石碑
秦始皇莅临秦皇岛的史迹,除北戴河秦行宫遗址,“秦始皇求仙入海处”原本有一方赑屃鳌座石碑,却不幸在文革时惨遭焚毁,后被推入海中。1988年,经文史工作者不懈努力,先后发现了主体残碑8块,又在港务局一职工家中搜集到一大块、总重量达10余吨的残碑。此后,市政府又组织力量,将剩余的残碑陆续打捞出海。因残碑在海中已浸泡长达20余年,经海水腐蚀,碑文早已无法辨认。后经学者多方努力,终于在原址处复制了一块新碑。
秦皇求仙入海处
求仙祈福、康养文化与古代航海家
秦始皇命方士出海求仙,造就了中国古代第一批航海家。
秦皇岛在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燕国,地处中国东北沿海的一隅。春秋战国时代,争霸战争打得暗无天日,一些人不愿被霸主政治钳制和战争困扰,开始逃往远离政治和战争中心的燕国,探究重生和贵生的生活,通过方、仙、道的养生文化探索,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命价值。“方”即方士,“仙”即仙人,“道”即道家,方士分为方技之士和方术之士,方技之士包括研究航海、星象、农家、医家等有一技之长的人,方术之士包括研究神仙丹药、冀求长生不老进而羽化登仙的人。这些方士通过气功和丹药的修炼,精神达到一定境界,幻想着出现一个超越现实时空的理想国,过着仙人的生活。而燕国濒临的这片大海上经常出现海市蜃楼,亦真亦幻,虚幻飘渺,方士们为这种奇幻景象所迷惑,便认为那就是要寻找的仙山,远离尘世的理想国,进而开始把陆地求仙转向海上求仙,希望能找到海市蜃楼。
从航海史角度理解,“方士”是中国早期从事航海事业的航海家。“海上方士”曾利用自己航海知识和经历,编造了海中虚无缥缈的“三神山”,传播了奇幻诡异的神仙故事。因此使战国时的齐威王、燕昭王等非常笃信海上方士,“使人如海求蓬莱,方丈、瀛洲”(即海中神仙居住的“三神山”)。据董说的《七国考》,“燕塞碣石”则是燕昭王当年的“入海求仙处”。据《史记·孟荀列传》记载和当代学者考证,燕昭王之所以在今北戴河金山嘴一带“筑碣石宫,并亲往师之”,其目的是为了招纳邹衍和海上方士之流,开辟碣石海港,从事频繁的海上活动。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渤海沿岸燕齐和朝鲜、日本之间的海上交通事业的发展,并对历代统治者效法先人,登临碣石,经略碣石海港,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戴河金山嘴海边
“秦皇求仙”与康养旅游
秦始皇“之”碣石是秦皇岛地区康养旅游的开端。
也说明了,秦皇岛在古代就因风景优美被赋予“健康长生”的美好寓意。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消费观念的开始转变,休闲“享受型”旅游需求不断增长。今天的旅游,不再是帝王将相独享。成了一种群众文化,一种综合修养,成了一种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体验。秦皇岛发展康养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拥有碧海蓝天、森林氧吧、广袤葡园,积累了多年的疗养康养的经验,是全国最大的休疗养康复基地,是国家民政部、发改委确定的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秦皇岛将全力推动从滨海休闲旅游向山海康养度假扩展。实现旅游发展新升级,使“康养旅游”成为秦皇岛打造“一流国际旅游城市”的新亮点,金色名片。
(曹建雄 摄)
“往事越千年”,后人遐思,完成统一的秦王朝若按照《碣石门辞》所述治理国家,秦朝或可如汉唐盛世。但历史没有如果,继陈胜、吴广流誉后,又有项羽、刘邦奋起挥钩钺。斯人已去,秦皇求仙的传说却在故“碣石地”流传。这个中国唯一以帝号命名的城市迷人之处,就是将奋斗者的“个人健康”与“国家统一”的命运和谐的联系在一起。人们在历史的节点驻足,在古迹旁回味这些故事,或为警示、或为激励、或为启示。它们是历史的诗歌,低吟浅唱,告诉我们是谁,曾经何处,未来何往,当下何为。
来源:秦皇岛发布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有哪些?
先介绍下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孟姜女哭长城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下面说另外两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
1.山羊驮砖
相传,在嘉峪关城,城墙很高有足足9米,但是仍然要在城墙的上面修建十几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繁多的垛墙,需要使用相当多的砖,由于当时施工条件有限,不如现在有吊运设备,那时全靠人工搬运。可是修关城所用的砖块,需要在40里开外的地方烧制。砖烧好怎么办呢,据说是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
城高可是9米啊,唯一一个能上下的马道坡度也是特别大,上下很困难,即使派了大量的人往城墙上背砖,累到瘫痪不说,背上去的砖却寥寥无几,供不应求,工作进度受到了严重影响。有一天,正在放羊的小孩正好走到这里,看到眼前的一幕,矗立良久,只见他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几块砖,搭在旁边山羊的身上,他便用手拍一下羊背,山羊的身体那真是一个轻,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做工的人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块很快就运上了城墙,难题也解决了。
2.万年灰与燕京城
普遍认为,长城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早在秦始皇之前就有很多国家修筑过长城,只是叫法不同。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有个国土比较小的燕王,而且兵马少、力量薄弱,他担心被邻国侵犯,为了让国家长治久安,燕王就征用了大量的民夫,在国家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求自保。当时筑的城墙,石、砖都只能用泥抹,没有石灰的时候,这是古老的办法。为了赶工期,尽快修好城墙,燕王命令冬天也不能休息。冬天搅拌泥土需要使用热水,因此,工人们抬来了许多大铁锅到工地上,用石头支起来,烧开水。日子久了,大铁锅被烧裂开了个大窟窿,开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啪啪炸开了,炸出很多白面面,干活的人瞅着,觉得好生奇怪。有个人突发奇想把这白面面用水搅拌一下,感觉比泥还滋润有粘性,于是大胆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次日,工人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紧致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那以后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再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疆土,也效仿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前,他下了一道圣旨,命令燕国人负责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白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那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特别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家,由于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大量金子,批准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国人居住,据说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秦朝泪史:孟姜女一哭倾长城,揭秘古代百姓的无尽苦难与不屈坚韧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秦朝以其统一六国、修建长城的壮举而名垂青史,但同时,这个强大的帝国也给当时的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在诸多关于秦朝的民间故事中,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无疑是最具震撼力、最能触动人心的篇章之一。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百姓在暴政下的悲惨生活,更凸显了他们面对苦难时的不屈与坚韧。
孟姜女的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左传》等古籍的零星记载,但真正形成完整、流传广泛的版本,则是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逐渐丰富起来的。在多数版本中,孟姜女被描绘成一位美丽、善良、忠贞的女子,她的丈夫范喜良在新婚不久后就被抓去修筑长城,从此音讯全无。孟姜女历经艰辛,终于来到长城脚下,却得知丈夫已累死埋于长城之下。悲痛欲绝的她,在长城上痛哭,这哭声感天动地,竟使长城崩塌,露出了丈夫的尸骨。
孟姜女的故事,不仅仅是对个人悲剧的叙述,更是对秦朝时期广大百姓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长城,这座雄伟的军事防御工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原地区免受外族侵扰,但其修建过程中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史书记载,秦朝修建长城动用了数十万劳工,他们背井离乡,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许多人因劳累过度、饥饿、疾病等原因而死亡,他们的尸骨被就地掩埋,成为了长城的一部分。
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就是这些无数劳工中的一员。他的命运,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百姓命运的缩影。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全、帝王的雄心壮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补偿。孟姜女的哭声,不仅仅是对丈夫的哀悼,更是对所有因修建长城而牺牲的劳工的哀悼,是对那个时代无数百姓苦难生活的控诉。
然而,孟姜女的故事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苦难的描述上。在悲痛之余,她展现出了古代百姓面对苦难时的不屈与坚韧。她不顾一切地踏上寻夫之路,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也从未放弃。当得知丈夫已死,她并没有选择沉沦或逃避,而是用自己的哭声,向世人展示了她的悲痛和愤怒,也向统治者发出了无声的抗议。
孟姜女的哭声,虽然无法改变丈夫已经死亡的事实,但却在民间激起了强烈的共鸣。她的故事迅速传遍了四面八方,成为了人们口耳相传的佳话。人们通过讲述这个故事,不仅表达了对孟姜女遭遇的同情和哀悼,更表达了对秦朝暴政的愤怒和不满。这种力量,虽然看似微弱,但却在无形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民间传说,它还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首先,它体现了古代百姓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追求。在孟姜女的心中,丈夫的生命比一切都重要,她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去寻找他、守护他。这种对家庭、亲情的执着追求,是古代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
其次,孟姜女的故事还体现了古代百姓对正义、公平的渴望。在秦朝暴政的压迫下,百姓们虽然无力反抗,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对正义、公平的追求。孟姜女的哭声,就是他们内心深处对正义、公平的呼唤和渴望。这种呼唤和渴望,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的社会和生活。
最后,孟姜女的故事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反思价值。它让我们看到了秦朝时期百姓的苦难生活,也让我们思考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一个强大的帝国,如果忽视了百姓的利益和福祉,那么它的根基就会动摇,最终走向衰亡。孟姜女的故事,就是对这个历史教训的深刻揭示和警示。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是一曲悲壮的史诗,它记录了秦朝时期百姓的苦难与坚韧。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古代百姓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追求,对正义、公平的渴望和呼唤,以及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反思。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孟姜女传说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
【关于长城的传说故事简介50字(关于长城的传说50字左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