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有哪些?
先介绍下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孟姜女哭长城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下面说另外两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
1.山羊驮砖
相传,在嘉峪关城,城墙很高有足足9米,但是仍然要在城墙的上面修建十几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繁多的垛墙,需要使用相当多的砖,由于当时施工条件有限,不如现在有吊运设备,那时全靠人工搬运。可是修关城所用的砖块,需要在40里开外的地方烧制。砖烧好怎么办呢,据说是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
城高可是9米啊,唯一一个能上下的马道坡度也是特别大,上下很困难,即使派了大量的人往城墙上背砖,累到瘫痪不说,背上去的砖却寥寥无几,供不应求,工作进度受到了严重影响。有一天,正在放羊的小孩正好走到这里,看到眼前的一幕,矗立良久,只见他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几块砖,搭在旁边山羊的身上,他便用手拍一下羊背,山羊的身体那真是一个轻,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做工的人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块很快就运上了城墙,难题也解决了。
2.万年灰与燕京城
普遍认为,长城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早在秦始皇之前就有很多国家修筑过长城,只是叫法不同。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有个国土比较小的燕王,而且兵马少、力量薄弱,他担心被邻国侵犯,为了让国家长治久安,燕王就征用了大量的民夫,在国家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求自保。当时筑的城墙,石、砖都只能用泥抹,没有石灰的时候,这是古老的办法。为了赶工期,尽快修好城墙,燕王命令冬天也不能休息。冬天搅拌泥土需要使用热水,因此,工人们抬来了许多大铁锅到工地上,用石头支起来,烧开水。日子久了,大铁锅被烧裂开了个大窟窿,开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啪啪炸开了,炸出很多白面面,干活的人瞅着,觉得好生奇怪。有个人突发奇想把这白面面用水搅拌一下,感觉比泥还滋润有粘性,于是大胆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次日,工人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紧致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那以后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再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疆土,也效仿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前,他下了一道圣旨,命令燕国人负责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白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那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特别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家,由于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大量金子,批准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国人居住,据说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一个葫芦开俩瓢|孟姜女的传说
一个葫芦开俩瓢( 92)
作者: 李付春(微信号 lifuchun1129 )
现如今,家里舀水、淘米、舀面、盛东西,都使用不同的器具。而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盛、取东西时几乎都用同一种器具———瓢子。水缸里飘着一个水瓢,面缸里放着一个面瓢子,米袋子里放着一个舀米的瓢子,并且家里的新剥下的玉米、花生等东西,都是用瓢子来盛的。当然,这主要是当时的条件所限。
现在的年轻人和少年儿童几乎不知道瓢子为何物。那是春天里,农家人在庭院里栽种下的葫芦秧苗,等到夏末秋初的季节,房檐及墙头树枝上,葫芦的秧藤会在开花后结下一个个葫芦。那时的葫芦不像今天人们种的菜葫芦,在很嫩的时候就摘下炒菜吃,一棵葫芦秧苗可以结很多个葫芦。早先人们会把一棵秧子上只留下一两个,最多也就三个葫芦,这要看秧苗是否茁壮,养料供应是否充足,把其它的小葫芦开花不长时间就要疏掉,为的是把留下来的葫芦长大。一般要等秋后秧子彻底死了,葫芦也完全成熟以后才被采摘下来。
当一个大葫芦被摘下来还得存放一段时间,主人家会拿着这个大葫芦请木匠师傅用锯子从中间锯开,这一个葫芦就开成两个瓢子。更有趣的是,这一个葫芦开成两个瓢子不能被一家所用,要不留给木匠师傅家一个,要不两个都拿回来送给邻居一个,再就是送给自家的亲戚或者朋友。后来长大以后我才明白,为什么二叔家不种葫芦而那么多瓢子,我们家用的大多都是他们家给的,那是二叔做木匠的缘故啊。
为什么一个葫芦开成两个瓢子不能被一家所用呢?这要源于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在寿山的长城岭下,住着两户人家,东家姓孟,西家姓姜,他们是一墙之隔的好邻居,奇怪的是,这两家都无子女。
有一年,孟家在自己院子里的西墙跟下栽种了一棵葫芦苗,葫芦长得很旺盛,葫芦秧很快爬满两家共有的墙头上。葫芦秧开的花倒是不少,也不是孟家有意蔬果,更不是姜家把长在他家那边的葫芦给摘了,而是这棵葫芦就只结了一个葫芦,正好长在墙头偏姜家那边。秋天,葫芦成熟了,孟、姜两家都希望葫芦归自家,两家各不相让,孟家说他种的,并且水肥都是他家管理,姜家说葫芦长在他家。
最后,在村人的调和下决定每家各分一半。他们把葫芦摘下来,请来木匠师傅当场锯为两半,当锯开后,众人十分惊讶!里面竟然端坐着一位俊俏的小姑娘,长得似仙女下凡。当两家一见这小姑娘,都不争着要那葫芦了,却抢着要抱那小姑娘。两家谁也不能说服谁,最后还是由众人调解,两家轮流抚养这个小姑娘。从此之后,这个小姑娘就被孟、姜两家养活着。
一天,孟家对姜家说:“我们给她取个名吧”,经双方商量便起名孟姜女。从此,孟姜女这个名字就被村里的人们叫开了。等她长大后嫁给了勤劳善良的范喜良。可是,新婚后不到两个月,丈夫便被齐威王征召为民夫,到寿山后修筑长城去了。后来丈夫累死在长城下,又被埋进了长城内,她便哭塌了长城。她的美名就在民间流传下来了。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那是她的美丽、善良及爱情的力量,与秦王暴力相争的一个鲜明的对比。同样,那孟姜葫芦娃的故事更是一个神话故事,但从这个故事里教会我们什么是善和美,教会我们有了好的东西不可独享,要与他人去分享,这才是人间的淳朴与善良。
【作者简介】李付春, 山东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英语),山东省作家协会第18届讲习班学员。《格言》《文苑》《上海教育出版社》签约作者。拙文散见于《读者》《意林》《特别关注》《情感读本》《辽宁青年》《中外故事》《细节》等杂志及《广州日报》《扬子晚报》《齐鲁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南方都市报》《今晚报》《文汇报》《南京周末》《深圳商报》《都市女报》《羊城晚报》《澳门日报》美国《侨报》印尼等500多家国内外报刊。文体涉猎于散文随笔、小说故事、段子笔记、校园家教、杂文游记等。有文被编录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考场创优写作专项指导训练教科书中。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孟姜女哭长城的真实故事,许凯《涌泉村的人文渊薮》为你娓娓道来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广为流传,但孟姜女其人,哭倒的是什么时代的长城未必人人知晓。许凯老师通过实地考察孟姜女的家乡山东淄博涌泉村,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传说故事。
严春芳
涌泉村的人文渊薮
许 凯
涌泉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齐长城风景区的深山中,远古的造山运动使这个小山村群山环绕,古树成林。海棠树、梨树、柿子树、杏树、山楂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里村外、坡上坡下、田间地头,秋天的果实将山村装扮的浓艳馨馨,风情万种。齐长城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遗址,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断墙处,孟姜女的老宅就在涌泉村。当年孟姜女寻夫走过的小道,如今修成齐长城遗址保护公园,孟姜女故居纪念馆,孟姜女文化公园。
涌泉村的人文历史、文化遗存正是孟姜女哭长城留传千年故事的根基所在。涌泉村被录入中国传统古村落。
村民告诉我们,现在社会上流传孟姜女哭长城的版本变种了,与事实不相符。
孟姜女不姓孟。古代兄弟姐妹的排行,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的“孟”是排行老大的称谓,是姜家的大女儿,“姜”才是姓氏。孟姜女被误读姓氏千年。
齐长城并非秦长城。历史上齐国是第一个修建长城的国家。齐长城横亘于齐鲁大地,始建于春秋时期,西起滔滔黄河,东止黄海之滨,蜿蜒千余里。齐长城遗址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古建筑,被批准为全国重点交物保护单位。我们登上齐长城,看这二千五百年前凝聚华夏先民血泪的宏伟建筑,领略齐长城风采与文化。村民们说:齐长城是中国的“长城之父”,史称千里长城。秦始皇是受到齐长城的启发才修建秦长城。齐长城完工300年后秦长城才开工,齐长城比万里长城存在的年代要早很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齐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
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村民们认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发生在村后劈山,那里有保存最完整的齐长城遗址和哭倒长城断墙处遗迹。这是传说故事最好的写真和缩影。孟姜女的原型是齐人杞梁妻,而杞梁妻哭长城的故事发生在齐地涌泉村后的齐长城,而不是秦长城。再说,传说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而不是秦朝。国家将“孟姜女传说核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孟姜女哭倒的长城不是豆腐渣工程。村民们说:村后劈山地势陡峭,沟壑纵横,干垒建筑遇上大雨,正好是孟姜女痛哭之际,出现城墙倒塌是符合情理的,是一种巧合。孟姜女痛哭时,城墙随之坍塌,一段别样凄婉的故事就产生了,流传开来。后人不断的夸大和改编,广泛流传。
孟姜女的传说和秦始皇不沾边。戏剧化的演绎,为了解齐长城文化增添了色彩。村民们说:真实故事跟秦始皇毫无关系,冤枉了秦始皇。是后人口口相传中以讹传讹,嫁接到秦始皇身上,秦皇上蒙受不白之冤。历史的漫长变迁,很多真相被湮灭,真实的故事反而不为人知。现在我们听到的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的故事是经历代故事演变而来的变种版本。后人误认为山海关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此地修建孟姜女庙,常有人祭祀洒下一掬同情之泪,其实搞错了地方。
孟姜女哭长城发生在哪里巳经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早已成为长城文化、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长城文化与孟姜女己融为一体,那里有长城那里就有孟姜女的故事流传。
美之所在,就在涌泉。余秋雨先生在其《极端之美》一书中讲述了昆曲之美,书法之美和普洱茶之美,认为这三种美韵是极端的,是一种大美。我在涌泉村看到了另外一种美,即涌泉之美。涌泉的美,美在原始自然,美在宁静贤淑,美在山川间、梯田内、泉水里;涌泉的美,美在长城的山势、山巅,犹如中国书法的厚重凝聚、庄严典雅的宁静之美,逶迤盘山的灵动之美,仪态万方的包容之美;涌泉的美,美在大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文脉长远、底蕴丰饶,依托齐长城与孟姜女的关联故事,让人感受涌泉的大美;涌泉村流传孟姜女哭长城小调犹如昆曲唱腔,让人心魂摇曳,神思悠然。果树丫犹如昆曲演员的指尖遥指远方,轻近处树丫绕水,舒展间风致楚楚;满山的果实犹如普洱茶的香气、滋味一应俱全。涌泉的美,无处不在。这是一种“生态文化”的“极端之美”,是“文化极品”。何为“文化极品”?余秋雨先生提出五项标准:独有性、顶极性、具体性、共知性、长续性。涌泉村的“生态文化”,稳健、深厚、悠长,符合这五项标准,堪称“文化极品。
壹点号严春芳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关于长城的传说有哪三个故事;有哪些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