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祖坟”的传奇故事:都说神了,但真相在传说之外
陶侃与“牛卧地”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东晋时,不少名人名将是社会底层出身,陶侃就是其中一位,时敬称陶公。
陶侃家境贫寒,其能发达传与其亲人葬地有关,真的假的?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聊聊。
陶侃,字士行,是江西鄱阳人,后来迁到寻阳。据《晋书·陶侃传》,父亲陶丹去世早,家里很穷。陶侃成年后曾在县里做过职员。当时鄱阳孝廉范逵来看陶侃,家里也没有什么招待,还是母亲剪了头条,做成假发,换来酒菜,十分热情地招待了范逵。
范逵很开心,连随从都喝得心满意足。范逵走时,陶侃又送出百里。分手时范逵问陶侃,想到市(郡)里做官吗?陶侃当然想去,只是苦于没有门路。范逵说,这事包在我身上,回去后范逵便找了庐江太守张夔,举荐陶侃。
范逹,成了陶侃人生中的第一位恩人,第二位恩人则是张夔。
张夔征召陶佩为督邮,兼任枞阳令,从此正式走向了仕途。
东晋时期疆域图
这之后,不只有官当,还因为被破格里重用,博得有才干的名声,再后又被提拔成主簿。
陶侃也会做人,知恩图报。有一年冬天,张夔的妻子生病,要到几百里外请医生,当时天寒地冻,又下着大雪,别人都说难办,只有陶侃自告奋勇,主动请求出行。
张夔觉得陶侃不错,长沙太守万嗣经过庐江,见到陶侃时,也夸他将来有大出出自,让自己的儿子与陶侃搞好关系。
再后,张夔又举荐陶侃任孝廉。接下来,陶侃官场上的圈子更大了,得到了京城洛阳名人张华的赏识和荆州刺史刘弘的青睐。而陶侃最后能飞黄腾达,是被晋元帝司马睿看上了——司马睿算是陶侃的最大恩人!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陶侃任武昌太守,两年后又继任荆州刺史,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陶侃一生官至侍中、太尉、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
陶侃在平定了“苏峻之乱”中,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儿子陶瞻被苏峻杀害。陶侃去世于咸和九年(公元334年),享年76岁,死后获赠大司马,谥号“桓”。
陶侃是东晋名将。为后世颂扬,唐德宗时陶侃被列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再列武庙七十二将。陶侃子孙昌盛,后代兴旺,他共有17个儿子,在后代中不乏名人。如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出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就是陶侃的曾孙。
陶侃“少长孤贫,始愿有限”,却成了一代名臣,家门晋级贵族。时人说,这是他家的祖坟埋到了风水宝地。
此说从何而来?
陶侃当年地位低微时,父亲死了,即将出殡下葬时,家里的牛忽然丢了一头牛,不知道跑去哪儿了。在寻找牛的路上,陶侃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在前面的山冈看到一头牛,卧在污水塘中。这位老人还对陶侃说,如果将亲人葬在牛卧的地方,你将来能做极品大官。
此事记载于《晋书·周访传》,原话是这样说的:“前岗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
这位老人又指着另一座山头,说那个地方也是块风水宝地,富贵仅次于这块牛卧地,而且当代就显贵,有人能当二千石的官员。”
怪的是,老人话说完后人就不见了。陶侃将信将疑,往前面冈上走去找牛,嘿,家里那头牛真的卧在那个地方。陶侃这下相信了,真的将亲人葬在那个地方——这里就是陶渊明的祖坟。
原来,老人是一位仙人,这叫“仙人指路”!
另一块宝地也没有浪费,陶侃送给了周访。
周访的父亲死后,埋葬在那个地方。神了,下葬不久,周访就被提拔为刺史,在宁州、益州一带很出名。在周访以下,周家三世为官益州,前后长达四十余年。
或许有网友要问了,为什么陶侃会将宝地送给周访?这就是缘分。
《晋书·周访传》记载,周访祖籍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县),祖上在汉末躲避战乱,移居江南。到周访时,已是第四代,吴国平定,周访就在庐江寻阳安家。周访年少时就有非凡之处,沉着刚毅,办事果断干脆,为人谦逊,还有爱心,使尽家财救济穷困,赈救不足。
在寻阳,周访担任县功曹,陶侃则是寻阳有职无权的散官。周访觉得陶侃是个人才,举荐他当了主簿,于是两人成了好友。周访待自己不薄,陶侃也不自私,对周访说出了风水宝地的事情。
后来,陶周两家成了亲家。周访将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就是苏峻之乱中遇害的那位。
“卧牛地”和“二千担地”,后来都成了传统风水文化中风水宝地的代称。
“龙脉”是皇家用的,而“牛地”则是民间使用,此种葬地传能“发家致富,生财聚金”。所以,祖坟葬到“卧牛地”的说法,在中国民间特别多。如袁世凯母亲的葬地,便传是一处“青牛卧槽”的风水宝地(见相关文章见“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一文)。
袁世凯祖坟
显然,所谓“仙人指路”、“卧牛之地”都是迷信说法。家境贫寒的陶侃、周访能出人头第,兴旺发达,这与他的为人、能力有直接关系,更是遇到机会。当时东晋政权不稳,豪族子弟不中用,出于保江山的需要,司马皇家从基层提拔官员,让他们为朝廷尽力、卖命就成了必然。
事实上,也只有这些人才会忠心朝廷,珍惜得之不易的前途。于是陶侃、周访脱颖而出。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大批“寒士”显贵,也是这个社会背景和原因决定的,与“风水宝地”没什么关系。
陶母待客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隐居山水间,誓与浮名散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田园诗恬淡自然、韵味隽永,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流派,被后人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形象也发展成高蹈遁世、淡泊名利的隐士代表,千百年来为风流名士之辈所标榜。
颜延之在《陶证士诔》中评价陶渊明"心好异书,性乐酒德"。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他:"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这些都准确地概括了陶渊明的性格特征,他"好读书,不求甚解",又好饮酒,写了大量饮酒诗,博学善文,卓尔不群,这种风度充分体现了魏晋士人崇尚自由、向往自然的独特个性。
陶渊明生逢晋、宋易代的乱世,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功臣,官至大司马,他的祖父陶茂官至太守,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已经式微,以致生活贫困,他九岁丧父,自幼和母亲妹妹相依为命,在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度过了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少年时光。二十九岁时,陶渊明第一次外出做官,任江州祭酒,但没几天,因为"不堪吏治",就辞官回家了,他的不合作主义,很早就开始表现出来。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入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府,当了一名参军,后来因母亲孟氏去世,于隆安五年(401)的冬天,回家居丧。此后政局发生剧变,安帝元兴元年(402),野心勃勃的桓玄举兵攻入京师,于元兴二年(403)篡位,改国号为楚。元兴三年,刘裕起兵征讨桓玄,陶渊明再次出仕,在刘裕手下当了参军,后来他觉得在刘裕幕中难有作为,第二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但只在官八十多天,就以"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隐田园,从此再未出仕。
在陶渊明传世的125首诗歌中,有关酒的诗歌占了很大部分,据学者统计,在他的诗歌中,"酒字出现三十一次、醉字七次、醒字三次、酣字三次、醇字一次。"正因为对功名渴求、死生忧惧和超然物外的矛盾时常萦绕在他心头,他不得不借酒浇愁,以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也因此他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饮酒诗,他的《饮酒诗》二十首都是他在"闲居寡欢"时,借酒消愁时的产物。《饮酒·其五》即是此中的佳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歌的首句两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将自己的居住环境娓娓道来,平淡而自然,他虽然在人群聚居的地方结庐建屋,却没有车马的喧闹声。这样反差手法,常见于陶渊明的诗歌中。他在《归园田居》中便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相同反差写法,这样的反差,使得诗歌的情感张力十足。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转而自问自答,解释了这样的矛盾,即心灵远离了喧嚣,自然能处于僻静之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被奉为千古名句,苏东坡评价说:"因采菊而见南山,境与意合,此句最有妙处。"这两句由虚入实,让人身临田园生活的恬淡悠然之境,感受到人与自然相契合的乐趣。
紧接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用字凝练,又留有无限遐想的空间,"采菊"、"东篱"、"南山"、"飞鸟"等意象共同构画一幅恬静和谐的田园日夕图,使人沉浸其中,悠然往返。
结尾二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又"由实化虚,以虚涵实",打断了我们沉醉其中的想象,却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此中的"真意","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此中的"真意"也只待我们自己去思索,不足为外人道也!
纵观陶渊明的一生,除去十三年的仕宦生涯,隐居生活的二十二年占了他人生的三分之一,他在纷纷乱世中,归隐田园,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风格独特、冲淡自然的田园诗,从而"开千古平淡之宗"。
他的一生也是矛盾的,对于功名富贵和生死问题的思考始终萦绕在其心头。他一方面渴求功名富贵,却又向往超然物外的境界。但也因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才使他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正如鲁迅先生所言,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伟大"。
【关于陶渊明的故事,关于陶渊明的故事有哪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