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雷锋的故事、收集一个关于雷锋的故事

更新:03-30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新时代,我们如何学雷锋:你不知道的那些雷锋小故事

本文摘编自彩绘本《学习雷锋好榜样》

策划:陶克 张振江 张培宽 王允灵 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

雷锋,是一位从人民大众和普通战士中成长起来的英雄人物,他1940年出生,1960年入伍,1962年因公牺牲,当过学生、农民、公务员、工人、解放军战士。他在这个世界上虽然只生活了22个春秋,但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他是世界上获得领袖题词最多的士兵,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挥毫泼墨,号召人们向他学习;他是世界上媒体宣传最多的杰出人物,有关他的图书、画像、影视作品发行量收视率屡创新高,进入吉尼斯纪录榜单;他是举世闻名、家喻户晓的好人楷模,谁有善行义举就会被夸赞为“活雷锋”。五十多年来,全国人民爱雷锋、学雷锋、做雷锋,学雷锋志愿服务热潮长盛不衰。大家都在思索,人们时常追问,雷锋生于平凡、成于伟大的秘诀在哪里?是什么信仰和力量激励他放射出如此耀眼的人生光彩?彩绘本《学习雷锋好榜样》就从发生在雷锋身上的无数故事中,梳理出30个精彩片段,配以30幅生动形象的彩绘作品,给广大读者特别是新时代青少年提供一份可以借鉴的励志“路线图”。

本文从彩绘本《学习雷锋好榜样》中摘编了部分雷锋小故事,让你走近雷锋,了解雷锋,学习雷锋。

立志明理趁年轻

——勤奋的公务员

出生于1940年的雷锋,历经磨难,志向远大。他在高小毕业典礼上表示:响应党的号召,留在农村做新式农民,驾驶拖拉机耕耘祖国大地;将来祖国需要我做工人,就做个好工人,建设祖国;需要我参军,就做个好战士,拿起枪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做人民英雄。雷锋始终胸怀理想,充满青春朝气。在乡里当记工员、通信员,他明事理、守规矩、勤奋能干,很快被湖南省望城县委选拔为机关公务员。雷锋工作积极,成绩突出,1957年春天光荣加入青年团。他在望城县委当公务员的两年中,一心扑在工作上,得到大家一致好评,3次被评为“模范工作者”。

岗位成才需专注

——优秀拖拉机手

1957年9月,湖南省望城县决定,在洞庭湖畔的荒滩沼泽上建设全县最大的国营农场,雷锋主动请缨,来到工程指挥部当了一名通信员。望城县团委为提高施工效率,号召全县青少年捐款购买一台拖拉机,雷锋把省吃俭用准备做衣服和棉被的20元钱全部捐献出来。鉴于雷锋的优秀表现,县里决定调他去开拖拉机。雷锋十分高兴,他实现了驾驶拖拉机、耕耘祖国大地的美好愿望。他虚心学习驾驶技术,吃饭时还把脚放在桌子腿上,模仿踏离合器的动作。小伙伴们见雷锋神情很专注,跟他开玩笑:“看,你把拖拉机开进饭堂来了。”雷锋就是凭着这种废寝忘食的钻劲儿,很快成了一名优秀的拖拉机手。

咬定青山不放松

——发扬钉子精神

雷锋在日记中写到: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意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一块好好的木板,钉子为什么能钻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雷锋的“钉子论”激励他始终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月夜练投弹,雪天练射击,汽车座位上垫方木。雷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激发了自己的最大潜能。

铆在岗位顾大局

——当好螺丝钉

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精神”,至今依然是激励人们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雷锋入伍前,一次随县委书记张兴玉下乡,看到地上有颗小小螺丝钉,就踢了一脚。张书记却弯腰把它捡回来,擦干净,装进口袋里,语重心长地说:“一颗螺丝钉,别看东西小,缺了也不行。就像你这个公务员,别看职务不高,我们的工作缺了你也不行。”在这之后,雷锋始终把这件事牢记在心。他深知,一个人如同一颗螺丝钉,在整个革命事业这台大机器上,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必须紧紧地拧在自己的岗位上,同整个机器一起运转。

红色基因永传承

——难忘的假日

暑假的一天,雷锋和五年级四班的老师,带着同学们到劳动公园,组织校外中队活动。同学们打着鲜艳的队旗,唱着歌曲,气氛轻松快乐。第一个活动是爬山,几位男生带上事先用柳条编好的草帽,你追我赶,玩起了捉迷藏,真有点小小侦察兵的味道。接下来,“找宝”游戏又开始了,雷锋叔叔从口袋掏出铅笔和橡皮,写上小纸条,藏在树杈上、草丛里,有的同学不一会就找到两三个,大家欢呼雀跃。歇了一会儿,雷锋叔叔见大家情绪高涨,便讲起了黄继光、邱少云的战斗故事,大家听得入了迷。活动结束时,同学们都觉得这是一次最开心的校外活动。

把好人生方向盘

——刻苦学理论

雷锋是一名汽车兵,他深知方向盘的重要。雷锋在工作生活中感悟到,科学理论就像人生的方向盘,他积压在心里的很多问题,都从革命理论中找到了答案。他把毛泽东思想比作粮食、武器和方向盘,挎包里装着《毛泽东选集》,一有空闲时间就拿出来学习。雷锋常说:“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科学理论,在日记中写下了很多学习体会。雷锋感到,学习科学理论,越学头脑越清醒,方向越明确,越觉得有一股永远使不完的劲。

一生忠诚放光彩

——平凡中见伟大

雷锋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在校读书,他是一名优秀学生;回乡务农,他被评为优秀拖拉机手;当公务员,他被表彰为机关模范工作者;走进工厂,他多次荣获“劳动模范”的称号;参军入伍,他成长为闻名全军的好战士。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声势浩大的学雷锋活动在全国蓬勃展开,并且历经半个多世纪长盛不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的大地上,世世代代弘扬下去。雷锋以对党的绝对忠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人民的无限深情,谱写了光彩夺目的人生诗篇,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道德标杆和光辉榜样。

(壹点号·新片放眼瞧)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雷锋,永恒的精神坐标

视频加载中...

他是永恒的革命战士,看似平凡的人生实践,却铸就了力透时空的精神坐标。他,就是雷锋。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省抚顺市考察时,讲述了雷锋的故事。

在雷锋短暂的一生中,他是如何做好一颗“螺丝钉”的?雷锋精神又有怎样一脉相承的意义?在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我们重温雷锋的故事,又会获得哪些新的启迪?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为您娓娓道来。

“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些话,都出自《雷锋日记》。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抚顺考察时,讲述了雷锋的故事。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望城县的一户贫苦农家。在解放前,雷锋的家人备受屈辱和压迫,相继去世。不满7岁的雷锋成为了孤儿,饱受着旧社会的苦难。

1949年湖南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雷锋上了学、读了书,还加入了共青团。高小毕业后,雷锋成为了我国第一代的拖拉机手。雷锋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最壮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8年,雷锋响应号召,从湖南一路北上来到鞍山钢铁厂当工人。在临行前,他将名字改为“雷峰”,意为“攀登高峰”。1959年,鞍钢决定在弓长岭兴建一座焦化厂,需要抽调一批年轻人来到这里。但当时的弓长岭地点比较偏远,很多人都不愿意来。但是雷锋第一个报名,而且还带动了一大批年轻人来到这里。

1959年12月,雷锋报名参军入伍。可是,一心想要参军报国的雷锋体检却没有合格。最终,雷锋以身体状况“丁级”这一允许当兵的最低条件入围。入伍后,雷锋被分配到运输连做驾驶员,实现了他参军报国的梦想。

在危急时刻,他冲锋陷阵参加抗洪抢险,带病连续奋战7天7夜,还把平时节省下来的100元钱捐献给灾区;日常训练期间,他刻苦练就各项战斗技能;休息时间,他帮战友洗衣服、缝被子,给孩子当课外辅导员,还为群众做好事,帮老大娘找儿子,给乡亲们送药膏,一心一意服务党和人民。

1977年1月,另外一位鞍钢青年入伍,他就是郭明义。多年来,郭明义通过不遗余力地学习雷锋,再一次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回信中这样写道: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它指引着我们把崇高的理想和价值追求,融入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鼓励着我们把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从而实现我们的价值追求。

总指导:何平

总策划:刘思扬

监制:刘刚

出品人:孙志平、曹智

制片人:樊华、牛纪伟

统筹:幸培瑜、韩珅

编导:王志斌、彭卓、吴昊、曹彦语、甄晓博(实习)

记者:董千齐、高铭、刘斌、王炳坤、汪伟

包装:夏勇

海报:韩舒尧(实习)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年仅22岁,41年后鉴定人说出细节,令人心痛

时光荏苒,时代变迁,雷锋的名字依然家喻户晓,雷锋的精神依旧熠熠生辉。

历任国家领导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多次对弘扬雷锋精神发表重要讲话,并称赞他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这并不是因为他,做到了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所做的都是一些琐碎且善良的小事,却如同一阵清风,萦绕在老百姓的心间。

在雷锋同志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个民族对待苦难生活的坚韧和乐观。

但他却在最美好的22岁,因一次意外突然离开了我们,一直到雷锋牺牲41年后,当年参与调查此事的人员之一史宝光,才终于抹着眼泪,向媒体回忆了当年的事故细节...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雷锋的生活里,走进那沉痛的1962年,看一看究竟当年发生过什么事吧。

纵观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苦难史。

数不清的平民百姓,因为受到战争波及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这其中就包括1940年12月1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雷锋镇简家的雷正兴。

古人常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或许这句话能稍稍安慰,年幼便失去所有家人的雷正兴。

1943年到1947年,这短短5年中,他的祖父、父亲、 母亲 哥哥都相继悲惨死去,弟弟饿死在家中,年仅7岁的雷正兴从此沦为孤儿。

不过,彼时的他还只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这些亲人的离世,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但总是坐在门槛处等待的雷正兴,也早就已经失去了作为孩童的纯粹快乐,虽然他不是很清楚知道,自己究竟失去了什么,只是隐约觉得身体里面,永远的空了一片。

在生活的苦海中,小小的雷正兴,此时唯一能抓住的浮木,就是他善良的六叔公和六叔奶奶。在他们的拉扯下,艰难活了下来。

但年幼的雷正兴,因为过于贫困的家庭,也失去了启蒙读书的机会。

年少老成的他,很少和同伴们一起去玩幼稚的儿童游戏,即便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都和他一样,失去了家人。

但是雷正兴更关心的是,自己即将面临的未来。他喜欢在村子里有文化的爷爷奶奶身边转,听他们讲一些演义故事和外面世界发生的波澜壮阔的战争。

也因此,小小年纪的雷正兴,就已经知道人民解放军,是一支为人民谋解放的正义军队,而军队的领导人就是他的同乡人,来自湖南的毛泽东。

在外面,他看不见的世界当中,这支军队一直在为解放劳苦大众而进行战斗。

所以当1949年8月,解放军解放湖南,队伍路过雷锋镇的时候,不满9岁的雷正兴就跑了出来,在队伍边上嚷嚷着,要成为一名解放军。

这样的情况,其实也不是第一次遇见了,战士们觉得既好笑又感动,毕竟此时的雷正兴,站直了身子还没枪杆高。

一名解放军连长见此情形,便和雷正兴定下了约定。他送给雷正兴一支钢笔,让他长大了,成人了再来参军。

1950年,得益于的好政策,贫穷的雷正兴不但分得了3.6亩耕地,一些生活必需品。他还获得了乡政府的资助,免费去了刘家祠堂小学读书。

受教育也改变了雷正兴的一生,虽然只有小学,但他变得识文断字,对于自己投身于解放军,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也更加坚定了。

后来国家颁布新政策要求农业合作化,雷锋毅然将自己家中分得的3.6亩田地,全部捐给了政府,这也是他一生做好事,做奉献的起点。

1956年夏,小学毕业以后的雷正兴,立刻就投入到了社会的生产生活当中。他在乡政府的生产队做一些助理工作,给乡镇当通讯员和公务员。

雷正兴是干一行爱一行,他在工作岗位上的优异表现,让他在仅仅一年之后,也就是1957年就入选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还被评为了县委机关工作模范

优秀的雷正兴,很快就吸引了党内众多领导干部的目光。他们一致认为,如此年轻有干劲的同志,应该给予他更多锻炼的机会。

1958年,雷正兴被调往了团山湖农场就职。

到这里工作,雷锋不再是文职人员,也需要下地干活,但是他也一直没有喊过一句辛苦。

在政府号召大家捐款集资买拖拉机的时候,他更是将自己身上所有的钱,都拿了出来,足足20元。

于是,到拖拉机买来的时候,县委决定让雷正兴学习开拖拉机。

同年3月16日,雷正兴还将自己学拖拉机的过程,写成了一篇心得《我学会开拖拉机了》,发表了出来,给当时很多正在学习使用拖拉机的同志,很大的帮助。

那年秋天,雷正兴跟随着组织上,一起去韶山瞻仰了毛主席故居。

他觉得自己离毛主席是如此的近,又是如此的远。他们都是湖南这方水土养育的人,都是在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人。

可雷正兴觉得,自己的个人品德修养和对共产主义的追求,都远远及不上伟大的毛主席。

于是回去后没多久,雷正兴就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雷锋。

一是为了提醒自己,要牢记做共产主义发展的先锋,为人民服务的先锋的理想;二则不要忘记自己出身的故乡,雷锋镇。他希望自己可以永远牢记家乡,不忘初心。

改了名字后的雷锋,最大的目标就是完成自己儿时的愿望,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此时正是1958年12月,雷锋已经年满18周岁,达到了参军入伍的最低年纪。

他在自己工作的鞍钢弓长岭矿山焦化厂《矿报》上,发表了《我决心应召》的申请书,将自己参军入伍的决心,向党组织展现了出来。

厂里的领导也是很支持雷锋参军入伍的想法,但可惜的是,因为小时候生活过于困难,又省吃俭用,导致雷锋营养不良,在身高方面没有满足入伍的要求。再加上没有政审表,难以批准入伍。

雷锋积极为自己争取参军的机会,数次找到负责招兵的领导,表明自己的决心。

雷锋的事迹,让辽宁市兵役局的政委余新元同志,深受感动。他给了雷锋一个机会,先让雷锋在新兵大队当一名“便衣通信员”。

但余新元将雷锋的事情上报,也在部队内部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最后组织认为,雷锋虽然身高有些不达标,但是纵观他过往的履历,他不但身家清白,还是劳动模范,可见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用热情的好同志。

如果错失这样一名人才,那也会是我军部队的一大损失,于是接兵参谋戴明章通过长途电话,向工兵团团长吴海山请示,希望可以先将雷锋带往部队进行观察。而此时,距离新兵出发仅剩8个小时。

虽然参军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但雷锋终究是实现了自己儿时的理想,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

进入部队之后,雷锋依旧发扬自己艰苦朴素、努力奋斗的精神,不管是训练还是出任务,都是冲在第一线。

新兵连训练结束后,由于雷锋会开拖拉机,便被分配到了运输连,成为了一名卡车驾驶员。他不但很快就因为优秀而成功入党,还获得了很多荣誉。

1960年10月,雷锋担任了抚顺市建设街小学和本溪路小学少先队组织的校外辅导员。

他会从报纸上、刊物上搜集革命先辈的故事,记在自己的日记本上,一有工夫就讲给孩子们听。

除了日常的工作任务,雷锋总是会抽出自己的空闲时间,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众。

例如在1960年的上寺水库抢险救灾中,雷锋不但拖着病体连续奋战7天7夜参与抢险,还将平时攒下来的100元钱,支援给了当时的水灾受患区

右一雷锋

此外,他还经常利用节假日到火车站去扶老携幼,帮助车站的工作人员打扫卫生,或利用休息时间替老乡捡粪、种地。还会自掏腰包,帮助因为丢了车票而痛哭的妇女。

一次在沈阳车站换车,出检票口的时候,雷锋发现一群人正围着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

他上前才听旁人说起,原来这名妇女是从辽宁带着孩子出发,要到吉林去看自己的丈夫。但她因粗心把车票和钱都丢了。

听到这里的雷锋,默默走到售票口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这位大嫂的手里。大嫂当即眼含热泪地问道:“小兄弟,你叫什么名字?住哪的?是哪个单位的?”

雷锋是这样回答的:

“我叫解放军,家就住在中国。”

他所做的一切并不特殊,只是在普通的岗位上,在平凡的工作中,在平静的生活里,一件事一件事去做,一个任务一个任务去完成,一点一滴去奉献。

雷锋身上的衣服,鞋子,袜子都是部队上发的那些,是缝了又补,补了又缝。他还义务帮助战友去缝补。

雷锋看起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十分拮据,但只要战友甚至是陌生人,需要帮助,他总是慷慨解囊,拿出令人咋舌的金钱出来。

这样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数十年如一日的态度,让很多刚开始还在质疑雷锋的人,在长期观察中,都被他所折服。

而在雷锋众多战友当中,和雷锋关系最好,对他最为佩服的人。就是曾和他一起在鞍钢弓长岭矿山焦化厂里工作的工友乔安山。

他是在雷锋的带领下,和他一起参军入伍的,后来更是被一起分配到同一个连队,共同承担运输物资的工作。

乔安山比雷锋还要小一岁,虽然看起来比雷锋高大,但事实上乔安山一直都是非常信任且依赖雷锋的,两个人形影不离,宛如亲兄弟一般。

雷锋虽然只有小学学历,但是他头脑灵活,口才出众,每次在接受到表彰之后的个人汇报上,雷锋说得都很精彩,赢得全场掌声雷动。

他身上的奉献精神,被当时国内知名的《》《解放军日报》相继报道。雷锋也随着这些宣传,变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为了宣传他的精神,从1961年开始,雷锋开始频繁出差,足迹遍布全国。他要去不同的军团和工厂去做演讲,讲述他的故事和精神,引导人们的精神无产阶级方向进发。

即便是在疲惫的旅途当中,雷锋也一直没有停下帮助别人的脚步。

有时是一场大雨下,一个无名战士帮助推车;有时,是一个无名战士搀扶一个老太太马路;又有时,是一个无名的战士,帮助修理好了停在路边的拖拉机。

所以才有了那句俗语:“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虽然用传统的目光来看,雷锋已经是功成名就,是中国最出名的人物之一。

但是对于雷锋自己来说,他觉得生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他只是从一个地方帮人,变成了到另一个地方帮人。他享受着帮助别人,无私奉献的快乐。

然而,就在全国人民都在期待着,下一次雷锋演讲的时候,却突然传来了噩耗。

1962年8月15日12时,雷锋同志因意外离世。

这样一句简短的讣告令,中国人民都陷入了极大的悲痛当中,他们迫切想要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直到雷锋离开41年后,也就是2003年。当年亲眼目睹和参与了这起事件调查的人员史宝光,才终于抹着眼泪,向媒体回忆了当年的情况。

原来当时,雷锋正好结束了一场在外地的演讲,回到了连队内,开始执行正常的连队运输任务,他的搭档正是他最好的朋友乔安山。

两个人驾驶着“嘎斯”51型卡车,从工地执行任务归来,雷锋是一个细心且非常爱护军队财产的好同志,坐在副驾驶的他,看到了卡车身上沾满了运送物资的泥浆。

这些泥浆不但会影响卡车的美观,还会给汽车的零部件造成损失,减少卡车的使用寿命。于是雷锋便和乔安山商量,要把车开到专门洗车的地方,先将车洗干净,然后再放回停车场。

于是乔安山便开始把汽车调个头驶出去,雷锋利落的下车,给乔安山指挥,乔安山一点一点的将卡车掉头。

雷锋也顺着卡车缓慢移动自己的位置,正当卡车的车头已经横过来的时候,卡车的前轮胎却滑了一下,整辆卡车都顺势往右侧一陷。

事情发生的很突然,乔安山在摇晃的卡车里眼神一晃,等他再看的时候,雷锋已经不在原来的位置上了。

乔安山喊了雷锋几声,见无人应答,就下车查看,一眼便看见了倒在血泊里的雷锋,他的脸被鲜血覆盖,完全失去了知觉。

乔安山扑上前,试图给雷锋止血,大声呼喊救命。很快,就近的九连士兵就闻声赶了过来,他们将雷锋受伤的头包扎了起来,找来担架将雷锋送往了最近的抚顺市望花区西郊职工医院。

同时,他们还安排人通知了领导,还特意留下了两个士兵保护现场。

当时,中央立刻委派了政治部干事史宝光与宣传处的张峻,对这次意外事件进行调查。

由于这是发生在军队里面的意外事件,且没有任何目击证人,所以现场勘察和另一个当事人乔安山的口供,就对还原事件真相格外重要。

整个现场被两个士兵看护了起来,并没有遭到其他人的破坏。而已经陷入极度自责的乔安山,在两人反复劝说下,带着哭腔将事件描述了一遍。

但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雷锋的受击过程,乔安山并没有看见。

根据医院的检查,雷锋是由于左侧太阳穴遭受重击,所引发的颅内水肿而死亡的。

史宝光仔细勘察过现场的地形情况,并且还询问了经常开车往返这条路的其余卡车司机,他们都认为这条路对于他们来说,掉头是绰绰有余。

雷锋发生意外的位置,就是他们卡车经常掉头的位置。

这个位置的路边有一根木质晾衣杆,上面的绳子和营房那边是连着的。平时在没有任务的时候就用来晒衣服。这根杆子就是重击雷锋头部的东西。

这样一来,问题有两点,一是作为一个并不粗的晾衣杆,即便被车子撞到倒下,它怎么能产生那么巨大的力?

二是这根晾衣杆的倒下,究竟是意外成分多,还是人为成分多。

结合乔安山描述自己在驾驶室的感觉,很明显是卡车在掉头的时候,轮胎打滑了。

史宝光也看到了晾衣杆最下面的打滑痕迹,以及晾衣杆底部多次剐蹭,所产生的黑色轮胎印记,史宝光根据以上两点做出推断。

平时战士们掉头,就偶尔会因为打滑碰到晾衣杆,长久的触碰下已经让晾衣杆和土地连接松动了。

而由于杆子上面还拴着一根绷的很紧的铁丝,作为晾衣绳。当晾衣杆和土壤的接触松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铁丝带动晾衣杆飞起,意外砸中了雷锋的左侧太阳穴。

雷锋被众人抢救

当时,被送到医院的的雷锋,受伤的情况非常严重,大量失血导致他的体温高得吓人。

避免他因为高热脏器受损,医生一边帮助雷锋止血,一边输血,为抢救争取时间。

但是想要让雷锋彻底脱离危险,医院院长表示,必须要专门的脑部专家开刀才有机会。

遗憾的是,雷锋当时所在的医院没有这个方面的专家,开颅手术做不了。于是在咨询过院长之后,部队领导立刻派人去沈阳军区二零二医院,将脑外科主任请来会诊。

医生抢救病人也是有黄金时期的,在接大夫的过程中,意外也是频频发生。

搭载着雷锋生的希望的车辆在返回的途中,不但遭遇车祸还一度被困在堵车当中。等到驾驶员好不容易将脑科主任送来医院的时候,雷锋的瞳孔已经扩散了。

1962年8月15日上午12:05分,年仅22岁的雷锋停止了呼吸,守在病房外面的乔安山失声痛哭,直至晕厥。

噩耗传出,举国哀痛。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曾为其题词及发表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周恩来也发表讲话,向雷锋同志学习:

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作为一名战士,虽然他没有上过战场,没有开过一枪,但这不影响他是人民的英雄。

雷锋的人生模式,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又是很难做到的,需要付出终生的努力。

雷锋精神焕发着永恒的魅力,激励人们无私奉献,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雷锋是永不褪色的时代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

如今,他仍激励着我们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雷锋精神生生不息,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世代相传。

【关于雷锋的故事、收集一个关于雷锋的故事】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关于雷锋的故事100字 关于雷锋的故事100字以内 下一篇:关于霍金的励志故事50字、霍金的励志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