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的俗语和成语;有关于黄河的成语俗语

更新:04-01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领袖用典丨泾水清清渭水浑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是非问题并不是“泾水清清渭水浑”,一眼就可以区分开来的。特别是一些错误的东西往往披着时髦的外衣,而一些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新生事物还尚未成熟。这尤其需要领导干部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洞察本质、明辨利害。对错误的东西,则要理直气壮地加以制止。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二〇〇九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09年3月1日

2012年3月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出席中央党校2012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并讲话。

原文

泾水清清渭水浑。

——俗语

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泾渭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关于泾水和渭水谁浊谁清,在历史中几乎成了公案,很多典籍都有不同的说法。

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止。宴尔新婚,不我屑以。”妻子感慨说,丈夫弃旧而新婚后,对她不屑,与以前相比,是多么的泾渭分明。“湜”字音“十”,意思是清。

汉代毛亨解释的《传》:“泾渭相入而清浊异。”泾水流入渭水就对比出两水清浊的差异。但这仍然像平凉人所说的,是一句“转珠子话”。可以解释成泾水清,渭水浊。也可以解释成泾水浊,渭水清。

东汉郑玄的《笺》:“泾水以有渭,故见渭浊。”就是说泾水清渭水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泾,音经,浊水也。渭,音谓,清水也。”唐代孔颖达《疏》:“以泾浊喻旧,以渭清喻新婚。” 《辞源》:“泾渭”条引《经典释文》而言:“按泾清渭浊,合于实际。其两水交汇之处,泾因渭入而浊,《诗》意甚明,《经典释文》说误。”

《汉语大词典》:“泾渭分明:泾渭二水清浊异流,汇而不混。”“泾渭:古人谓泾浊渭清(实为泾清渭浊),因常用‘泾渭’喻人品的优劣清浊,事物的真伪是非。”

《现代汉语词典》:“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即共有三种解释,一种是泾水入渭水后,对比出清浊的差异。没有说何者清何者浊。一种是渭水清浊水浊,泾水入渭水后,渭水变浊了。一种是泾水清渭水浊,泾水入渭水后,各保持自己的清或浊。这“汇而不混”的解释显然是错误的。而单就泾、渭来说,便是都有清与浊两种不同的说法。

无论何种说法,都表明泾渭分明,但是究竟孰清孰浊不是简单一句话就可以说清的。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是非问题并不是“泾水清清渭水浑”,主要是告诫领导干部对于是非问题的判断不能简单粗暴,要善于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一个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国内国外形式变幻莫测,各类新问题层出不穷。而这样的问题,有很多都不是一眼或者简单就能够看出来的,它隐藏于许许多多的表象之下,这些表象足以以假乱真,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所以,领导干部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真分析,实地调查研究,要科学思维,找准症结。尤其是对于是非问题,不能简单武断地下结论,一定要多方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妥善解决问题。

误传千年的俗语和成语

误传千年的俗语和成语

“俗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中,凭借对世间的人事物的感悟,或对自然现象不断的观察总结出来的,并且经过不断的提炼、加工、丰富和扩展,从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开来。它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与标志。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交际中,往往会用到一些俗语,也使得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而多彩。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有些俗语却改变了原有的说法和意思。

例如,王八蛋:民间的一句骂人的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的“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的根本,可是后来人们却被讹传为“王八蛋”。

“八端”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依据每个德行的不同功能,这八德又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

第一、“义”与“忠”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是道德灵魂,是道德精神境界和价值导向;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是道德核心,是道德自觉意识和价值目标;

第二、“悌”与“信”

“悌”——兄弟姊妹的友爱, 是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基础和价值动源。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是道德品质,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经济价值;

第三、“礼”与“廉”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是道德品质,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文明价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是道德良心,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政治价值;

第四、“孝”与“耻”

“孝”—— 生生不息的爱心,是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基础和价值动源。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是道德心理,是道德心理基础和价值选择。

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说一个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年龄较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句俗语转音成为了鸡和狗了。

如“无毒不丈夫”:原句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而“无毒不丈夫”,与古代人崇尚的价值观念,那是大大相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指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要有肚量才可称为男人、大丈夫。可见,人们以讹传讹的功力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如“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原句则是“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由于我们对“上”“下”的认识不足,常常将它们误解。其实,“上”和“下”还有尊卑之意,原意应为不会因为是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是平民,就将咱们排除在文明社会之外。

有眼不识金镶玉:原句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是指古代楚国,而“荆山玉”,则是说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不到黄河心不死:原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这是项羽自刎的地方。乌江被讹传成了黄河,这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原是说“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说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不过这个还能理解,因为四川方言管“鞋子”叫“孩子”,如果真的是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未免太恐怖了吧!

无奸不商:原是“无尖不商”,是说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把升或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才叫“无尖不商”。倘若是“奸”的话,恐怕世上做生意的,就没有一个是好人了。

狗屁不通:这个成语原是“狗皮不通”。因为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时,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屁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人,也就将就着点吧!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则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而在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皮匠”与“副将”相比,那可差远了。

成语“衣冠禽兽”常用来指道德败坏的人,说他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衣:穿衣;冠:戴帽。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

其实,这个成语的原意并非如此。“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古代在官服上绣以飞“禽”走“兽”,是用来显示文武官员的等级。

这种等级制度,是从明朝开始的。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帝王服装上增加了团龙纹,龙纹成了帝王的专用徽记。皇后礼服的冠饰有九龙四凤。皇妃、公主、太子妃的凤冠九翚四凤。就是有五彩的雉。一品至七品命妇的凤冠没有凤,绣有不同数量的雉。

据明、清两史的《舆服志》记载,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而且等级森严,不得逾越。“衣冠”上的“禽兽”与文武官员的品级一一对应。

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鹇;六品青袍,绣鹭鸶;七品青袍,绣溪敕;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袍,绣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绯袍,绘狮子;三品绯袍,绘老虎;四品绯袍,绘豹子图;五品青袍,绘熊;六品、七品青袍,绘彪;八品绿袍,绘犀牛,九品绿袍,绘海马。

因此,人们称文武官员为“衣冠禽兽”,当时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赞美词。

到了清代时,官帽珠子各种颜色也代表不同的级别:

正、从一品至七品官的帽顶,文武官皆为镂花金座,但一品官中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二品官中饰小红宝石一颗,上衔珊瑚。三品官中饰小红宝石一颗,上衔蓝宝石。四品官中饰小蓝宝石一颗,上衔青金石。五品官中饰小蓝宝石一颗,上衔水晶。六品官中饰小蓝宝石一颗,上衔砗磲。正、从七品官的帽顶,中饰小水晶一颗,上衔素金。正、从八九品及以下官的帽顶,文武官皆为镂花阴文金顶,无其他装饰。

那么“衣冠禽兽”一词的贬义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爱钱,武将怕死,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

其贬义之称,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一书“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说我是文物穿越。”清代以后,“衣冠禽兽”一语遂用做贬义,泛指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的人,比喻其道德败坏。清代李汝珍《镜花缘》:“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纳才女又有何用?”

“衣冠禽兽”的演变,说明了明清官制的一些体例,也表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民间流传的俗语成语还有很多,随着时间的流淌和时代的发展,由原来的意思变迁为现在的意思,这不仅丰富了俗语成语的内涵,而且也丰富其广阔的外延,使祖国的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十个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有眼不识金镶玉:

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4.不到黄河心不死:

原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5.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原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不过这个还能理解,因为四川方言管“鞋子”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6.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原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时,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将就吧!

7.王八蛋:

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传成“王八蛋”。

8.无毒不丈夫:

原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而“无毒不丈夫”,与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要有度量,才可称为男人。国人以讹传讹的功力真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9.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原句是“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由于我们对“上”“下”的认识不全,常将它们误解。其实“上”“下”还有尊卑之意,原意应为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是平民,就将他们排除在文明社会之外。

10.无奸不商:

原是“无尖不商”,是说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没一个好人了。

来源:微信公众号“三味诗屋”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于黄河的俗语和成语;有关于黄河的成语俗语】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