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借黄河之水,抒豪情之志
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滴蓝色的水滴从天而降,旋即,无数水滴幻化成黄河之水倾泻而下。
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磅礴,惊艳全场。
这个节目灵感,来自距今1200年前的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对黄河的描写。拥有唐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一生创造出无数佳作,咏及黄河流域诗词不在少数,这也与他本人的经历密切相关。
李白自青年时代仗剑辞乡出蜀之后,大半生几乎都处在漫游的生涯中。而他所漫游的几乎一半时间和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因此, 他也成为一名黄河情结很浓的诗人。
公元744年,李白被人排挤诬陷,辞京离去,与另一位科举失败的诗人杜甫相会于河南省洛阳市,二人泛游黄河,登广武山,临鸿沟,眺黄河,谈古论今。泛游的经历让李白对黄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仅留下了“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西来决昆仑”等描写黄河波涛汹涌、洪流滚滚的诗句,还留下了“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等展现黄河壮阔景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片段。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这首诗是天宝年间李白与好友元丹丘游华山,站在华山的北峰 也就是云台峰上观黄河时创作的。这首诗颂出黄河劈山开道、勇往无前的伟大魄力,喻示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顽强拼搏的革命意志和开天劈地、艰苦创业的创造精神。
其中,头两句描写了华山之高和黄河之长。这里的黄河与《将进酒》中的黄河描写不同:“黄河之水天上来”写的是从岸边或船中仰视黄河,表达黄河地势之高、气势之猛;而“黄河如丝天际来” 是在高山上向下俯视黄河,表达黄河流域之长、渊源之远。第三、四句描写了黄河之水撞击华山的壮伟情景。“触山动” 写出了黄河之神力,“秦”写出黄河之声威。接着后面,“荣光休气纷五彩”写出了黄河斑斓的色彩,“洪波喷箭射东海”更是写出了黄河奔腾的气势。后面加上巨灵神脚蹬首阳,掌推华山为黄河开道的神话,更增加了黄河的传奇色彩。
李白不但在诗中具体地描写黄河、歌颂黄河,而且他的烦恼、他的抱负,也常常和黄河纠缠在一起。如《行路难》中写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滔滔黄河水、巍巍太行山,阻碍了他前行的步伐,但李白并不沮丧,“长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展现了诗人奋进、顽强的精神品格,蕴含了他博大的胸怀。
当诵读李白关于黄河的诗时,不仅让我们感受到雄伟壮观的黄河之势,也看到了一位豪迈大气的诗人形象。李白将自己强烈的生命力融入到黄河诗中,这既是歌颂黄河,更是他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高度礼赞。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统筹丨罗景月 邓婉颖
文案、责编丨邓婉颖
美术设计丨杨桦 赵墨
校对丨陈帅
参考资料丨《论李白黄河诗的生命情调》
《李白的黄河情结》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影视制播中心)出品
(收听更多《大河脉搏》文章,请关注“中国水事”微信公众号,从菜单栏—主题栏目—大河脉搏获取更多内容。)
诗词看秦岭 | 跟着古代诗人一起窥探南北分界线
诗词看秦岭
“秦岭,横亘在那里,提携着黄河长江,统领了中国的北方南方,它是中国最伟大的一座山,当然它更是最中国的一座山。”——贾平凹《山本》
秦岭作为我国自然地理的分水岭
一手挽长江,一手牵黄河
作为人文地理的分水岭
南舟北车,南巴蜀北秦川
而这一点
在古代的诗词中就可窥探一二
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题秦岭》
唐·欧阳詹
南下斯须隔帝乡,北行一步掩南方。
悠悠烟景两边意,蜀客秦人各断肠。
相传,《题秦岭》一诗是诗人欧阳詹,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回程途经蓝关,看见秦岭,触景生情所作。
诗中前两句“南下”“北行”的不同描述,无异于直言秦岭是一条南北地理分界线,后两句中“悠悠烟景”无疑指秦岭两侧自然景观截然不同,蜀客秦人则指秦岭分隔之下人文环境的不同,而这些都是秦岭作为地理分界意义。
《分水岭》
唐·吴融
两派潺湲不暂停,岭头长泻别离情。
南随去马通巴栈,北逐归人达渭城。
澄处好窥双黛影,咽时堪寄断肠声。
紫溪旧隐还如此,清夜梁山月更明。
诗人吴融的这首诗,前四句写岭头分别,向南“通巴栈”,向北“达渭城”,绝妙地将秦岭作为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的重要地位写得一清二楚。
后四句,以“双黛影”作对比,点明了属于“分水岭”的功能与自然性,而分属于南山北麓的“清夜梁山”与“紫溪旧隐”,则进一步强化了“分水岭”南北相分的无情“断肠”处。
《过分水岭》
唐·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诗人温庭钧题称“过分水岭”,实际所写的却是过分水岭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
图:王佳良
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与日俱增,但此时已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此北流与南下之景,是不言而喻的地理常识与想象。
图:孙树宝
自古以来
歌咏秦岭的文人墨客无数
他们一路踏歌而来,又踏歌而去
而秦岭在诗歌中不断修润、积淀
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之山
来源:西安秦岭保护 责编:王远之
【关于黄河的古诗四句;描写黄河的古诗四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