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黄河心不死中的“黄河”原指什么?
“不到黄河心不死”,这话您肯定听过吧?嘿,您知道这句俗语里的“黄河”原指什么吗?您要是不知道啊,那可就 out 啦!
黄河,那可是咱们中国的第二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九个省自治区,最终汇入渤海。它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这句俗语的原意啊,就是说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那决心,就跟黄河东流似的,势不可挡!
您瞧瞧,历史上那些英雄豪杰,哪个不是有着“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劲头?就说那明朝的开国功臣徐达,他自幼习武,智勇双全。当初朱元璋起义的时候,他就入伙了,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了多少功劳啊!攻打陈友谅那一战,他带领着军队奋勇杀敌,最终打败了陈友谅,那叫一个厉害!
还有那岳飞,他可是宋朝的抗金名将啊!他一生都在为了抗击金兵而努力,虽然受到了奸臣的陷害,但是他仍然坚定地信念,不屈服于权势。他的《满江红》里写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何等的壮志凌云啊!
咱们再说说现代,那些科学家们也是有着“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精神。比如说钱学森,他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了祖国。他带领着中国的科学家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让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了!这要是没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哪能成啊?
所以说啊,“不到黄河心不死”这句话,它不仅是一种决心,更是一种精神。它告诉我们,只要有目标,就要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当然了,咱们也不能盲目地一条道走到黑,有时候该放弃的时候还得放弃,您说是不是?生活嘛,就是要懂得变通,这样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成语中的黄河
来源:【黄河网】
文 |王寒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举世无双的瑰宝,这就是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传承沿用下来的,它包含一个故事或者典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多数成语是四字词组,有些成语是一个短句,还有的成语是一句现成的话,跟俗语、谚语相近,但也不尽相同。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蕴藏着中华民族深厚久远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与研究意义。
黄河与成语的关系十分密切。黄河既是许多成语产生的源泉,也是成语的一个主题。无论是以黄河为主题的成语,还是在黄河流域产生的成语,都成为中华文化的经典。
中流砥柱,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屹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
中流砥柱 蔡红标 摄
确切一点,砥柱山应该说是砥柱石。在黄河三门峡大坝下游不远离南岸稍近的洪流中,有一根嶙峋的石柱,并不算十分高大,水面以上部分通常就是三四米高,到了黄河主汛期水量最大时,往往只露出一个尖尖的顶,看样子随时都可能被淹没。然而神奇的是,它从来没有被埋没。多少年来,任凭再大的水量、再高的风浪,也淹不没、冲不垮砥柱石。它劈波斩浪,岿然不动,挺立在激流之中。这就是著名的中流砥柱。自古以来,这根小小的石柱吸引了无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来到这里观赏、膜拜,并留下许多诗词歌赋。唐太宗李世民题诗:“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
当代著名山水画大师谢瑞阶为南接待厅创作的那幅《大河上下浩浩长春》,被公认为现代山水画发展的里程碑,其名字就来源于唐太宗为中流砥柱写的这首诗。中流砥柱的精神激励人心,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象征。
海晏河清,意为大海平静了、黄河水清了,比喻天下太平。出自唐代诗人薛逢的《九日曲池游眺》。曰:“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这首诗颂扬国泰民安、太平无事。《唐诗三百首》选入了薛逢的另一首《宫词》,却没有选这首诗。《唐诗三百首》虽难免有遗珠之憾,但所选之诗基本上能够代表唐代诗歌的最高水准,这也多少证明了这首诗在诗史上不是特别有名。然而,海晏河清传至后世,并成为一个常用成语,是这首诗的一个贡献。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出自《左传·襄公八年》,意思是说黄河水含泥沙很多,要是等到黄河水清了,人还能活着吗?言外之意是不能被动地一直等待,要争取主动。从这点上说,这个黄河特色鲜明的成语很有积极意义。
成语大多从古籍中而来。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论语》,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出了100多个成语。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过一篇《进学解》。这是勉励学生刻苦学习、努力进步的文章,不到1000字,竟然出了27个成语。我们非常熟悉的同工异曲、力挽狂澜、兼收并蓄等都在其中。
而《诗经》,更有“一部诗经,三百成语”之说。光是《国风·卫风·氓》这一首诗,就出了载笑载言、二三其德、夙兴夜寐、言笑晏晏、信誓旦旦5个成语。而《小雅·节南山之什·小旻》的最后一段:“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28个字,就含有成语暴虎冯河、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些成语大书的作者、编者的故乡及创作、成书的地点都在黄河流域。成语“暴虎冯河”里的“河”,指的当然也是黄河。
成语以4字居多,但也有其他字数的。如“鲤鱼跳龙门”“黄河清,圣人出”“不到黄河心不死”“跳进黄河洗不清”等。这些成语人人皆知,从中可以看到黄河在世人心中的位置。从多字成语中可以看出,有一些其实是谚语、俗语。这也表明成语与谚语、俗语本来就没有明确的界线,都是众人皆说,成之于语。经典的,首先得是大多数人的。
黄河不舍昼夜,万古流淌,黄河治理事业也会与时俱进、一往无前,随着黄河治理事业的前进和发展,必然还会涌现新的成语或谚语、俗语。
END
编辑:范江涛 胡少华
审核:项晓光
本文来自【黄河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黄河5000年简史,5分钟看完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
跳进黄河洗不清
……
不到黄河不死心
……
自古而今
有关黄河的俗语、诗句
不绝于耳
黄河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在哺育中华儿女的同时
也见证了太多的兴衰更替
承载了数不尽的恩怨情仇
俨然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镌刻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
那么话说回来
关于黄河的历史
你了解多少呢?
今天最爱君就跟大家一起
聊聊黄河
1我们今天看到的黄河
是这个样子的
▼
但显然
对“善淤,善决,善徙”的黄河来说
这不是她最初的样子
黄河改道
主要发生在中、下游河段
中游黄河自龙门涌出山陕峡谷后
失去了山壁的束缚
河道陡然变宽
黄河便在冲积扇上东西摇摆
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
向西时,陕西境内的洛水
便成为黄河的一级支流
直接注入黄河
向东时,洛水则先注入渭水
再注入黄河
由于这段黄河河道频繁变迁
有的城村便时而在河东
时而在河西
俗语中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即来源于此
2黄河中游河道善变
但与下游比起来
根本算不上事儿
在流经桃花峪
进入下游河段之后
地势一马平川
辽阔的华北平原摆在黄河眼前
任其四处奔腾
▼
黄河含沙量巨大
俗语有云
“一担水,六斗泥”
在下游河段
黄河河道变宽,流速放缓
泥沙大量沉积
抬高河床
使得下游黄河渐渐变成了“地上河”
▼
如果没有河堤束缚
或者河堤溃决
洪灾便会席卷华北黄淮
河道亦会因此改变
即所谓
“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
以致自古以来
治河都是历代政府的大事
治不好黄河的洪水猛兽
母亲河就秒变活阎罗
带走沿河数万百姓性命不说
更有可能带走国运
3关于古黄河下游河道流向
有三本书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记载
《尚书·禹贡》
这是古代中国第一部介绍地理的著作
根据其中的记载
禹贡黄河大概是这个样子的(紫色)
▼
《山海经》
家喻户晓的志怪古书
里面也提到了黄河
其流向与《禹贡》所载相似
是下面这个样子(红色)
▼
《汉书·地理志》
正史中第一次将地理单列为志
根据其中的记载
古黄河又是这个样子的(蓝色)
▼
之所以出现这么多记载
实在是因为当时的下游黄河
“居无定所”
直到战国中期修筑河堤
黄河的河道才渐渐稳定下来
而拜之前的黄河频繁改道所赐
河北平原腹地
从考古遗存上来看(红圈处)
杳无人烟
▼
4河堤修好后
以黄河的含沙量
泥沙不断趁沉积
河床不断抬高
没过多少年“地上悬河”便形成了
为了防治河患
或者加高河堤
或者为黄河寻找新的河道
别无他法
而若黄河决口
由于正东泰山阻挡
一直泛滥的河水
或者向北流
或者向南流
向北则洗劫河北诸地
向南则多侵夺河道
最后夺淮河入海口东入大海
河堤溃决
堵,还是不堵?
这对历代统治者来说都是个难题
胸怀天下者
思考这个问题
多从治河的角度出发
若新河道优于旧河道
便不堵溃口
转而在新河道两岸筑堤
若决口之后的黄河四处奔腾
无法约束
那还是要堵
以便断绝河患
然而对某些心怀不轨者来说
堵或不堵
便有了私人利益的考量
比如公元11年
黄河决口于今河北大名
而后奔流向东
为害千里
此时当政者王莽却乐见于此
主张不堵
因为黄河决东流
正好避免自己祖坟被淹
于是黄河在河北泛滥半个世纪之久
直到东汉王景治河
饱受河患的黎民才得生路
▼
5经过王景治理的黄河
是下面这个样子的
▼
在这之后900年间
黄河虽时有泛滥
却无大的改道
尤其在最初的近500年
少有河患
五代后晋时期(944年)
老迈的黄河河堤抵不住奔腾的黄河水
于滑州溃堤
今鲁西南、豫北一带尽被淹没
河水冲入大野泽(红圈处)
将其扩展为梁山泊
▼
北宋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
黄河决口于今濮阳东昌湖集
再度向北奔流而去
这次改道不同于以往
改道后的黄河
居然分出了两条河道
分别称“北流”“东流”
之后黄河又数次决口
平均每两三年决一次口
三四十年改一次道
或走北流,或走东流
河道始终不固定
以致在两条河道之间的土地
水过之处
田庐荡然无存
▼
6黄河平静时造福万民
泛滥时为害千里
但除了经济上的作用
在古今的军事战略中
河,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毕竟一水之隔
你过不去
他过不来
有水的地方
自然是天险
所以看古代许多有分量的战役
如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等
皆与“水”息息相关
▼
公元960年
赵匡胤于陈桥驿发动兵变
回师入京,代周建宋
为什么兵变地点选在陈桥驿
而不是其他地方?
因为在当时
陈桥驿是黄河南岸重要据点
过了陈桥驿渡河向北
到那时再反水
就不得不打过黄河
这造反的难度系数
就从“简单”变成“噩梦”了
▼
除了防御
黄河亦有运输功能
在古代战争中
最省事儿的运输方式
不管是运粮还是运人
都是走水路为佳
于是在北宋朝廷
关于北流和东流保哪一条
朝臣是有一番争论的
两边都有出于军事方面的考量
北流派说
北流不仅更合乎水情
还可以水充塘泊
限制辽国骑兵南下
而东流派则反驳说
以塘泊御辽徒有其名
不仅如此北流更会淤塞漕运
影响宋辽边境的粮草运输
“若河不东,则失中国之险要,为契丹之利”
结果两派势均力敌
皇帝始终没有下决断
7除了防御和运输
黄河在军事上,还有更加直接的作用即
“以水当兵”
宋以后的黄河
决口次数也很多
但大的改道
莫出于以洪水阻拦、杀伤敌军的目的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
为了阻止金兵南下
宋军于今滑县李固渡扒开黄河大堤
黄河再度肆虐淮河流域
又一次经泗水夺淮如海
改道后的黄河又多次泛滥
由于此时黄泛区处于宋金两国交界
因此两国均无意堵塞决口
▼
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年)
衰落的金朝顶不住蒙古的猛攻
金哀宗南下出奔开封
为了赶走围城的蒙军
金朝再次祭出了决河的大招
想以黄河水冲散蒙军
而蒙军队闻讯
竟也想借水攻城
所以在金兵突围不成决河无望的情况下
蒙古兵却把黄河给决了
于是大水最终奔腾而下
怎知开封城池地势高
洪水竟然绕城而去
蒙军攻城的目的没有达到
反而拉了风雨飘摇的金朝一把
让其继续苟延残喘了几年
公元1234年
端平入洛
宋蒙战争开始
又是蒙军再次决河
水攻宋军
在天崩地裂的战局之下
黄淮一带
生灵涂炭
8元朝建立
四海终于归于一统
战争息止
治河的议程又被提了上来
在贾鲁的主持下
元朝在黄淮修建了新河道
史称“贾鲁河”
▼
此次治河尚算成功
然而在贾鲁河建成不久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
做了不到90年中原皇帝的元朝
不得不再度退回草原
治河的任务就此传给了后世
然而明朝治理黄河十分不顺
史载明朝治河
既惧伤田庐,又恐坏城郭;既恐妨运道,又恐惊陵寝;既恐延日月,又欲省金钱;甚至异地之官竞护其界,异职之使各争其利。
于是虽说有刘大夏等人治河
明朝的黄河还是经常决口
或者冲入运河,或者冲入淮河
如金朝时期多股并存,一片纷乱
直到嘉靖年间潘季驯
以“束水攻沙”之策治河
这才将黄河下游的河道渐渐归一
即现在地图上所标
“废黄河”
▼
9经过潘季驯的治理
在“废黄河”流淌了200多年后
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
黄河在今兰考西北再度溃堤决口
这次黄河引流向北
一路奔腾冲入大清河
最终注入渤海
继承了明朝“异地之官竞护其界”
堵还是不堵?
这在当时清廷大员之中也是一番拉锯
这次黄河改道
起初时河道并不固定
河北山东一带
深受其苦
因此山东巡抚丁宝桢力主堵口
而对原黄河流经区皖苏之地的大员来说
好不容易这黄河自己“走了”
又怎能再“请回来”?
加上当时正值太平天国战争
清廷也无暇顾及
以致这场争论一直持续到光绪年间
1884年
下游黄河两岸大堤完工
河道最终确定
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然而没有一劳永逸的事
对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来说
与黄河相联系的“厄运”并没有就此终结
抗日战争时期
为了阻止日军南下
1938年国民政府决开花园口大堤
黄河再度奔流南下
肆虐于黄淮之间
怎想阻拦日军没怎么见效
数百万百姓却为此遭殃
千万亩良田被淹,近百万人死亡
并间接造成1942年的大饥荒
“黄泛区”这个字眼
以民族剧痛的形式刻进了人们的记忆里
▼
抗战胜利后
堵溃口的问题又回来了
国共双方又是一番争论
自1938年至1947年
十年间
原黄河故道已是解放区百姓生息之地
但国民政府有限制解放区发展的考量
故而决定“黄河归故”
并加紧修复花园口大堤
“宁停军运,不停河运”
再一次
滔滔黄河被拿来“以水当兵”
在故道村镇尚未做好防洪准备时
公然完成堵口
以致黄河下游解放区沿河村庄农田
尽数被淹
人间惨祸二度上演
10天下太平,明君当世时
老百姓说
“圣人出,黄河清”
建国之后
一座座水电站在黄河中上游建立
黄河水的确是清了
与历史记载比肩的大水患
也再没有发生
这是当代人之幸
而不论世事怎样变迁
黄河总是会继续流淌下去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正如杜甫诗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未来我中华之命运如何?
黄河亦将如她千百年来那样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
承载民族之魂
继续奔腾在这抔黄土之上!
来源:最爱历史
【关于黄河的成语 俗语 诗句、关于黄河的成语 俗语 诗句大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