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的故事有哪些【关于黄河的故事有什么】

更新:04-02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从黄河头走到黄河尾,我们为你讲述这九个“小故事”

编者按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母亲河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山东东营黄河滩区村有了“共富工坊”,河南兰考防风固沙的泡桐树变成村民的致富树,内蒙古巴彦淖尔荒漠戈壁上的变电站将绿电送往千家万户,宁夏吴忠弘德村拧开水龙头就有甘甜黄河水……金秋十月,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提出五周年之际,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联合全国沿黄省区党媒和山东16市党媒,开展“行走黄河”大型融媒体联动报道。记者们深入沿黄九省区黄河两岸,用眼观,用耳听,用心悟,采写九个小故事,从细微之处看黄河新图景。

幸福河九景

1.滩区村有了“共富工坊”

黄河就在不远处,静静流淌。

社区里的“共富工坊”,正忙。

“现在不是刚学嘛,每天干四十来件儿,多劳多得。”10月17日,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共富工坊”内,社区居民李富霞双掌在布料间翻飞。不久前,她和其余50名女工都还四散在周边县城打零工,早出晚归。

山东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

9月起,经山东省派驻垦利区工作队和驻社区第一书记牵线搭桥,东营钰燚服饰公司老板王瑾带着大笔订单来到了“共富工坊”。李富霞们有了新工作,不用再四处找零活。

“现在下午5点下班,老人小孩有热饭吃了,加班还有加班费和计件的钱。”李富霞挺满意。

20世纪70年代,黄河南展宽工程启动,11个村响应号召自愿迁居狭小房台。“那时我才五六岁,也拿着锅碗瓢盆跟着搬家。”李富霞回忆。几年前,滩区大迁建,李富霞和乡亲们从房台的老房子搬进了社区的新楼房,不仅住得舒服,“现在连工作都给解决啦!”

“共富工坊”不远处,南展区历史文化展馆记录着黄河岸边11个村落的迁建往事。

“刚搬迁时,不知未来怎么样。看现在的日子,搬对了!”李富霞动情地说。

2.好乐器,泡桐造

“唰唰唰……”

还未走进河南省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亚冲的古琴工作室,就听到了刨木材的声音。

屋内,徐亚冲正弯着腰,手持刨子在一块长木板上“来回游走”。在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一排古琴半成品。

“这块木板看起来普通,它可是制作古琴的上等好料。”说着,徐亚冲拿起长木板用手指关节敲了起来,“你听,声音是不是特别清脆?这可是我们兰考产的泡桐木,全国95%的高档民族乐器,原材料选用的都是我们兰考的泡桐呢!”

“当年兰考饱受内涝、风沙、盐碱之苦,是焦裕禄书记带领兰考百姓种下了大量防风固沙的泡桐树。成片的泡桐树不仅治住了风沙,也给我们带来了致富之道。”说着,徐亚冲从一旁拿起一把已做好的古琴轻抚了几下,琴声悠扬清澈。

“后来有人发现,这些盐碱地里饱经风沙的泡桐,木质疏松度适中、不易变形,而且导音性强,制成乐器后声音清脆、穿透力强,是民族乐器音板的最佳材料之一。我们这儿产的泡桐木,乐器厂商都抢着要。”徐亚冲说。

滔滔黄河从兰考蜿蜒而过,岸边的泡桐树枝繁叶茂。如今,全县600余万株泡桐已成为造福兰考百姓的“绿色宝藏”。2022年,兰考被评为“中国民族乐器之乡”,全县民族乐器产业产值达30亿元,数万人吃上“乐器饭”。徐亚冲所在的徐场村,百十户人家里有90多户村民从事民族乐器制作,成了全国知名的民族乐器专业村,仅乐器销售年收入就超过了1亿元。

3.这趟来汾河,很值

10月18日,临近中午,太原汾河畔,秋雨成线,一群游客走进“汾河晚渡”景点的凉亭。

“各位,这边请。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的母亲河……曾经,这里河水断流、污染严重;如今,这里成为当地人民的‘会客厅’。太原市通过开展四期治理与美化,让大河变了样……”手擎扩音器的解说员,面带微笑介绍着汾河之变,听者频频点头。

汾河太原段水清岸绿。

“母亲河,养育了一方人民,更是一城地标。她的精神面貌,反映的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儿。”一位戴眼镜的游客说,“山西治理汾河,是生态环境保护,但绝不仅仅如此,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来到山西太原才知道,母亲河有多美。”另一位同行游客说,“虽然天气不好,但这趟来,很值!”

这时,解说员的话语再次传来:“一泓清水入黄河,从河道干涸到水量丰盈,从绿化到彩化,从单一的生态景观到人文观赏景观,汾河蝶变令人惊叹……”

4.“自家窑洞,游客住得美着哩”

10月16日下午4点,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村民高锦武和常竹萍夫妇正忙着打扫自家经营的农家乐。夫妇俩人经营的农家乐有7口窑洞和一个10余平方米的院子,大门上,一块“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的牌子很是醒目。

高西沟村地处黄河支流无定河流域,这条河也是陕北向黄河输送泥沙最多的河流。经过三代人的治理,这里从贫瘠的黄土高原,变成陕北的“小江南”,村民们也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

“自家窑洞,游客住得美着哩!”常竹萍说,随着村里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来高西沟村旅游参观的人越来越多,自己就和丈夫商量着做起了农家乐。在这里,游客除了能体验窑洞、土炕,还能吃到自家做的糜子糕等陕北特色美食。

在常竹萍的指引下,记者来到距离农家乐不远处的“却山行”露营基地。该项目总投资1400余万元,于今年10月1日建成,拥有草坪、露营帐篷等设施,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负责运营。

“露营基地能容纳游客200余人,主要在夏秋运营,同时搭配情景剧表演,展示陕北地区的婚俗和农耕习俗,让游客在游玩之余,还能了解高西沟的历史文化。”项目运营负责人张悦说。

“露营基地建好后,村里的生态游会越来越红火。”常竹萍说,今年,她家农家乐的收入有望突破8万元。

5.这个变电站,把绿电送往山东

黄河水在阴山脚下灌溉了河套大地,而在阴山北麓的荒漠戈壁中,一座座风力发电机在不停地转动着。它们发出的清洁风电正汇向位于乌拉特后旗获各琦苏木的敖瑞变电站,再沿着黄河水的流向送往山东。

“变电站去年12月27日投运,主要汇集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地区160万千瓦风电。”变电站站长刘祥介绍。

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荒漠戈壁上建设运营这样一座变电站并不容易。“这里的风沙特别大,尤其是冬天,大风一刮带着沙子,睁不开眼。”刘祥说,当地形容风沙有个说法,“一年刮一场,一场刮半年。”

时下,风沙天气逐渐增多,进入11月下旬后,气温会降低至零下15℃左右,给变电站的运维带来更多挑战。为了确保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刘祥带领同事们,加密了巡检频次。

巡检结束后,刘祥喜欢透过办公室的窗户望向远方,一座座输电铁塔被高压线串联起来,延伸到地平线的尽头,清洁风电沿着高压线的方向去往远方。今年,敖瑞变电站已向山东地区送出了19亿度清洁风电。

6.拧开水龙头,流出甘甜黄河水

“我小时候在老家时,乡亲们赶着驴车拉水吃。”10月1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党员教育基地,讲解员海小荣指着一张张老照片,用亲身经历向参观者讲述移民搬迁前后的变化。

海小荣说,她的老家在固原的农村——“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小时候上学全靠步行,差不多两小时才能走到学校。更难的是吃水,全村人只能走到很远的地方排队接水,有时候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

2012年以来,有6444名村民陆续从固原市原州区、吴忠市同心县的5个乡镇27个行政村搬迁到弘德村。“一来就有54平方米的房子,还预留了宅基地”,实现了异地安家、异地就业。

海小荣的子女就在村里的小学上学,电动车车程不超过五分钟。

当年排队接水,如今只需要拧开水龙头,就有甘甜的黄河水涌出。海小荣家的小院里开了茶社,经常接待全国各地的游客,还顺带卖一些土特产。

“以前在老家我们妇女就是看娃喂牛,可能连自行车都不会骑,现在大家赚钱了,开起了小轿车,真不可思议!”海小荣说。

7.“鸳鸯锅”成了网红打卡点

金秋的甘肃省永靖县,色彩斑斓,充满诗情画意。在刘家峡附近,黄河与它的上游第二大支流洮河相遇,以“Y”字形在龙汇山前交汇,呈现出一面碧水、一面黄沙的有趣景象,一清一浊,泾渭分明,宛若巨大的“鸳鸯锅”。

游客们穿着鞋套,踩在透明的玻璃观景台上,有的观赏着黄河奇观,有的拍照留念。

“猜猜哪边是黄河?”在观景平台上,每个导游都会发出这个“灵魂之问”。记者注意到,多数游客会答错。正确答案是,浊的是洮河,它因流经黄土高原西缘地带,携带大量泥沙,水质更加浑浊;清的反而是黄河。

曾经,黄河与洮河区分没那么明显,看起来都很浑浊。用永靖县太极镇大川村村民孔德斌的话说:“过去黄河里泥沙量大,夏天下河游泳,一上来浑身都是沙子。”

永靖县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缓解,加之刘家峡水电站对泥沙的沉淀,黄河日渐清澈,“鸳鸯锅”景象成为常态,这里成了网红打卡点。

8.“黄河小镇”开起400多家酒店民宿

在四川若尔盖湿地大草原,黄河水形成的 “黄河九曲第一湾”闻名遐迩,湾口的唐克镇被称作“黄河小镇”。

54岁的程秀芳是镇上首批吃“旅游饭”的人之一。她20岁嫁到唐克镇,起初日子很苦。1999年,背包客的出现让她敏锐捕捉到商机。2003年,程秀芳东拼西凑扎起15顶帐篷,创办了唐克镇第一家藏家乐“九曲部落”。如今,她经营着唐克王府酒店等4家酒店、4家民宿。

“我们家日子越过越好,是因为靠着黄河母亲河、靠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程秀芳是黄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她不仅想自己致富,还盼着带大家过上好日子。她酒店的员工多为女性、老年人、困难群众。成为阿坝州政协委员后,她更是为全域旅游发展建言献策。

依托绿水青山,唐克镇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镇上有酒店、民宿400余家。

记者采访时已是10月中下旬,唐克镇上的酒店、民宿即将闭店。但程秀芳的脚步并没有停歇,她给自己定下目标:重新装修酒店,提升档次;外出学习新创意新理念,继续突破自己。

9.小鱼苗带来超百万分红

10月19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的气温已经快降到0℃。

早上8点,门源县冷水鱼繁殖和育苗基地负责人刘立志拿手试了试鱼池的水温,“还好,目前还不用开启加热泵。”

此时,鱼池旁的监测仪显示:PH值5.82、溶氧量12mg/L、水温6.1℃。每天刘立志都雷打不动先走到鱼池旁,仔细记录下数据,再开始喂鱼、清理鱼池等工作。

门源县冷水鱼繁殖和育苗基地二期厂区今年刚刚投产,共有30个鱼池,每个鱼池里可以容纳鱼苗3000尾左右,一眼望去十分壮观。

门源县周边生态环境优越,山泉冷水储量大、分布集中,常年水温不超过18℃,是适合冷水鱼生长的绝佳环境。以前,门源县也养殖过冷水鱼,但传统的流水养殖方式导致冷水鱼品种单一、技术落后。如今,这里已是西北最大冷水鱼鱼苗供应基地,年可孵化鱼苗800万尾。

结束了清理工作,刘立志用抄网打上来一条虹鳟鱼苗放入水桶,鱼儿转了两圈伸长了身子,已经跟桶底直径差不多长。刘立志说:“这批鱼等不到‘供暖’了,还有十来天就出塘了。”

冷水鱼变身“热产业”。截至目前,该基地已连续为浩门镇西关村等13个村集体分红104万元。

(大众新闻记者 张瑞雪 王瑛琪 李明 聊城日报记者 沈欣欣;大众新闻记者 刘笑笑 张焕辰 临沂日报记者 胡得理 日照日报记者 陈堉榛 河南日报记者 龚砚庆 赵一帆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晓静;大众日报记者 刘一颖 滨州日报记者 位鲁江 海报新闻记者 孙来彬 潍坊日报记者 任继子;大众日报记者 孙源泽 德州日报记者 张晓航 陕西日报记者 许奥博;大众新闻记者 修从涛 海报新闻记者 孙博洋 济南日报记者 郝磊 泰安日报记者 周鑫荣 内蒙古日报记者 薛来 方圆 薄金凤;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杨璐 李家澍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凯 威海日报记者 葛鼎 宁夏日报记者 裴云云;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 高广超 济宁日报记者 徐斐 淄博日报记者 胡明;大众日报记者 徐佳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任灵芝 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 赵士伟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中成 四川日报阿坝全媒体中心记者 刘文佳;大众新闻记者 张楠 汤梾埠 东营日报记者 张振 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 余俊 青海日报记者 尹耀增)

(统筹 梁旭日 吉祥 王建 联动传播 代玲玲 策划 娄和军 姚广宽)

壮美黄河行|这里有三个故事讲给世界听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沿着黄河走,它给我讲了三个故事。

稻蟹

当夕阳在黄河边藏起它最后的金子时,老张开始行动了:他穿上齐肩的连体胶衣,麻利地趟进水沟,熟练地抄起一个大沙网,黑压压的蟹苗挣扎着挤向网孔。

沟外是一望无垠的稻田,老张将蟹苗倒入自家的稻田。一个月后,蟹苗成蟹,将给老张带来丰收的喜悦。

9月上旬,位于郑州中牟县的稻田里,这一幕经常可见。

……

这是黄河的第一个故事——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

智慧加努力,圆致富幸福之梦。

老张的做法,叫稻蟹混养。中牟的黄河滩区,一块地先种小麦,收了小麦后再种水稻,稻田里放入蟹苗,当水稻初熟时,蟹已长成。

黄河的农人,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法。

妙的是,螃蟹以稻田里的浮游生物、害虫、杂草等为食,减少了水稻农药喷洒和螃蟹饲料喂食;而螃蟹生长时蜕掉的壳和产生的粪便是很好的有机生物肥,促进了水稻生长。

也由此,培育出独一无二的地理产品——“稻田蟹”“蟹田稻”。“稻”“蟹”带来的收入让老张和他的伙伴们乐开了怀。

……

“呱~呱~”

离开稻蟹田,且听孔雀一声声。

顺流而下,距离中牟约200公里的黄河滩上,5000只蓝孔雀正撒着欢儿。这里是濮阳县梨园乡屯庄村的万凤园蓝孔雀养殖基地,它们全是人工饲养。

勤劳勇敢的人们发现了黄河的另一个秘密:黄河滩区的沙质不仅让养殖地面保持干燥,还能防止蓝孔雀常见的烂脚病。

蓝孔雀全身是“宝”,肉质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兼具药用价值。

据梨园乡政府乡长李多峰介绍,基地已建成14个养殖场,参与合作共养户231家。养殖户已初尝致富甜头。

……

9月,早已过了桐树的花期,但在桐花书馆这里,仍能感觉四周桐树满怀明艳。

书馆座落在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据说在宁静的夜晚,坐在书馆里能听到黄河水拍岸。

张庄村是有名的大沙窝、大风口,曾是国家级贫困村。村民秉承焦裕禄在兰考战风沙的精神,撸起袖子干了两件事:一是培育日光温室大棚、食用菌产业、现代农业等项目,二是结合紧邻黄河的地理位置,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村民就这么脱贫致富了,去年,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脱贫后的张庄村创建了中国乡村第一个院落式图书馆——桐花书馆,村民闲余时便来这里读书。

……

第一个故事,很长很长。

引黄入冀

9月7日,濮阳市濮阳县渠村乡。晴空下的黄河露出率真的一面:河水快速流动,大量泥沙裹挟其中。

在这里,黄河被开了一个口子。

当黄河主流继续向东进入山东境内,并最终汇入渤海时,部分黄河水却通过这个口子,经过澄清处理,顺渠入冀,完成482公里旅程后,抵达白洋淀。

这便是黄河的第二个故事——大国方略故事。

大自然虽然是高超的魔术师,但也有不完美作品。它创造了素有“华北之肾”的白洋淀,但河北仍然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而且,如今的白洋淀面临缺水困境。

于是,引黄入冀补淀(白洋淀)这一宏伟构想横空出世,显示了大国方略的惊鸿一瞥。

这也是继实施南水北调重大工程后,我国实施的又一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

引水口,选在了河南境内的濮阳县渠村乡黄河段。

2015年12月,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河南段开工。2017年11月,试通水成功。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不仅惠及河北省272万亩农田灌溉,还将同时向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为雄安新区提供重要的水资源保障。

……

这,只是第二个故事的其中一章。

而当黄河滩上一座新“城”矗立眼前时,这个故事凭添了更多魅力。

新“城”座落在新乡市封丘县黄河滩的一块高地上。一栋栋高楼错落有致,街道宽阔、四通八达,基础设施完备。

或许,只有通过与这里的人交谈,才知道这里是“村”。几年前,他们还生活在黄河滩边的洼地,年年受到黄河滞洪、沉沙的威胁,地区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制约。

整体搬迁,是出路,也是梦想。

现在,梦已成真。

梦的实现,离不开国家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眼光——

从2012年开始,当地谋划黄河滩区搬迁的路子。2014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三山一滩”(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和黄河滩区)扶贫开发重大决策,当地开始动员搬迁。

2017年5月,中央有关领导莅临视察,肯定搬迁工作,并决定力争用三年时间优先解决地势低洼、险情突出滩区群众迁建问题。

2017年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印发《河南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这里被列入其中。

重点谋划的李庄镇农民特色经济园区,获得1亿元国家2016年第一批专项建设基金扶持,地勘、设计、造价等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

……

当下,这里黄河滩区的低洼地村民已全部搬迁,住进新“城”,安居乐业。

……

接下来是第三个故事。

自贸区

9月6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

自贸区办公楼以特有的标志迎接来者:一个由“古”和“新”各取一半拼接而成的汉字,赫然镶嵌在门前水景的立板上。

而在一楼的展厅里,巨屏播出开封片区发展愿景:对接国际投资贸易新规则,打造中部营商环境国际化引领区、内陆开放先行区。

无论是标识的寓意,还是播放的内容,无不显示黄河边的这座城市,迈步走向国际化的雄心壮志。

自贸区这一身份,就是它最好的通行证。

这是黄河的第三个故事——走向国际合作共赢的故事。

自贸区开封片区于2017年10月16日揭牌。

根据毕马威国际咨询公司2018年第三方评估报告,开封片区营商环境全球模拟排名第69名,远远高于内地平均水平。也就是说,这个城市正在精准走向设想之路。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7年4月1日在郑州正式挂牌,三个片区分别是郑州、开封、洛阳。

有意思的是,这三个片区都是黄河流经的城市。

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自贸区郑州片区无疑走在了前面。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郑州片区的一个功能区。它联通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入港的飞机每天起落不停。每年货邮吞吐量已破50万吨大关。

在贸易区内的河南保税物流中心,有1112家国内外企业备案,进口商品来自63个国家,出口185个国家和地区。在这里,“买全球”“卖全球”早已不是梦。

……

黄河水,浪打浪,黄河故事长又长。

这三个美好的中国故事,讲给世人听,也讲给世界听。(记者 杨万东 文/图)

时政特稿丨口述:黄河安澜入海 这是三个关于“守护”的故事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历经了5464千米的长途跋涉之后,她,将从这里——山东东营注入浩瀚的渤海。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分量很重。10月20日,他来到东营黄河入海口,再一次凝望这条伟大的河流。

今天要讲述的是三个关于“守护”的故事,他们都因黄河而起。

讲述者:李建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驯养师

关键词:守护候鸟——万物皆有灵

2007年12月份,也是个冬天,那个时候有一个种地户,给我们打了一个救援电话,说是在他自家的田地里边发现一只鸟,当时第一眼看到它就是浑身上下全是血,趴在地上就一动不动,奄奄一息了。

当时感觉就跟一个小女孩儿一样,就特别黏人,我走哪儿它跟哪儿,天天在我腿上蹭过来蹭过去,进了门之后,我关上门不让它进,就在那里敲门,用嘴吧哒吧哒老是敲门,非要进来不行,特别好玩。

讲述者:邢西金 利津水文站工程师

关键词:守护黄河——入海前最后一个水文站

以前的时候就是用流速仪,测一次流差不多两个小时左右,在寒冷冬天,冷啊,整个人都冻透了,不管穿多厚的衣服,整个人下来手和脚全是冰的,有时候能冻麻。现在测一次流量用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测完,极大地缩短了时间,也省了人力物力。咱们的水文是为黄河防汛提供重要数据的,全国人民都在看着这个数据,咱们不能有马虎。必须凭着自己的良心,干的是良心活。

定居利津,保卫黄河!

讲述者:于春晓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博士

关键词:守护土地——大地绽放芳华

从小我家里也是农村的,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在玉米地里穿梭开始收玉米,总感觉只有离地最近的地方才是心里最踏实的地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坚守,在前一辈人为我们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上,我们来守护这片盐碱地,然后在这片盐碱地上生根发芽。

“艽野芳华”,我们是盐碱地上绽放出来的花朵!

监制丨申勇

策划丨史伟 卢心雨

记者丨卢心雨 赵化

摄像丨韩锐 薛冠南 程铖 李晋

制作丨韦钧富

旁白丨卢心雨

统筹丨张晓鹏 刘建昌 郑英民

资料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东总站 东营广播电视台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关于黄河的故事有哪些【关于黄河的故事有什么】】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免责声明:部分作品来自网友发布,或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更好的传递 好内容 ,正能量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者您不想在本站发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删除信息!

上一篇:关于黄河的故事或传说—关于黄河的故事或传说名称 下一篇:关于黄河的故事简短50字 关于黄河的故事五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