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黄河,来看看会几首?
每一位炎黄子孙心里,都有一条黄河。
黄河长约5464千米,居中国第二位,仅次于长江,居世界第六。黄河干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自治区),在山东垦利注入渤海。
青藏高原腹地巴颜喀拉山高耸入云的冰川脚下,水珠点点滴下,形成一曲曲涓涓溪流,慢慢汇聚成河流,出高山,入峡谷,飞流奔腾,一路咆哮,如同一条纵横驰骋的蜿蜒巨龙,昂首高歌,奔流到海。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源头河称为那扎陇查河。古代认为黄河源头是人类无法抵达之地,来自天上,或来自银河。
唐朝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朝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卡日曲和玛曲汇流后,一头扎入青藏高原上一对姐妹湖:扎陵湖和鄂陵湖。
641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在鄂陵湖风吹醉人的岸边,吐蕃之君迎娶文成公主,唐朝封他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向历史承诺:“唐与吐蕃,亲为一家。”
黄河过鄂陵湖后,水势逐渐开阔,在青藏高原的松潘高原,受岷山阻挡,流向由西北-东南改为东南-西北。黄河绕着阿尼玛卿山,拐了一个180°的弯,几乎掉头。这里是“河曲之地”,水草丰茂,适合养马,盛产河曲马。
唐朝白居易的《羸骏》:“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踏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白居易怀才不遇,将自己比喻为周穆王八骏之一的骅骝马,在河曲边踏冰、卧雪、长嘶。
黄河离开青海南山后,进入河湟地区,这里主要有三大河谷,从北往南包括大通河、湟水、黄河。河湟地区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接壤之处,人口占到青海的八成。
西汉在大通河与湟水汇流处以西,设破羌、安夷、临羌、护羌等县,安置西羌降卒。从用词来看,破、安、临、护,有海纳百川、气吞山河之势。
宋朝刘挚的《路虞部得代还》:“边兵近日屯湟水,汉将何时入玉关。”
黄河从青藏高原下来,与洮河汇合,这里有刘家峡水库。
唐朝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吐谷浑是鲜卑慕容部的一支,从东北迁居到河湟及青海湖地区,唐朝与吐蕃曾在吐谷浑势力范围激烈交战。
黄河接纳洮河后,地势骤降,以气吞九天之势磅礴而下,直至兰州。古称金城的兰州位于青藏高原、河西走廊、陇西高原、秦岭之间的过渡带,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朝王祎的《兰州》:“洮云陇草都行尽,路到兰州是极边。谁信西行从此始,一重天外一重天。”
黄河离开兰州后,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奔流。宁夏中卫至石嘴山这一段,因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还有贺兰山作为屏障,称为塞上江南,即西套平原(宁夏平原),大致是贺兰山与黄河围成的区域,南为卫宁平原,北为银川平原,中间是青铜峡。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称帝。后来西夏也定都于银川,凭借黄河之利对抗宋辽金长达二百多年。
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吐蕃进攻灵州(今宁夏吴忠),为唐朝大将路嗣击败。杜甫闻之,作《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意思是黄河从青海卷塞而来,唐军从萧关、陇水杀到,河水与大军在灵州相会,足见金戈铁马宏伟气势。
北宋吕南公的《黄九游河州》:“黄河东背贺兰山,回望尘沙万里宽。”
南宋岳飞的《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黄河在河套地区受阴山山脉阻挡,流向由南-北改为西-东,角度约为90°,呈弧形拐弯。
明朝黄佐的《用兵河套》:“黄河屯地险,白草隔天骄。河套深藏马,阴山远射雕。”
唐朝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黄河在河套地区的前套平原,受阴山山脉的支脉蛮汉山、吕梁山脉的支脉管涔山阻挡,流向由西-东改为北-南,角度约为90°,呈弧形拐弯。
在这数百公里长的晋陕分界线上,有几个知名地点:北边的是壶口瀑布,中间是龙门,南边是鹳雀楼。
晋陕大峡谷在火焰山与黄龙山之间有一处瀑布,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尚书·禹贡》:“盖河漩涡,如一壶然。”
唐朝温庭筠的《拂舞词》:“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壶口以下是山西河津的龙门山,相传为大禹治谁所凿。龙门下有禹门渡,地势险峻,汾河在此汇入黄河,“鲤鱼跳龙门”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李白的《公无渡河》:“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再往南就是山西永济黄河边上的鹳雀楼,唐朝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河在关中平原东部,受秦岭支脉华山阻挡,流向由北-南改为西-东,角度约为90°,呈直角拐弯。
就是黄河最后一次大拐弯的地方,也是渭水汇入黄河之地。关中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汉唐在此定都数百年。但关中要防御关东之兵,必须守住黄河南北的潼关和风陵渡。
南宋陆游的《记梦》:“黄河滚滚抱潼关,苍翠中条接华山。”
黄河向东,夹在中条山、王屋山和崤山、邙山之间,浩浩荡荡来到了古都洛阳。洛阳据山河之险,再加上靠近江淮的产粮区,成为东汉、曹魏、北魏后期、隋唐两京之一。洛水和伊水在洛阳附近汇入黄河,古人称为三川。
唐玄宗的宰相张九龄作诗称赞洛阳:“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
960年正月,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北上御敌。后周军行至汴京东北陈桥驿(今河南新乡封丘县陈桥镇陈桥村),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是为宋太祖。赵匡胤兵不血刃登基,改国号为宋,仍定都汴京(开封)。
清朝查慎行的《汴梁杂诗》:“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
宋徽宗在《宫词》中这样赞美汴梁与黄河:“乾崇来上新祥瑞,几夜黄河彻底清。”
北宋灭亡后,南宋人到黄河边,往往都要感慨,缅怀,甚至痛哭流涕。
南宋的朝臣北渡黄河去谈和,说不尽的慷慨悲歌。南宋杨万里的《送朝士使虏》:“诗成紫塞三更月,马渡黄河十丈冰。”
南宋程俱的《答和江子我》:“黄河入海汴东倾,消息沉沉只涕零。”
图-韩信渡济水、灭齐国
古代“四渎”即“江河淮济”,“江”是长江;“河”是黄河;“淮”是淮河;“济”是济水。黄河进入山东后,走的时古济水河道,也就是说济水已经成为历史,不过我们从诗词中仍可想象,当年黄河浊而济水清的格局。
唐朝李商隐的《燕台四首·夏》:“浊水清波何异源,济河水清黄河浑。”
济南古代在济水之南,今在黄河以南,泰山以北。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站在气势雄伟的泰山看黄河,北边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朝着大海滚滚而去。
唐朝王维的《榆林郡歌》:“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
黄河过济南之后,穿滨州、过淄博、东营,在黄河口汇入渤海。
唐朝李白的《赠裴十四》:“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赞美黄河古诗千万,唯独这十首气势最磅礴,形象最逼真,空前绝后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全长约5464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千年万年的黄河绵延数千公里滋养着黄河两岸数以万计的黎民百姓,生养繁衍,绵绵不绝。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同时,黄河也是我国的经济河,更是我国的文化河。黄河滚滚,惊涛两岸,泥沙淘淘,英才辈出,文人墨客,星汉璀璨。今天分享十首赞美讴歌黄河的古诗词,句句气势磅礴,首首经典绝伦。
1.气势最为宏大的黄河。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翻译】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回流。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岑夫子,丹丘生啊!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赏析】诗仙李白的诗作风格飘逸,个性不羁,此作品开头就通过起兴的手法大气势描写黄河之水的来源和去路,当看到滚滚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场景不禁联想到时光荏苒,不经意间意识青丝变白发。通过首句起兴烘托全篇饮酒的浓厚氛围,以大气场的黄河为背景,以只愿求得一醉不复醒为目标,足见豪爽。
2.形象最为遥远的黄河。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作者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听着《杨柳曲》哀怨的曲调,有感而发,便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同时,“羌笛何须怨杨柳”看似宽慰,实则曲折表达了心生抱怨,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3.气质最为浪漫的黄河。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翻译】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来自天涯的飓风掀起波涛滚滚。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赏析】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4.本质最为哲学的黄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作者运用了最为智慧的双眼去欣赏最为平常的景色,却产生了极不寻常的效果。首句纪实描写黄昏时分,太阳跌入闪窝,黄河奔向了无尽的大海。下一句就富含哲理的告诉世人,要想达到更高层次的目标,就需要在想高层攀登。
5.性格最为含蓄的黄河。
《黄河》
唐.罗隐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翻译】不要把阿胶向黄河里倾倒,这里上天的意思已经再清晰不过了。要想顺利通过科举考试博取功名,其中的曲折艰辛是很明显的了,黄河水刚从昆仑山发源地流出便已经是浑浊不清了。高祖平定天下时向众人宣誓的誓词是很好听的,严君平占卜张骞乘槎上天。三千年后知道什么人还存在呢?又何必烦劳黄河你来报道太平。
【赏析】表面上借用黄河的特点和典故来对其施以赋咏之辞,实则为借事寓意,对唐末昏暗的社会现实作了真实写照,尤其是大力抨击和讽刺了唐代腐败的科举制度,令士心为之一振。
6.性情最为豁达的黄河。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翻译】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赏析】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7.容颜最为煎熬的黄河。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翻译】戍边将士年年转战在金河和玉门关边关一带,天天都同马鞭和战刀作伴。三月时节,白雪纷飞,厚厚的积雪已经掩盖住了昭君墓穴,万里黄河曲曲弯弯绕过黑山流向远方。
【赏析】描写了戍边将士常年征战痛苦不堪,面对着荒凉的环境更是心生怨苦,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诗中没有一字是怨,只是客观地记录征人岁岁朝朝征战的生活情况,描绘边地荒凉寒苦的景象,而征人深深的怨情已寓于其中。
8.容颜最为清澈的黄河。
《奉和圣制经函谷关作》
唐.张九龄
函谷虽云险,黄河已复清。
圣心无所隔,空此置关城。
【翻译】虽然函谷关是被世人公认的天险,但是黄河的水质已变得清澈,不再浑浊。自然景观的变化不会影响皇帝的内心世界的变化,自然他们的内心里几乎没有隔阂,即使关城依然存在,它们也只是空的存在,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赏析】这首诗是在表达作者在途径函谷关时突发的感慨和思考。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成不变事物,要用客观的眼界不认识客观存在的事物,不能以主观臆断。
9.性情最为留恋的黄河。
《送柳淳》
唐.孟郊
青山临黄河,下有长安道。
世上名利人,相逢不知老。
【翻译】分别之际,滚滚黄河水从大青山旁边流过,接下来就是朋友奔赴长安的道路。世上的人们都是微信中的功名利禄而奔波劳碌,我们下一次相会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日了。
【赏析】这一首诗描写了诗人送友人柳淳的所感所想,表达对友人恋恋不舍之情、依依惜别之情,和对友人的劝告与祝福,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10.神情最为安定的黄河。
《九曲词三首》
唐.高适
许国从来彻庙堂,连年不为在疆场。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翻译】以身许国之人的终极目标就是报效朝廷,但是连年征战已对战事无所作为了。将军率军戍边是为了天子的封侯大印,监察御史为天子监察百官也是异性王。在春天杨柳萌发的时候万匹骏马争相嘶鸣,锦绣的麒麟成双成对地舞了千场。到处都是十分愉快和谐高兴和洽的事情,能看到的是都是太平盛世下的人民。带着铁甲的骑兵横过穿行在铁岭山头,向西边望过去到拉萨是为了建功立业。青海湖的水到今天就是为了用来饮马使用,黄河岸边再也不用在秋天里设防。
【赏析】高适是我国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诗风豪壮,大多数都是为连年征战将士之苦,百姓之苦而呐喊。这一首诗特点一转往常,却是在为收复九曲之地的将士们歌功颂德,从此之后百姓即可安居乐业,黄河两岸亦不需用设防驻兵了。
黄河后来自九天之外,带着远方的生灵之气滋养万千黎民,抚育着大江南北,是名副其实的母亲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她却是带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希望和梦想从那一山奔赴到那一川,幻化着无数希冀和梦想。
【关于黄河的诗词,关于黄河的诗词大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