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将至,说说龙的故事
□董昌
假如要从浩若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中,遴选出一种动物,最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宏伟的气势以及浓郁的东方神秘色彩,那么非龙莫属。
在农历甲辰年就要到来的时候,我们说说龙的故事。
龙是怎么来的
近百年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很多人都认为,龙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如果龙不存在的话,这个概念又是怎么来的呢?
现在学术界较流行的说法是,早期各部落崇拜的图腾形象,大多是崇拜物本身面目。后来,黄帝氏族创造出了一种以蛇身为主体,溶入其它动物特征的综合性族徽,取代各部落原先使用的单一族徽。这种族徽被称之为“龙”。
如果用这个观念来审视一些考古发现,却有些说不通。1987年,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的一处墓葬中,发现了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蚌龙的造型,也是马首、鼋身、鹰爪,而蚌虎的造型,则与现在的虎没有区别。既然蚌虎是对真实动物的模拟,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推理,蚌龙也不仅仅是想象的产物?要知道,仰韶文化时期,黄帝氏族还没有开疆拓土,如果龙真是黄帝氏族创造的,就有些说不通了。
此外,我们都知道十二属相。最迟在东汉时期,人们便用此来记录生岁,十二属相中,有十一种动物是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如果龙是虚构的动物,不由得让人问一句,大千世界,物种这么多,为什么要在十一种实实在在的动物之中,插入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动物呢?
此外,如果龙是黄帝氏族创造的,后来又演变为封建帝王统治万民的皇权象征,为何在十二属相中,它仅排在第五位?连鼠、兔这种小动物都能排在它的前面?讲究等级的儒家对此竟然没有任何反对意见?
对于这些问题,只能有一个解释,龙或许真的存在,只是我们现在找不到它的踪迹而已。
这么说并不是无的放矢,确实有人曾经见过龙。有学者曾对《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中“见龙之事”进行统计,指出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至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共806年间,见龙的记载就达108次。
有人可能会说,因为封建统治者早就把神龙视为“祥瑞”,这些记录中可能有作伪的成分,那么我们把目光转向近代。
1934年8月8日,在辽宁省营口市发现了一具与传说中的龙极相似、特征一致的尸体,《营口市志》中是这么描写的:“8月8日午后,辽河北岸东小街一农民在附近苇塘发现一巨型动物白骨,长约10米,头部左右各有一角,长约1米余,脊骨共28节。伪营口第六警察署将其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前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导致去营口的火车票一度紧张并涨价”。
对于此事,当时的《盛京时报》还派人采访,报道说:“……该龙体气参天,头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脊骨宽三寸余,附于脊骨两侧为肋骨,每根五六寸长,尾部为立板形白骨尾,全体共二十八段,每段有尺余,全体共三丈余,原龙处,有被爪挖之宽二丈长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该龙骨尚存有筋条,至皮肉已不可见矣。”同时还配以照片,图文并茂,轰动一时。
除了这起事件外,1944年,在黑龙江省肇源县也曾发生“坠龙”事件,据说有数百人目击。
这些事实的存在,让人无法排除龙存在的可能性。
源远流长的龙崇拜
生物学意义上的龙是否存在,目前尚是一个谜,但是这并不影响中国人对龙的崇拜。
虽然“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是中国人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认识,创造出了理想中的龙。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龙,是依据“三停九似”之说创造出来的。这种说法见于宋人罗愿的《尔雅翼》:“龙有三停九似之说,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虵,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也就是说,如果把龙身分为三等份,自龙首至前爪占全长的三分之一,自前爪至腰占全长的三分之一,自腰至尾占全长的三分之一。龙的角像鹿角,头似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鳞,爪似鹰,掌似虎掌,耳似牛耳。按照这种要求创造出来的龙,是各种动物的混合体,粗看杂乱无章,细品气势非凡,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非凡的想象力。
自汉代起,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这一段记载把刘邦的出身进行神化,说刘邦就是蛟龙所生之子。
自此之后,龙变成了皇权的象征,皇帝以真龙天子自居,君主的相貌被叫作“龙颜”,穿的衣服被称作“龙袍”。
随着龙的地位提高,人们把龙的出现作为一种祥瑞。
在古代,人们把麟、凤、龟、龙、白虎称之为“五灵”,每当这五种动物的任何一种出现时,就是一种祥瑞之兆,表明盛世出现。后来,这五种祥瑞的动物又被附会以五行,宋朝罗泌《路史·夏后纪下》说:“汉儒之言,左氏以五灵妃五方,行而为之说。龙为木,凤为火,麟为土,白虎为金,神龟为水。”
根据五行学说,青龙在东方,为春天的象征,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除了青龙之外,龙王也是人们崇拜的对象。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龙王也进入了中国的神话体系,由于中国人的崇龙心理和尊王心理,龙王的地位也发生了改变。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自此后,龙王成为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的神。
在众多龙王中,最著名的当数四海龙王。《西游记》中就提到了四海龙王的名讳,东海龙王名敖广、南海龙王名敖钦、北海龙王名敖顺、西海龙王名敖闰。借助小说的流传,四海龙王妇孺皆知。
山东“龙”字景点知多少
龙在中国受到崇拜,还有一个例证,那就是中国人喜欢用龙命名身边的事物。在山东,就有不少带“龙”字的景点。
济南号称泉城,金代有人立“名泉碑”,列举泉名七十有二,济南“七十二泉”之名遂流传于世。在这些泉中,以龙命名的就有青龙泉、五龙潭、腾蛟泉、白龙湾等。
其中名声最大的便是五龙潭。五龙潭长70米、宽35米,水深4米多。泉池为石头砌成,泉水一汪碧蓝,明澈如镜、波光粼粼,泉水周边还建有灵雨亭、鲛人馆、杖影阁、倚仗桥等多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清代著名学者桂馥修建的“潭西精舍”和随之而来的“七十三泉”。
在济南民间,五龙潭可以说是最为神秘的存在。这种神秘,和唐朝开国名将秦琼有很大的关系。据说,天下平定之后,秦琼在老家历城建立了一所豪华府邸,这处府邸的位置就是现在的五龙潭,至今五龙潭内还立有一块“唐左武卫大将军胡国公秦叔宝故宅”的石碑。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五龙潭的名字,当时人们称这处泉水为静池。
秦琼去世之后,他的后人一直居住在这里。到了唐玄宗年间,皇帝无道,宠信贵妃杨氏,荒淫无度,不理朝政,致使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看到这种情况,秦琼的后人把一些仁人志士聚集在府中,准备向君主上本死谏。不料此事被小人告发,弄权贼子在皇帝面前告了御状。唐玄宗勃然大怒,派兵东进,准备将秦府满门抄斩。
据民间传说,朝廷官兵很快到了济南,快到秦府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异象。有人见到五条金灿灿的巨龙从天空显现,随即“轰隆”一声,秦府塌陷在静池中,池水面积迅速扩大,顷刻间秦府不见了踪影,从此静池便更名为五龙潭。
如今的五龙潭已经辟为公园,地址在济南西门外路北。公园内分布着28处名泉,共同构成了五龙潭泉群。
除了五龙潭外,济南还有龙洞山。
济南人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要看好水到趵突,想瞧奇景去龙洞”。这里的龙洞,指的便是龙洞山,这座山是济南东部一处名胜,传说大禹曾在这里制服了为害济南的黑龙。
海滨城市青岛也有很多以龙命名的景点。在崂山南部八水河上游,距离上清宫一公里处,有一处龙潭瀑。河水自上而下在这里形成一股激流,又从高约30米的悬崖陡壁奔腾而下。由于崖高水急,瀑击潭水、声若龙吟,气势雄伟壮观。瀑水在空中形成蒙蒙细雨,落入潭中激起满谷水雾,就像置身雨中,故有“龙潭喷雨”之称,是著名的“崂山十二景”之一。
在崂山太清宫中,还有一棵古柏,这是崂山最古老的树,栽培于汉代。这是一棵藤缠树,缠在树上的藤,就是凌霄。凌霄是一种寄生藤,藤上生出一簇簇气根,依附在大树上,从中吸收养料和水分来维持自己生长。凌霄每年于夏秋之际开出漏斗状的大喇叭花,花色橙红非常艳丽,花期长达三个月,是非常重要的园林栽植植物。缠在汉柏上的这棵凌霄,已经有一百多岁了,像一条龙一样盘在汉柏上,直达树梢,故被称为“古柏盘龙”。
另外,泰安的黑龙潭、曲阜的九龙山汉代摩崖墓群、三孔中的“龙迹”,牟平的龙泉温泉、单县的百狮坊透雕云龙,都是山东“龙”字景点的代表。在这个春节假期,大家不妨一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民间故事:道人骑龙
以下故事,出自清代乐钧笔记小说集《耳食录》,翻译时稍有改动。
乐安,有一位文书生,一次偶然的原因,他睡在土地庙里。
睡着以后,书生做了一个梦,梦中,土地神对下属说:明天有一位大仙经过此地,你们打扫干净,准备迎接仙人。说完后,土地神又对土地婆说:我们应该清洗沐浴,否则会怠慢仙人,并因此获罪的。
书生听到后,连忙上去说:来的仙人是谁呢?土地神说:是田真人。书生又说:我也想去迎接仙人。土地神则说:跟你有什么关系?而且你是个凡夫俗子,怎么能够见真人!书生赶紧说:我也很敬重道人,仰慕很多年了,不比你心意差啊!
土地神很生气,书生大吵,土地神就让下属把书生赶走。书生被赶出土地庙后,顿时醒了。他觉得很奇怪,连夜回去,把这个梦告诉了朋友们。
第二天早上,书生和朋友们一起去土地庙里看情况。只见一位戴着竹冠的道人,从西面来了,他目光有神,一缕长髯,风度翩翩,腰间有一个葫芦和长剑。他来到土地庙门前,拱手施礼。
书生和和朋友认为,这是田真人,于是上前拉着他的衣服,求他教自己仙术,渡自己成仙。
竹冠道人笑着说:我姓宫,名叫去绵,只是一个游方的道士,哪里知道什么仙术,更没有办法帮你们成仙啊,你们搞错了吧?
书生和朋友们都不信,于是拉着竹冠道人继续求情,道人只好说:既然你们这么有诚意,那就先招待我吧,我就不拒绝你们了,帮你们成仙。众人很高兴,于是拉着竹冠道人回去了,然后准备了丰厚的碗筷、斋饭,请竹冠道人享用。
就这样,过去了十几天,竹冠道人每天好吃好喝,但却没有帮众人成仙。起初,大家还以为他要考验自己,但这么久了还没动静,有人焦急了,开始催促竹冠道人,问他怎么学法术,怎么成仙等。但竹冠道人要么敷衍过去,要么不说话,要么呵呵一笑。
这一天,竹冠道人忽然患了重病,奄奄一息,大家起初还端汤奉药,恭敬地孝敬他,但竹冠道人病情越来越重,有气出没气进,眼瞅着活不成了。这时候,大家开始后悔了,埋怨书生说谎,这道人根本不是大仙,害得大家花了很多钱,还啥也没捞到。
书生也有点后悔,打算把竹冠道人拉到别处,让他死在外面。
竹冠道人似乎看透了书生,拉着书生的手,有气无力地说:看来,我活不成了,注定要客死他乡了。我希望,这几天你们给我吃喝,让我不要做饿死鬼,等我死后就埋在这斋房里,那我就知足了。
其他人听到之后,大怒,说:我们误把你当成大仙了,花了很多银子,什么好处也没有。这里是我们的地方,怎么能做你的葬地呢?这事儿没门!
此时,忽然有人敲门,众人开门发现,是个童子。童子问道:我的师父在这里吗?众人问他师父是谁,童子说是个戴竹冠的道人。众人大喜,连忙告诉童子竹冠道人生病了,还骗童子说:你师父生病后,早就盼望你来带他回去了,你怎么今天才来?童子听到后,没回答,进屋里看竹冠道人。
只见竹冠道人已经不能说话,指了指自己的嘴,又看了看童子,泪水流了下来。童子一看,跪下来就大哭,他伤心过度,忽然吐了很多血,又大叫一声,顿时死了。道人一看,忽然长叹一声,脑袋一垂,也死在了床上。
书生和朋友都慌了,本来想着童子能把竹冠道人这个累赘带走,没成想两人都死了,这可怎么办?万一被官府发现,那就说不清了!众人七嘴八舌,商量怎么处理,最后大家 达成一致:等到半夜无人时,用个薄棺材,把道人和童子都埋在粪坑下面。
此时,有一人好奇,解下了道人腰间的葫芦和剑看。剑没什么,葫芦打开后直冒金光,倒了一下后,里面居然有很多金豆子。众人大喜,把葫芦里的金豆子倒光,然后瓜分了,一个个高兴的不得了。
此时,道人忽然大笑一声跳起来,对着身边的童子说:好了好了,咱们该走了!这道人居然复活了,童子也复活了。道人把剑抛在空中,化为一条白龙;把葫芦抛在空中,葫芦变为白鹤,道人骑着龙,童子骑着鹤,飞到天上去,慢慢不见了。
众人看到这里,一个个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看到竹冠道人和童子飞走后,这才明白:原来竹冠道人根本没有生病,一切都是他装出来的,他是用这个办法来检测大家的真心。可惜啊可惜,大家还是不够诚心。
说来很奇怪,竹冠道人离开后,他的房间里开始出现香味,一月之后也没散去。
而且,竹冠道人离开之后,房间的墙壁上,当时就出现了很多书法墨宝,都是竹冠道人的笔迹,还有五言律诗一首,七言绝句两首,以及其他的偈语等。
这些墨宝,以前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现在却看到了,真是奇怪。众人都忙着抄写,但这些墨宝却慢慢消失了。
到最后,书生和朋友们没有抄到完整的诗,只有那几个金豆子没变。也许,竹冠道人是觉得他们毕竟照顾了自己,所以才留下一点金豆子给他们,算是一点心意吧。
民间故事:贪色孽龙
陇西有一位力士,叫魏国定,少年时期就力大无穷,而且身手矫捷,万仞高山,他登上去也是如履平地。有了这个基础,他便开始拜师习武,不到三年,武艺大成,等闲十几个人都近不得他身。
魏国定习武,却不是莽夫,相反,他很有头脑,而且志向远大。
没发迹之前,魏国定就很忍得住。有时候,别人看他个头大,像个将军,就想跟他挑战,他总是拒绝。有些人甚至要立生死状,和魏国定一较高下,不死不休。个别人还故意找事儿,逼着魏国定出手。
但是,魏国定总是能忍住,他会对别人说:你不是我的对手,我若性起,一时没忍住杀了你,那么,不仅让你白白丢了性命,也会耽误我的大好前程,我一世功名就没了。所以,我不和你打,你走吧。
别人一听,纷纷佩服,认为他志向远大。
后来,魏国定参军,因为作战勇猛,多次冲锋在最前头,攻城拔寨常常先登,因此很快就靠军功升到了大将军。后来,皇帝又派魏国定镇守粤西,那些异族都被他震慑住了,再也不敢作乱。
这一天,魏国定奉命出去巡视海洋,他乘坐巨大的战船,带着船队,船上旌旗蔽日,将士们铠甲在阳光下闪着光,看起来十分威武。
晚上,魏国定忙了一天,早早地睡了。
三更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人说:龙阳君来拜见魏将军。魏国定怀疑自己做梦呢,但是不自觉地已经穿衣起来了。
外面不少侍者点着灯,夜如白昼,只见一位穿着古老衣服的人拜见魏国定,他看起来有一百岁了,拱手说道:我受楚大王之恩,位列诸侯,虽然是因相貌而获得封赏,也算是机会大好吧。死后,我一直在海上,至今有两年多年了。近来,有无耻少年,冒我名号,蛊惑好人。我已经把他们都抓来,安排他们做事了。没想到,南海有一条孽龙,看中这些少年的美貌,居然想强行夺走。我害怕这些人出去后,又会祸害别人,毁了我的名声,所以不肯。然而,我又不是孽龙的对手,听说将军你十分威武,因此请将军帮我前去镇抚,这样的话,才能永远无患。
魏国定听了半天,不知道什么意思,就推辞说:听说龙都很厉害,我只是一个凡人,怎么能制服他呢?
龙阳君说:我已经请他到我宫中赴宴了,到时候我会晓之以理。但是,我怕说服不了他,万一他对我动手,希望将军可以出手就行。如果能帮我,我会记住将军的恩德。
一听说孽龙要打老人,魏国定愤怒了,他答应了龙阳君的要求。
魏国定穿好铠甲,佩剑,出了船舱后,就有人牵过来一头大鲸鱼,然后大家一起乘坐在上面。鲸鱼速度很快,眨眼之间就到了岸边。众人又换了骏马,继续往前出发,大约走了三里路后,来到一座城前。
这座城不大,还没有县城宽,进门后往东走,又看到不断变换的建筑 ,只是天色还黑,看不清模样。
这时候,龙阳君下了马,请魏国定进屋。屋里都点着巨大的蜡烛,雕梁画栋,真是漂亮极了。而在屋里屋外,侍从多达一百余人。这些侍从都是年轻俊美的童子(古代童子不一定是指未成年人,这里是指俊美娈童),没有一个丑的人,有的戴冠,有的披散头发,有的穿着本朝的衣服,有的则穿着古老的衣服。
龙阳君请魏国定坐下后,外面传来通报:龙主来了。
龙阳君立刻出去迎接,魏国定也站起来了。龙主来了,夜明珠做成的灯足有三对,由六个小龙领着的一个高大的人进来了,他穿着盛服,带着冕旒,慢慢进来了。
龙主一看魏国定,问道:这是什么客人?
龙阳君笑着说:魏将军正好奉命巡视海洋,所以被我请来了。
龙主一听,不高兴了,说:我辈之事,为什么让人间的官员知道呢?龙阳君,你真是多事!
魏国定很不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之所以要设置百官,就是要治理天下。海中也是王土之地,我来此巡查,也是奉命行事,不管公私,都应该做好巡查之事,和人间不人间的有什么关系呢?
龙主一听,觉得有理,连忙换了脸色,施礼道歉。于是,众人按宾主之位,都坐下了。
酒过三巡后,龙阳君说:之前,龙主表示,要用海中珍玩宝贝,来换取我的这些童子。按理说,寡人不过是一个小王而已,哪里敢不遵从龙主的命令呢?只是,自从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间男女之情便定了下来,后世的帝王君主,若是宠幸男子,要么容易被别人讽刺,要么遗臭万年,龙主又何必执着于这些童子呢?而且,龙主宫中,有很多美人,有狗马,有神兵,有珍宝……足够自娱自乐了,对不对?所以,希望龙主收回成命,不要让别人笑话,这样我也会感恩戴德的。
说完后,龙阳君看着龙主。
龙主怫然不悦,脸色很难看,但是他没有说话。
魏国定接过来说:这话很有道理啊。我听说,龙阳君之所以要把这些童子收过来,一是因为这些童子贪色,祸害过不少人,所以不能再让他们去祸害人;二是因为,龙阳君把他们收过来,可以加以约束、管教,这样人间也能少一些悲惨之事。这样,不是很好吗?
龙主显然还是不爽,哼了一声。
魏国定没管他,继续说:对了,我听说你们这些龙主,也有职责,主要是负责刮风下雨,润泽苍生。如果你们每天都想着和童子玩耍,天帝若是知道了,能不生气吗?龙主大人,别说龙阳君替你担心,就是我一个凡人,听了后也替你感觉害怕啊!
这番话颇有道理,龙主听了后,默然不语。
一看龙主被说动了,魏国定趁热打铁,他猛然按剑而起,对龙主说:龙主大人,你有三大罪,你知道吗?
龙主愕然,说:我不知道。
魏国定说:你虽然屈尊水府,但也算是南面称王,如此不顾大体,来龙阳君这里强要娈童,犯了天条,这是其一;龙阳君受封于楚王,也是贵臣,而你却用权威来欺压他,恃强凌弱,这是其二;龙阳君收尽海陆之淫人,告诫世人不可如此,而你却还要霸占娈童,导人纵欲,这是其三。你有如此之罪,还不知悔改吗?
龙阳君不悔改,他想发怒,却看到魏国定的剑已经到了自己眼前。
魏国定厉声说道:我受天子之职,奉幕府之命,虽然只做个小将军(这是谦辞),但背后却是天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的职责,便是负责粤西及海洋之地,而你们的水府,正好也归我管。对那些冥顽不化,逞强作恶之辈,即便是鬼神,我也要问他们治罪!何况今日之举,我也算是锄强扶弱,诛淫去暴。我想,就算我用这把宝剑,取了你的项上人头,也不为过吧?
刚说完,魏国定就要刺龙主。
龙主大骇,脸色都变了,长长地施礼后,道歉说:将军请坐,何必如此激动呢?寡人知道错了,寡人向你保证,以后如果寡人再有断袖之欢,就让我万劫不复,碎尸万段!
魏国定一听,知道龙主这是铁了心认错,于是丢下宝剑,大笑说:我就说嘛,龙主既然能做一方之主,必然也是豪杰,怎么会扭捏不断呢?当断就断,方为好汉!佩服,佩服!
龙阳君也很高兴,又叫人端来美酒美味,还说要和两人结盟、结为异姓兄弟。
魏国定笑了,说:结盟有什么好处吗?有时候结了盟反而不好,万一我们歃血为盟后,脸上血迹还没干,就有战事,马革裹尸,对你们岂不是不好吗?既然如此,不如不结盟,有心就好。(古代歃血为盟,就是把血抹在脸上。结为兄弟,就要同年同月同日死,魏国定是凡人,寿命有限,而龙阳君和龙主是神,不会死。所以,魏国定这是为他们考虑)
龙主也觉得有道理,于是三人便没有结盟。
三人继续喝酒,说说笑笑,很是快乐,一直到天亮时,龙主才离去。
魏国定也要走,龙阳君谢了他,说:若不是将军神勇,这事儿真是不好办,寡人多谢将军厚恩!
龙阳君一招手,童子端来一个盒子,里面有鸡蛋大的夜明珠。魏国定知道龙阳君的意思,坚决不肯要,而后告辞了。
回到船中,天已经亮了,属下一看魏国定,顿时害怕。魏国定问怎么回事,属下说:夜里听你说要起来,我们就点了蜡烛,但是刚点上你又躺下睡着了。没看到你外出啊,怎么你突然从外面回来了?
魏国定哈哈一笑,也不解释,大手一挥,继续巡视海洋。
这时候,只见一条蛟龙出现在海面上,身后跟着大鱼、小鱼等等,足有上百条之多,它们一看魏国定,纷纷稽首,似乎在表示谢意。魏国定知道,这是龙阳君和麾下一百多童子,在感谢自己。于是,他也点头回应,连说“不用客气”。
很快,蛟龙和小鱼都不见了。
(注:历史上,龙阳君是战国时期魏安釐王的男宠,死后被楚王封神,成了一方水域之主,还成了蛟龙。因为有龙阳之好,所以他身边有很多美男。)
【关于龙的中国民间故事 关于龙的中国民间故事有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