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的神话传说故事(关于龙的神话传说故事大全)

更新:04-03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龙年将至,说说龙的故事

□董昌

假如要从浩若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中,遴选出一种动物,最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宏伟的气势以及浓郁的东方神秘色彩,那么非龙莫属。

在农历甲辰年就要到来的时候,我们说说龙的故事。

龙是怎么来的

近百年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很多人都认为,龙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如果龙不存在的话,这个概念又是怎么来的呢?

现在学术界较流行的说法是,早期各部落崇拜的图腾形象,大多是崇拜物本身面目。后来,黄帝氏族创造出了一种以蛇身为主体,溶入其它动物特征的综合性族徽,取代各部落原先使用的单一族徽。这种族徽被称之为“龙”。

如果用这个观念来审视一些考古发现,却有些说不通。1987年,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的一处墓葬中,发现了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蚌龙的造型,也是马首、鼋身、鹰爪,而蚌虎的造型,则与现在的虎没有区别。既然蚌虎是对真实动物的模拟,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推理,蚌龙也不仅仅是想象的产物?要知道,仰韶文化时期,黄帝氏族还没有开疆拓土,如果龙真是黄帝氏族创造的,就有些说不通了。

此外,我们都知道十二属相。最迟在东汉时期,人们便用此来记录生岁,十二属相中,有十一种动物是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如果龙是虚构的动物,不由得让人问一句,大千世界,物种这么多,为什么要在十一种实实在在的动物之中,插入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动物呢?

此外,如果龙是黄帝氏族创造的,后来又演变为封建帝王统治万民的皇权象征,为何在十二属相中,它仅排在第五位?连鼠、兔这种小动物都能排在它的前面?讲究等级的儒家对此竟然没有任何反对意见?

对于这些问题,只能有一个解释,龙或许真的存在,只是我们现在找不到它的踪迹而已。

这么说并不是无的放矢,确实有人曾经见过龙。有学者曾对《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中“见龙之事”进行统计,指出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至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共806年间,见龙的记载就达108次。

有人可能会说,因为封建统治者早就把神龙视为“祥瑞”,这些记录中可能有作伪的成分,那么我们把目光转向近代。

1934年8月8日,在辽宁省营口市发现了一具与传说中的龙极相似、特征一致的尸体,《营口市志》中是这么描写的:“8月8日午后,辽河北岸东小街一农民在附近苇塘发现一巨型动物白骨,长约10米,头部左右各有一角,长约1米余,脊骨共28节。伪营口第六警察署将其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前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导致去营口的火车票一度紧张并涨价”。

对于此事,当时的《盛京时报》还派人采访,报道说:“……该龙体气参天,头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脊骨宽三寸余,附于脊骨两侧为肋骨,每根五六寸长,尾部为立板形白骨尾,全体共二十八段,每段有尺余,全体共三丈余,原龙处,有被爪挖之宽二丈长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该龙骨尚存有筋条,至皮肉已不可见矣。”同时还配以照片,图文并茂,轰动一时。

除了这起事件外,1944年,在黑龙江省肇源县也曾发生“坠龙”事件,据说有数百人目击。

这些事实的存在,让人无法排除龙存在的可能性。

源远流长的龙崇拜

生物学意义上的龙是否存在,目前尚是一个谜,但是这并不影响中国人对龙的崇拜。

虽然“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是中国人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认识,创造出了理想中的龙。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龙,是依据“三停九似”之说创造出来的。这种说法见于宋人罗愿的《尔雅翼》:“龙有三停九似之说,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虵,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也就是说,如果把龙身分为三等份,自龙首至前爪占全长的三分之一,自前爪至腰占全长的三分之一,自腰至尾占全长的三分之一。龙的角像鹿角,头似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鳞,爪似鹰,掌似虎掌,耳似牛耳。按照这种要求创造出来的龙,是各种动物的混合体,粗看杂乱无章,细品气势非凡,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非凡的想象力。

自汉代起,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这一段记载把刘邦的出身进行神化,说刘邦就是蛟龙所生之子。

自此之后,龙变成了皇权的象征,皇帝以真龙天子自居,君主的相貌被叫作“龙颜”,穿的衣服被称作“龙袍”。

随着龙的地位提高,人们把龙的出现作为一种祥瑞。

在古代,人们把麟、凤、龟、龙、白虎称之为“五灵”,每当这五种动物的任何一种出现时,就是一种祥瑞之兆,表明盛世出现。后来,这五种祥瑞的动物又被附会以五行,宋朝罗泌《路史·夏后纪下》说:“汉儒之言,左氏以五灵妃五方,行而为之说。龙为木,凤为火,麟为土,白虎为金,神龟为水。”

根据五行学说,青龙在东方,为春天的象征,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除了青龙之外,龙王也是人们崇拜的对象。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龙王也进入了中国的神话体系,由于中国人的崇龙心理和尊王心理,龙王的地位也发生了改变。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自此后,龙王成为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的神。

在众多龙王中,最著名的当数四海龙王。《西游记》中就提到了四海龙王的名讳,东海龙王名敖广、南海龙王名敖钦、北海龙王名敖顺、西海龙王名敖闰。借助小说的流传,四海龙王妇孺皆知。

山东“龙”字景点知多少

龙在中国受到崇拜,还有一个例证,那就是中国人喜欢用龙命名身边的事物。在山东,就有不少带“龙”字的景点。

济南号称泉城,金代有人立“名泉碑”,列举泉名七十有二,济南“七十二泉”之名遂流传于世。在这些泉中,以龙命名的就有青龙泉、五龙潭、腾蛟泉、白龙湾等。

其中名声最大的便是五龙潭。五龙潭长70米、宽35米,水深4米多。泉池为石头砌成,泉水一汪碧蓝,明澈如镜、波光粼粼,泉水周边还建有灵雨亭、鲛人馆、杖影阁、倚仗桥等多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清代著名学者桂馥修建的“潭西精舍”和随之而来的“七十三泉”。

在济南民间,五龙潭可以说是最为神秘的存在。这种神秘,和唐朝开国名将秦琼有很大的关系。据说,天下平定之后,秦琼在老家历城建立了一所豪华府邸,这处府邸的位置就是现在的五龙潭,至今五龙潭内还立有一块“唐左武卫大将军胡国公秦叔宝故宅”的石碑。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五龙潭的名字,当时人们称这处泉水为静池。

秦琼去世之后,他的后人一直居住在这里。到了唐玄宗年间,皇帝无道,宠信贵妃杨氏,荒淫无度,不理朝政,致使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看到这种情况,秦琼的后人把一些仁人志士聚集在府中,准备向君主上本死谏。不料此事被小人告发,弄权贼子在皇帝面前告了御状。唐玄宗勃然大怒,派兵东进,准备将秦府满门抄斩。

据民间传说,朝廷官兵很快到了济南,快到秦府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异象。有人见到五条金灿灿的巨龙从天空显现,随即“轰隆”一声,秦府塌陷在静池中,池水面积迅速扩大,顷刻间秦府不见了踪影,从此静池便更名为五龙潭。

如今的五龙潭已经辟为公园,地址在济南西门外路北。公园内分布着28处名泉,共同构成了五龙潭泉群。

除了五龙潭外,济南还有龙洞山。

济南人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要看好水到趵突,想瞧奇景去龙洞”。这里的龙洞,指的便是龙洞山,这座山是济南东部一处名胜,传说大禹曾在这里制服了为害济南的黑龙。

海滨城市青岛也有很多以龙命名的景点。在崂山南部八水河上游,距离上清宫一公里处,有一处龙潭瀑。河水自上而下在这里形成一股激流,又从高约30米的悬崖陡壁奔腾而下。由于崖高水急,瀑击潭水、声若龙吟,气势雄伟壮观。瀑水在空中形成蒙蒙细雨,落入潭中激起满谷水雾,就像置身雨中,故有“龙潭喷雨”之称,是著名的“崂山十二景”之一。

在崂山太清宫中,还有一棵古柏,这是崂山最古老的树,栽培于汉代。这是一棵藤缠树,缠在树上的藤,就是凌霄。凌霄是一种寄生藤,藤上生出一簇簇气根,依附在大树上,从中吸收养料和水分来维持自己生长。凌霄每年于夏秋之际开出漏斗状的大喇叭花,花色橙红非常艳丽,花期长达三个月,是非常重要的园林栽植植物。缠在汉柏上的这棵凌霄,已经有一百多岁了,像一条龙一样盘在汉柏上,直达树梢,故被称为“古柏盘龙”。

另外,泰安的黑龙潭、曲阜的九龙山汉代摩崖墓群、三孔中的“龙迹”,牟平的龙泉温泉、单县的百狮坊透雕云龙,都是山东“龙”字景点的代表。在这个春节假期,大家不妨一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四则清代人遇龙的故事,让人不禁好奇:莫非龙真的存在过?

清代文人汤用中,喜好书写奇闻异事,于笔下写过四则有关“龙”的故事,权且转译成白话文,供各位看官一阅。

第一次见到龙,他自称是八岁时,一日随父亲看望曾在他家担当乳母的李氏,走到太湖滨时,突然听到有渡船人喊叫,随着声音望去,只见水面之上浮现龙身一段,长十余丈,粗二十围,鳞片大如小簸箕,头大如牛头,但无角。头上有两处伤口,深可见骨。

那条龙浮在水面不动,附近村民用绳索将其拖到岸边,用刀斧将其斩断为数节,血水腥臭不堪闻。村民竞相用刀割去龙肉,拿走龙骨以及龙鳞,有老者说此乃为“蛟龙”,骨头可制作成骨臼,鳞片挂在屋门处,盛夏之时,蚊虫不敢接近。汤用中的父亲从村民手中买下一块鳞片,挂在家中,果然如那位老者所言,蚊虫绕开飞行,真是奇怪。

第二则遇到龙的故事是他一个海州的朋友对他说的,那位朋友说自己去云台山之时,在山路上望见一条黑龙抬着头盘踞在一处小山峰上,这条黑龙有四只爪子,鳞片好似小蒲扇。随行的仆人以及过路的山民认为黑龙出现必有缘故,因此都不敢前行,选择绕路走。

谁料刚走出不远,就听到空中霹雳惊雷响起,再看那条黑龙,钻入云洞当中,继而下起瓢泼大雨,大雨当中夹杂冰雹,足有鹅卵大。一行人在山洞中躲避冰雹,等到拨云见日之时,方知山下许多房屋被冰雹击穿房顶,有不少牲畜也因冰雹而死。有当地老者声称黑龙乃为“渡劫”,不知真假。

第三则遇龙的故事,仍发生在汤用中身上。当时他已经年迈,长孙在太湖县服役,离县城东北八里外便是太湖。湖中有座观音山,四月八日香火鼎盛。他趁着去看孙子的机会,前往观音山上香。有个陪他上香的当地士人对他说,湖中有两条龙,一条赤色,一条青色,每年这个时候,会有许多小龙来此朝拜两条龙,但都是小青龙。

汤用中一心想看“奇观”,果然天随人愿,本来晴空万里,突然风雨大作,水面波涛汹涌,站在高处望去,只见一条粗如木檩的龙出现在水中。随即风平浪静,那条龙昂首立在水中,屹立不动,头颅好似牛头,有两支七八寸的龙角,龙角生叉,鼻子处还有两条极像鲤鱼须的长须,足有五六尺长。龙头在外,龙身在水中,隔着多远都能闻到一股腥味,约摸一个时辰后,波涛再次涌起,风雷过后,那条龙就不见了。

第四则遇龙的故事,是他的学生对他说的。那个学生是淮北青口镇人士,某年,一条龙掉落盐池当中,有十余丈长,叫声如牛。附近有座寺院,这条龙爬到寺院中的井口处,将头伸入井中,便不能再动。

庙里的主持僧十分害怕,忙带着弟子们焚香诵经,一连三日不间断。第三日夜里,突然狂风大作,继而下起暴雨,等到雨停后,那条龙不见了踪影。往井里看,井壁光滑,黏着龙涎,起初很腥,晒干后结成颗粒,卖给药铺,一粒可换二两银子,这便是龙涎香。

好了,四则有关清朝人遇龙的故事说完了,至于真假无从考证,只能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实则我个人是信的,因为我小时候见过一次“异象”。当时是傍晚,突然刮起大风,天色迅速变为黑暗,就在西边的天空当中,有一大片红云,云中有类似蛇的东西在翻滚,约摸十几分钟后,云开雾散,红云消失不见。当时我还小,认为那就是传说中的龙。将此事跟祖母说过后,祖母说她年轻的时候,也在水中见过一条红鳞的小龙,当时许多人都看到过,只不过是不是龙没人敢肯定。

根据古代的文献,比如《山海经》,当中记载了很多不同的龙,孰真孰假,自然是没有人知道的。我们总认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如果鹦鹉是一种仅存在古代的鸟类,古人记载一种长有七彩羽毛可口吐人言的鸟,我们会不会认为古人是在胡说呢?

【关于龙的神话传说故事(关于龙的神话传说故事大全)】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关于龙的民间故事传说,关于龙的民间故事传说手抄报 下一篇: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关云长刮骨疗毒主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