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140)兵不厌诈
兵不厌诈的成语故事出自于《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成语解释]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632年,楚国出兵侵略宋国,宋国派逝者带着贵重的礼物去向晋国求援。
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过友好联盟国家曹国和卫国,要求他们这两个国家于楚国断绝外交关系,否则,就要让他们亡国。
看到友好联盟国家被侮辱和侵略,楚国被激怒了,决定放弃对宋国的攻击和包围,来攻打晋国。
楚国联合了许多国家组成联合部队,兵力强于对方十倍。
晋文公的舅舅建议说:“对于的君子,应当用忠诚和信用来对付。对于楚国这样不讲信义的国家,你可以反复地采用欺骗、诱骗,欺诈的方法。” 晋文公听从了舅舅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部队,然后假装主力败退,诱骗楚军主力追赶,然后再用伏兵前后夹击,最后楚军大败。 这就是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历史战争。
交易孙子兵法之“兵不厌诈”
孙子兵法对“用兵策略”强调虚实结合,让敌人无法猜测自己的用兵策略,我们才能打胜仗。交易市场中更多的应该是“防诈”,在交易市场中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接受各种各样的消息,有真有假,有短期有长期,有好有坏,每个人对不同消息的判断与处理就形成了每个人的交易策略。
相较于对信息的处理,我们首先要做好信息的过滤。在网络年代信息多得让人无法思考,所以对信息的过滤也就构成了每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对信息过滤就要分清观点和事实,观点会根据不同的标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事实就是无法变更的。比如一个企业的业绩增长了10%,这就是事实,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里不考虑数据欺诈行为),但假如说这个企业是一个好企业,那么就是一个观点而已,当标准变化后,好企业也会变成坏企业。所以我们要多关注事实信息而不是观点信息,很多财经博主的观点你就只看他提供的数据就可以了,结论基本是可以忽略的,因为结论对错不会影响他们的收益,故事的精彩性才会影响他们的收益。
过滤信息后我们要通过逆向思维去思考为什么会看到眼前的消息,很多信息的出现都是有目的性的,除了那些按规则被公布出来的信息除外。所以我们必须通过逆向思维去思考消息发出方给出的消息是不是在诱惑让我们追高,是不是在吓唬让我们杀跌,这都需要我们参考事实数据来分析才能找出对方的真实意愿。
交易我们不欺骗别人,但也不要被别人欺骗。
【兵不厌诈的故事 兵不厌诈的故事20字概括】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