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心善,见女子落难好心相救,女子大喜:看看我是谁
农夫心善救佳人,神秘女子露真颜
在那远古时代,天下浩渺,九州大地之上,有着无数奇山异水,亦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咱今儿个要讲的这段故事,便发生在南方一处名为青螺谷的地方。
这青螺谷,地势险峻,云雾缭绕,传说中有仙人居住,寻常人等轻易不敢涉足。
然而,就在这谷口不远处,住着一户勤劳朴实的农家,主人名叫李大山,是个心地善良的农夫。
李大山年近三十,身材魁梧,皮肤黝黑,是村里出了名的能干人。
他自幼丧父,与老母相依为命,靠耕种几亩薄田为生。
尽管日子清苦,但李大山性情豁达,乐于助人,村里老少无不称赞。
一日清晨,李大山如往常一般,肩扛锄头,哼着小曲儿,往自家田地里走去。
正值初夏时节,万物生长,田间地头一片生机勃勃。
李大山边走边欣赏着这田园风光,心中好不惬意。
行至半途,忽闻前方林间传来阵阵呼救声,声音凄厉,似有女子遇险。
李大山心中一惊,连忙放下锄头,循声而去。
拨开灌木丛,只见一名身着彩衣的女子,倒在地上,面色苍白,浑身是伤,显然已受了重伤。
那女子见李大山前来,眼中闪过一丝希望,颤声道:“好汉救命!
小女子不慎跌落山崖,幸得壮士相救,感激不尽!”
李大山见状,连忙将女子扶起,关切地问道:“姑娘莫怕,我乃附近村庄的农夫李大山,这就带你回家养伤。”
女子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异色,但随即点头应允。
李大山背起女子,一路疾行,不消片刻便回到了家中。
老母见儿子带回一陌生女子,虽感惊讶,但仍是热情地张罗着为女子包扎伤口,熬姜汤。
女子在李大山家中住了数日,伤势渐渐好转。
这期间,她不仅帮李大山母子料理家务,还时常与李大山谈论些奇闻异事,逗得母子二人开怀大笑。
李大山见女子聪慧伶俐,心地善良,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敬意与好感。
这日,阳光明媚,微风不燥。
女子提议道:“李大哥,我伤势已愈,欲往谷中寻访仙缘,以报大恩。
不知李大哥可愿同行?”
李大山闻言,心中虽有不舍,但想到女子或许真有仙缘,便点头答应。
二人收拾停当,辞别老母,踏上了前往青螺谷的征途。
一路上,山林幽静,鸟语花香。
女子走走停停,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李大山紧随其后,不时提醒女子小心脚下的山路。
行至一处峭壁前,女子忽然停下脚步,目光紧紧盯着峭壁之上的一处洞穴,脸上露出惊喜之色。
“李大哥,你看那洞穴之中,似有仙光闪烁,定有蹊跷!”女子兴奋地说道。
李大山顺着女子所指望去,果然见那洞穴之中隐隐有光芒透出,心中不禁生出几分好奇。
二人攀上峭壁,来到洞穴前。
女子从怀中取出一枚玉佩,轻轻贴在洞穴石门之上。
只见石门缓缓开启,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令人神清气爽。
女子回头对李大山笑道:“李大哥,你我缘分不浅,今日便让你见识见识真正的仙家洞府。”
李大山跟在女子身后,步入洞中。
只见洞内宽敞明亮,布置得如同人间仙境一般。
石桌石凳,玉壶玉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洞中央,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闭目打坐,浑身散发着淡淡的光芒。
女子上前几步,恭敬地行礼道:“师父,弟子回来了。”
老者缓缓睁开眼,目光如炬,扫视了李大山一眼,微微颔首道:“嗯,你做得不错。
这位便是你提及的恩公吧?”
女子点头称是,转身对李大山道:“李大哥,这位便是我师父,青螺谷的守护者,玄机子仙人。”
李大山闻言,心中一惊,连忙上前行礼道:“小人李大山,见过仙人。”
玄机子微微一笑,道:“无需多礼。
你心善救人,实乃难得。
今日,我便赐你一场造化。”
说罢,玄机子一挥手,只见一道金光自掌心飞出,没入李大山体内。
李大山只觉一股暖流自丹田升起,瞬间遍布全身,四肢百骸说不出的舒畅。
女子见状,大喜道:“李大哥,恭喜你!
你已得我师父传授的仙法,日后定能超凡入圣。”
李大山心中激动不已,但面上仍保持着谦逊之色,道:“多谢仙人恩赐,小人定当勤加修炼,不负所望。”
玄机子满意地点点头,又对女子道:“徒儿,你既已寻回玉佩,又结识了这位恩公,为师便放心了。
你二人速速下山去吧,莫再打扰为师清修。”
女子闻言,心中虽有不舍,但仍恭敬地行礼道:“是,师父。”
说罢,女子拉着李大山的手,步出洞穴。
二人沿着原路返回,一路上谈笑风生,好不快活。
行至谷口,女子忽然停下脚步,转身对李大山道:“李大哥,你我相处数日,情同手足。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我有一事相告,望李大哥莫要惊讶。”
李大山心中一紧,忙问道:“姑娘请讲。”
女子微微一笑,道:“李大哥可还记得,初见之时我曾问你,看看我是谁?
其实,我并非凡人,而是这青螺谷中的一只修炼千年的灵狐。
因不慎跌落山崖,幸得李大哥相救,才得以脱险。
这些日子以来,我与你相处,深知你心地善良,是个大好人。
因此,我愿与你共度余生,助你修仙问道,共赴长生之路。”
李大山闻言,心中虽惊,但转念一想,这女子既然能得仙人指点,想必非同小可。
自己一个凡夫俗子,能得此奇缘,亦是造化。
于是,他点头应允道:“姑娘一片真心,我李大山岂能辜负?
从今往后,你我便是同甘共苦,不离不弃。”
女子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泪光,但随即化作一抹笑容,紧紧握住李大山的手。
二人相视一笑,携手步入了茫茫人海,开始了他们修仙问道的传奇之旅。
且说二人下山之后,寻了一处幽静之地,搭起茅屋,开始了修炼生活。
灵狐凭借千年的修为,悉心指导李大山修炼仙法。
李大山天资聪颖,又心性坚定,不出数年,便小有所成。
然而,修仙之路岂是一帆风顺?
随着修为的提升,二人也遭遇了诸多磨难与考验。
但无论前路如何坎坷,李大山与灵狐始终携手并进,共同面对。
他们的故事,也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了一段佳话。
那日,二人正在屋中打坐修炼,忽闻谷中传来阵阵轰鸣声,似有异象发生。
李大山与灵狐对视一眼,心中皆是一惊。
二人起身走出茅屋,只见谷中云雾翻腾,电闪雷鸣,似有强敌来袭。
灵狐面色凝重,对李大山道:“李大哥,看来咱们有麻烦了。
这谷中封印的妖兽即将苏醒,若不加以制止,必将为祸人间。”
李大山闻言,心中虽惧,但仍是挺身而出,道:“姑娘莫怕,我李大山岂是贪生怕死之辈?
今日,便是拼了这条命,也要护你周全。”
灵狐见李大山如此英勇,心中感动不已。
她深知,仅凭二人之力,难以抵挡那妖兽。
于是,她决定返回青螺谷,请求师父玄机子相助。
李大山点头应允,目送灵狐化作一道彩光,消失在天际。
他则留在原地,警惕地注视着谷中的动静,做好了随时战斗的准备。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李大山在那谷口一站,就是整整三天三夜。
这三天里,谷中的轰鸣声愈发响亮,震得他耳膜生疼。
他心中焦急万分,不停地来回踱步,嘴里念叨着:“灵狐妹子咋还不回来呢?
可别是出了啥岔子。”
正当他心急如焚之际,忽见天边一道彩光划破长空,直奔他而来。
李大山定睛一看,正是灵狐。
只见她浑身是汗,面色苍白,显然是一路奔波所致。
“灵狐妹子,你可算回来了!
咋样,你师父他老人家愿意出手相助不?”李大山连忙迎上前去,关切地问道。
灵狐喘了口气,道:“李大哥,师父他老人家已经知晓此事,但他说这妖兽封印已久,实力强大,单凭我们几人之力难以将其彻服。
他让我回来告诉你,必须找到传说中的‘乾坤五灵珠’,才能彻底封印那妖兽。”
“乾坤五灵珠?
这是啥玩意儿?
上哪儿找去?”李大山一听,顿时愣住了。
灵狐解释道:“这乾坤五灵珠,乃是上古神器,分别藏于东南西北中五方。
只有集齐这五颗灵珠,才能发挥出其强大的封印之力。
我师父已经算出,其中一颗灵珠便藏于咱这附近的一处秘境之中。
事不宜迟,咱们得赶紧去找。”
李大山一听,咬了咬牙,道:“行,妹子,你说咋干就咋干。
为了这天下苍生,我李大山豁出去了。”
说罢,二人便踏上了寻找乾坤五灵珠的征途。
这一路上,他们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万苦。
李大山凭借着一身仙法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愣是没喊过一句苦,没叫过一句累。
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们来到了那处秘境的入口。
只见前方一片漆黑,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周围的一切。
“李大哥,这秘境之中危险重重,咱们得小心行事。”灵狐提醒道。
李大山点了点头,紧握着手中的仙器,小心翼翼地踏入了秘境。
只见这秘境之中,奇花异草遍地,灵兽珍禽飞舞。
但越是美丽的地方,往往隐藏着越大的危险。
二人一路前行,不时与那些凶猛的灵兽激战。
李大山凭借着一身仙法和过人的胆识,愣是闯过了一关又一关。
终于,他们来到了秘境的最深处。
只见前方有一座古老的祭坛,祭坛之上,一颗散发着柔和光芒的珠子静静地躺在那里。
“乾坤五灵珠之一,终于找到了!”灵狐兴奋地喊道。
李大山也是激动不已,连忙上前,将那颗灵珠取了下来。
就在这时,祭坛之下,忽然传来一阵轰鸣声。
只见一只巨大的妖兽从地底钻了出来,张着血盆大口,向他们扑来。
“不好,这妖兽是守护灵珠的!
咱们得赶紧走!”灵狐大喊道。
李大山闻言,一把拉住灵狐的手,施展仙法,向秘境的出口逃去。
那妖兽岂肯善罢甘休,穷追不舍。
二人一路狂奔,终于逃出了秘境。
但那妖兽却紧追不舍,一直追到了他们居住的茅屋前。
“这可咋办?
咱总不能一直这么跑下去吧?”李大山气喘吁吁地说道。
灵狐沉思片刻,道:“李大哥,你带着灵珠先走,我留下来拖住这妖兽。
记住,一定要尽快找到其他四颗灵珠,只有集齐五灵珠,才能彻底封印这妖兽。”
“不行,妹子,要走一起走,要留一起留。
我李大山岂是那种贪生怕死之人?”李大山坚决地说道。
灵狐闻言,心中感动不已。
但她知道,这妖兽实力强大,他们二人若是硬拼,必是凶多吉少。
于是,她施展仙法,将李大山定住,自己则转身迎向了那妖兽。
“妹子,你……”李大山见状,心中焦急万分,却动弹不得。
只见灵狐与那妖兽激战在一起,彩光与黑气交织,打得难解难分。
李大山心中焦急,却也无能为力。
就在这时,他忽然想起了师父玄机子曾经传授给他的一个秘法——“心灵感应”。
他闭上眼睛,集中精神,试图与灵狐建立心灵感应。
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与灵狐建立了联系。
“妹子,你坚持住,我这就去找其他四颗灵珠。”李大山在心中喊道。
灵狐闻言,心中一喜,道:“李大哥,你放心,我一定会拖住这妖兽的。
你快点去找灵珠,我等你回来。”
说罢,灵狐再次发力,将那妖兽逼退了几步。
李大山见状,连忙施展仙法,向远方飞去。
这一路上,李大山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其他四颗乾坤五灵珠。
他带着五颗灵珠,急匆匆地返回了茅屋前。
只见灵狐与那妖兽仍然激战在一起,彩光与黑气交织,已经分不出谁是谁了。
李大山大喊一声:“妹子,我回来了!”
灵狐闻言,心中一喜,力量倍增。
她趁机将那妖兽逼退,转身向李大山飞来。
李大山见状,连忙将五颗乾坤五灵珠抛向空中。
只见那五颗灵珠在空中盘旋一周,然后化作一道五彩神光,向那妖兽飞去。
那妖兽见状,惊恐万分,想要逃跑。
但五彩神光速度极快,瞬间便将那妖兽笼罩其中。
只见那妖兽在五彩神光中痛苦地挣扎,不一会儿,便化作了一缕青烟,消失得无影无踪。
“太好了,妖兽终于被封印了!”灵狐兴奋地喊道。
李大山也是激动不已,他紧紧握住灵狐的手,道:“妹子,咱们成功了!
这天下苍生,终于得救了。”
二人相视一笑,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经历了这一番生死考验,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了。
从此,李大山与灵狐便在那茅屋中住了下来。
他们白天修炼仙法,晚上则仰望星空,讲述着彼此的故事。
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了一段佳话。
而那乾坤五灵珠,则化作了五座山峰,守护着这片土地。
每当夜幕降临,那五座山峰便会散发出柔和的光芒,照亮着这片大地。
人们都说,那是李大山与灵狐在守护着这片土地,保护着天下苍生。
世界海洋日 | 在海底种树的“农夫”
视频加载中...
央广网三亚6月8日消息(记者 索迪)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孕育着许许多多的生命。珊瑚,则在浩瀚的海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海洋生物庇护所的珊瑚礁,是四分之一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为全球近十亿人口提供食物和经济来源。可以说,珊瑚礁对全球环境和人类社会至关重要。
三亚西岛海域的珊瑚礁(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90后”博士吴川良是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负责人。2014年大学毕业后,吴川良获得了在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的机会,从此成为一名“护礁人”。
吴川良介绍,珊瑚的一生,是从一个小小的珊瑚虫开始。人们平时所看到的一簇一簇活的珊瑚,里面包含了无数的小珊瑚虫,它们同属一个整体但个体之间又相互独立。在他看来,珊瑚是伟大的海底建筑师,它们用自己的身躯搭建出海底建筑,让周围的生物们都住进来。
角孔珊瑚(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肾形真叶珊瑚(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吴川良痴迷与珊瑚打交道,在工作中他逐渐意识到全球珊瑚礁持续衰退,珊瑚礁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如果珊瑚没了,小鱼就难以生存,然后就是大鱼,至于人类,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大鱼。”
吴川良说,海南作为一个海洋大省,但本土珊瑚礁相关科研能力却比较薄弱。能否成立一个机构,把本土的科研力量集中在一起做科研?带着这个想法,2017年,吴川良辞去了在保护区的“铁饭碗”工作,成立了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
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珊瑚培育中心(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珊瑚培育中心(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研究所成立后,吴川良开始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研究员。很快,队伍集结完毕,吴川良和他的团队迈入珊瑚礁生态修复领域的 “专业赛道”。 他们团队设计出来的水下人工造礁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构建不同的三维生态空间,让珊瑚在其表面有更大的附着面,为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庇护场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体系。
研究人员在海底布放珊瑚人工造礁(央广网发 王继霆 摄)
研究人员在海底种植珊瑚(央广网发 王继霆 摄)
“在水下投放珊瑚人工礁,人工礁上面有个专门的孔洞,留给白色的陶瓷杯,把一株珊瑚镶嵌进去,两年以后就可以覆盖珊瑚人工礁的整个球形,区域的多样性就慢慢恢复起来。”吴川良告诉记者。
珊瑚礁生态修复,意味着很多工作要在水下开展。出海,对吴川良来说更是家常便饭,有时在海上一呆就是一个月。对此,吴川良觉得自己更像一名“农夫”:潜入海底“种树”,上到陆地造“海底”。
吴川良与同事商量出海布置工作(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吴川良介绍珊瑚保护注意事项(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2019年底,吴川良率领研究团队入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有了国内领先的实验室。团队对于研究所未来发展的构想越来越清晰,脚步也越来越扎实。这几年,不断有人邀请吴川良带团队去更大的城市发展,都被他一一回绝。他说,大海给了自己一个边界,海的尽头不是海而是心底的一份期盼,自己将带团队继续守护这片海、守护心里的一抹蓝。
监制:李兆法
统筹:林韦玮
采访:索迪
视频:王继霆
鸣谢: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海南楼事:初代“闯海人”,有人深陷囹圄、有人成为首富
导读:后来的事情,尽人皆知:王功权不当大哥,为爱情私奔,后改做创业投资基金高级合伙人;冯仑也升级成了“冯叔”,上脱口秀讲起了段子;刘军和王启富转行干起了实业,“好孩子”易小迪创办了阳光100,做起了董事长;潘石屹折清空SOHO中国、离场要跑的故事还热乎着。
编者按:建省33年的海南,房地产的发展史几乎可以追溯到30年前。海南从建成到房地产火热发展,只用了短短四年。高歌猛进过后,泡沫一地。从全域限购到现房销售,再到限制土地供应,引进人才、产业转型,海南在为去地产化做准备。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落地后,在严格的调控政策束缚下,利好释放已被抑制。海南房地产市场未来的走势会如何?
(文/解红娟 编辑/马媛媛)“全中国的冒险家都在海南。”
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海南,是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之后的第五个经济特区,也是全中国十万人“闯海人”的淘金圣地。
海南经济特区成立之初,就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小政府大社会、推行住房市场化等一系列改革试验。过度的自由让海南豪车遍地、灯红酒绿,无数个梦想家和探险者前赴后继奔向海南。
“那个年代,来海南发展就等于镀金!”按海南省房地产业协会执行秘书长、锦诚·海岛服务商董事长王路的话说,当时只有各行各业前往海南“进修”的专业人士,才算真正见过世面,这也是万通六君子冯仑、王功权、刘军、易小迪、王启富、潘石屹“闯海”故事的缘起。
“不过,在海南成功的大佬有很多,万通六君子声名大噪并非有多成功,而是他们更会讲故事”,在王路看来,“推行金融改革的马蔚华、把海南椰树牌椰汁推向岛外市场的陈邦、海航集团创始人陈峰、海南养生堂创始人钟睒睒等等或许才是海南当年的代表。”
而海南淘金故事的完整逻辑,应该是先有政策,后紧跟金融和实业,地产只是这些因素综合下的最终结果。
十万人才闯海南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决定将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分出,设立海南省。彼时,海南地区全年生产总值仅有57.2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不到3个亿。
同年8月,国务院发布《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若干规定》即《三十条》,意在鼓励境内外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投资开发海南,兴办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
中央给予海南的优惠政策很快就出现了成效。1988年,海南省生产总值77.13亿元,同比增长10.3%;财政收入4.82亿元,同比增长63.03%。其中,海南外贸进出口总额6.65亿美元,同比增长127.29%。
“那时的海南,金融市场大门洞开,而规则尚未建立,是一个过度自由化的大市场。”证大集团创始人戴志康回忆和张志平、张高波一起参与设计和推动海南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建立的过往,“有一种创造历史的豪迈感”。
和戴志康一起“闯海”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万人才。据海南日报报道,1990年人才大潮消退之前,海南库存人才档案有18万之多,外界将之称为“十万人才过海峡”。
在“十万人才”人才背后,大笔金融机构的热钱流入海南。但由于海南本地实业无法支撑起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以炒地皮为主的投机热成为众多资金的一个出口,“要挣钱,到海南;要发财,炒楼花”这一流行语传遍全国。资料显示,作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住房市场化的城市,海南1992年全省房地产投资达8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一半。
同年,在全国商品房平均单价未超过1000元的大背景下,海口王府大厦、德派斯大厦、海外大厦对外售卖均价约8000元/平方米, 珠江广场住宅楼均价超9000元/平方米,南洋大厦更是卖到了12000元/平方米的天价。
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就是在这个时间南下的。1992年10月,马蔚华出任央行海南省分行行长,深度参与海南金融体制改革。
另一方面,海南股票、房地产泡沫持续膨胀,终于在1993年6月被一纸戳破。当时,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业。一时间,众多企业破产清空、一走了之,“天涯、海角、烂尾楼”也从此变成了海南新的代名词。
而戴志康口中“激情燃烧、过度自由的岁月”其实非常短暂,替代的是长达超10年的修复期。
沉下心来做实业
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应该是“闯海人”中最成功的代表。
在2021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中,钟睒睒以689亿美元财富位列榜单第13位,身家超过腾讯创始人马化腾约31亿美元,而助力中国首富钟睒睒开启商业帝国的第一桶金正是在海南赚得。
1987年,当时还是报社记者的钟睒睒前往海南淘金,其间种过蘑菇,代理过娃哈哈,由此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1993年,钟睒睒依靠自筹资金创办养生堂药业有限公司,凭借产品龟鳖丸打开市场。
在当时海南市场一蹶不振的情况下,钟睒睒不仅逆势翻盘,还将产业扩张至浙江,成立浙江养生堂天然药物研究所有限公司。直到1996年9月,钟睒睒才正式进入瓶装水的赛道,创办农夫山泉的前身浙江千岛湖养生堂饮用水有限公司。
同样跻身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还有爱尔眼科创始人陈邦。上世纪 80 年代初,下海经商的退伍军人陈邦选择在长沙代理海南椰树牌椰汁,并通过代理权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0年,当年只有25岁的陈邦前往海南,涉足海南房地产事业,由于未躲过海南楼市泡沫,陈邦旗下资产一夜归零。值得一提的是,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因为在海南炒地皮赔得几乎血本无归,最后回到浙江做起了汽车。
不过,正是在海南的冒险之旅,让陈邦有了在医疗器械行业尝试的勇气。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爱尔眼科完成全国连锁成功上市,陈邦也因此身价暴涨。
最近因为海航破产重整而频频占得头条的陈峰,也是“闯海人”的代表之一。
陈峰是山西人,毕业于德国汉莎航空运输管理学院。1989年,陈峰从民航总局南下创办海南航空,海南省政府还给了1000万元的启动资金。
“海航这家企业对海南省政府的意义不一样。”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向观察者网分析,当时海南岛内外交通十分不畅,海航的出现其实是背负着海南空中交通的重任,为了扶持海航,海南省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资源。
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陈峰,通过国企实行股份制改造,成功募集到2.5亿元资金。随后,陈峰将这笔资金作为抵押,从银行获得贷款融资。海航就这样成长为海南唯一一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但也因为步子迈得太大,造成如今申请破产重整的局面。
“申请未通过,海航的资产就将被债主瓜分。由于海航旗下有着海南优越的土地储备和资源,大家都希望海航破产重整的申请能够通过。”业内人士强调,破产重整对海航是好事,如果不破产重整,很多问题永远解决不了。
而据业内人士透露,宣布破产重整的那天晚上,海航会议室里响起雷鸣的掌声,因为大家终于解脱了,终于不用再面对各利益方的争夺,而是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尚未成型的金融市场
和赚到第一桶金的实干派相比,大家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金融圈大佬更加好奇。
1990年,还未成为金融大鳄的戴志康来到海南,加入大师兄张志平创办的海南证券。这家证券公司于1988年创办在海南,是海南当时唯一的专业证券公司,承担着海南绝大部分股份公司的上市和股票推荐业务。
在张志平的管理下,海南证券发行中国第一个房地产投资券、创立了全国第一支公募基金富岛基金。为了更好地服务海南富岛基金,张志平支持戴志康注册证大公司进行管理,这才开启了戴志康创业故事的序幕。
但随着海南房地产公司上市的终止,金融市场迅速退火,戴志康所创本的富岛基金不仅赔完利润和本金,还出现高额账面负债。据戴志康回忆,没有选择一走了之的他,最后依靠富岛基金此前投资的杭州湖畔花园翻了身。值得一提的是,这块地也同样是马云的发迹地,十八罗汉在此创立了阿里巴巴。
不过,戴志康利用证大发展买下富岛基金湖畔花园资产包的时间是在1998年,而在此之前,戴志康投资国债、股票,战绩不菲。
湖畔花园的热销,不仅让证大在业内站稳了脚跟,同时让戴志康转变了投资思路。1999年,证大将发展重心放在住宅项目上,打造了证大家园、水清木华、九间堂等一系列著名项目,戴志康也因横跨金融、地产两大领域被称为上海滩金融大鳄。
2019年,眼光毒辣的戴志康折戟P2P,因设立资金池、挪用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向警方投案自首。
师兄张志平离开海南证券之后,加盟了张高波创办的东英金融集团,后者曾担任海南证券交易中心理事长。
海南过度自由的烂摊子则交给了马蔚华。为了化解地方金融风险,时任中国海南省分行行长的马蔚华一手筹建海南发展银行,意在加速海南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妥善处理停业信托机构的债权债务问题。
背负超44亿元债务的海南发展银行,在处理银行正常业务之外,还要解决遗留的债务纠纷,马蔚华在全国范围内广招金融精英,合力扛过了这次危机。不过,由于海南房地产泡沫实在太大,后续海南有几十家信用社因资不抵债出现挤兑事件,而出生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海南发展银行再次将这些债务背上了身。
债务问题重现,遭遇挤兑风波的变成了海南发展银行。1998年6月21日,中国当日发出公告,宣布关闭海南发展银行,停止经营活动,马蔚华也主导了中国金融业首个银行破产清理工作。
1999年3月,深度参与海南金融体制改革的马蔚华任职招商银行行长,押宝网上银行、发展零售业务,从此打开了招商银行的商业版图。
“24岁以前的故事”
万通六君子之所以出名,很大程度上和他们在这场商战中全身而退脱不了关系。王路表示,“时势造英雄,不是他们让海南出名,而是海南让他们出名。”
冯仑习惯将海南淘金的过往称为“24岁以前的故事”,那是因为万通六君子相识之初的平均年龄是24岁,冯仑25.6岁稍大一点,加之这些被业内奉为传奇的故事大多发生在这个年纪,统称为24岁以前的故事。
1988年,冯仑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委派,到海南筹建海南改革发展研究所,并担任副所长一职。任职期间,冯仑将人大研究生易小迪和一家国营房地产公司办公室主任王启富招了进来。而王功权正是那家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与六君子之一的刘军虽是一面之缘但一见如故。
一年后,冯仑经人介绍去了“倒爷”牟其中的南德公司,结识了潘石屹,万通六君子集结完毕。1991年6月,冯仑六人在海南成立了海南农业高科技投资公司,后来靠“空手套白狼”顺利淘到300万元的第一桶金,之后两年时间不到,六人的公司净赚3000万元。
而万通六君子之所以在这场泡沫中全身而退,据说是依靠潘石屹的数据和冯仑的直觉。资料显示,潘石屹在海口规划局了解到,1992年底北京市人均住房面积7平方米,而海口市人均住房报建面积却已经达到了50平方米,与之相对,冯仑做了当时人生中最大的决定:“逃跑然后活下来”。
随后,冯仑六人带着大笔资金来到北京,创办了北京万通实业,而由于成功躲过海南房地产泡沫,万通六君子的“闯海”故事开始被市场传唱。1995年,出现分歧的万通六君子决定分家,冯仑回忆,“当时大家都很理性,也请了律师、做了文件、该给钱给钱,按规则分。”
后来的事情,尽人皆知:王功权不当大哥,为爱情私奔,后改做创业投资基金高级合伙人;冯仑也升级成了“冯叔”,上脱口秀讲起了段子;刘军和王启富转行干起了实业,“好孩子”易小迪创办了阳光100,做起了董事长;潘石屹折清空SOHO中国、离场要跑的故事依旧热乎。
不过,“闯海人”的故事仍在继续。当初为戴志康打理烂尾楼的宋卫平,后来在海南三亚清水湾打造了文旅项目绿城蓝湾小镇;在海南萌发经商想法的郭广昌,不仅打造了亚特兰蒂斯还自封为半个海南人………
而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落地,海南又将重新变成投资者的“热土”,“闯海人”的冒险故事也将在此重新书写。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农夫与海的故事【农夫与海的故事视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