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农夫与蛇》新编,发《宝安日报·湾区少年》版
《农夫与蛇》新编
文/王宏理
一个好心的农夫在冬天救了一条冻僵的蛇,蛇醒过来后却把农夫咬死了。这事传到伊索的耳朵里,他就写了一则寓言,好让大家从中汲取教训。从此,农夫们对蛇都恨之入骨,见蛇必打。
一天,有个农夫在田间锄地,忽见一蛇正吞食田鼠,他马上举起锄头向蛇击去。那蛇将身一闪,忙口吐人语:“且慢动手,请问你为何如此狠心,要置我于死地?”
“你们这些忘恩负义的家伙,我们的老祖宗在大冬天将你们一个冻僵的老祖宗救了,而你们狠毒的老祖宗却把我们善良的老祖宗给咬死了!我打死你,是为我们的老祖宗报仇哩!”农夫咬牙切齿地说。
那蛇对伊索寓言也略知一二,忙辩道:“要知道咬死你们老祖宗的是毒蛇,而我是无毒的,不但从不做以怨报德的事,我还能给你灭除田鼠,为你的增产丰收帮不少忙哩!”
农夫一听,忙放下锄头,问道:“你真能给我捉田鼠保庄稼?”
蛇说道:“是的,我主要靠捕食田鼠为生。——我们蛇是田鼠的天敌!”
农夫又问:“你真不是毒蛇?”
“真的不是!”蛇答道,“毒蛇的头部呈三角形,一般头大颈细尾巴短,表皮花纹鲜艳;而我们无毒蛇的头部呈椭圆形,尾巴细长,体表花纹浅淡;另外毒蛇都有毒牙,伤口上会留有两颗大牙印,而我们无毒蛇咬过的地方则是一排整齐的牙印……”说着,那条蛇扭头咬了一下身边的庄稼叶片儿,果然上面是一排整齐的牙印儿。
在儿时,农夫的爷爷就给他描述过毒蛇的特征,好让他记住祖先的教训。现在听了那条蛇的话,他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它的形状,又看了看它咬过的牙印儿,这才抱歉地说:“真对不起,我差点儿误伤了你!看来,凡事不能一概而论,要明辨是非、分清好坏,这样才不会让无辜者受株连啊!”
《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故事的新解释
《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的故事,故事讲述一位农夫在寒冷的冬天发现路边有一条冻僵的蛇,他心生怜悯,把它放到自己怀里,用身上的热气温暖它。蛇苏醒后非但没有感恩农夫,反而咬了他一口。农夫临死前后悔地说:“我怜悯恶人,我该死,应该受报应。”
事实上农夫的善良没有错,但错在缺乏判断力。我们在行善时,也需要考虑到对方的本质,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过分的同情有时会置自己于危险之中,爱心和善良应当基于理性的判断。
另一个角度农夫与蛇的故事,本质上不是蛇“坏”,而是爬行动物只有“本能脑”,只有“战斗和逃跑”的生存模式,没有哺乳动物的情感。
总结了一些好的观点:
1. 农夫以为自己败给了善良,事实是他败给了无知,他对蛇的不了解才导致悲剧的真正原因吧
2. 如果一个人他的认知跟你不在一个层面,就不应该强行让他懂你的想法。对这样的人要包容一些,不是他不想懂,而是至少目前没有办法懂。
3. 不以己度人,先判断双方是否共享价值观,是否以同样的尺度作为做事原则。
4. 看到这句话突然想到"老板这种资本家是不会共情打工人的,他们只会想怎么花最少的钱雇优秀的人干更多的活,你觉得自己累的时候,他们不仅不会关心,还会觉得你在矫情",所以想明白了,出来打工就是赚钱的,觉得合适就继续干,不合适就换,别指望老板会"理解你心疼你"然后给你自然而然涨工资。
5. 农夫与蛇非常经典的诠释了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农夫因为心生怜悯救了冻着的蛇,情绪脑引导其善心救死扶伤,而蛇被救反而咬了农夫,出于生存本能,做出了咬的动作,因为它没有情绪脑且被本能脑支配,如果农夫能用到理智脑,思考蛇是冷血动物,爬行动物,是危险的象征,救需要小心,也不会被反咬。一方拥有本能脑,情绪脑,却没善用理智脑,另一方仅有本能脑,用农夫的情绪脑和蛇的本能脑去相处,没有理智的加入,便造成了如此后果。我们在生活中也一样,如果你是重情之人,而对方是无情或者薄情之人,则需要思考农夫与蛇的故事,是否还需要晓之以情动。或许这就是人们说的三观不同圈子不同认知不同思维不同而带来的困扰与阻碍。
本能脑:源于爬行时代,无情绪无理智,可以让爬行动物对环境快速做出本能反应,比如遇到危险就战斗或逃跑,遇到猎物就捕食,遇到心仪的异性就追求。
情绪脑:源于哺乳动物时代,有情绪无理智,哺乳动物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趋利避害,大大提升了生存优势,比如恐惧情绪可以让自己远离危险,兴奋情绪可以让自己专注捕猎,愉悦情绪可以增强同伴间的亲密度,伤心情绪能引来同情者的关爱等
理智脑:人类独有
参考《认知觉醒》书籍
【农夫与蛇寓言故事配图、农夫与蛇寓言故事配图简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