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故事的新解释
《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的故事,故事讲述一位农夫在寒冷的冬天发现路边有一条冻僵的蛇,他心生怜悯,把它放到自己怀里,用身上的热气温暖它。蛇苏醒后非但没有感恩农夫,反而咬了他一口。农夫临死前后悔地说:“我怜悯恶人,我该死,应该受报应。”
事实上农夫的善良没有错,但错在缺乏判断力。我们在行善时,也需要考虑到对方的本质,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过分的同情有时会置自己于危险之中,爱心和善良应当基于理性的判断。
另一个角度农夫与蛇的故事,本质上不是蛇“坏”,而是爬行动物只有“本能脑”,只有“战斗和逃跑”的生存模式,没有哺乳动物的情感。
总结了一些好的观点:
1. 农夫以为自己败给了善良,事实是他败给了无知,他对蛇的不了解才导致悲剧的真正原因吧
2. 如果一个人他的认知跟你不在一个层面,就不应该强行让他懂你的想法。对这样的人要包容一些,不是他不想懂,而是至少目前没有办法懂。
3. 不以己度人,先判断双方是否共享价值观,是否以同样的尺度作为做事原则。
4. 看到这句话突然想到"老板这种资本家是不会共情打工人的,他们只会想怎么花最少的钱雇优秀的人干更多的活,你觉得自己累的时候,他们不仅不会关心,还会觉得你在矫情",所以想明白了,出来打工就是赚钱的,觉得合适就继续干,不合适就换,别指望老板会"理解你心疼你"然后给你自然而然涨工资。
5. 农夫与蛇非常经典的诠释了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农夫因为心生怜悯救了冻着的蛇,情绪脑引导其善心救死扶伤,而蛇被救反而咬了农夫,出于生存本能,做出了咬的动作,因为它没有情绪脑且被本能脑支配,如果农夫能用到理智脑,思考蛇是冷血动物,爬行动物,是危险的象征,救需要小心,也不会被反咬。一方拥有本能脑,情绪脑,却没善用理智脑,另一方仅有本能脑,用农夫的情绪脑和蛇的本能脑去相处,没有理智的加入,便造成了如此后果。我们在生活中也一样,如果你是重情之人,而对方是无情或者薄情之人,则需要思考农夫与蛇的故事,是否还需要晓之以情动。或许这就是人们说的三观不同圈子不同认知不同思维不同而带来的困扰与阻碍。
本能脑:源于爬行时代,无情绪无理智,可以让爬行动物对环境快速做出本能反应,比如遇到危险就战斗或逃跑,遇到猎物就捕食,遇到心仪的异性就追求。
情绪脑:源于哺乳动物时代,有情绪无理智,哺乳动物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趋利避害,大大提升了生存优势,比如恐惧情绪可以让自己远离危险,兴奋情绪可以让自己专注捕猎,愉悦情绪可以增强同伴间的亲密度,伤心情绪能引来同情者的关爱等
理智脑:人类独有
参考《认知觉醒》书籍
《农夫与蛇》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公元274年,奄奄一息的杨艳靠在晋武帝司马炎的膝盖上,满眼含泪的说:陛下,臣妾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我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衷儿。我走之后,你一定要照顾好他。
司马炎看着气喘吁吁的杨艳,心疼的说:爱妃,放心吧,衷儿也是我的儿子,我一定会善待他的。杨艳稍微休息了一下,接着说:陛下,希望你答应我另外一件事。我走了之后,你一定要把我的堂妹立为皇后,他一定会照顾好衷儿的。司马炎点点头,示意她不要再讲适。安排好了一切,杨艳才放心的闭上了眼睛。
图片来源网络
杨芷入宫,杨骏得道
按照杨艳临终时的嘱托。司马炎一道圣旨,把杨艳的堂妹,叔叔杨骏的女儿杨芷立为皇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骏本来是一个无才无德的小人物,就因为女儿做了皇后,他的身份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一下子跃位太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虽然晋武帝知道杨骏没什么本事,但是他是自己的老丈人,是值得信赖的人。他觉得一个人本事大小无所谓,只要值得信赖就行。对于那些有本事的人,如果真得到重用,很容易真的掌握大权。至于那些没有本事的人。即便让他们身居要职,他们也成不了什么气候,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
所以抱着这种用人哲学,他让杨骏官居要职。此时的司马炎已经不再是最初那个励精图治的英明皇帝。他觉得国家太平,百姓生活安稳。他就可以安心的享乐了。于是他下了一道圣旨。不允许适龄的女子出嫁,等她选完妃嫔之后,这些女孩才能嫁人。
图片来源网络
司马炎这一荒诞无稽的做法,让后宫的女人暴增。从最初的几百人一下子聚集到上万人。不但增加了经济开支,也让后宫里处处充满着硝烟味。
由于后宫的女人太多,连司马炎也不知道该去谁的寝宫。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主意。让羊拉着马车跑,跑到谁的门前,他就睡在谁的宫里。如此一来,宫里的女人为了争宠。纷纷在宫门口种上青草,嫩你,以此吸引羊驻足。
晋武帝忙着和后宫的女人玩游戏,把前朝的事都交给太傅杨骏处理。正是杨俊没有什么才能,他才觉得自己的本事很大。对于有能力的官员。他运用各种手段排斥打压,对于巴结他丰盈他的奸猾小人,他委以重任。
就这样,几年下来。放眼朝廷中的官员,大多都是杨俊提拔起来的。像卫瓘一样忠心耿耿的老臣,一看武帝沉迷女色,任由杨骏胡闹,一个个心灰意冷,告老回乡去了。
图片来源网络
杨骏祸国,贾南风出手
司马炎整天沉迷女色,身体渐渐被掏空,终于病倒了。临终之际,他想找个信得过的人辅佐儿子。可他放眼一看,朝堂上下哪里还有值得托付的人?都换成了新的面孔。
于是,万般无奈之下,他把傻儿子司马衷托付给了杨骏,让他辅佐儿子。公元290年,54岁的司马炎驾鹤西去。司马衷继位,杨骏辅政,贾南风成为皇后。,杨芷成为皇太后。
一个傻皇帝。一个喜欢耍弄权术的顾命大臣,一个相貌丑陋即狠且毒的皇后,一个善良柔弱的太后。这样的政治中心管理层组合在一起,自然矛盾重重。
杨骏根本没把司马衷放在眼里,在他心里,自己就是皇帝,一切自己说了算。司马衷对于杨骏耍弄权术倒是没什么反应,但是贾南风可不像司马衷一样弱智。
图片来源网络
她一看杨骏的行为,简直欺人太甚。她心想不给你点颜色看看,你不知道我贾南风的厉害,你真把我当空气呀!于是,公元291年,贾南风开始反攻杨骏。
首先,她让自己的亲信诬告杨骏谋反。司马衷连男女之事都弄不清楚的傻子,一听有人谋反,也不调查清楚,直接下了一道圣旨。全程戒严,抓捕罪犯。于是贾南风让她的亲信诛杀杨骏。
老爸有难当女儿的岂有不管的道理,但是杨芷平时深居后宫,不管前朝的事。她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救父亲,于是她在布帛上写下了一句承诺:如果有人能救太傅之命,定有重赏。
这样的行为论说是人之常情。但是贾南风对他一直怀恨在心。就污蔑他和杨骏同谋。司马衷对贾南风的话言听计从,立即下旨,把杨芷打入冷宫。
图片来源网络
贾南风非常恶毒的把宫女和侍卫都打发走了。不让任何人接触,不给她一点东西吃,就这样堂堂一国太后活活被饿死了。
农夫与蛇的故事
对于太后杨芷,论说贾南风不该对她有任何成见。因为杨芷这个人生性善良,没做过坏事,她当上皇后完全取决于她的堂姐杨艳的临终之托。所以她对杨艳特别感激,对她的临终嘱托牢记在心里。
平时在司马炎面前每少护着贾南风。要是按照贾南风做的坏事论罪的话,司马炎早就把她这个太子妃给废了。是杨芷一次又一次在司马炎面前替她说好话,才保住了她太子妃的位置。
杨芷担心贾南风坏事做多了,总会惹祸上身,所以时不时的劝说她好自为之。贾南风把杨芷对她的劝解,当成是故意针对她,并且把司马炎对她的成见也记到杨芷头上。
就这样,她非但不感恩杨芷的好心,反而对她记恨在心,发誓有朝一日必定报仇。杨芷处处维护贾南风,却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图片来源网络
这是典型的农夫与蛇的故事。也许不是所有的蛇都会恩将仇报。白素贞不就是报恩许仙了吗?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自己一定要有分清善恶的能力,不然真遇到毒蛇反咬我们一口的时候,我们连活命的机会都没有。
农夫和蛇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个寓言故事说的是什么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农夫在冰天雪地里遇到了一条快要冻僵的蛇。农夫心想:“哎呀,这小家伙怪可怜的,我得帮帮它。”于是,他小心翼翼地把小蛇捡起来,放进了自己的怀里,用自己的体温来温暖它。
不一会儿,小蛇就缓过劲儿来了。它慢慢地抬起头,用那双冷冰冰的小眼睛盯着农夫,然后……啊呀,你猜怎么着?它竟然张开了嘴,露出了锋利的毒牙,准备给农夫来个“致命一击”!
农夫吓得不轻,连忙把小蛇扔到了地上。他气急败坏地说:“你这家伙,我好心好意救你,你倒好,恩将仇报!”小蛇则是一脸无辜地吐着信子,好像在说:“谁让你多管闲事的?”
哈哈,这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既有趣又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但其实,它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在帮助别人之前,我们得先了解对方的真实面目和意图。就像农夫一样,他以为自己在做好事,结果却差点儿丢了性命。
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变得冷漠无情,对别人的困难视而不见。而是要学会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保护好自己。毕竟,这个世界上可不是每个人都是“小白兔”,有些人可能就像那条小蛇一样,表面看起来可怜兮兮,实际上却心怀不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可怜”都值得同情。那条蛇,它看起来楚楚可怜,但这只是它的伪装。一旦环境变得对它有利,它就会立刻露出獠牙。这就像生活中那些善于伪装的人,他们可能表面上看起来很友好,但背地里却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恶意。所以啊,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一定得擦亮眼睛,别被表面的假象给蒙骗了。
夫的遭遇也提醒我们,善良是有边界的。善良是一种美德,农夫没有考虑到蛇的本性,结果反而害了自己。这就像是那些一味纵容他人的人,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但实际上却是在助长对方的恶行。因此,我们在保持善良的同时,也要学会设定底线,坚守原则。
【农夫与蛇的故事说明【农夫与蛇的故事说明什么道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