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纪实:三歪子和傻媳妇的幸福生活
文:沙漠之舟
图:来自网络
三歪子生不逢时,他出生那年,正赶上村里闹土改,他家被划成了地主成分。
要说三歪子家被划成地主一点也不亏,他家拥有良田几十亩,一年到头家里觅着长工和短工。三歪子的爷爷、父亲、姑姑和大哥都识文断字,他的爷爷和父亲教书,姑姑和大哥在上海干阔事。在当时的农村,他们家堪称富贵人家,书香门第。
三歪子一出生就是胎里带的缺陷,体型小脖子歪,且眼睛斜视。三歪子的父亲一贯重男轻女,尽管他看到刚出生的小儿子有缺陷,还是决定把他抚养成人,并赐名秉文。
秉文慢慢长大,他先天性的缺陷亦暴露得更加明显。和他同龄的孩子给他送了个不雅的外号“三歪子”。
三歪子入学后,学习很用功,成绩也不错,人也老实。可是班里的调皮学生常拿他的缺陷开玩笑“三歪子个子矮,脖子歪,眼掉线,谁见谁不爱”!
三歪子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那一年他的父亲也因为成分孬,教学成绩不突出,被学校开除了。从此,三歪子跟着父亲走上了在家当农民的道路。
文革期间,因为三歪子家成分孬,他的父亲经常挨批斗,扫大街、抬大粪、扫雪、挖河工是他父亲的常态义务工。三歪子有时也会被逼着和父亲一起受苦受累。
不过,三歪子人老实能干,无论多苦多累都没有一句怨言。直到党的三中全会以后,三歪子家的生活才逐步走上正轨。
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大家各管各的田,各干各的活,三歪子和父亲一起耕种着几亩责任田,生活也算自在。可三歪子的婚事成了一家人的心病,他毕竟是三十大几的人了,父母再好也不能陪伴他一生。
三歪子的姑姑、哥哥、妹妹都一起出钱,给他盖了一个漂亮的四合院,期盼能给他引来一只“家雀,”繁衍后代,相伴他的后半生。
当地的姑娘是没人愿意嫁给一个地主成分又有缺陷的男人的。想在本地找个媳妇似乎是没有可能的事。于是,他们家也不得不走去外地找蛮子的路子。
1986年的秋天,有人给三歪子领来了一个陕西安康的蛮子,这女人身高不足一米五,右腿瘸,大大的眼睛但无光泽,一脸的小雀斑,两片嘴唇外翻,说话口齿不清,见人只是傻傻地笑。傻女人就成了三歪子的媳妇。
三歪子的母亲十分疼爱傻媳妇,给她做新衣服,给她做好吃的。傻媳妇不会干农活,三歪子的母亲去地里劳动就带着她,让她在一边看着。像拾棉花这样的轻巧活儿,就手把手地教她。傻女人有时就会拾到别人家地里去了,母亲并不呵斥傻媳妇。
三歪子看母亲这么辛苦地带着傻媳妇干活,就对母亲说:她这人是干不了农活的,干脆我带她去田边地头学薅草试试。你别说这傻媳妇还真学会了薅草,每天都能薅两三筐子。收工时,三歪子挎着草,牵着傻媳妇的手一起回家。家里的四只山羊被傻媳妇喂得膘肥体壮。
三年以后,傻媳妇生下了一个俊俏的女儿,爷爷给孙女起名“水莲”。水莲长着一张水润脱俗的小脸,腮边还嵌着一对深深的小酒窝儿,一逗她就对着人甜甜地笑。这下可把三歪子和父母乐坏了!
三歪子和他的父母更加疼爱傻媳妇了,小水莲白天爷爷奶奶照看着,晚上奶奶搂着。三歪子干完农活就哄女儿玩耍,他天天都生活得美美哒。傻媳妇也对着女儿笑。
又过了二年,傻媳妇又生下了一个男孩,爷爷给孙子起名“水生”。水生长得和姐姐一样活泼可爱,一家人视两个孩子如珍宝夜明珠,家里时时传出欢笑声。
傻媳妇也不再去薅草了,在家里帮婆婆照看两个宝贝。三歪子每天哼着小曲在田里劳作,即使再苦再累,心里也甜。
水莲和水生先后都入学读书了。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都很棒!姐姐水莲从一年级开始就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水生一直当班长。
日子如流水,转眼间,水莲考取了服装设计院校,水生考取了土木工程院校。村里人无不羡慕三歪子的两个孩子有出息。
傻媳妇的姐姐来看望妹妹,看到妹妹家的房舍和家里的摆设及妹妹的吃穿用度,两个孩子又这么争气,流着眼泪感叹:我这个好好的人,还不如一个傻妹妹!真是啥人啥命,我的傻妹妹好幸福啊!
现在,三歪子的父母都已去世,女儿水莲和儿子水生都已结婚生子,在城市安了家。家里的责任田转包给了种田大户,三歪子和傻媳妇不愿意到儿女家给孩子添麻烦。就在家里养了几只山羊,不为赚多少钱,就图有个活干不寂寞。
每天你都能看到三歪子哼着小曲和他的傻媳妇一起薅草或放羊,他的惬意和幸福都写在了脸上。
这不,水生前几天又给他们转来一笔钱,水莲昨天又给他们快递过来了衣服和营养品。姐弟俩不止一次地来电话,告诉他们注意身体,好好生活。
感动!夫妻扎根山区22载帮助1000余名孩子走出大山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在海拔700余米的重庆忠县新生街道普安村,有这么一对夫妻,坚守村小22年,用爱与奉献呵护着孩子们成长。
1月17日,适逢周一,王朴与妻子带着给孩子们购买的过冬新衣回到村小,并给孩子们一一换上。在教室的角落里,还堆满了夫妻俩多年来给孩子们买的玩具。
今年,是57岁的小学一级教师王朴来到忠县新生街道普安村小任教的第22个年头,也是妻子来到村小幼儿园任教的第16个年头。寒来暑往,普安村小从起初的100多名学生,到现在学校里只剩下几名学生。
王朴告诉记者:“我在普安村小已经工作22年了,现在学校有两名二年级学生、四名幼儿园学生,他们大多来自困难家庭,在学校由我和妻子照顾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平日里,王朴负责小学生的所有课程,并不断学习教学技能,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妻子则负责村小幼儿园几名孩子的教学工作。每天午饭时间,便是夫妻团圆时刻,夫妻俩亲自摘菜、下厨,酸萝卜鸭子、木耳肉丝、回锅肉……换着法给孩子们做。
妻子张文芳说,刚开始来的时候觉得这个地方有点枯燥,在这里待时间长了对孩子们也有感情,“我想在这个地方留下来照顾这些孩子,因为他们的父母没有在家里照顾他们、给他们做饭洗衣,希望他们快乐地成长。”
由于部分家庭离场镇太远,父母又长期不在身边,少数普安村的孩子们选择在村小完成前期的学业,二年级后便前往当地中心小学学习。利用空余时间,夫妻俩在校外开辟了菜地,养了鸡,给平淡的乡村生活增添几分乐趣。
王朴说:“我从小在村里生活,对老家很有感情,当我成为一名教师后,想到家乡很多年没有出现过大学生,就想着回老家教书,为乡村教育做一点贡献。”
在夫妻俩的教导之下,孩子们格外懂事,对大山外的世界满是憧憬。“长大后我要当厨师”、“长大后我要当医生”……年幼的孩子们在记者的镜头前一一说出了愿望。
如今,王朴夫妻俩共培养出100余名大学生,先后帮助1000余名孩子走出大山。
上游新闻记者 王乙竹 通讯员 吴建华
本文来自【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中国300万乡村教师的真实故事,有些人,当老师是终其一生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北洋之家”(ID:bypm2016)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
近300万人的群体
“他们外表朴素
却在三尺讲台上耀眼夺目
他们不曾远行
却连接着大山和外面的世界
他们坚守一方
却为孩子们打开一片天空
他们远离繁华
却构筑着无比宏伟的梦想”
他们就是脚踩泥土、向下扎根
用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坚守
奋力托举起万千乡村孩子人生梦想
斩断贫穷代际传播的
中国乡村教师
今天是教师节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让我们走进
付出最多、奉献最多
牺牲最多的教师群体
聆听属于他们的故事
孩子们哇哇大哭:
“老师你别走!”
在河北邢台平乡县有这样一个特殊家庭
一家四代共走出20多位乡村教师
70多年来无怨无悔坚守在三尺讲台
整个家庭教授的学生已超过两万名
照片中的这个男人叫胡清汝
是这个家族第三代老师
1981年高中毕业时
他最大的梦想是走出农村
当个军人
可是在村里已经当了
一辈子乡村教师的父亲
希望他能留下教书
“我父亲跟我谈这个事的时候
我十万个不愿意,躺在炕上
一天没有吃饭,大哭了一场”
胡清汝永远记得那个黄昏
父亲走进门
喊他起来吃饭
叹了一口气说:
“村里实在太缺老师了!
你还是留下来吧”
那种饱含着期望和请求的眼神
他此前从未见过
让他无法拒绝
他知道
父亲在高中毕业时
也曾希望走出村子,去考大学
结果被爷爷留在了讲台上
虽然和父亲一样留了下来
但是日子真是太穷了
已经做了父亲的胡清汝
看到儿子女儿过年过节时
身上穿的依旧是亲戚给的破旧衣裳
穿的鞋子都透着大洞
心里特别难受
那时候身边很多人
都通过经商打工过上了好日子
因为老师的工资实在太少
有的人宁可推着板车卖咸菜
也不再当老师了
胡清汝不是没有想过辞职
可这个学校是爷爷、父亲
两代人全部的心血啊!
这个村子又穷又偏
没有老师愿意来
这个学校怎么办?
孩子们怎么办?
自己如何面对爷爷和父亲?
又怎么面对学生和家长?
无数个深夜的纠结之后
1989年的一天
他终于坚定了辞职的决心
可是短短几行的辞职报告
他愣是写到了半夜
眼泪把纸湿了一遍又一遍
第二天,雷雨交加之中
胡清汝双腿仿佛灌了铅
在泥泞的路上走了好久好久
当全身湿透的他站在讲台
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
如此狼狈不堪的胡老师
看着孩子们好奇又关切的眼神
胡清汝嘴巴怎么也张不开
最后他把心使劲儿一横
张口说到:
“同学们,今天给你们上最后一课
以后不再教你们了……”
听到胡老师的话
孩子们都傻了
教室里静悄悄的
只有孩子们急促的呼吸声此起彼伏
突然,一位学生大声说
“老师你别走!”
紧接着是一声声:
“胡老师,你别走!”
“老师,您继续教我们吧!”
一声还比一声高,连续不断
孩子们都趴在桌子上哇哇大哭
胡清汝也哭了
已经57岁的胡清汝回想当时情景
再一次流下眼泪
他说,这件事让他真正理解了
一句“老师”
背后需要的责任和情怀
他还说,至今仍是后悔
后悔的不是没有下海经商
让小家过上好日子
而是自己根本就不该想辞职
“再苦、再难
我都该把孩子们教下去!”
从那以后
胡清汝再也没有离开的心思
外面的世界再喧闹再繁华
也抵不过那张令他心安的讲桌
当年苦苦挽留胡清汝老师的学生们
已人到中年
他们还深深记得
那些年寒冷的冬夜
胡老师每天把他们叫到自己家
为他们辅导功课到晚上10点多
然后再一个一个把他们送到家
没有人知道胡老师要忙到夜里几点钟
这个班后来走出了4个大学生
胡清汝送走的每一届毕业班
都有着一个特殊的毕业典礼
他会为全班学生准备一盘磁带
录下每位同学心中的梦想
医生、教师、科学家、军人……
这一盘盘刻满理想的磁带
是胡清汝送给学生们的未来礼物
饱含着他对学生们殷切的期望
2000年
毕业近10年的学生们
带着自己的成就回到母校聚会
胡清汝拿出当年的
梦想磁带放给学生们听
摁下开关
一个个稚嫩的声音传了出来:
我叫王晓庆,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
我叫王晓娟,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
我叫朱军领,我的理想是……
如今已在平乡县医院当医生的王晓娟
听到自己当年的声音
激动地流下热泪
“谢谢胡老师助我们梦想成真
没有胡老师的栽培
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当学生们无比真诚热切地看向老师
齐声说出这句话时
胡清汝老师再一次泪目了
他仿佛又看到了想要离开的
那个雷雨交加的上午
学生们稚嫩的脸庞
满眼的热泪、渴求的眼神
每个孩子都是未来的希望
胡清汝之所以
最终选择了在清贫的教师岗位坚守
源于孩子们的期望
源于爷爷和父亲的深刻影响
胡清汝的爷爷胡金锜
是这个家族的第一代老师
爷爷早年读过私塾
1945年平乡解放后
他创办了村里第一所小学
大家都恭敬地称他“胡先生”
那个时候全村300多人几乎都不识字
很多家庭也不愿意让孩子读书
村里的许多老人都记得胡先生
挨家挨户劝学的场景
在爷爷的努力下
村里有8个孩子
第一次走进了课堂
这8个孩子中
后来出了三个教师
两个会计、一个医生
其中有个叫王化民的学生
弟兄五个,家里特别贫困
爷爷对这个学生千叮咛万嘱咐:
多困难也得来上学!
爷爷一次又一次地去家里做工作
特批他上学不用交一分钱
还破例允许他早晨割完草再去上学
下午可以提前回家去拾柴火
晚上给他补落下的功课
为了不让更多的孩子们失学
爷爷组织学生在学校开设了小卖铺
店员、进货员都是这些穷孩子们
赚了钱给孩子们补贴家用
那个叫王化民的学生
成为整个平乡县走出的第1个大学生
后来成为平乡县第一中学的校长
他对胡先生一生师恩难忘
“老师从不放弃一个学生
在他眼里
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的希望”
胡金錡的儿子胡庆瑞
就是胡清汝的父亲
是这个家族的第二代老师
胡清汝说
父亲1959年高中毕业后
也曾想走出农村去考大学
但是最终听从了爷爷的意愿
留校任教
曾经一个人
扛起了学校5个年级的所有科目
即便如此劳累
父亲到了晚上也不肯休息
坚持给村民办扫盲班
胡清汝至今还记得
每天吃过晚饭
父亲就提着马灯
挂在家门口弯弯的枣树枝上
村子里的青壮年围坐在一起听父亲讲课
因为父亲的努力
村里的年轻人都能达到小学三年级水平
全村基本扫除了文盲
那一盏马灯
照亮了课本
更点亮了乡亲们的心!
胡清汝还清楚地记得
当时学校只有破破的几间平房
父亲用一个高高的木杆子
绑了一面红旗
少先队员们
带着鲜亮的红领巾
站在红旗下高唱国歌
成为学生们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
从爷爷胡金錡到父亲胡庆瑞
再到胡清汝和他的儿女
以及整个家族的第四代孩子们
这个家庭已经走出了20多位乡村教师
教出了超过2万名农村学生
一门师表,两万弟子
三尺讲台,四世传家
这是胡清汝一家人的真实写照
胡清汝说,我爷爷把
“让家乡的每一个孩子都知书达理”
作为教学理念传给我的父亲
父亲又传给了我
传给了整个家族
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
对于我们整个家族来说
更是一种朴素的人生信念
胡清汝从教35年
让一所地处偏僻的农村小学
教学成绩连年位居全县前茅
他的教室挤满了三县十二村的孩子
胡清汝还有个多年的心愿
那就是为村里办一所幼儿园
让孩子们能像城里孩子一样
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
2014年9月,胡清汝
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
他把获奖的20万奖金
全部投入到幼儿园建设上
现在村里的娃娃们
都能在这所幼儿园快乐长大
胡清汝的儿子胡树栋从小喜欢美术
高考时想报考美术院校
胡清汝也像当年的父亲一样
对儿子说
还是报师范吧,回来当老师
在他看来,教书育人
是最神圣、最有价值的职业
女儿胡树桧从石家庄幼师毕业
如今也是一名幼儿教师
如今这个家庭
共有二十多位胡老师,
分布在平乡县的多所学校
孩子是希望
老师是希望的希望
跨越70多年的接力坚守
绝不仅仅只是胡家四代20多口人
他们的背后是300万多个同行者
“孩子们是希望
老师是希望的希望”
中国一代又一代乡村教师
带着知识、带着理想
带着最朴素而美好的愿望
如同山花一般
开放在祖国乡村的各个角落
默默吐露着芬芳
用爱为乡村的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照片上这位女教师
名叫阿力太
24年来
坚守在新疆海拔2500米高寒牧区
为防止学生辍学
阿力太一个人、一匹马
夏天,淌过齐腰的河流
冬季, 冒着极寒天气
走过冰河、穿越悬崖
家访学生4000多次
在草原行走了12000多公里
将1000多名学生
送出了巴音布鲁克草原
孩子们爱对她唱那首《远方的额吉》
亲切地称她“妈妈”
谁说爱一定要在课堂
阿力太的马背上
驮着的是牧区孩子们的未来
照片上朝我们走来的是
重庆巫溪“独腿教师”刘坤贤
1995年的暑假
为了挣钱给孩子们添置教学器材
他主动申请去当挖煤工
不幸被突然后滑的翻斗车刮伤
在医院昏迷三天三夜后
刘坤贤被迫高位截肢
没有抱怨
刘坤贤身体恢复后
拄着拐杖回到学校
重新站上了熟悉的讲台
用一条腿一站就是26年
用他的话说
“只要还有三寸气在,
我就要做该做的事”
照片中和孩子们快乐游戏的
无手老师叫马正发
他用两只没有手的手臂
在黑板上为学生写出最漂亮的板书
他没有手,却有一双爱孩子的羽翼
他没有手,写的字比很多健全的人还漂亮!
马老师说:我把字写漂亮了
才能教孩子!
一句简单的话
满满都是爱和付出
照片上这位
站在板凳上写板书的老师
名叫刘玉军
因为患有强直性脊柱炎
股骨头坏死
刘玉军的头抬不起来
只有站到板凳上才能写板书
30年来
刘玉军就是这样上课
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板凳老师”
站着讲课对于其他老师来说
再平常不过
但对于刘玉军来说
却是十分痛苦吃力的一件事
累了用手撑着讲台也不坐下
他说坐着讲课效果不好
40分钟
坚持一下就过去了
因为病痛的折磨,刘玉军越来越矮
但在学生们心中,他却越来越高大
照片上这位女教师
名叫李莎
以总分第一的成绩保送读研的她
毅然选择前往广西龙胜县支教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
李莎第一时间返回龙胜县
利用新媒体把防疫知识
及时传递给学生和家长
学生返校后
李莎更是尽心尽责
一边上课一边做防疫工作
2020年5月9日
李莎在乘坐摩托车
返回龙胜小学途中遭遇车祸
不幸去世,年仅21岁
你把青春定格在支教路上
我们把你记在心里
选择了乡村和坚守的老师们
既是乡村的英雄
也是平凡的个体
只是他们在各种权衡之中
选择了大爱
他们把这种无私的爱
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
因为有他们的精神引领
千千万万个后继者
深居穷乡僻壤
聚起微光,播撒希望!
如今一批又一批
80后、90后教师背起行囊
从繁华都市奔赴最贫困的地方
用青春热血助力农村孩子放飞梦想
今天,是第37个教师节
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
对乡村教师的暖心话
“我就希望看到有这样的
扎根这里的这一批乡村教师
为我们的国家
也为我们的这些家乡
培养出这些优秀的后代
你们做的工作很有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强国富民,育人为先
教育是国家之根本、未来之希望
需要全国全社会为之不懈的努力
尤其离不开一代又一代
投身乡村教育的脊梁
中国300万乡村教师作出的无悔选择
让代表着这个国家未来的孩子们
有了更多的选择
有了更加明亮的未来
有了更加辽阔的人生
若有光芒,必有远方!!
让我们向每一份
无私而伟大的选择与坚守
致敬!
【农村真实感人故事;催人泪下的农村小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