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我与中国 | 马来西亚小伙子曾勇文:在中国我感受到了凝聚力和归属感
他们跨越山海,讲述与中国千丝万缕的情缘;他们怀揣梦想,书写精彩的“中国故事”。五位外国青年,十年持续记录,环球资讯广播特别策划《十年•我与中国》。
来自马来西亚的小伙子曾勇文以奇妙的体验度过了2023年。这一年,他在中国品尝到了世界各地的美食,收获了来自的友谊,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大熊猫,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归属感。让我们跟随环球资讯广播编辑汪一鸣,一起来听一听曾勇文在中国的这一年。
“大家好,我叫Jackson,也可以叫我‘曾勇文’。我来自马来西亚,现在就读于武汉大学,我的科系是国贸与经济,隶属于经管院。”
活泼开朗的曾勇文是一名来自马来西亚的“零零后”男生,受家人影响,也好奇于这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年轻的他选择来到中国求学,在这里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
曾勇文(左一)和同学们在上课
曾勇文:“我爸爸和其他家人都想让我多接触一点中华文化,毕竟中华文化算是我们的根源。从小他教育我的一个理念就是要饮水思源,要知道自己真正的根源在哪里。我的家人都鼓励我来中国留学,让我多了解中华文化。”
曾勇文说,这一年在中国,无论是眼界、思维,还是学业与生活,他都成长得特别快,就像是和中国的快速发展同频共振,共同成长。比如,之前从未来过中国的他,对西方媒体上对中国的一些描述一直是半信半疑,可当他在机场落地看到真实的中国的那一瞬间,整个人都振奋了。
曾勇文:“那个时候我第一次到上海,那是我最惊讶的时刻,哇!上海真的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现代化城市,非常‘大都市’。”
从第一眼的惊艳,到去中国各地游历,再到进入武汉大学求学,在沉浸式了解中国,与中国人深入接触交往后,曾勇文被这片土地的开放和包容深深吸引。他说:“还没来中国的时候,我会觉得在我印象中的中国是比较保守的,但是来到这里以后,发现其实大家都是很愿意接受外来的人或者思想,中国人都抱着百分之百的包容心。”
今年,让曾勇文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参加学校举行的金秋艺术节。
曾勇文(蓝衣)和同学们在武大金秋艺术节
国际金秋艺术节是武汉大学最盛大的学生活动之一,早有耳闻的曾勇文在中国同学们的鼓励下,穿着马来西亚民族服饰上台走秀,来自各地的朋友们都在台下为他喝彩。
曾勇文说:“中国学生都会问我,‘你们的服装叫什么服装’,大家都会跟我拍照,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活动,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被凝聚在一起的感觉。”
曾勇文非常感慨,他觉得友好善良的中国人让自己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归属感。他说,自己在中国每一天的体验都不一样,不光见到了许多美丽的风景、尝试了风味各异的美食,还收获了来自的友谊。在中国生活的这一年,极大拓宽了他的视野,让他更好地认识了自己,也更好地认识了世界。
他用三个关键词形容自己的2023年——“惊讶、丰富、有人情味。”
曾勇文(左一)参加篮球比赛
2024年是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曾勇文高兴地说起近期马来西亚与中国共同推出的相互免签政策。作为在中国的马来西亚人,他衷心期待两国之间的交往与合作能越来越多,也期待能有更多马来西亚年轻人认识、了解中华文化。
曾勇文:“我发现,现在很多国家都越来越注重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其实我来中国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也是想多了解中华文化,想要发扬中华文化,因为我觉得中华文化确实非常有历史底蕴,很值得大家学习。”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曾勇文希望自己在中国能学到更多知识、交到更多朋友,他也打算趁着假期跟马来西亚的亲朋好友分享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努力成为中马两国友好交往的民间使者。
团结的力量(励志故事)
从前,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这20个儿子每个人都有本领,很难分一分高下。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本领最高,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互相之间经常明争暗斗,见面嘲讽,背后说坏话。
阿豺看到儿子们这 种情况,有些担心。 他知道敌人很容易利用这种局面来击毁他们,如果这样,国家就命悬一线了。他经常利用各种机会来给儿子们制造和谐的局面 ,但是儿子们却对父亲的话不予理睬。表面上做到了和谐相爱,但实际上还是我行我素。
阿豺知道,自己在一天天老去,如果自己死后,儿子们还这样钩心斗角的话,那国家就要四分五裂的呀!
有一次,躺在病床上的阿豺感觉死亡就宴降临了。他把儿子们召集在一起,吩咐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把一支箭放在地上!”儿子们虽然不知道原因,但还是照做 了。阿豺叫来小儿子,说道: “你随便捡起一支折断它!”小儿子稍微用力,就折断了一支箭。阿豺又说:“你把剩下的19支箭捡起来,再折断它们!”小儿子使出吃奶的力气,也没有折断。
其他19个儿子,也站在一边看着这一幕。阿豺缓缓地开口:“你们看到了,一支箭轻轻一折就断子,但是全部合在一起之后,却是怎么用力都折不断的。这就像你们20个儿第一样,单独行动可能敌方的攻击,但是齐心协力,在一起做事,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战胜一切困难,保障国家安全!”
20个兄弟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团结 的力量啊!他们终于懂得了父亲的良苦用心,都流着眼泪说:“我们明白了,您放心吧!”阿豺欣慰地点点头,安然离世了。
励志提醒:“团结就是力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团结起来,就能产生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一切困难。”
四个武汉家庭的抗疫故事:中国人的凝聚力藏在日常生活的琐碎里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环球时报赴武汉采访组
初冬傍晚的汉街,身着潮服的年轻人正在当街演唱,被暖到心坎的路人掏出手机专注地录着,也有人的注意力并不在此,忙着跟同伴讨论即将新开张的网红奶茶店,是不是值得排队几小时。武汉带着熟悉的烟火气复苏了,速度就像当地解放大道上出租车的车速,不过年初的那场没有硝烟的抗疫之战留给这座城市的痕迹依然存在,口罩佩戴率可排全国前列,饭馆里一次性餐盘几乎是标配……2020年即将过去,为了深入探究这场疫情带给武汉市民怎样的改变,《环球时报》记者再赴武汉,倾听亲历那场抗疫战争的医生、康复者和志愿者回顾各自的经历。
首位被确诊的重症医生:我告诉儿子,爸爸是个英雄
“大脑缺氧时,整个人都是‘空’的,没有多少思维,只是看着心电监护仪,只剩害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医生陆俊向《环球时报》描述起自己年初感染新冠病毒直至呼吸衰竭时的感受,表情平静得像是在向新来的实习生讲课。
陆俊医生
陆俊告诉记者,他应该是第一个被确诊的重症医护人员。此前他接受媒体采访时猜测自己可能是1月2日被感染的,那天晚上,他接诊了大概30个发热患者。从1月5号下午出现发热症状到10天后渐渐无法自主呼吸,再到1月29日病情好转,陆俊在生死线上游走了一圈,病情最重的时候,是一种“要被淹死的感觉”。那段时间,甚至传出陆俊“因病去世”的谣言,以至于他听说有没搞清楚状况的同事为此大哭一场,“其实我真要是不幸去世了,对当时的医护人员一定是个比较大的打击,因为当时抗疫主力还是年轻医生,如果你开始害怕的话,被感染的几率就会成倍的增加。”
为了让战友们坚持住,陆俊决定主动辟谣,委托一名医生拍下他带着医疗设备做原地蹲起的视频,画面里的陆俊完成一次蹲起需要七八秒的时间,看上去非常吃力,毕竟在两三天前,他连手机都拿不起来,“就是为了给同事打气,那个时候内心强大是最重要的。”
“其实我了解这类病,知道熬过最初二十多天的阶段,可能就会慢慢恢复了,还是比较自信的。”在被《环球时报》记者问到是否担心自己挺不过时,陆俊这样回答。最终,他赢下了这场战斗,1月29日他从金银潭医院转回到同济医院,并于3月28日出院。今年6月,陆俊重返工作岗位,上班的第一天,医院的相关领导和同事都在迎接他,但整体气氛温馨而平静,“同济医院90%的医护人员其实都是在抗疫一线,都是战斗英雄。”
陆俊说,现在他的身体状况已恢复了90%,但能明显感到跟患病之前有所不同:“比如我去查一个病床,几十米的距离以前可能半分钟就走到了,现在只能慢慢的走,能感觉心跳得比较快。”在他看来,虽然新冠病毒给肉体带来负面影响,但这次“从医生到病人再到医生”的角色转换,让自己对医生的责任有了新的理解:“再一次以医生身份站在病人床前的时候,看着心电监护仪,我就觉得回来真好,又可以为病人解决他身上的病痛,去问诊的时候也会对病人有更多的关注和理解。”
记者了解到,患病期间,陆俊一直瞒着家人,父母在2月份才从新闻里得知儿子患病的消息,在出院后,他只是淡淡地告诉3岁的儿子:“爸爸一直在上班,支援前线。爸爸是个英雄。”
疫情让倔强的父子和解 康复者:我变得“佛系”了
“我会永远失去他吗?”当陈林(化名)眼睁睁看着父亲被送入ICU病房时,脑子里蹦出这个可怕的念头,而这在过去20多年的人生里都从未出现。而这时,他几乎已经忘了自己尽管症状很轻,但也是一名感染者。
陈林父亲的症状是在吃完年夜饭后出现的,起初是咳嗽,然后气喘。当时武汉疫情已经相当严重,但侥幸心理让他们都觉得这样的事情不会落到自己头上,父亲甚至还埋怨是陈林把感冒传染给了自己,因为在这之前,陈林已经断断续续咳嗽很长时间了。
陈林从没在医院见过如此让人窒息的景象,由于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求诊病人塞满医院,候诊时间都是几个小时起步,“我亲眼看到一个病人在我面前昏过去,跟演电视一样。”
之后的十多天里,陈林每天要在医院守20个小时帮父亲争取住院机会,就靠着早上出发前的一碗面条扛一整天,这样的极限状态持续到2月11日,陈林背着已经无法行动的父亲上车、住院。看到父亲住进病房,陈林感觉身上和心里同时轻松了,却忽然有些站不住。
其实陈林也有住院的机会,但他向社区主动申请将机会让给一位年长的邻居。接下来,陈林收拾行李住进隔离点,在那里吃了“毕生难忘的一顿饭”,“肉丸、大虾,红烧牛肉、辣椒,几乎全部都是荤菜,吃着吃着眼泪就流下来了。”
新冠病毒让陈林和父亲隔开一个多月的距离,却拉近了他与父亲疏远了20多年的心。出生于传统家庭的陈林一直想创业,但最终还是拗不过作为退伍军人的父亲,在当地法院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疫情前,他和他父亲关系非常不好,“一次谈话几乎不会持续10分钟。”
父亲病愈后,这对沉默寡言、互不低头的父子的关系开始升温。“父亲开始耐心地听我说,理解我想要的生活,支持我一直梦想做的事。”陈林说他注意到,父亲出去买菜,买的全都是儿子爱吃的菜。他坦言,这场疫情软化了自己的个性,让自己变成一个温和的倾听者。“我变得‘佛系’了,看什么都不是事儿。之前总认为自己什么人都见过,算是见过世面的。但这种直面生死的场面,真的会让人觉得‘活着就挺好’,不再执着于争斗。”陈林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病愈后,他从隔离点出来第一件事就是买了好多口罩,直接送到附近的一家孤儿院。
话虽这么说,但当谈到美国不断诋毁中国在控制疫情方面所做的努力时,陈林又按耐不住自己的“好斗”脾气:“你看美国那边,疫情那么严重,到处都有,我们武汉有吗?一个都没有,在封锁期间,武汉的居民真的是团结起来抗击疫情。武汉人民永不投降,我们将向世界证明武汉会更强更好。”
志愿者: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只是被日常生活的琐碎所掩盖
一月末,陈星旭开车带着爱人去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帮助分配物资的路上,两个人在车里号啕大哭,“武汉以码头文化著称,平时充满烟火气,很热闹,连市民讲话都很大声,但当时封城后,硕大的城市空无一人、万籁俱寂,竟然能听得到鸟叫。”
陈星旭是武汉520志愿者组织发起人,他谈起当时的反应仍感觉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毕竟反差太强烈了。就在封城前几天,他和爱人正在云南旅游,爱人的一个十几年的闺蜜退群并且把他们拉黑了,理由是“我们在武汉水深火热,你们还在外边玩。在群里看着不舒服。”
“其实做志愿者是我爱人先提出的。”陈星旭说,自己当初只是抱着陪老婆的心态去的物资发放现场,但这一去,就完全被当时的氛围包裹了。“从来没有看过那样的场面,几百辆车一直排到馆外,到处都是身穿防护服的人,一种临战的感觉。”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跟他一起去的志愿者只有13人,带队的让他们一人领一套防护服,自己却根本不知能干点啥,“就好像要上战场了,自己却从来没摸过枪,当时腿真的有点哆嗦,我老婆都笑话我了,现在想起来还惭愧。”
陈星旭记得很清楚,一位同批抵达的志愿者是个非常瘦小的女孩子,“感觉还没有我一半体重,人家一手提着大箱子,一手提着足有50斤重的消毒水,飞快地走,不说休息也从不喊累。”卸货卸到巴基斯坦的物资车时,陈星旭的情绪又一次无法按捺,“每个箱子上卡了一包口罩,那些物资看起来并不整齐划一,但能看出来是举全民之力捐赠的,几个大男人的眼泪一下就下来了。”
现在回想起志愿者的工作,陈星旭都不清楚自己是怎么挺过来的,接救助电话、对接物资、跟政府协调、提建议等繁复的事让人的脑子24小时处于“超载”状态,“经常接完一个电话,紧接着再来一个电话,然后前一个电话内容都忘得一干二净。”一天吃不上一口饭是常事,但总有人记得他们,陈星旭曾接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孩电话,说要给志愿者送物资,“夜很深了,街道像是死了一样,远远看着她从黑暗里走出来,提着一大包零食。那时候觉得她是个天使。”
让陈星旭欣慰而满足的是,在经历初期的混乱之后,沟通机制逐渐理顺,社会各界的建议和问题被政府部门充分吸纳,武汉乃至全国的抗疫战争效率大幅提升,他拿出手机给《环球时报》记者看,聊天记录显示,一位省领导不管多晚,都会立即回复他的求助,“我们志愿者团体2月上旬到中旬,每天早上5点都会更新一批数据和建议,通过相关渠道,据说这些材料几个小时就能到中央领导的案头。”
4月8日武汉解封那天,陈星旭和朋友来到江边,听着响起的钟声,百味杂陈。陈星旭说,这场疫情让他感受到武汉人性格深处的温暖一面,“以前总有人说武汉人‘排外’,性格粗犷,不是这样的。我们车上贴着志愿者的标志,明显能感觉到来自其他车辆的礼让,这样的小细节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我们小的时候听到黄继光、董存瑞之类的英雄故事,总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但是这次我真正相信小时候受的很多教育是真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是被日常生活中的琐碎所掩盖的,在和平年代掩藏所有国人的心底,但是一旦遇到危难,迸发出来的能量将是惊人的。”陈星旭说。
下沉党员干部:引导儿子捐款买爱心菜送困难群众
1月27号晚上20点,窗外传来的《我和我的祖国》歌声让武汉市公交集团光谷营运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何爱敏多少有点意外,她之前曾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号召打开窗户合唱,但以为只是一句玩笑话,“我们赶紧跑到窗户边,歌声响起来的时候,心里真的突然涌出一股劲儿。”这股“劲儿”对当时的武汉市民太重要了,何爱敏说,当时人们正处于封城后的沮丧阶段,生活节奏全被打乱:“这东西(病毒)看不见摸不到,而且有那么多需要救助的人,就在你的身边。真的有点恐惧。听到自发的合唱,就感觉如果我们所有的人这样团结起来,明天是有希望的。”
何爱敏所说的希望,不仅来自于医护人员的奋战,也来自于抓实阻隔、服务群众工作,这是防控疫情的重中之重。根据公开报道,2月份上旬,为解决拉网式大排查和社区24小时封控中的人手不足问题,武汉市广泛发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职工下沉一线。截至2月27日,下沉人员已达4.45万余人。何爱敏和在武汉市市场监管局工作的爱人黄家玉双双也投入到一线。
黄家玉一家三口在家中。黄君熙(儿子)何爱敏(妈妈)黄家玉(爸爸)
面对记者的镜头,初一的儿子黄君熙谈起很长时间独自在家的日子,委屈得哭了起来:“害怕。万一他们要是被感染了怎么办?一个人在家很孤单,即使他们回来吵个架,也热闹点。”
让何爱敏欣慰的是,疫情期间明显感觉到儿子长大了,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下沉的地方有很多生活很困难的人,独居老人一只萝卜可能要吃三五天,她就想办法买些爱心菜送过去,“当时我觉得是个教育和引导儿子很好的机会,就在微信上试探一下‘妈妈这次捐了2000块钱的菜,你能不能也参与一下?’没想到他瞬间就答应了,说‘你从我的存款里面扣’。我当时特别欣慰,因为曾经为了让他给我买一个价值20块钱的生日礼物,都需要做很长时间的思想工作。”
出门是与疫情拼杀的战士,回到家则是平凡的爸爸、妈妈和儿子,回顾过去的2020年,一家人的笑容和泪水在记者的镜头前尽情释放。在何爱敏看来,这次抗击疫情是一次“洗礼”,而儿子黄君熙则第一次感觉到团结的强大力量。
“想说的话太多,现在却只有一句:不管是有多大的灾多大的难,我很庆幸我是中国人。”黄家玉说。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凝聚力小故事及感悟【有关凝聚力的素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