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励志成语及典故整理,赶紧收藏,为你的文采锦上添花
01
牛角挂书
【释义】牛角上挂着书,形容勤奋苦读。也形客悠闲自在地读书。
【出处】《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02
买臣负薪
【释义】形容未遇时劳力贫居的生活。
出自《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
【故事】汉代人朱买臣靠砍柴卖柴维持生活,爱好学习,经常背负柴薪,讴歌道中,一边走一边背书。终于在五十岁拜为会稽太守。
03
带经而锄
【释义】指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
【出处】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
【故事】倪宽家贫,但好学不倦,去田间耕作时,也带着经书,一有空就诵读。后以此典称扬人贫而好学。
04
挟策读书
【释义】比喻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出处】《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故事】臧和谷两人一起去放羊,羊都丢失了。有人问臧:你在干什么?臧说:我在读书简。问谷在干干什么,谷说:我在玩博寒游戏。“挟策读书”意为专心致志地读书。
05
高凤流麦
【释义】古人高凤因读书专注让麦子被雨水冲走,后人于是以“高凤流麦”来形容专心读书。
【出处】《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06
温舒编蒲
【释义】西汉人温舒将蒲草编成册子抄书学习,温舒编蒲意为刻苦学习。
【出处】《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07
凿壁偷光
【释义】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出处】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08
映月读书
【释义】南北朝人江泌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
【出处】《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
【成语故事】南朝人江泌小时家贫,白天要帮助家里做些杂活维持生计,晚上他抓紧时间来学习,由于买不起烛火,就只有站在月光底下读书,月亮西坠。他爬上梯子接着读,经常因困倦从梯子上摔下,爬起来后接着读书。
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09
囊萤映雪
【释义】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用以形容夜以继日,苦学不倦。
【出处】“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10
悬梁刺股
【释义】孙敬“头悬梁”和苏秦“锥刺股”的故事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出处】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
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11
韦编三绝
【释义】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竹简串联起来。三:指多次。绝:断;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出处】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
12
董生下帷
【释义】董仲舒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授诵读。借指专心读书或写作。
【出处】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13
三余读书
【释义】董遇和哥哥收集捡拾野稻子卖钱维持生计,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儒家的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诵读,他哥哥嘲笑他,但董遇依旧坚持读书。指抓紧一切闲余时间读书。
【出处】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4
焚膏继晷
【释义】焚:点燃;膏:灯油或蜡烛;继:接续;晷:日影、日光。意思是点燃灯烛来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
【出处】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
十年窗下
【释义】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出处】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
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
学富五车
【释义】五车:五车子书,喻书多。指读书很多,学问渊博。
【出处】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
17
三十乘书
【释义】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
【出处】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
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8
枕中鸿宝
【释义】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
【出处】《汉书·刘向传》:“上(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
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19
开卷有益
【释义】读书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受益。
【出处】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20
读书种子
【释义】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出处】宋·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山谷云:‘士大夫子弟,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
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
束之高阁
【释义】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本义是把东西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指弃之不用或置之不理。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2
三坟五典
【释义】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书籍。
【出处】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
寻章摘句
【释义】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指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后泛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出处】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孙权)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4
断章取义
【释义】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卢蒲癸)曰:“宗不余辟,余独焉辟之?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恶识宗?”
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
25
梦笔生花
【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出处】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26
文不加点
【释义】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
【出处】汉·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辍,文不加点。”
27
著述等身
【释义】意思是写的书摞起来和自己的身高相等。形容著作极多。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自是以外,虽著述等身,声华盖代,总听其自贮名山,不得入此门一步焉,先圣之志也。”
28
一字千金
【释义】原义是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29
洛阳纸贵
【释义】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之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都涨价了;后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出处】《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30
藏之名山
【释义】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
【出处】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来源:微信公众号“古典文学与诗词”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这50个成语来源《孟子》,智慧而深刻!
《孟子》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孟子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中有许多智慧的故事和观点。今天,我们来学《孟子》里的成语,一起感受孟子的智慧吧!
1、杯水车薪
【释义】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出处】《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2、不为已甚
【释义】已甚:过分。不做得太过分。多用于劝诫别人对人的责备或处罚应当适可而止。
【出处】《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3、始作俑者
【释义】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指第一个用俑封杀活人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4、不言而喻
【释义】言:说明;喻:了解,明白。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处】《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5、不虞之誉
【释义】虞:料想;誉:称赞。指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
【出处】《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6、出尔反尔
【释义】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7、出类拔萃
【释义】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8、此一时,彼一时
【释义】此:这;彼:那。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9、箪食壶浆
【释义】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10、当务之急
【释义】当务:指应当办理的事。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
【出处】《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11、独善其身
【释义】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后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事哲学。
【出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2、反求诸己
【释义】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13、夜以继日
【释义】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出处】《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14、顾左右而言他
【释义】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15、寡不敌众
【释义】寡:少;敌:抵挡;众:多。人少的一方抵挡不住人多的一方。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
16、好为人师
【释义】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
【出处】《孟子·离娄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7、一毛不拔
【释义】连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来。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出处】《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18、吊民伐罪
【释义】吊:慰问;伐:讨伐。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诛其罪,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
19、具体而微
【释义】具体:各部分已大体具备;微:微小。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20、尽信书,不如无书
【释义】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出处】《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21、解民倒悬
【释义】解:解救;倒悬:人被倒挂。指解救头朝下倒挂着的人;比喻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2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释义】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3、拒人千里
【释义】形容对人态度傲慢。
【出处】《孟子·告子下》:“诣诣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24、明察秋毫
【释义】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25、茅塞顿开
【释义】茅:茅草;塞:堵塞。原意指一下子打开了被茅草阻塞的路。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
【出处】《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26、却之不恭
【释义】却:推却。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出处】《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
27、仁民爱物
【释义】仁:仁爱。对人亲善,进而对生物爱护。旧指官吏仁爱贤能。
【出处】《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28、水深火热
【释义】老百姓所受的灾难,像水那样越来越深,像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生活处境极端艰难痛苦。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29、事半功倍
【释义】意思是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30、舍我其谁
【释义】舍:除了。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1、舍生取义
【释义】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2、同流合污
【释义】流:流俗;污:肮脏。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
【出处】《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33、五十步笑百步
【释义】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4、为富不仁
【释义】为:做,引伸为谋求。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35、挟泰山以超北海
【释义】挟:挟持,夹着;超:超越,跨过。夹着泰山跨越渤海。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36、心悦诚服
【释义】: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37、习焉不察
【释义】习:习惯;焉:语气词,有“于此”的意思;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出处】《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38、先知先觉
【释义】知:认识;觉:觉悟。指对事物发展的认识早于一般人。或指认识事物在众人之前的人。
【出处】《孟子·万章下》:“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39、引领而望
【释义】引领:伸长脖子。伸长脖子远望。形容殷切盼望。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40、一曝十寒
【释义】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做事无恒心,难以收效。
【出处】《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1、缘木求鱼
【释义】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42、与民同乐
【释义】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今王四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43、言近旨远
【释义】旨:意思。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
【出处】《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44、以邻为壑
【释义】本意为沟壑,这里指扩大受水处,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出处】《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45、与人为善
【释义】与:赞许,赞助;为:做;善:好事。指赞成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人。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46、知人论世
【释义】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出处】《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47、自暴自弃
【释义】暴:糟蹋、损害;弃:鄙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出处】《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8、左右逢源
【释义】逢:遇到;源:水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出处】《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49、自怨自艾
【释义】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错误。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
【出处】《孟子·万章上》:“太甲悔过,自怨自艾。”
50、专心致志
【释义】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出处】《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来源:微信公众号“古典文学与诗词”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出自故事的成语;出自故事的成语有哪些三年级】相关文章: